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2(共225题)_第1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2(共225题)_第2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2(共225题)_第3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2(共225题)_第4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2(共225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2(共9套)(共225题)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严重并且致人死亡的,按照()论处。A、寻衅滋事罪B、扰乱社会秩序罪C、聚众斗殴罪D、故意杀人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构成寻衅滋事罪要求客观方面行为人随意殴打他人,情节严重,但并不包括致人死亡的情形,故此处不能认定为寻衅滋事罪,而应是故意杀人罪。2、重婚罪的客观行为表现是()。A、与有配偶的人结婚B、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结婚C、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D、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结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仍与之结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重婚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有配偶者即已婚者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无配偶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这里的“结婚”包括登记结婚和事实婚姻两种情况。3、方某于2014年12月5日因强奸罪被判死刑缓期执行,由于是强奸犯而被同监其他人瞧不起,长期遭受欺凌,在2015年10月28日再次遭同监陈某凌辱时将陈某打成轻伤。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A、方某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B、方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如不属于情节恶劣,则不应执行死刑C、方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应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D、方某情有可原,可于两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刑法修正案(九)》于2015年11月1日生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且在2015年10月31日以前故意犯罪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五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即从旧兼从轻原则,新法有利于被告人,所以具有溯及力)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4、甲因犯盗窃罪被逮捕,在侦查人员对其审讯期间,甲供述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和乙在火车上持枪抢劫的事实,并协助侦查人员将乙抓获。对甲的抢劫罪()。A、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从轻或者免除处罚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甲在被采取强制措施期间,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抢劫事实,就抢劫罪构成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由于甲和乙持枪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乙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所以甲协助公安机关抓住乙构成重大立功,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和“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两个从宽处罚情节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处理结果就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故选A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故不能选择C项。C项是本题最大的干扰点。5、赵某多次临摹某著名国画大师的一幅名画,然后署上该国画大师姓名并加盖伪造印鉴,谎称真迹售得收入六万元。对赵某的行为应A、按诈骗罪和侵犯著作权罪,数罪并罚B、按侵犯著作权罪处罚C、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处罚D、按非法经营罪处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侵犯著作权罪。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2)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3)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4)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本题中,赵某的行为属于上述第四种情形,按侵犯著作权罪处罚,故B项正确。6、为谋财绑架他人的,在下列情形下不应当判处死刑的是A、甲绑架并伤害被绑架人致其残疾的B、乙杀死人质后隐瞒事实真相向人质亲友勒索赎金10万元的C、丙绑架人质后害怕罪行败露杀人灭口的D、丁控制人质时因捆绑太紧过失致被害人死亡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绑架罪。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或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其中,致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判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故本题选A。7、下列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刑罚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B、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C、均可以判处死刑D、均不可以判处死刑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刑法》第113条规定:“本章上述危害国家安全罪行中,除第103条第二款、第105条、第107条、第109条外,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故C选项、D选项错误。8、按照我国刑法理论,非法行医罪属于A、结合犯B、吸收犯C、集合犯D、连续犯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集合犯、结合犯,第四节中的吸收犯、连续犯。结合犯,指两个以上各自独立成罪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结合成另一独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态。我国刑法中尚无结合犯。集合犯,是指行为人以实施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为目的,实施了数个同种犯罪行为,刑法规定作为一罪论处的犯罪形态。本题中的非法行医罪,行为人就是意图实施不定次数的非法行医行为,属于集合犯。而连续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犯罪行为,触犯相同罪名的犯罪,例如,甲基于行凶报复的意思,到乙家一连杀死乙家5口人。吸收犯,指一个犯罪行为因为是另一个犯罪行为的必经阶段、组成部分、当然结果,而被另一个犯罪行为吸收的情况。故本题选C。9、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A、各级人民法院B、各级人民检察院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我国的司法解释采用一级二元制,只有中央司法机关才有权进行司法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进行司法解释,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个人都无权进行司法解释。故选D项。10、关于罪数的说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为杀人而盗窃枪支,构成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B、乙杀死马某一家5口人后,出门时遇到小区保安巡逻,为灭口将保安杀害,构成连续犯C、丙伪造增值税发票,同时又伪造发票印章,构成吸收犯D、丁生产、销售假药,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丁构成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盗窃枪支和杀人缺乏内在客观的必然联系,不构成牵连犯,A错误。连续犯的数个犯罪行为必须基于同一或概括的故意,缺乏同一的故意不是连续犯,B错误。伪造印章的行为是伪造发票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被伪造发票行为吸收,只需要以伪造发票罪论处,C正确。D选项应该是法条竞合犯,而并非想象竞合犯,错误。11、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应构成()。