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南安市南安一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福建省南安市南安一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福建省南安市南安一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福建省南安市南安一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福建省南安市南安一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福建省南安市南安一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上”之风盛行于世。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改,著成《春秋》。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说明孔子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2.某次会议的亲历者评价说:“它在党史上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在内战时期党内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一条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路线”,它是“由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关头。”他评价的是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重庆谈判 D.中共七大3.武王灭商以后,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此外,还封纣子武庚禄父。从材料看,西周分封这些人的主要目的是A.开发国家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B.安抚旧贵族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C.勾连旧贵族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D.构成对殷人的合围之势提高王权4.鸦片战争前,东南沿海农民织布以自给,或者有余以出卖;鸦片战争后,不但无以自给,无剩余可卖,反而要到市场上买洋布。这一变化表明中国A.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C.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 D.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5.1895年8月,日军以强大兵力进攻彰化城北的八卦山,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击毙日本号称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一千余人,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这体现出A.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 B.甲午战争中日军伤亡很大C.军民英勇的抗日精神 D.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6.学者王加华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乡村工业大发展,工业时间日益取代农事时间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轴心,相应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亦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开来,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来,这归根于A.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众观念的西方化7.“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在这里均可受到热情招待。这里出现了一些由艳光四射且博学多才的名媛主持的聚会,作家、学者们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各种问题,参与者常因其口才和机智而声名大噪。”这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古希腊时代的雅典B.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兰C.宗教改革时期的伦敦D.启蒙运动时期的巴黎8.近年来,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希望不断减少美国在该国的驻军数量;2019年1月2日,美国石油勘探船冲进委内瑞拉海域作业后,委总统马杜罗强硬要求24小时内驱逐所有美国船舰,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与盟友的矛盾加剧B.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欧、日崛起对美国冲击D.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减弱9.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中书省B.宣政院C.枢密院D.行中书省10.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文艺的清规戒律,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思潮。这类作品A.遵循了写实风格 B.抒发了浪漫情怀C.突出了理性思考 D.表达了幻灭反叛11.黄河古称”河”“河水”。《诗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的变化A.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B.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C.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D.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12.在清末,士人阶层出现了大规模分流,士人阶层流向了工、商、军、学等不同领域,有些士人甚至无以为业。据此可知A.时代变革引起社会阶层变动 B.科举制度无法选拔新式人才C.社会阶层流动推动历史进步 D.阶层变动导致民众大量失业13.《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A.政治专制国家集权 B.礼乐社会等级鲜明C.物质丰富国力强盛 D.社会转型礼崩乐坏14.有学者认为:“秦以后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自由发挥见解15.孙中山先生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从孙中山这则评论可知A.大平天国运动没有任何价值 B.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性C.孙中山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D.三民主义的提出有其合理性16.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17.1987—1988年,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农民称之为“‘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家奋力奔小康”。与此同时,乡镇、村级集体办的较大企业出现了“迎头赶上”的新趋势,其数量日渐增多。这A.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B.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C.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D.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18.到18世纪,北美殖民地形成了生产分工的经济格局:南部地区从北部和中部采购肉类和小麦,北部和中部地区则从南部采购烟叶,而纽约、费城、波士顿则承担着将北美各地的商品转口销售到英国与西印度的使命。这种经济格局表明,当时的北美殖民地A.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B.经济交往日益频繁C.生产方式出现革新 D.受制于英国的统治19.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的四分五裂 B.出现了造纸业C.实行了郡县制 D.监察体系的完备20.