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60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60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60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60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6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4套)(共60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标准答案: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20世纪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标准答案: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④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⑤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③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④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者要把学生看作是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和谐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⑤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标准答案:传统教育派主张:第一,教师中心,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第二,教材中心,即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第三,课堂中心,即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现代教育派主张:第一,学生中心,即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符合学生需要和兴趣。第二,活动中心,即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第三,社会中心,即根据现实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兴趣、需要设计课程。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主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不同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社会中心”。4、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标准答案: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社会依据,即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性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次是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程度和需要。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目的的确立可以从社会和人两个方面来考察。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包括生产关系、政治经济性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人类已有的发展程度,又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和提出要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从人的依据来看,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程度。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变化规律。最后,教育目的的制定,尤其具体培养目的确立也要符合人的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5、简述课程目标的定义、确立的依据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标准答案:(1)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2)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要四方面。(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是培养目标大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大于培养目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标准答案: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1)大教学小课程观。这种观点在苏联教育家和我国的部分学者中比较普遍。这一观点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这时的“课程”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2)大课程小教学观。这种观点在北美比较普遍。这一观点认为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只是指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泰勒的课程原理就把教学包括在课程之中。这两种观点是相互关联的,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课程和教学两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学者对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关系的观点,能阐明这两种观点即可。7、简述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标准答案: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者的需要: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的意志的过程。一句话,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空间维度来看,是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维度来看,不仅是指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3)学科的发展:泰勒指出,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将学科专家的建议作为重要的来源。就目前来说,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知识的价值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标准答案: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解释不同。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入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被动地学习,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从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上可以看出:注入式教学是一种陈旧落后的、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孔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标准答案:孔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在教育的社会作用方面,他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在今天看来虽然有些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发展,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对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刻阐述。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方面,孔子强调“性相近,习相远”,阐述了人性与学习的观点。即就一般人而言,其先天素质差不多,是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不同,才导致个体的千差万别。可以说,在人性和教育的关系的阐述上,孔子充分认识到了人性、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孔子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思想的理解关键是既要把孔子的思想还原至其所生活的历史年代去看其意义,又要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重要性以及其思想的先进性。10、简述知识理解的三种水平。标准答案:第一是初级水平的理解,也称知觉水平的理解,揭示了客观事物“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是中级水平的理解,揭示了客观事物“为什么”的问题,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三是高级水平的理解,个体在上一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具体化、系统化和分类化,把有关的事物纳入已有的概念中去。知识的理解是知识迁移、知识应用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什么启示作用?标准答案:首先,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没有任何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皮亚杰认为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因此,教师创设或提供教学情境应该是恰好适合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其次,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确保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或体会到一种认知冲突时,他们会重新思考自己的认识,也就可能会获得新的认识或知识。因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的,是在检验自己的思维和认识中不断得到反馈的。思维的素材取决于具体的经验,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定量分析的方法。标准答案:定量分析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获得的资料和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揭示所研究事物和现象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进而确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定量分析的方法有:(1)数据描述,如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反映数据间彼此间差异程度的量数,有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反映原始数据在所处分布中地位的量数,如百分等级分数、标准分数,T分数等;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量数,如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量相关等。