A、非法经营罪B、侵占罪C、盗窃罪D、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我国《刑法》第265条规定,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按照盗窃罪定罪处罚。故选C项。这是关于盗窃罪的特殊形态的规定,另外,盗窃信用卡而使用的,也按照盗窃罪定罪处罚。12、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的处罚原则是()。A、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B、按照其所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C、按照犯罪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D、从重处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我国的刑事政策是区别对待,对于首要分子要严厉打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对犯罪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承担责任。故选C项。13、2007年甲因犯煽动分裂国家罪,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1年,2016年又犯参加恐怖组织罪,对于甲()A、应当从重处罚B、应当附加驱逐出境C、由于甲未从事任何恐怖活动,可以酌情宣告缓刑D、由于甲是少数民族,为了民族团结,在执行刑罚过程中,可以酌情从宽适用假释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所谓特别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犯罪分子。甲构成特别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不得缓刑,不得假释。A选项正确,CD选项错误。只有外国人犯罪,才可以单独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B选项错误。14、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了乙。在获取赎金后,为防罪迹败露,便杀害乙以灭口。甲的行为()A、构成绑架罪一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一罪C、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二罪D、构成非法拘禁罪、敲诈勒索罪和故意杀人罪三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239条的规定,对于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的,仍以绑架罪定罪处罚。15、关于处断原则的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对于法条竞合犯,适用的基本规则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B、对于想象竞合犯,一律从一重罪处断C、对于牵连犯,一律从一重罪处断D、对于吸收犯,仅按吸收之罪处断,不数罪并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对于法条竞合犯,适用的基本规则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适用特别法条排斥一般法条,A表述正确。对于想象竞合犯,因为属于实质上的一罪,故一律从一重罪处断,B表述正确。对于牵连犯,实际上是数行为犯数罪,属于处断的一罪,原则上择一重罪处罚,但法有特别规定的除外,C表述错误。对于吸收犯,仅按吸收之罪处断,不数罪并罚,D表述正确。16、下列有关扩张解释的说法正确的是()。A、扩张解释属于文理解释的一种B、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C、扩张解释就是类推解释D、扩张解释是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属于文理解释的一种形式,因而只有选项B正确。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法无明文规定之事项,就刑法中最相类似条文加以解释的方法,与扩张解释有很大区别。17、犯罪的刑事违法性是指()。A、违反法律B、违反刑法的规定C、违反一切行为规范D、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在我国《刑法》中,刑事违法性不仅是指违反刑法典的规定,而且包括违反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单行刑事法律的规定和行政,经济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答案B中的刑法是指广义刑法。18、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某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中毒,将其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这表明了他不希望儿子中毒,因此不具有直接故意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朱某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此危害结果,以为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就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对其主观心态应当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故正确答案为C。19、甲出于抢劫枪支、弹药的故意,实施了抢劫行为。该行为既触犯了抢劫枪支、弹药罪,又触犯了抢劫罪。则甲的行为属于()。A、牵连犯B、结果加重犯C、想象竞合犯D、法条竞合犯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甲出于抢劫枪支、弹药的故意,既触犯了抢劫枪支、弹药罪,又触犯了抢劫罪,属于一个行为触犯数个法条,是法条竞合犯,根据特别法条优于一般法条的原则,甲的行为构成抢劫枪支、弹药罪,故选D项。本题表述的情形不属于牵连犯,因为牵连犯的行为人必须实施数个行为,而本题表述的情形是一个行为。故不选A项。虽然结果加重犯中的行为人实施的是一个行为,但结果加重犯必须在一个犯罪的基础上出现了这个犯罪基本构成以外的重结果。可本题并没有要求判断有没有加重结果,只要求判断抢劫罪和抢劫枪支、弹药罪的关系,故不选B项。本题表述的情形不是想象竞合犯,因为想象竞合犯可能触犯的是不同罪名,而法条竞合犯其实是一个罪名,只不过将这个罪名拆开了.故不选C项。20、关于防卫过当的处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正当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此即限度条件。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其与防卫过当相区分的一个法律界限。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的,即为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在我国刑法中,防卫过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防卫过当应当根据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与客观后果,援引相应的刑法分则条文定罪。对于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21、非法拘禁导致被拘禁者重伤的,构成()。A、非法拘禁罪B、故意伤害罪C、非法拘禁罪与故意伤害罪实行并罚D、故意伤害罪(吸收了非法拘禁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238条第2款规定,犯非法拘禁罪致人重伤的,仍以非法拘禁罪从重处罚,而不定故意伤害罪。故选A项。注意:如果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则因故意伤害罪吸收了非法拘禁罪而只定故意伤害罪,不以非法拘禁罪和故意伤害罪实行并罚。22、关于集资诈骗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罪的成立要求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B、本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C、集资诈骗数额特别巨大,可以判处死刑D、本罪的成立要求数额较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在认定集资诈骗罪时,要注意区分集资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区分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没有这种目的,则是一般的集资纠纷。根据2015年的《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本罪的死刑已经被取消。换言之,即使集资诈骗数额再大,本罪的法定最高刑也只能是无期徒刑,而不能是死刑。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23、进入下列何种场所抢劫,不属于“入户抢劫”()A、牧民的帐篷B、渔民作为家庭生活的渔船C、大学生校内宿舍D、大学生恋人在校外租住的公寓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进入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可见,“户”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与外界相对隔离,二是具有家庭生活居住功能。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24、治安联防队员甲夜间巡逻时抓到可疑分子乙,怀疑其为小偷,即把其叫进室内讯问。乙否认偷了东西,甲便把乙捆起来吊打,强迫其承认。结果,造成乙重伤。甲的行为不构成()。A、刑讯逼供罪B、非法拘禁罪C、故意伤害罪D、刑讯逼供罪和故意伤害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治安联防队员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25、甲(17岁)犯盗窃罪。下列选项中乙、丙、丁、戊构成包庇罪的有()。