《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有如下规定:“如有人在出庭辩论时亲手保护自己的物品。”具体做法就是与对方兴讼时,兴讼双方以手抓住所争辩的物品并以严肃的言辞来维护对该物之权利,把手放在物品上要在一定的地方并在最高审判官在场时进行。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D.法庭辩论决定物品归属21.如图名为“完美大会”的漫画,是对哪一时期历史现象的美化A.二战前期B.二战中期C.二战末期D.冷战时期22.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B.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C.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D.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23.1864~1894年中国进出口平均税率的变动如图所示。据此表明当时中国A.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B.殖民地化程度日趋严重C.对外贸易处于顺差状态 D.海关行政权力尚未丧失24.以欧阳修、苏洵等为代表的学者,开始怀疑经典现有版本的准确性甚至真实性;并开始对古物,尤其是青铜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些学者意在A.还原先秦历史 B.推动佛道传播 C.否定汉唐儒学 D.批判君主专制25.王守仁在晚年将自己大半生的学术思想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由此可以推知其学术思想A.深受佛家伦理的影响 B.摒弃格物致知的方法C.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D.具有经世致用的意涵26.明朝《天工开物》记载:“吴郡(今苏州)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总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这说明A.牛耕技术没有传播到苏州 B.苏州地区经济发展落后C.牛耕的生产效率低于人力 D.牛耕使用成本高影响其推广27.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监察系列监督、参议会监督、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审计监察机关监督五大层次为主的新监察体系.并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法律对监督权力予以保障。这些举措A.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杜绝了根据地贪污腐败的现象C.排除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影响D.开启了中国浴火重生的新征程28.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海关权益的流变 B.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C.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驰 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29.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A.苏州 B.重庆 C.上海 D.沙市30.《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分贵族和平民,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样的保护,所有加害人按法律受相同的制裁,并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在很多情形中用罚金和赔偿替换同态复仇。这说明A.《十二铜表法》体现了理性精神B.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C.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D.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南移,江南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其中的重要表现是江南市镇的普遍兴起。在经济中心的转移过程中,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开始了依次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摘编自安涛《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材料二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大多分布在城市,尤其是沿海、沿江一带的城市。广大的内地与之相比则远远落后。从1895年至1913年的统计资料看,这18年所建立的549家厂矿企业中,沿海城市占61.35%,内地仅占38.65%,至于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则几乎没有新式企业。——摘编自陈曼娜、陈伯超《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材料三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成为城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正规经济迅速发展的“加速器”。——摘编自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的依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变的表现及影响社会经济转型的因素。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搜刮。各级官吏胥役皆视钱粮征收为利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浮收中饱集团。又因银贵钱贱,完纳钱粮须以米易钱,以钱折银,加上田赋负担的不均,农民苦不堪言。左宗棠对龚、林、魏等早期改革派人物极为敬仰。他说:“道光朝讲经世之学者,推默深与定庵(龚自珍与魏源)。”左宗棠认为,钱粮的“致弊之原”在于“官吏之浮收与银价之翔贺”。为此他将“钱漕宿弊大加厘剔,严禁吏胥衿棍扰索把持”。1864年,他还奏请将绍兴、宁波等附属地区的“向来流摊各款逐细清查,分别裁减”。他指出:“向来州县收漕一切陋规极为繁杂”,应予“分别裁革”。他也提到:“孟子论治,以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为深忧者,因此,他坚决主张“大小户一律完纳”“绅民一律均收”。在钱粮问题上,我们仍可清晰地窥见,左宗棠对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的深深思索。——摘编自徐卫岗《咸同时期左宗棠的钱粮改革思想》(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钱粮改革的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钱粮改革的原因。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救济政策体系——摘编自范勇《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材料二晚清以降,出现了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的流民问题。晚清政府实施了一些救助措施如蠲缓(免征或缓征赋税)放赈等,但苦于国家财力支绌而贫苦无业之民却愈养愈多,深感“养民无术”。一些有识之士借鉴西方国家的救济经验,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端在于“有养无教”,并认识到“重教”在社会救济中的积极意义。当冯桂芬了解到荷兰设有养贫、教贫二局,极力主张摒弃中国传统的消极救济方式,学习西方“养教并重”的积极救济方式。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门针对从前轻教养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设立工艺所“兴养立教”,将“教养并重”推向全国。——摘编自岳宗福《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救灾政策的特点及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救灾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针对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现象,孔子“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削,著成《春秋》”说明融治国思想于《春秋》,D正确;A不符合材料孔子主张;B中全面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属于教育方面,不符合治国理念。2、B【解析】

