第32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讲义)(原卷版)_第1页
第32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讲义)(原卷版)_第2页
第32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讲义)(原卷版)_第3页
第32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讲义)(原卷版)_第4页
第32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讲义)(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考点分布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命题趋势区域生态环境问题2023浙江6月,17-18题,4分2023浙江6月,28(2)题,6分2023浙江1月,17-18题,4分2023福建卷,1题,3分2023北京卷,19题,12分2022浙江1月,2-3题,4分2022浙江6月,9-10题,4分2022海南卷,3-5题,13题,12分2022山东卷,3-4题,6分2022天津卷,10-11题,6分2022湖北卷,18题,12分综合思维: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区域认知:荒漠化区域、水土流失区域等生态脆弱区地理环境特征。地理实践力:探究当地某生态环境问题,归纳其原因及治理措施。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生态脆弱区产生的人为原因和治理措施,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近三年高考题中关于生态脆弱区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的考查较多。预测未来考查时仍可能以某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命题情境,侧重对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的考查。考点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知识点1土地退化(基础)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2)生态脆弱区的特点:①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自然修复时间较长。②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自然灾害频发。③时空波动性强,生态环境脆弱。④生态过渡性显著,环境梯度变化明显。(3)分布: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包括北方风沙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西南喀斯特区。(4)我国生态脆弱区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包括以下8种类型:东北林草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分布面积大、类型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显著。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①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大。②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③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④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⑤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主要表现: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主要分布: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土壤肥力下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土壤肥力水平降低的现象,土壤肥力下降后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有很大影响,如植株生长缓慢、开花授粉不良、结实结果少从而产量降低。主要分布: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三、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1)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是指农区与牧区之间的过渡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狭义的农牧交错带是气候起决定性作用,且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脆弱地带,是年降雨量在200mm-500mm之间。广义农牧交错带指农业与畜牧业景观共存、镶嵌汇合的区域。北方农牧交错带呈带状分布,其东段较宽,最宽超过300千米;西段较窄,宽为100-150千米。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特征:降水年变率大,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林、灌、草植被交错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宜于发展农林牧复合系统。多“荒地”,对垦荒耕种有极大诱惑力,垦后易导致土地退化。贫困人口分布集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接壤,历史上屯垦戍边、战乱频繁,农牧界线反复进退。河川的水源涵养区或风沙源地,东部农区的生态防护屏障带。风蚀沙埋、水土流失、干旱、盐碱化与虫鼠害等灾害严重。(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土地退化是该带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自然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2)多大风。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人为原因:(1)过度开垦。在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良好,农区向牧区扩展。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绝收。为了生计,人民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导致垦殖区越来越大,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土地退化加剧。(2)过度放牧。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后果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如下图所示)。(3)其他。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破坏地表植被,加剧土壤侵蚀。五、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其次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②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③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恢复。④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降低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牲畜比重。⑤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同发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东部某城市附近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生态较为脆弱。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滑坡灾害。

说明该地生态脆弱的自然原因。知识点2水土流失(重点)一、水土流失相关概念概念: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分布:黄土高原、西南地区、东南部低山丘陵。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总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曾经达40多万平方千米,占区域陆地面积的71%,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流入黄河,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①水土流失,破坏耕地造成农业减产。②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③水土流失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④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在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情。⑤水土流失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植树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②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沟谷打坝淤地可以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修建水平梯田可以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③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④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平整土地的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⑤其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取缔违法采矿企业,加快矿山生态治理修复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六、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水土流失答题模板1.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基础条件、潜在因素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人为原因——主导因素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过度樵采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受侵蚀露天开矿滥挖窑洞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战乱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2.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题型01水土流失一个地区的水土流失程度,受该地区流水侵蚀力与土壤抗侵蚀力的共同影响。近年来,我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形剖面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③地流水侵蚀力大于②地的主要原因是③地(