A、甲的父亲找到其在医院的好友乙,乙以医院的名义开具出生证明,将甲的年龄变为15岁B、公安机关找到甲出生医院当年主持接生的大夫丙作证,由于丙与甲的父亲是老战友,丙篡改当年甲出生时的医院记录,证明甲的年龄为15岁C、公安机关找到甲出生医院当年主持接生的护士丁作证,由于丁与甲的母亲是同学关系,丁故意作假证,证明甲的年龄为15岁D、戊明知甲多次盗窃,却故意装作不知,一直未向司法机关反映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包庇犯罪分子的行为,是指向司法机关作虚假证明,即以非证人的身份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为犯罪分子掩盖罪行或减轻罪责。如果是证人作假证明包庇犯罪分子的,构成伪证罪。如果不是向司法机关作虚假证明或作假证明,而是帮助伪造、毁灭证据的,构成帮助伪造、毁灭证据罪,而不构成包庇罪或伪证罪。应特别注意的是:(1)帮助伪造、毁灭证据罪不为大纲所要求,但由于包庇犯罪分子的行为,特指向司法机关作虚假证明,不包含帮助犯罪分子伪造、毁灭证据,如果帮助犯罪分子伪造、毁灭证据的,则单独构成帮助伪造、毁灭证据罪。因此,在学习包庇罪时要一并掌握伪证罪和帮助伪造、毁灭证据罪。(2)虽然包庇犯罪分子的行为特指向司法机关作虚假证明,但如果出现《刑法》第362条规定的情形,也构成包庇罪。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田某与肖某绑架李某,向其家人索要赎金40万元,在绑架的过程中,发现李某身上携带有现金5000元,金项链一副,遂据为己有。田某与肖某的行为构成A、绑架罪一罪B、抢劫罪一罪C、绑架罪和抢劫罪数罪并罚D、绑架罪和抢劫罪择一重罪处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绑架过程中又当场劫取被害人随身携带财物的,同时触犯绑架罪和抢劫罪两罪名,应择一重罪定罪处罚。2、我国刑法分则将所有犯罪分为十大类,依据的是犯罪的()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特别客体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概括的是一类犯罪的共同属性,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基础。我国刑法分则主要是按照同类客体把所有的犯罪分为十大类,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刑法分则体系。B项正确。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债务特征的是A、特定性B、期限性C、相容性D、强制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债务具有特定性、期限性和强制性3个特征,相容性是债权的特征。4、量刑情节中,应当在法定刑限度以下判处刑法的是()A、减轻处罚情节B、加重处罚情节C、从轻处罚情节D、从重处罚情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刑法》第63条第1款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A项正确。5、2015年6月1日,甲加入了某恐怖组织。2016年1月1日,甲奉命去绑架乙,以乙作为人质勒索赎金。对于甲()A、以参加恐怖组织罪定罪处罚B、以绑架罪定罪处罚C、以参加恐怖组织罪与绑架罪中的重罪进行处罚D、以参加恐怖组织罪和绑架罪并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刑法》第120条规定: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罚金。犯前款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因此本题选D。6、就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中的地位而言,我国采取的比较可取的学说是()。A、罪、责平行说B、基础理论说C、罪、责、刑平行说D、犯罪构成说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就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中的地位而言,我国有罪、责平行说,基础理论说和罪、责、刑平行说三种学说。基础理论说认为,刑事责任在价值功能上具有基础理论的意义,它所揭示的是刑法的基本原理,其具体内容应当有犯罪论、刑罚论和罪刑各论。罪、责平行说认为,刑事责任是与犯罪相对应并发生直接联系的概念。犯罪是刑事责任的前提,刑事责任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刑罚虽然是实现刑事责任的基本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实现方式,非刑罚处理方法也是实现刑事责任的方式之一。所以刑罚与非刑罚处理方法,同是刑事责任的下位概念。罪、责、刑平行说认为,犯罪、刑事责任、刑罚是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范畴,刑事责任是介于犯罪与刑罚之间联结犯罪与刑罚的纽带。刑事责任与犯罪的关系是:犯罪是刑事责任的前提,刑事责任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是:刑事责任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实现刑事责任的基本方式。我国采取的比较可取的学说是罪、责、刑平行说。故选C项。7、因寻衅滋事致人轻伤的,应按()A、寻衅滋事罪论处B、故意伤害罪论处C、不构成犯罪D、抢劫罪论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因寻衅滋事致人轻伤的,应按寻衅滋事罪论处,致人重伤、死亡的,应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A项正确。8、非法拘禁导致被拘禁者重伤的,构成()。A、非法拘禁罪B、故意伤害罪C、非法拘禁罪与故意伤害罪实行并罚D、故意伤害罪(吸收了非法拘禁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238条第2款规定,犯非法拘禁罪致人重伤的,仍以非法拘禁罪从重处罚,而不定故意伤害罪。故选A项。注意:如果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则因故意伤害罪吸收了非法拘禁罪而只定故意伤害罪,不以非法拘禁罪和故意伤害罪实行并罚。9、李某8岁,其实施的下列行为中无效的是()。A、在作文比赛中获奖,得奖金50元后捐给生活困难的同学B、接受爷爷给的压岁钱200元C、参加一电视剧的拍摄并获得报酬300元D、为自己买了一台价值500元的游戏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根据《民通意见》第6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据此,B、C项表述的情形有效。此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在认知能力范围内的民事行为,如购买文具、乘坐公交而达成运输合同等,因数额不大,也应当认定为有效。A项表述的情形为赠与,虽然李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其能够认知其实施民事行为的性质,且标的额不大,故也应当认定为有效。D项表述超出李某的认知能力范围,故应当认定为无效。可见,选D项。10、甲因飞机失事下落不明,被法院宣告死亡。五年后,甲重新出现,法院撤销了对甲的死亡宣告。甲的女儿乙在甲宣告死亡期间已经被丙(女)依法收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丙乙的收养关系自动解除B、甲乙父女关系自动恢复C、丙乙的收养关系不能自动解除D、甲乙恢复父女关系,同时丙乙存在母女关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民法总则》第52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以未经本人同意为由主张收养关系无效。本题中甲不能以未经本人同意为由主张收养关系无效,丙乙的收养关系不会自动解除,C项正确。11、甲于2016年2月1日将电脑借给乙使用,2月10日甲与丙签订电脑买卖合同,将电脑的所有权转让给丙,并约定由丙直接要求乙返还电脑。2月15日,乙将电脑交还给丙。电脑的所有权转移的时间节点是()A、2月1日B、2月10日C、2月15日D、2月13日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动产物权的变动以交付作为生效要件,交付除了现实交付,还包括简易交付、指示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是指出让人出让的动产被第三人占有的,出让人将返还请求权让与受让人,并告知占有人向受让人交付该动产。根据法学通说,在动产买卖中,以指示交付方式完成交付的,自出让人与受让人关于指示交付的协议生效时发生物权变动。本题中,甲是出让人,丙是受让人,乙是第三人,甲丙于2月10日达成关于指示交付的协议,因此电脑转移所有权的时间点是2月10日,B项正确。12、下列行为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有()。A、行为人伪造信用卡的B、使用了伪造的信用卡的C、非法持有、运输、出售、购买伪造的信用卡及骗领信用卡的D、非法持有、运输、出售、购买伪造的信用卡及骗领信用卡又使用信用卡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行为人仅伪造信用卡的,以伪造金融票证罪论;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以信用卡诈骗罪论;没有使用,但非法持有、运输、出售、购买伪造的信用卡及骗领信用卡的,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论。13、2009年3月4日,甲向A公司购买其开发的商品房期房一套,预计2009年10月1日交房。签订购买合同后,甲到不动产登记部门进行了预告登记。2009年5月6日,A公司又将该商品房卖给了乙。该商品房的所有权属于()A、甲B、乙C、A公司D、国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甲购买了商品房,但是未进行不动产登记,房屋的所有权未发生转移,甲不是所有权人,A项错误。甲对购买合同进行了预告登记,未经甲同意,处分该房屋的,不发生物权效力。且乙购买房屋未办理登记,所以乙也不是房屋所有权人。A公司开发的商品房,所有权属于A公司,其虽然先后与甲乙签订买卖合同,但是都未办理不动产登记,所有权未发生转移,本题选C。14、根据法律规定,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时,能够取得原物的天然孳息所有权的是()A、抵押权人B、质押权人C、建设用地使用权人D、留置权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物权法》第117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收益权是用益物权的权利之一,包括取得孳息的所有权,C项是用益物权,可以取得自然孳息的所有权。