(2)数据推断,如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定量分析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数据描述,主要用于特征分析,是通过一些概括性量数来反映数据的全貌和特征;二是数据推断,是指在无法直接估计总体参数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抽样方式对样本进行研究,并由样本统计量对事物的总体作出统计的推论和估计。13、代币制经济只在哪三种情况下建议使用?标准答案:(1)当学生对功课完全不感兴趣,而又对其他各种管理方式没有反应时,可尝试用代币制经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当学生很长时间一直没能取得学业进步时,可以用代币制经济鼓励学生进步;(3)当课堂上问题行为较多、秩序非常混乱时,可利用代币制经济加强课堂行为管理。总之,代币制经济对某些特殊学生团体,如(心理迟滞学生、成绩落后学生、经常遭受失败的学生)等更具有效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包含的阶段。标准答案:冯忠良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教学实际出发,整合了有关研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这四个阶段。(1)操作的定向阶段。操作的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即首先要掌握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不同于操作技能,前者形成的是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后者是实际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定向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准确的定向映像可以有效地调节实际的操作活动,缺乏定向映像的操作活动往往是盲目尝试,效率低下。为此,不应忽视该环节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操作的模仿阶段。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其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像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阶段。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由于学员在模仿阶段只是初步再现、作出定向阶段所提供的动作方式或模式,故动作整体水平较低。通过整合,一方面,动作水平得以提高,动作结构趋于合理、协调,动作的初步概括化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学员对动作的有效控制逐步增强。(4)操作的熟练阶段。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在操作熟练阶段,动作的特点实际上体现了操作技能的关键特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是什么?标准答案:教育实验研究基于两条基本线索发展而来:一是借鉴和模仿自然科学实验,即物理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一是从一般教育活动本身分化发展而来。(1)借鉴和模仿然科学实验科学实验萌芽于人类早期的实践活动,从16世纪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实践形式。伽利略第一个实验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必要方法,培根则制定了实验方法论原则而被誉为“实验科学始祖”。科学实验法最早用于物理学的研究,后引入动物学、生理学和医学。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则始于19世纪上半叶,首先是实验生物学的发展,后产生了实验心理学,即以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办的世界上第一个独立于生理实验室之外的心理实验室为标志,开始了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问题。20世纪初,产生了实验教育学派,以自然科学方法为典范,以经验主义为哲学理论基础,通过观察、统计、实验等方法研究教育行为,反对建立在感觉的内省基础上的古老教育学。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1901年梅伊曼首次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名称。(2)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来文艺复兴后,受自然科学实验思想的影响,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创办孤儿学校,福禄培尔创办幼稚园,蒙台梭利创办幼儿之家,教育家们都按照自己的设想和理论长期从事教育实验活动。其中,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于1896~1904年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堪称典范。而在我国,陶行知先生1927年创办了晓庄师范,晏阳初先生于1929年在河北定县进行了平民教育运动实验等。这些典型的教育实验,为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依据,同时形成了教育实验的另一种基本类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标准答案: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主要有:(1)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而扭转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4)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学习观点。标准答案: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菲尔德和库伯为代表。他们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与世界本来的面目一致,尽管永远达不到一致。另外,他们也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叫“自下而上的知识”。而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了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也可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标准答案:①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③人的发展理论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述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标准答案: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主要表现在:(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标准答案: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教师都由官吏兼任,亦即“官师合一”。西周已建立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标准答案:教师的劳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复杂性。首先,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再次,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这种独特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3)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要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4)长期性。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标准答案:“活教育”的正式提出是在1939年,1940年创立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所由活教材、活学生、活教师组成的“活教育”乐园,成为陈鹤琴系统构建活教育理论的“圣地”。在这里,他确定并实施了活教育。1941年创办《活教育》杂志,提出了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陈鹤琴的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1)活教育的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即要有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2)活教育课程: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去学习,主要通过儿童健康、儿童社会、儿童自然、儿童艺术、儿童文学五类活动进行。(3)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该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分组教学、共同研究等。(4)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5)活教育的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和欣赏。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只有把握其特点,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他总结出幼儿的特征:好动、好奇、好模仿、好游戏、喜欢野外活动、喜欢成功、喜欢别人称赞等。他认为好奇心是发展儿童很要紧的利器,因此,要对其尊重,给他充分的机会、适当的刺激,使其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儿童的好奇心、好模仿等特性也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与保护。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生命,幼稚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活泼本能去发展儿童的个性,为将来成为良好的社会分子打下基础。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为中国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简述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理论。标准答案:全人生指导是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要给予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健康成长。