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是中共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正确;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A排除;重庆谈判主要是探讨是和平建国问题,C排除;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排除。故选B。3、B【解析】西周分封这些人是旧贵族,分封旧贵族是安抚他们然后到达巩固西周的统治的目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次要目的而非主要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旧贵族与周天子不存在血缘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对殷人的合围而是安抚他们,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C【解析】

鸦片战争前,沿海农民所需布匹来自家庭手工业,鸦片战争后耕织分离,所需布匹来源于市场上的洋布,说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农民到市场购买洋布,不是因为棉花产量下降所致,排除A;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排除D。5、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黑旗军和义军自发反抗日军侵略,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的斗争,没有体现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日军伤亡很大与材料“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民抗击日军,没有体现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故D项错误。故选C。6、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中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这归根于乡村工业的大发展,即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动,故C正确;民众时间观念、生活习惯转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故A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观念的西方化,故D错误。7、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的启蒙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口才和机智”等字眼反映的是人的理性、人的理智和人的思维,是和启蒙运动直接相关的,启蒙运动的中心又在法国的巴黎,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和古代希腊时代的雅典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兰是不合题意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宗教改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名师点睛】纵观当今历史试题的命题动向不难发现,高考题虽然仍旧依托教材知识点,但所要表达的内容未必与教材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在分析题干时切忌想当然,而是要研读题干、材料,用题干检验选项,用选项检验知识点,做到首尾兼顾,一定要做到一切从题干出发才可以。【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8、B【解析】

美国与委内瑞拉不是盟友关系,所以美国与盟友矛盾加剧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菲律宾、日本、韩国和委内瑞拉的行为都对美国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故选B项;题意中没有反映欧洲对美国的冲击,故排除C项;题意主要反映了对美国的挑战,没有涉及美国控制力的减弱,故排除D项。9、A【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及大都”即可判断出是元朝的行省制,其中中书省直辖的地区叫腹里,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和河南、山东以及内蒙的一部分,A选项符合题意;宣政院主要是管辖西藏地区,B选项排除;枢密院掌管的是军事,C选项排除;行中书省管辖的是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西藏地区外的地方行政制度,D选项排除。10、A【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伤痕文学”注重对人性的描写,因此这类作品遵循了写实风格,故A正确;“伤痕文学”不是浪漫主义文学,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理性思考和幻灭反叛,故CD错误。11、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水土流失,黄河水变得浑浊,故黄河名称的变化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黄河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否增强,也不能反映出水利观念的更新,排除B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与黄河名称的变化无关,排除C。12、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末年,“士人阶层出现了大规模分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所导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选项中“推动历史进步”的表述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有些士人失业,而非民众大量失业,D选项错误。故选A。13、B【解析】

材料反映了从周天子到庶人祭祀的礼仪和规格,体现的是社会的等级森严,故B正确;周代没有专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物质丰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的推行,而不是礼崩乐坏,排除D项。14、C【解析】

八股取士是明清的选官制度,八股文格式严格、内容空虚,考生不能自由发挥见解,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故排除D,C符合题意;唐代科举制注重考查诗赋,打破门第限制,故AB不符合题意。故选C。15、B【解析】

据材料“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可知,孙中山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在打击清王朝的意义,但其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建立民主政权,而趋于封建化,B正确;A过于绝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既看到了太平天国的进步意义,也看到了他的不足,是客观评价,C错误;D与材料无关。16、C【解析】

材料“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体现的是礼法并治的思想,属于荀子的主张,C正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A排除;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排除;韩非子主张严刑酷法和变革,D排除。故选C。17、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乡办企业的大量出现主要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盘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C选项符合题意。1987-1988年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试点开始,D选项排除。【点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历经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至今已走过28年的历程。18、B【解析】