担保物权只是收取孳息,但不取得孳息的所有权。本题选C。15、以下各项中构成要约的是()。A、北京西站始发列车时刻表B、某杂志社征稿启事:“凡我刊选中者按100元/千字从优支付稿酬”C、某学校发出广告:“高级辅导班1500元/人,随到随学”D、甲跟乙说:“打算卖掉我的笔记本电脑,价格2万元左右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必须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A项表述中,北京西站始发的列车时刻表并非要约,因为该始发列车时刻表刊出后,火车站并不受该列车时刻表的约束。故不选A项。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之一就是,要约人须受要约约束,而要约邀请人不受要约邀请的约束。B项表述中,杂志社发出的征稿启事不能约束杂志社,换言之,即便有人来要约,还要有一个是否选中的问题,因此,B项表述属于要约邀请,而不是要约,故不选B项。根据《合同法》第15条规定,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C项表述中,该商业广告内容具体明确,具备了合同的主要条款——服务费,只要有学生想要参加辅导班,在了解情况后报名即可,因而是要约,故选C项。D项表述中,甲“打算”卖掉电脑,并不具有缔结买卖合同的目的,因此不选D项。16、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宣告制度适用于()。A、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年满10周岁B、未成年人已成年C、精神正常的人经司法鉴定诊断为痴呆症人D、利害关系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宣告制度仅限于精神病人,而不适用于未成年人,故排除A项和B项。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宣告制度不仅限于利害关系人,本人也可以提出申请,故排除D项。17、(2016年真题)2014年8月1日,乙将甲诉至法院。此时()。A、预告登记有效,但丙取得房屋所有权B、预告登记有效,丙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C、预告登记失效,丙取得房屋所有权D、预告登记失效,但丙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物权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3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据此,甲、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办理的预告登记已失效,甲又将房屋卖给丙并办理了过户手续,丙取得房屋所有权。可见,选C项。18、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顺位继承人的是()A、父母B、兄弟姐妹C、子女D、孙子女、外孙子女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继承法》第10条规定,法定继承人为两个顺序: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据此,本题的答案为B。19、下列情形可以授予专利权的是()。A、天文爱好者甲发现一颗系外行星B、医生乙钻研出一套新的疾病治疗方案C、丙报社在其平面印刷品上印上主要起标识作用的图案D、转基因玉米的生产方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专利法》第25条规定,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1)科学发现;(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4)动物和植物品种;(5)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6)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对前款第4项所列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授予专利权。根据上述规定,A项表述为科学发现,B项表述为疾病的治疗方法,C项表述为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只有D项表述的生产方法可以授予专利权。20、对于协议离婚的,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自愿的,可以发给离婚证的条件是()。A、仅对子女问题作出了适当处理B、仅对财产问题作出了适当处理C、对子女、财产问题一并作出了适当处理D、对子女、财产和照料老人等问题一并作出了适当处理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婚姻法》第31条的规定,协议离婚须具备两个条件:双方确实是自愿;对子女、财产问题作出了适当处理。21、甲对某危害结果没有阻止其发生的义务,如果该危害结果发生,甲的不作为行为()A、不可能构成犯罪B、可能构成纯正的不作为犯C、可能构成不纯正的不作为犯D、可能构成手段不能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某种义务,能够履行却消极地不履行该义务,导致或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行为。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需要三个要件:(1)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法律义务(有义务)。(2)行为人具有履行这种义务的能力(有能力)。(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有危害)。甲没有阻止犯罪行为发生的义务,即没有作为的义务,因此不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不可能构成犯罪。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22、关于逃税罪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逃税罪是纯正的不作为犯B、纳税人逃避缴纳税款不足应纳税额10%的不构成犯罪C、扣缴义务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可不追究刑事责任D、扣缴义务人不缴、少缴已扣、已收税款,只需要数额较大即可构成本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逃税罪的行为人可以积极逃避纳税义务,也可以消极不履行纳税义务,但无论哪种方式,本质上都是因不履行纳税义务而构成犯罪,因此是纯正的不作为犯,A选项正确。只有纳税人可以以行政责任代替刑事责任,扣缴义务人不可以,C选项错误。23、孙某盗窃了价值数万元的贵重钻石项链,并送给他的女朋友蓝某当作定情礼物。后来,公安机关来追查,蓝某知道了项链是盗窃来的,但是,她未予揭发,而是暗地里将项链转移到乡下的亲戚家。蓝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A、盗窃共犯B、包庇罪C、伪证罪D、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指行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蓝某的行为符合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构成要件,本题选择D。24、甲在当公安局局长时为他人谋取利益,约定在离职后收受财物,并且在离职后收取了财物。甲的行为构成()A、受贿罪B、利用影响力受贿罪C、贪污罪D、间接贿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如果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职时为他人谋取利益,约定在离职后收受财物,并且收受了财物的,应当以受贿罪定罪处罚。25、甲中学将操场出租给他人停车。2005年8月10日乙开车前往操场,由于刹车不灵,将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丙撞成重伤,丙花去医疗费4万元。关于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学校应与乙承担连带赔偿责任B、学校应承担补充赔偿责任C、学校应承担无过错责任D、学校应承担监护责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侵权责任法》第40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本题中,第三人侵权导致学生受伤,第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学校将用于学生运动的操场出租给他人停车存在过错,未尽到管理职责,对于学生所受到的损害应承担补充责任。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下列属于法定正当化事由的是()。A、正当防卫B、自救行为C、义务冲突D、经权利人认诺的行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正当化事由,也称为违法阻却事由,根据法律对正当化事由有无明确规定,可以将正当化事由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和其他正当化事由。法定的正当化事由包括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其他阻却违法事由包括依法执行命令的行为、止当业务行为、经权利人承诺的行为、自救行为和义务冲突等情形。可见,选A项。2、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经鉴定,崔某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关于本案,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甲成立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B、甲的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C、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D、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意外事件,第三节中的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甲与崔某素不相识,不可能预见到崔某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甲的行为只能被认定为意外事件。