具体包括:(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3)不仅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也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杨贤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杨贤江认为青年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年期极其关键,所以,要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引导,使其成为一个“完成的人”。9、简述法国《阿斯蒂埃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标准答案:1919年,法国议会通过了议员阿斯蒂埃提出的职业技术教育方案,该法案被称为《阿斯蒂埃法》。主要内容为:(1)由国家代替个人来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2)规定全国每一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经费由国家和雇主各负担一半。私立职业技术学校如果想得到国家的承认和补助金,必须接受教育部的有关规定。(3)规定18岁以下的青年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务。雇主必须保证他们每周有四小时的工作时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4)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补充初等教育的普通教育、作为职业技术的各门学科、获得劳动技能的劳动学习。《阿斯蒂埃法》的颁布,是法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一种国家管理的事业。该法在历史上有法国“技术教育宪章”之称。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有法国“技术教育宪章”之称的《阿斯蒂埃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10、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有何新的发展?标准答案:宋朝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了唐制,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改革,总的来说是科举的地位提高了,考试也变得更加严格。(1)科举制的地位提高。(2)科举考试更加严格。(3)从考试办法上看,较前朝要更为严格,采用糊名、誊录:考生交卷后,先由密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誊录出来,将誊录的试卷交给阅卷人评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元认知策略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1)计划策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给学习作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一般的“对策”。(2)监控策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它包括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领会监控主要指的是学习者在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目标。随着这一策略的执行,如果找出了这个重要细节,会因达到目标而体验到一种满意感。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细节,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从而采取措施。(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们不理解谍程的某一部分时,他们就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他们会放慢速度;复习时,他们会着重看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他们会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标准答案: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包括三类事件。(1)引起思维的材料,决定思维的内容。(2)进行思维的心理活动,决定思维的运作。(3)整理思维的结果,获得思维的产物。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产物,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涵6个因素。把这3个维度组合起来,会得到4×5×6=120种不同的智力因素。吉尔福特把这些构想设计成立方体模型,共有120个立体方块,每一立方块代表一种独特的智力因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的作用有哪些?标准答案: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就是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以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这就是元认知的作用。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即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即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因此,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对目前认知任务的认识、制订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标准答案: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1)计划。“计划”是指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制订“总体计划”和每一步具体行动计划。“计划”是行动研究,也是理智的工作过程的第一环节。“计划”环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①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它要求研究者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弄清楚:第一,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如此?第二,存在哪些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第三,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哪些因素的制约?第四,众多的制约因素中哪些虽然重要,但一时改变不了?哪些虽然可以改变,但不重要?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第五,创造怎样的条件,采取哪些方式才能有所改进?第六,什么样的设想是最佳的?②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最起码应安排好第一步、第二步行动研究进度。③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随着对问题的认识需要逐渐加深,制订计划时既要考虑和包容已知的制约因素、矛盾、条件,又要把始料不及、未曾认识、在行动中才能发现的各种情况、因素容纳进去。从这一意义上讲,计划是暂时的、允许修改的。(2)行动。“行动”就是指计划的实施,它是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行动中,要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变革。在变革中促进工作的改进,包括认识的改进和行动所在环境的改进。要考虑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行动调整。“行动”包括:①行动是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反馈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的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实际步骤。这样的行动具有贯彻计划和逼近解决问题的性质。②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同行动。在教育研究中,家长与社会人士和学生均可作为合作的对象。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保证实施到位。③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随着对行动及背景认识的逐步加深及各方面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不断调整行动。(3)观察。“观察”是指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的特点的考察。“观察”是反思、修订计划和进行下一步的前提条件,在行动研究中的观察包括:①观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观察,而且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因此,行动研究中经常源于航海和军事勘察的“三角观测法”。②观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由于社会活动,其实是教育活动受到实际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且许多因素又不能事先确定和预测,更不能全部控制。因此,观察在行动研究中的地位就十分重要。在行动研究中,观察是反思、修正计划,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为了使观察系统、全面和客观,行动研究鼓励研究人员利用各种有效技术。(4)反思。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反思这一环节包括:①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感受到的与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本循环过程和结果,勾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过程。②评价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③写出研究报告。行动研究的报告有自己的特色,允许采取很多种不同的写作形式。如让所有的参与者共同撰写叙事故事,让多元的声音一起说话,也可以编制一系列个人的叙述、生活经验,让当事人直接向公众说话。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试述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标准答案: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课题选题的价值。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是应用价值。应用价值即实践价值,指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强调的是课题研究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课题研究,应提出新思想、新观点。二是理论价值。