材料中18世纪的北美殖民地的生产分工的经济格局说明当时的北美殖民地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故B正确;既然是北美殖民地,说明美国尚未成立,不存在国内统一市场,排除A;材料没有世界生产方式革新的信息,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D错误。19、C【解析】由材料信息“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可知秦代实行郡县制,出土文物一般记载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C项正确。秦朝时期政治四分五裂说法错误,排除。造纸术最早出现应是在西汉,排除B。印章的地名、郡县等属于地方行政机构,不能得出监察制度完备的结论,排除D。20、A【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的相关要求具备形式主义的特征,故答案为A项;这一规定不是保护奴隶主利益,排除B项;罗马法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编纂时发展到成熟阶段,排除C项;这一规定不是决定物品归属的法律方式,排除D项。【点睛】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如《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21、C【解析】

由漫画的形象可知,反映了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的情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败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结束于1945年,可见该漫画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故排除AB,C符合题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D不符合题意。22、A【解析】

根据材料“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政府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以便教授工作知识,因此体现了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需求,没有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存在哪些优势,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教育的需求,没有体现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可知,体现了经济发展和教育扩大的问题,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23、B【解析】

1864年至1894年正是鸦片战争结束至甲午战争期间,这一时期列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中国进出口关税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意味着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提供原料和市场的重要区域,即殖民地化程度日趋严重,B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A;通过税率变化无法得出中国贸易顺差或者逆差,排除C;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丧失海关权力,排除D。24、C【解析】

青铜器时期代表了先秦的文化成就,否定经典的现有版本而对先秦时期的文化产生强烈兴趣,说明这些学者意在通过复古否定现有的汉唐儒学,故选C;这些学者不是为了还原先秦历史,排除A;欧阳修、苏洵等都是儒家学者,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推动佛道传播,排除B;D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C。25、A【解析】

王守仁的“四句教”中频繁提及“善恶”,这一理念源自佛教,王守仁将其与“心”“良知”“格物”相结合,体现了佛教思想对其影响,A正确;“为善去恶是格物”说明其并未摒弃格物,排除B;“四句教”未提及天人关系,排除C;“善恶”“心”“良知”“格物”等与经世致用无关,排除D。26、D【解析】

题干分析了吴郡农户在耕作时不使用牛力的原因是“贫农之家,会计(总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即牛耕成本较高,因此农户使用人力,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汉代牛耕技术就已经传播到这一地区,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明代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牛耕效率高于人力,排除。27、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根据地调整监察制度,是为了巩固敌后政权,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A;杜绝了过于绝对化,B错误;CD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28、A【解析】

材料表明,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后,由之前的自主关税变成“议定”关税,表明中国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故A正确;《南京条约》签订表明中国的大门已被打开,“试图”不符合史实,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对中国关税的侵夺而非中国海关管理问题,C错误;“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的表述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且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A。29、C【解析】

根据“19世纪六七十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是中国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城市之一,故此时同时存在三类企业的城市应该是上海,选C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起步的年代,ABD中都没有同时存在此三类企业,排除。30、A【解析】

根据材料“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样的保护”“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在很多情形中用罚金和赔偿替换同态复仇”可知,所有受害人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报复行为,说明《十二铜表法》对侵权行为制裁的规定越来越完善,体现了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制定法律主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主导地位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平民和贵族的政治诉求,并且并非日趋一致,故C项错误;D项中“决定作用”表述绝对,故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依据:商业市镇的普遍兴起;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特点:近代经济主要集中在城市;近代企业分布严重不平衡(或:近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近代企业以轻工业为主体(或: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极不平衡)。成因:沿海或沿江地区较早地接受了西方工业文明;中国近代企业技术落后、资金薄弱。(3)表现: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并存。因素: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形态;对外交往;思想开放程度。【解析】

(1)依据:根据材料一“其中的重要表现是江南市镇的普遍兴起”可归纳出商业市镇的普遍兴起;依据材料一“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可知是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依据材料一“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和所学知识中可以归纳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大多分布在城市,尤其是沿海、沿江一带的城市”可知近代经济主要集中在城市;依据材料二“沿海城市占61.35%,内地仅占38.65%,至于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则几乎没有新式企业”可知近代企业分布不均衡;依据所学可知近代企业以轻工业为主体等。成因:依据所学从沿海或沿江地区优势以及中国近代企业技术落后和资金薄弱等回答。(3)表现:依据材料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可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依据材料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可知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并存。因素:依据所学从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对外交往和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