但由于刑法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因此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还是有因果关系的。故本题选C。3、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30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关于甲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B、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C、故意伤害罪的既遂犯D、故意杀人罪的不能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本题中,甲有杀乙的故意,在可以继续杀死乙的情况下,自动放弃了杀害行为,并将乙送往医院,客观上有效地阻止了乙死亡结果的发生。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故本题选B。4、医生甲退休后,擅自为人看病2年多。某日,甲为乙治疗,需注射青霉素。乙自述以前曾注射过青霉素,甲便未做皮试就给乙注射青霉素,乙因青霉素过敏而死亡。关于本案,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以非法行医罪的结果加重犯论处B、以非法行医罪的基本犯论处C、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D、以医疗事故罪论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非法行医罪、医疗事故罪。非法行医罪是指未取得行医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行为。医疗事故罪是指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非法行医罪与医疗事故罪的区别在于主体是否具有医生执业资格。甲虽然是医生,但已经退休了,已经丧失执业证书,属于没有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因而构成非法行医罪:非法行医罪是行为犯,只要情节严重就构成犯罪,造成患者死亡的,属于结果加重犯。故本题选A。5、甲于傍晚跟踪仇人乙,意图杀害乙。甲趁乙不备用刀朝乙的背部猛刺数刀,致乙当场昏迷,甲见乙没有呼吸,误以为乙已死亡,为消灭罪迹,将乙“抛尸”于小河中。经鉴定,乙是溺水窒息死亡。甲的认识错误属于()。A、对犯罪手段的错误认识B、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C、对目标的错误认识D、对犯罪工具的错误认识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认识错误包括对法律的认识错误和对事实的认识错误。一般而言,对法律的认识错误不影响刑事责任,但是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可能影响刑事责任。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包括对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对目标的认识错误。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发展认识错误。本题中,甲以为乙是因为自己的刺杀行为而死亡,而实际上乙是因为溺水窒息死亡,属于对凶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故选B项。6、刑事责任是指A、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根据犯罪行为以及其他能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事实,强制犯罪人负担的法律责任B、依照刑事法律规定,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C、指犯罪人因实施刑法禁止的行为而应承担的、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依照刑事法律对其犯罪行为及其本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D、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对该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和对行为人进行谴责的责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刑事责任是刑法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中外刑法理论中,有如下观点:法律责任说;法律后果说:否定评价说(责难说、谴责说);刑事义务说;刑事负担说。上述各说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刑事责任的特征和主要内容,但从表述的科学性来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我们认为,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对该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和对行为人进行谴责的责任。故本题选D。7、下列哪些犯罪分子不成立特别累犯?()A、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犯罪分子B、恐怖活动犯罪的犯罪分子C、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D、毒品犯罪的犯罪分子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刑法修正案(八)》对特别累犯的条件作出修改,在原来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基础上增加了恐怖活动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所以应当排除A、B、C项。毒品犯罪可以成立毒品再犯,但是没有特别累犯的规定。故应当选择D项。8、在下列犯罪形态中,适用“从一重处断”原则予以论处的是()。A、结果加重犯B、继续犯C、想象竞合犯D、吸收犯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由于刑法对结果加重犯规定了比基本犯罪更重的法定刑,所以对结果加重犯只能依照刑法的规定,在较重的法定刑幅度内量刑。刑法分别对于属于继续犯的犯罪设专条加以规定,并置以相应的法定刑,因此,对继续犯应依刑法规定以一罪论处。吸收犯的处罚原则是依照吸收行为所构成的犯罪处断,被吸收的犯罪行为失去存在意义,不再予以定罪,不实行数罪并罚。对于想象竞合犯和牵连犯,理论通说认为应当“从一重处罚”,即按照数罪中最重的一个罪所规定的刑罚处罚。故选C项。9、教员甲在大学校园内练习驾驶技术,错把油门当刹车,导致驾驶的汽车突然冲出撞死一名大学生。甲的行为属于()A、交通肇事罪B、故意杀人罪C、重大责任事故罪D、过失致人死亡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罪必须发生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大学校园归学校管理,不属于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因此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A选项错误。成立故意杀人罪要求明知可能会导致他人死亡的后果,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甲既没有预料到练车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也没有希望或者放任的主观心态,而是排斥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B选项错误。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重大责任事故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正常的生产、工作安全,因此必须发生在生产、作业中,甲的行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成立重大责任事故罪。C选项错误。甲应当预料到自己的驾驶技术生疏而在校园练车可能会造成危害后果,但因疏忽大意没有预料到,并且造成了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D选项正确。10、我国《刑法》采取的数罪并罚原则是()。A、并罚原则B、吸收原则C、限制加重原则D、折中原则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69条的规定,我国刑法对附加刑采取的是并罚原则,对死刑和无期徒刑采取的是吸收原则,对管制、拘役、有期徒刑采取的是限制加重原则,因此,我国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原则为折中原则。11、下列犯罪,属于实害犯的是()A、危险驾驶罪B、故意毁坏财物罪C、非法拘禁罪D、脱逃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实害犯的特征是,只有行为已经造成法定的实害结果,才是该罪的既遂。本题中的A项,危险驾驶罪,是危险犯。C项,非法拘禁罪,是行为犯。D项,脱逃罪,是行为犯。只有故意毁坏财物罪,才是实害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12、下列情形中,甲的行为构成结果加重犯的是()。A、甲殴乙致乙重伤,乙住院治疗时,因建筑事故病房倒塌而死亡B、甲聚集多人持械斗殴,在斗殴过程中致另一方人员中的乙死亡C、甲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D、甲使用暴力抢劫乙。在抢劫过程中因过失导致乙死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构成结果加重犯,以发生重结果为不可缺少的条件,并且重结果必须由基本犯罪的犯罪行为所引起,即重结果与基本犯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否则,不构成结果加重犯。