理论价值即学术效益,指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是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2)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即要把握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包括前人和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进而说明该课题的理论、事实依据及研究将在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框架的科学性。即说明进行该课题研究的思路及内容是科学的,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研究的问题,调查或实验研究的问题等。(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策略步骤、手段及成果形式等是切实可行的,是与所研究课题相适应的。(5)课题研究基本条件上的可行性。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制。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资设备及经费预算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标准答案:当代教育学发展迅速,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并朝着以下趋势继续向前发展:(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等。(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当代教育学基础涵盖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管理学,等等。(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就教育学研究角度而言,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等角度;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而言,也出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开发研究等多种层次类型。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推动,构成教育学研究的完整体系。(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当代教育学实践的发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这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当代教育学研究者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教育学只有不断地开展、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促成教育学的健康快速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标准答案:近代教育的特征包括:(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历史形态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具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变化。3、简述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在教学管理中,主要进行教学思想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1)教学思想管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先进的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和引导教学工作的发展,而落后陈旧的教学思想则是教学工作发展的障碍。因此,教学管理首先应抓教学的思想管理。(2)教学组织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是教学组织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教学组织上要加强教导处的建设和领导好教研组工作。(3)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依据一定的质量标准,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的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监控、检验和评估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和学的质量。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生命线,学校教学管理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质量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第一,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有: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分析;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第二,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坚持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全员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全因素教学质量管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观点。标准答案:集体教育模式是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首先提出来的。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集体主义教育理论,而集体教育是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集体主义者,而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集体教育。所以,马卡连柯将集体理论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该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苏霍姆林斯基。集体教育模式的具体观点有:(1)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的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他认为教师应该以集体作为教育的对象,让个人在集体中获得发展。(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培养班集体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老师要时时为集体制定奋斗的目标,让集体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激励集体成员为了目标而前进。(3)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4)纪律教育在集体主义教育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没有纪律就没法进行劳动教育。(5)该模式提出了对儿童的教育要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这也是集体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集体教育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全面总结了苏联多年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因而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集体教育模式。考生在回答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观点时还需要回答集体教育模式的代表人物、产生背景以及对集体教育模式的评价。5、联系实际,说明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有哪些。标准答案: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1)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政治因素影响课程目标的厘定;第二,政治因素影响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第三,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第二,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第三,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3)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文化模式通常是指民族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结构。它是一个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特征。第二,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第三,文化多元与课程改革。文化多元(CulturalPluralism)或多元文化(MultiCul-ture)是指社会内部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4)科技革新。科技革新是影响课程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科技革新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第二,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第三,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5)学生发展。课程变革必须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变革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第二,课程变革要能满足学生需要;第三,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他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ZoneProximateDevelopment)”它表现为“在已知道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师说》是唐代教育家韩愈论述师道的文章,主要论述教师的意义、任务、为师的标准、师生关系等内容。①教师的意义: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韩愈竭力倡导尊师重道,他认为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重视向师学习,所以尊师即卫道。②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是最主要的内容。③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韩愈提出教师要以“道”和“业”为标准来衡量。谁先有“道”,或者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至于出身、年龄、资历、国别等,都不是择师的标准。他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④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是一种否定。这种含有辩证法因素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介中国近代早期教会学校的主要特点。