)A.土质疏松 B.植被稀少 C.地面坡度大 D.降水强度大2.图示区域内①地土壤抗侵蚀能力最弱,其主要因素是(

)A.植被 B.地形 C.地质 D.降水3.乙地水土流失比甲地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A.土层厚度小 B.土壤养分少 C.地表水流速快 D.地表水流量大知识点3荒漠化(重点)一、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指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使原来的土地逐渐演变为荒漠的过程;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表现:“三退”(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耕地退化)类型:风蚀荒漠化:风力侵蚀土地沙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水蚀荒漠化:流水侵蚀石漠化云贵高原红漠化江南丘陵冻融荒漠化:冻融作用寒漠化青藏高原盐渍荒漠化:盐碱化次生盐渍化华北平原、西北灌溉农业区二、土地沙漠化概念: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粉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和华北地区北部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中国沙漠化分布我国八大沙漠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西部干旱区中流动、半流动沙丘覆盖的区域称之为沙漠东部半干旱或半湿润区中由固定、半固定沙丘覆盖的区域则称为沙地三、土地荒漠化——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例狭义的荒漠化也是指土地沙漠化,一般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非沙土地逐渐深化成荒漠景观的过程。(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范围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与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因此,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2)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位置经纬度位置:73°E—123°E37°N—50°N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3)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则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的“三山夹两盆”地形封闭,山脉阻挡湿润气流(4)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5)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植被植被:植被稀少,由东到西,由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6)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人为因素——荒漠化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7)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防治原则:荒漠化的防治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8)荒漠化的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作好农林牧用地规划,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于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农牧民的薪柴大多取自周边自然环境,如果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当地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是很难实现的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有多种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⑥发展多种经营(9)“图解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沙漠化治理措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沙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分析要点如右图所示:四、石质荒漠化概念: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和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恶性循环五、土地盐碱化华北地区水盐运动的特征:春秋季反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分析思考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径流缓慢;③地下水位埋藏浅。人为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六、技巧总结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人为因素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土地退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题型02荒漠化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当地人民不断探索沙漠治理技术,从传统植树到微创植树,从人工种植到无人机播种,经过几十年治理,2016年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已达到15.7%、53%。库布齐沙漠的治理并不限于防风固沙,还借助沙漠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走出了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库布齐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主导因素是(

)A.政策 B.技术 C.市场 D.水源2.与传统的沙漠治理相比,库布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A.治沙技术的提高 B.产业的协调发展 C.生态环境的改善 D.生活水平的提高3.库布齐沙漠的有效治理对当地的影响不包括(

)A.调整当地产业结构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C.扩大粮食生产规模 D.减少沙尘暴的频率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的土壤中(包括孔隙)固体颗粒的重量。河套平原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的盐碱土分布区,也是内蒙古三大盐碱土分布区之一。下图表示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河套平原成为内蒙古三大盐碱土分布区之一的主要原因是(

)A.有灌无排 B.地形平坦 C.草地广阔 D.耕地集中5.河套平原(

)A.土壤容重在垂直方向上逐渐升高 B.土壤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逐渐升高C.重度盐碱化土壤容重最高 D.轻度盐碱化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小6.河套平原重度盐碱化土壤含水量与其他相比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径流下渗少B.土壤水分蒸发少C.地下水水位低 D.年降水量丰富考点二湿地与森林保护知识点1湿地保护(重点)(1)湿地相关概念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的分类: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湿地的特点: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2)湿地成因分析气候:(降水)降水量较多;(气温)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微弱;地形: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土壤:冻土发育,不利于下渗;水文:凌汛,洪水泛滥;水网密度,水量充足等。案例:①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成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②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3)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4)湿地萎缩的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②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5)不同类型湖泊萎缩原因及危害由于所处地区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①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治理措施:加固干堤、疏浚河道;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②内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6)湿地的保护措施1)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④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⑤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2)不同类型湿地的具体保护措施:①沼泽:建立湿地保护区;退田还湿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②湖泊:上游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季节性休渔等。③沿海滩涂:划定自然保护区;有节制地开垦滩涂;营造防护林体系;发展生态养殖,开展旅游观光。④三角洲:防治水污染;加强水利工程的修建;保护河流的有效供水。(7)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8)湿地萎缩案例:①东北三江平原:萎缩原因:自然原因——降水减少,气候变暖;人为原因——围湖造田,过度开垦危害: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气候功能减弱,水源地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治理措施:退耕还湿,禁止开垦沼泽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青藏三江源地区萎缩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虫鼠猖獗;人为原因——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主要危害: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气候功能减弱,水源地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治理措施: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题型03湿地保护一张卫星遥感影像清晰显示:一个面积达96.7km2的湖泊从青海湖分离出去,青海湖由单一大湖裂变成了湖泊群,专家表示这是青海湖生态恶化的突出表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青海湖面积变小基本无关的因素是(

)A.土地垦殖,围湖造田和引水灌溉 B.全球性气候变化,气温上升,蒸发量加大C.过度放牧和长时间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D.环湖地区草场退化,沙化严重2.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是(

)①大力发展旅游业②退牧还草③沙漠化土地治理④拦河建坝,减少泥沙入湖⑤生态移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知识点2森林保护(重点)森林森林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现存的原始森林主要有两片: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主要因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或者难以通行而开发较晚,从而得以大面积保存。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地区,其中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森林的功能(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热带雨林是热带潮湿地区高大茂密而常绿的森林类型。由无御寒