A项表述中,甲只构成故意伤害罪,而不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重结果,因为死亡结果的出现与甲的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可见,不选A项。行为人虽然实施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并由此产生了重结果,但刑法不是对其单独规定较重的刑罚,而是规定按照另一较重犯罪定罪处罚,那就不是结果加重犯。根据《刑法》第292条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而不是聚众斗殴罪的结果加重犯。故不选B项。C项表述的情形属于情节加重犯,而不是结果加重犯,故不选C项。D项表述的情形构成结果加重犯,尽管甲使用暴力实施抢劫过程中因过失致乙死亡,致人死亡的重结果是因甲的过失行为引起的,但重结果的出现既可能出于故意,也可能出于过失,这不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可见,选D项。13、王某与一女子有染,其妻甲生怨。某日,甲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王某。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甲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犯罪预备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犯罪中止的成立,要求具有自动性和有效性。“自动性”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在主观上的区分标志。“有效性”要求必须没有发生行为人原本所希望或者放任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侵害结果)。行为人虽然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但仍然发生了行为人原本希望或者放任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就不成立犯罪中止。本案中,妻子甲基于自己的自愿放弃了杀人行为,将菜倒掉,避免了死亡结果的发生,具有有效性,符合犯罪中止的基本条件。实行行为,必须是对法益具有紧迫的危险性的行为。就投毒这一杀人方式而言,只有将毒药端给对方服用,才是故意杀人罪的着手,即实行行为。而在端毒药之前的阶段,尚处于预备阶段,只是故意杀人罪的预备行为。本案中行为人甲的行为,应认定在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行为人的中止行为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因此,根据《刑法》第24条第2款的规定,对甲应当免除处罚。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14、甲将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装有5000元现金的提包拿走。甲和丙的行为属于()。A、共同犯罪B、非共同犯罪C、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D、任意共同犯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2)在客观方面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在主观方面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本题中甲、丙二人既无共同的犯罪故意也无共同的犯罪行为,二者不构成共同犯罪,故正确答案为B。15、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使得刑法的规定从抽象变成具体,从而使得社会上一些有犯罪倾向的人不敢实施犯罪,这体现了刑罚具有()。A、剥夺功能B、教育功能C、威慑功能D、惩罚功能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国家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会使社会上有犯罪倾向的不稳定分子感受到思想上、心理上的影响和震撼,出于对刑罚的畏惧而不敢实施犯罪,这就是刑罚的威慑功能。16、我国刑法学普遍公认的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A、行为B、犯罪构成C、法益D、因果关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我国刑法理论中以犯罪构成为标准区分一罪和数罪。17、对漏罪进行数罪并罚的规则是()A、限制加重原则B、并科原则C、先并后减原则D、先减后并原则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70条的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连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依照“先并后减”的规则,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18、甲因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同时宣告缓刑2年,缓刑考验期满后第三年,甲又犯间谍罪,则甲()。A、构成一般累犯B、构成特别累犯C、不构成累犯,因为后罪是危害国家安全罪D、不构成累犯,因为缓刑考验期满后再犯罪不符合累犯构成条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又犯罪的,不构成累犯,因为缓刑是附条件地不执行刑罚,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了,而不是刑罚已经执行完毕。19、下列行为中应当按盗窃罪定罪处罚的是()。A、甲窃取一份绝密级的高考试卷,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B、乙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办理移动电话人网,并使用该移动电话,给电信部门造成3万元的话费损失C、丙拣到一张他人的信用卡,然后持卡消费3万元D、丁窃取他人在公共网络上的账号并使用,造成他人3万元的损失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项表述的情形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而不是盗窃罪,故不选A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规定,以虚假、冒用的身份证件办理入网手续并使用移动电话,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可见,B项表述的情形为诈骗罪,而不是盗窃罪,故不选B项。C项表述的情形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而不是盗窃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盗用他人公共信息网络上网账号、密码上网,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可见,选D项。20、关于破坏交通工具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罪是危险犯B、本罪的交通工具必须正在使用中C、本罪的对象可以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任何部位D、本罪与盗窃罪之间存在想象竞合关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其发生倾覆、毁坏危险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由于本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所以只有当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正在使用,关涉到公共安全时,才能成为本罪的对象。必须破坏的是上述交通工具的整体或者关键部位,因为这关系到是否会危害公共安全。本罪与盗窃罪的界限较为明显,如果窃取交通工具的部件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但不可能发生上述危险的,只能成立盗窃罪。可见,二者之间存在想象竞合关系。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21、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犯罪主体()A、只能是自然人B、只能是单位C、既可以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D、只能是特定的自然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是指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销售企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生产、销售枪支的行为。本罪的主体只能是特定的单位,即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销售企业。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22、我国刑法分则条文多数采取()形式。A、简单罪状B、引证罪状C、叙明罪状D、空白罪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律规定明确,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对每个犯罪的构成特征作尽可能具体的规定,所以我国刑法分则条文多采用叙明罪状的形式。23、王某在学校的操场上练习骑摩托车,因技术不佳,将陈某撞伤。陈某经抢救无效死亡。陈某的行为构成()。A、故意杀人罪B、过失致人重伤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D、交通肇事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下列犯罪中,单位不能成为犯罪主体的是()。A、走私罪B、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C、抗税罪D、假冒注册商标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抗税罪只能由个人构成。25、下列行为构成招摇撞骗罪的有()。