标准答案: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最初在华举办的教会学校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举办地主要集中在香港和五个通商口岸;第二,学校规模一般较小,甚至只有两三个学生;第三,招收对象主要是贫苦民众的子弟;第四,学校等级普遍较低,多在中等教育程度以下,大抵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教育;第五,重视女子教育;第六,办学目的是在中国人中培养一批传教助手,扩宽和加速宗教的影响;第七,教学内容除宗教和某些儒家思想外,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南宋朱熹复修白鹿洞书院,再次办学,把白鹿洞书院又发展起来,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过程,提出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并且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学习修养的途径结合起来。其内容是:(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3)“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4)“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这些思想都在儒家典籍中出现,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一般学校的学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发展的轨道。《白鹿洞书院揭示》集中体现了书院的精神,对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贡献不可低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标准答案: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教学法的研究与改革也在各地开展起来。以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成为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方向。这一时期,当时西方国家正在流行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入中国,并引进课堂试验。其中以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对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中小学教学实践影响最大。设计教学法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切迎合了国内教育界改革教学的强烈愿望,因而深受重视。1919年,南京高师附小首先正式就设计教学法开始研究和试验,反响极大。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1922-1923年,设计教学法试验在全国进入高潮。但由于设计教学法本身所存在的理论偏差,试验于1924.年后渐趋沉寂。道尔顿制作为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于1922年介绍到中国。同年舒新城等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试行道尔顿制。1925年,帕克赫斯特访问中国,将道尔顿制的宣传和试行推向高潮。之后,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和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困难,有关道尔顿制的试验渐少。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20世纪20年代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包括: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学校教学改革与试验等。在短短的十余年的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10、孟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标准答案:(1)孟子的教育目标是:“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他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地顺从。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2)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①持志养气。孟子所说的,“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②动心忍性。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炼。③存心养性。孟子指出,虽然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④反求诸已。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壬戌学制”较旧学制有哪些重要改革?标准答案:“壬戌学制”是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出的大学制系统,又称“新学制”。(1)“壬戌学制”的主要内容。“壬戌学制”规定设学原则为: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在学校系统总说明中提出:学制分期大致以儿童身心发达时期为依据,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之编课采用选科制,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一种,即“六三三学制”,规定初等教育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中等教育6年,其中初中和高中各3年,师范院校6年;高等教育3至6年,其中大学4至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入学年龄为6岁。学制《附则》还规定: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年限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对于精神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2)“壬戌学制”的意义。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国情、经济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新学制根据中国国情,采取弹性制。新学制把小学、中学分别按四二三三分段,每段均可独立设置,有利于普及教育。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新学制中增加了职业教育系统,小学初中阶段按需要增设了职业科目,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按学生个人情况合理分流。新学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按照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将原学制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还采用学分制、选科制、优异学生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了学生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标准答案:课题论证是研究者本人对所选定的课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是对课题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进行课题论证的目的在于阐述研究课题的价值及完成课题的可能性,以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主要包括:①课题价值论证。②相关研究文献综述。③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④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⑤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13、为了应对智能差异,我们应当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标准答案:(1)智能差异智力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潜在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一般用智商(IQ)表示智力,其含义是被测验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的实际年龄之比,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智力差异可以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水平的高低上,又可以表现在结构的不同上,还可以表现在发展与成熟的早晚上。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它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2)适应智能差异的教学方法①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既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掌握学习的程序是,将精选的、结构化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根据这些小目标设计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学习单元。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就进行诊断性测验,测验成绩符合要求者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否则应当重新学习这一单元,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矫正学习或深入学习的程序。②个别指示教学(IPI):个别指示教学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开发中心提出的,是当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根据学习者的能力、需要和学习情况准备教材及教学媒体,经常详细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其学习结果设计个别指导的内容和程度,保证每一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③个人化教学系统(PSI):个人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于1968年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呆板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同时保证对教材的掌握水准。一般较适合于年级较高、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小学生和依赖性较强的学生实行起来比较困难。④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功能上具有一般教学机器无法媲美的优点,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利用这个技术,不仅可以进行个别指导、组织讨论、测验及评价等,还可以用于系统的学科教学。