、无抗旱能力的树种组成,乔木种类非常丰富,层次多而界限不明,没有明显的优势种。乔木具板状根,支柱根、气生根和老茎生花现象。层间藤本植物和附生、寄生植物发达,并有绞杀植物。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由于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溶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②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溶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人类的开发是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还是保护,这不是巴西一个国家的问题。这涉及到全世界的生态环境。也涉及到发展中国的的发展公平性问题。即发达国家通过牺牲环境的方式达到了经济的高度发达,那么发展中国家也应该享有发展经济的平等机会。也正是因此,雨林的前途才成为一个难以取舍的难题。雨林面临的两种前途(4)森林的开发和保护(5)森林、湿地的保护与修复问题的分析思路1)抓住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主要从对气候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环境的美化、净化,减轻自然灾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改善水文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2)抓住湿地的成因进行分析湿地(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排水情况、水网密度等要素。3)抓住湿地、森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①分析问题的表现:湿地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萎缩、消失及污染严重;森林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破坏严重,两者都会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使生态失衡。②分析问题的成因:湿地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围湖造田、破坏植被导致河湖淤积,污水任意排放导致湿地污染;而森林破坏问题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乱砍滥伐、肆意开垦导致的4)抓住对湿地、森林的保护、开发措施进行分析对湿地、森林首先应是保护,主要表现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保护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管理力度;其次是合理开发,应退耕还湿、还林,植树造林;最后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产业分布,减少人类产业活动干预,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等。(6)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7)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规范(8)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思路题型04森林的保护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荫并构成街景的树种。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就开始种植行道树,是世界上种植行道树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的国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周代时期行道树的主要作用是(

)A.吸烟滞尘,美化环境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分隔行车道和人行道 D.标记道路位置及范围2.为让行道树效益更明显,城市内部最适合种植行道树的区域是(

)A.较窄分车带 B.交通绿岛 C.森林公园 D.十字路口黑土退化东北黑土区近年来因融雪侵蚀黑土而退化严重,有机质明显下降。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生的物质条件。左图为2019年3月16日~21日东北地区某小流域融雪径流量与泥沙含量的变化过程。采取“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农耕方式(右图),可有效减轻黑土退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流域前期(3月16日~17日)径流量大,后期(3月20日~21日)泥沙含量大的成因是(

)①前期昼夜温差大②前期积雪融水多③后期土壤解冻多④后期土壤冻结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该流域夏季河流含沙量一般比春季小,主要是因为夏季(

)A.坡面径流大 B.降水强度小 C.无冻融作用 D.植被覆盖好3.采取“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耕作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减缓坡面径流 B.增大枯枝落叶含量C.提高作物种植密度 D.保持土壤良好墒情知识点拨:目前在世界上的黑土地仅有三大块,除了我国东北黑土地(分布在我国松辽流域,面积约102万平方千米)外,还有两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千米,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千米。它们和东北黑土地一样,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我国的黑土区集中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境内,北起黑龙江省的嫩江、克东县,经海伦、绥化、哈尔滨等县市,向南沿京哈铁路断续延伸至吉林省四平市的南部边界。黑土资源垦殖指数高,耕地比重大,自然肥力高,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东北黑土的形成,主要跟气候、水文、地形及生物(土壤微生物分泌物质及自身残体在土壤团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其大概过程如下:多条河水(三江平原)外溢,形成积水区,再加上水平不流(地形平坦,水流不畅),长年累月便成了沼泽和湿地(即有名的三江湿地)。湿地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地、水源及食物补给,特别是一些植物,诸如苔藓、地衣及一些灌木,枯枝落叶形成腐殖质层,堆砌而成深厚的黑土。换言之,在潮湿环境中,(喜湿)植物覆盖率高,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主要为枯枝落叶)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得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表层土中——含碳量高、土壤质地疏松、适耕性好。如此这般,年复一年,沼泽区的腐殖质(生物有机质)越来越多,形成了黑色的土壤层。故而,黑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包括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具体来说主要是分布在中温带地区,如亚洲的东北平原(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黑土地在开发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过水土流失的严峻考验。与东北黑土地有所不同,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势平坦,坡地较少,土壤主要受到风的侵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过度毁草开荒、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这两个地区相继发生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1928年,“黑风暴”几乎席卷了乌克兰整个地区,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5至12厘米,最严重的达20多厘米。在美国,1934年的一场“黑风暴”就卷走三亿立方米黑土,当年小麦减产51亿公斤,举国震惊。为保护黑土地免受侵害,国外两大黑土区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合理规划土地和建立科学耕作制度等开展研究,大举营造农田防护林,采取保土轮作、套种、少耕、免耕等办法,充分发挥耕作措施与林业措施相结合的群体防护作用,经过40年的治理,已见成效。我国黑土区的开发比国外两大黑土区晚,大规模开荒垦殖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近20年来,我国已逐步加大了对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东北黑土区的开垦历史已有100-300年之久。黑土开垦后,黑土的肥力性状发生了变化,有部分土壤向着不断培肥熟化的方向发展,但大量的、比较普遍的则是土壤的自然肥力呈不断下降趋势。黑土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作物养分减少并失去平衡,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动植物区系减少等。黑土退化表现在黑土面积减少;黑土层变薄(黑土的侵蚀主要是水蚀和风蚀。由于黑土的腐殖质含量高,土质疏松,加之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不合理开发利用,使一些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大面积的秃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