A、残疾人甲冒充战斗英雄,以报告英雄事迹为名,先后骗到人民币10万元B、甲是北京某国家机关普通干部,名片上却印有:某某部副部长C、甲住院看病,被告知没有普通床位,甲冒充某国家机关领导,骗取医院按高干安排单间住宿D、甲冒充国家救震防灾办公室人员,到处设捐款点,先后骗得钱财20万元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所谓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冒充国家机关中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身份或职位,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A选项中甲的行为不构成招摇撞骗罪,但有可能构成诈骗罪。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虽然实施了冒充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但只是为了抬高自己,满足个人虚荣心,对此不应以犯罪论处。因此B选项中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招摇撞骗罪限于以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方式骗取包括财产在内的各种利益,而诈骗罪则不限定以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方式骗取财物。如果行为人以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特定方式招摇撞骗,骗取了包括财产在内的各种利益,应以招摇撞骗罪论处。如果所骗取的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应择一重罪处断,即应按诈骗罪论处。因此,C选项中甲的行为构成招摇撞骗罪,而D选项中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关于刑法解释,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学理解释中的类推解释结论,纳入司法解释后不属于类推解释B、将大型拖拉机解释为《刑法》第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汽车”,至少是扩大解释乃至是类推解释C、《刑法》分则有不少条文并列规定了“伪造”与“变造”,但不排除在其他一些条文中将“变造”解释为“伪造”的一种表现形式D、《刑法》第65条规定,不满18周岁的人不成立累犯:《刑法》第356条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根据当然解释的原理,对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刑法》第356条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刑法的体系和解释。类推解释是指通过对法律进行类比推理解释的方法将刑法条文中没有包含的事项解释为包含在该法条中。学理解释中的类推解释,纳入司法解释后,仍属类推解释。由于这种解释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所以刑法禁止类推解释。A选项错误。选项B说法正确。“汽车”通常是指以汽油发动机作动力的运输车辆,而拖拉机通常是以柴油发动机作动力的,因而将大型拖拉机解释为《刑法》第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汽车”,至少是扩大解释乃至是类推解释。选项C说法正确。《刑法》分则有不少条文并列规定了“伪造”与“变造”,如伪造货币罪与变造货币罪,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等等。但是,不排除在其他一些条文中将“变造”解释为“伪造”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伪造有价票证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等等。选项D说法正确。累犯比毒品犯罪再犯的成立条件更加严格,既然不满18周岁的人不成立条件更加严格的累犯,那么更不应当成立条件比较宽松的毒品犯罪的再犯,这符合当然解释的基本原理。故本题选A。2、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甲为劫财将陶某打成重伤,陶某拼死反抗。张某路过,帮甲掏出陶某随身财物。2人构成共犯,均须对陶某的重伤结果负责B、乙明知黄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黄某要求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的种子。2人构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共犯C、丙明知李某低价销售的汽车系盗窃所得,仍向李某购买该汽车。2人之间存在共犯关系D、丁系国家机关负责人,召集领导层开会,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私分给全体职工。丁和职工之间存在共犯关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A选项中,张某和甲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但张某无需对陶某的重伤负责。A选项错误。B选项中,乙某和黄某构成属于事中的通谋,成立共同犯罪。B选项正确。C选项中,丙某的行为属于事前无通谋的事后销赃行为,李某构成盗窃罪,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C选项错误。D选项中,丁所犯之罪为私分国有资产罪,本罪只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普通职工并不构成该罪。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3、某甲虚构某乙侮辱妇女的犯罪事实,并在众人中散布,某甲应构成()。A、侮辱罪B、诽谤罪C、诬告陷害罪D、报复陷害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行为人在交通肇事罪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应以()定罪处罚。A、故意杀人罪B、交通肇事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D、遗弃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5、我国《刑法》规定,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这体现了A、罪刑法定原则B、刑法适用平等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公平原则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法充分体现了这个原则,具体表现在:(1)刑法分则对每一个罪都根据其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对重罪适用重刑,对轻罪适用轻刑。(2)刑法总则中规定量刑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在裁量刑罚时,应尽量使刑罚与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罚当其罪。(3)刑法总则还规定:对累犯从重处罚、不得假释、不得缓刑;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对中止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对过失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故意犯等,体现了刑罚与犯罪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故本题选C。6、在我国,特赦由()。A、最高人民法院决定B、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C、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D、.国务院决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我国1954年宪法规定了大赦和特赦两种,但是1982年宪法只规定了特赦,因此,《刑法》第65条、第66条规定的赦免都是指特赦。根据《宪法》第67条、第80条的规定,特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故选C项。7、甲乙丙三人共谋走私毒品,共同集资100万元,由丙购买毒品走私。关于本案的刑事责任,说法正确的是()A、甲单独构成走私毒品罪B、乙单独构成走私毒品罪C、丙单独构成走私毒品罪D、甲乙丙成立走私毒品罪的共犯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结成一个犯罪行为整体。共同犯罪行为包括:实行行为、帮助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共谋行为。有共谋行为而未参与犯罪实行的,也可以构成共犯。8、2007年甲因犯煽动分裂国家罪,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1年,2016年又犯参加恐怖组织罪,对于甲()A、应当从重处罚B、应当附加驱逐出境C、由于甲未从事任何恐怖活动,可以酌情宣告缓刑D、由于甲是少数民族,为了民族团结,在执行刑罚过程中,可以酌情从宽适用假释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所谓特别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犯罪分子。甲构成特别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不得缓刑,不得假释。A选项正确,CD选项错误。只有外国人犯罪,才可以单独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B选项错误。9、甲预谋拍摄乙与卖淫女的裸照,迫使乙交付财物。一日,甲请乙吃饭,叫卖淫女丙相陪。饭后,甲将乙、丙送上车。乙、丙刚到乙宅,乙便被老板电话叫走,丙亦离开。半小时后,甲持相机闯入乙宅发现无人,遂拿走了乙的3万元现金。甲的行为构成A、抢劫未遂与盗窃既遂B、抢劫既遂与盗窃既遂的想象竞合C、敲诈勒索预备与盗窃既遂D、敲诈勒索未遂与盗窃既遂的想象竞合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八章第二节中的抢劫罪、盗窃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多次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或者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题中,甲持相机闯入乙宅发现无人,遂拿走了乙的3万元现金。