该系统根据程序教学原理,将教材的全部内容按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成教学程序,输入计算机内储存。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定速度,在计算机终端上进行学习。它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标准答案:(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类型。(2)有意义言语学习主要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在奥苏贝尔看来,同化既包括把新的信息纳入或归人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信息。可见,奥苏贝尔所称的同化包含着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两种含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维纳得出的归因的基本结论有哪些?标准答案:维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关于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感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相对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奖励。(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因此,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苟子关于教师的地位、条件和作用的思想。标准答案:(1)在先秦儒家诸予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表达了与孔孟颇为不同的见解。荀子进而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教学评价的定义、功能及分类。标准答案:(一)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进行基本事实信息的价值判断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全面的评价,但主要是对作为课程产品之一的教学设计、学生学术成就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二)教学评价的能:(1)检查。(2)反馈。(3)激励。(4)研究。(5)定向。(6)管理。(三)教学评价的分类(1)教学评价的分类标准不一,以布卢姆的分类比较实用。他以评价发挥的作用,即评价在“干什么”为分类标准,从而划定了与学校教学有关的常用评价的种类界限,并包括了教师在教学中实际运用的各种评价。(2)终结性评价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并确定其结果而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有三个基本特点:在目标上,是对整个教学活动或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的评定,并给学生评定成绩或为安置学生提供依据;在内容分量上,着眼于学生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于测量学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在测试内容的概括上,概括性水平较高,题目多为知识、技能、能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3)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是在课程研制、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修正、及时调节、及时强化。这种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改进工作、不重区分等级。(4)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估。诊断性评价旨在促进学习、为缺少先决条件的学生设计一种可以排除学习障碍的教学方案,为那些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或全部教材内容的学生涉及一些发挥其长处并防止厌烦和自满情绪的学习方案。诊断性评价可以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在教学开始前进行的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安置,即对不同条件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安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南宋朱熹复修白鹿洞书院,再次办学,把白鹿洞书院又发展起来,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过程,提出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并且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学习修养的途径结合起来。其内容是:(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3)“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4)“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这些思想都在儒家典籍中出现,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一般学校的学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发展的轨道。《白鹿洞书院揭示》集中体现了书院的精神,对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贡献不可低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标准答案:严复的“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1)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此时他的“体用一致”思想表现为“全盘西化”和西学自成体用的倾向。(2)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他把近代科学按从基础到应用的层次划分为三类,认为这三类学科连成一体,相资相用,交叉发明。他还认为西学是一个发展的体系,运用考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创造新知和验证学理,不断更新、改进和发展。(3)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福禄贝尔的幼儿园教育理论。标准答案: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使他们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他们智力。尤其是运用知识和实践能力。幼儿园还担负起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他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主性。依据这一原理,他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高度评价游戏的教育价值,认为是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在课程上,主要有游戏与歌谣、恩物游戏、手工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以及唱歌、表演和讲故事等,建立起一个以活动与游戏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最值得一提的是“恩物”,这是他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它的价值在于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此外,他还注意从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加强之间的连续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学在官府”的形成原因及具体表现。标准答案: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之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这也形成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都是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7、简述《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核心内容及其意义。标准答案:《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当时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书院以自学读书为主,讲学辅导为辅。注重自学、自由独立的精神。注重讨论辩论最为显著,师生质疑辩难的论辩成为家常便饭。大多是自发、平等的,体现出一种民主治学的学术精神。此外,自由讲学、自由论学、自由竞学的自由精神是书院精神的最好体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标准答案:(1)顺查法。按时间范围,按照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发展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地查找。多用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查找。(2)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又叫倒查法。是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查找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3)引文查找法。又称跟踪法,是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搜集的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快速,可不断扩大线索。往往能找到有关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但由于查得的文献资料受原作者引用的局限性和主观随意性的影响,资料往往比较杂乱。(4)综合查找法。就是将各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到检索的目的的文献查找方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标准答案:严复的“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1)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此时他的“体用一致”思想表现为“全盘西化”和西学自成体用的倾向。(2)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他把近代科学按从基础到应用的层次划分为三类:认为这三类学科连成一体,相资相用交叉发明。他还认为西学是一个发展的体系,运用考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创造新知和验证学理,不断更新、改进和发展。(3)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标准答案:梁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