这一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构成盗窃罪既遂。甲预谋拍摄乙与卖淫女的裸照,迫使乙交付财物。这一行为应该构成敲诈勒索罪,而非抢劫罪。原因在于抢劫罪具有交出财物的当场性,甲的行为也不是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本题中的盗窃罪,明显属于另起犯意,与敲诈勒索罪之间不是想象竞合关系。甲持相机闯入乙宅发现无人,只好停下。先前的请客行为,给乙找卖淫女的行为,持相机入宅的行为均属于为敲诈勒索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属于预备行为。故本题选C。10、甲将一名3岁男孩从幼儿园骗走,向其家长勒索钱财。因未收到该男孩家长的回信,甲便将该男孩以3万元卖给他人。对甲的行为()A、应以绑架罪定罪处罚B、应以拐卖儿童罪定罪处罚C、应以绑架罪(既遂)和拐卖儿童罪数罪并罚D、应以绑架罪(未遂)和拐卖儿童罪数罪并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或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将男孩从幼儿园骗走作为人质,利用男孩亲属的担忧,向其索要财物,完全符合绑架罪的成立要件。并且,绑架罪只要将人质置于行为人的控制之下,即构成既遂,无需实现勒索财物等非法目的。甲的行为已经完全符合绑架罪既遂的构成要件。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注意该罪的行为方式只需要有前述行为之一即可,不需要从事行为链条上的全部六个行为。甲以出卖为目的,实施了贩卖儿童的行为,完全符合拐卖儿童罪的构成要件。甲先实施了绑架的行为,达到既遂状态,之后又变更犯罪意图,实施了拐卖儿童行为,前后属于两个行为,侵害两个法益,应当数罪并罚,应以绑架罪(既遂)与拐卖儿童罪(既遂)数罪并罚。C选项说法正确,ABD选项说法错误。1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B、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对象遭受损害C、犯罪所用之物是犯罪客体的载体D、人体可以成为犯罪对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犯罪客体,但不一定有犯罪对象,例如,组织、参加、领导恐怖组织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脱逃罪,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偷越国(边)境罪,这些犯罪都侵犯了某类犯罪客体,但是这些犯罪却没有犯罪对象。可见,A项表述错误。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社会利益,即侵害一定的客体,但是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侵害。例如,盗窃电脑,电脑未必损坏,但是犯罪客体,即财产所有权受到了侵害。可见,B项表述错误。犯罪所用之物是行为人实施犯罪所利用的物,例如,盗窃罪中,罪犯使用的绳索就是犯罪所用之物。犯罪所用之物并不是犯罪客体的载体,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可见,C项表述错误。从物质表现形式上看,犯罪对象包括物体和人体两种。可见,D项表述正确。12、我国《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是()。A、实质概念B、形式概念C、实质与形式概念的统一D、法律特征概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概念既阐明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本质,又限定了犯罪的法律界限,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概念。13、关于犯罪的特殊主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作为特殊犯罪主体的身份,只是针对该犯罪的单独实行犯而言的B、教唆犯与帮助犯,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C、由于贪污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故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构成该罪的共犯D、并不是每个犯罪都需要具有特殊主体身份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特殊主体,是指除了具备一般犯罪主体所要求的成立条件外,还必须具有某些犯罪所要求的特定身份作为其构成要件的自然人。例如,贪污罪、受贿罪的主体,除要求具备一般主体的条件之外,还必须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并不是每一个犯罪都需要具有特殊主体身份,例如,故意杀人罪,就毫无身份的要求。作为特殊犯罪主体的身份,只是针对该犯罪的单独实行犯而言的。教唆犯、帮助犯甚至共同实行犯,则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例如,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但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该罪的教唆犯或帮助犯,即可以成为该罪的共犯。因此,C项的表述错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14、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某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中毒,将其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这表明了他不希望儿子中毒,因此不具有直接故意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朱某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此危害结果,以为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就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对其主观心态应当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故正确答案为C。15、下列情形按照牵连犯处断的是()。A、行为人以杀人、伤害或者故意损毁航空器的方法劫持航空器,因而致人死亡、重伤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毁坏的B、以暴力手段妨害公务致致公务人员重伤、死亡的C、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故意造成财产毁损、被保险人死亡、残疾或疾病等保险事故的D、行为人伪造公文诈骗财物数额巨大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项表述的情形构成吸收犯,即行为人实施的杀人、伤害或者故意毁损航空器等行为被劫持行为所吸收,仅以劫持航空器罪论处,故不选A项。B项表述的情形是转化犯,即由妨害公务罪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而不是牵连犯,故不选B项。根据刑法理论,C项表述的情形本属于牵连犯,但刑法明确将其规定为数罪并罚,故不选C项。D项表述的情形属于方法行为和目的行为的牵连,属于牵连犯,故选D项。16、甲以杀人故意、乙以伤害故意共同加害丙,并将丙打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二人不成立共同犯罪B、甲、乙二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C、甲、乙二人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同犯罪D、甲对丙的死亡结果负责,乙无需对丙的死亡结果负责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共同犯罪,要求各共同犯罪人之间有相互的意思联络,对互相协作犯罪持故意心态。本案中,甲以杀人故意、乙以伤害故意共同加害丙,并将丙打死。首先,甲的杀人行为,相对于乙而言属于实行过限。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乙成立故意伤害罪。其次,甲、乙二人在故意伤害罪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最后,二人均需对丙的死亡结果承担责任。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17、犯罪既遂的标准是()。A、犯罪行为是否造成了法定的犯罪结果B、犯罪行为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犯罪目的C、犯罪实行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D、犯罪行为人是否完成了全部的犯罪行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A,B,C是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既遂标准的三种不同观点,即结果说,目的说和构成要件说。构成要件说是目前的通说,也是《指南》的观点,故应选择C。D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答案,犯罪行为完成后,也可能出现犯罪未遂或者犯罪中止形态。18、刑罚威慑功能的对象是()。A、有可能犯罪的不稳定分子B、人民群众C、犯罪人D、被害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国家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会使社会上有犯罪倾向的不稳定分子感受到思想上、心理上的影响和震撼,出于对刑罚的畏惧而不敢实施犯罪。因此,刑法威慑的对象只能是有可能犯罪的不稳定分子。可见,选A项。19、紧急避险针对()。A、客观实际存在的危险B、可能发生的危险C、自己感觉存在的危险D、潜在的危险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紧急避险针对的危险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能是可能或者潜在的危险。20、对漏罪进行数罪并罚的规则是()A、限制加重原则B、并科原则C、先并后减原则D、先减后并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