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E/38/wKhkGWbaaFeAMC6kAAR5FD6MCiw979.jpg)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E/38/wKhkGWbaaFeAMC6kAAR5FD6MCiw9792.jpg)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E/38/wKhkGWbaaFeAMC6kAAR5FD6MCiw9793.jpg)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E/38/wKhkGWbaaFeAMC6kAAR5FD6MCiw9794.jpg)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E/38/wKhkGWbaaFeAMC6kAAR5FD6MCiw97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 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word教育资料..史地理文献概论》。第一章
1、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即两汉温明,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两次气候温暖期,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这种王朝,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其次,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东汉年间,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其行军路线,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已无可能。至唐代,西域驻军,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屯田是不可能的。再次,气候温湿期,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政治上也易于控制。有证据表明,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word教育资料..第二章
1、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
(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
的环境问题:
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三章
1、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2、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概括来讲,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第四章
1、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于黄河:1.水灾频繁淤塞河流,填平湖泊,毁灭城市,阻塞交通,使良田变沙漠。2.进入近代以来,水患得以控制,新问题出现---断流。关于长江:综合来看,长江流域洪水灾害从历史上来看是频率越来越大,灾害的强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问题一是因中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水涝灾害;问题二是因沿流域开发带来水源减少和水质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word教育资料..航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第五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使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愈加脆弱。危害表现在:(1)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2)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制约经济腾飞。(3)加剧农牧民的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4)使生物质量变劣,物种丰
度降低,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第六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
中国的基岩海岸有变化,但总的看来变化并不太大,变化大的主要是低(平原)海岸。低海岸的变化与河流的来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使中国几千年来低海岸发生了大量变化,而且我们也可结合天津、上海的成陆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演变讲述其变化。辽河三角洲与营口变迁:苏北海岸推移与盐城的变迁
珠江三角洲:原为一浅海湾,成陆已有1万多年历史,而广州正处在这三角洲上,距今5000年左右,珠江溺谷型海湾已经形成。渤海湾:主要是受黄河,滦河口的影响,过去黄河在此流入渤海,一般入海口往往发育成三角洲,海岸线外伸为泥质海岸,而黄河改道后,往往又演变为侵蚀性海岸。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变化对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西沙东去才造就了中国低海岸的扩展,进而才有了天津、上海成陆,使类似于津沪的东南地区经济繁荣成长为经济发展中心成为可能。江泽民讲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应有两层含义。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西沙东去才造就了中国低海岸的扩展,进而才有了天津、上海成陆,使类似于津沪的东南地区经济繁荣成长为经济发展中心成为可能。第七章
1、是分析中国历史上北方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族等民族的分布变迁大趋势:
2、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历史:word教育资料..纵观中国边疆(边域)演变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
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
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今。3、(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中国国际政治关系。西北边疆演变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东北边疆与中俄,中朝关系。东南海防与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关系。西南边疆与中越,中印、中缅关系。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趋势
(1)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
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2)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
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3)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今。第八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
1、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2、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
3、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4、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
从先秦萌芽到秦汉的确立及到后期的发展演变。从郡县二级制发展到后期道路制,行省制三个阶段。现在是省—县—乡三级制。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
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1)夏商西周的诸侯方国
九州说(非真实的)
畿服制
分封制
(2)郡县的起源郡晚县早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
州制的产生:西汉产生,初期无治所,巡行所部。东汉末年,正式形成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政治衰微,王室多故,益州刘焉建议各州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灵帝中平五年,正式确定“州”为中央与郡、国之间的一级行政政权,正式把“刺史”改作“州牧”。“刺”与“牧”虽一字之差,而实质却发生极大变化。)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word教育资料..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初期北洋政府在地方设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以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二级制,
中国行政区划演变主要是表现在一级政区的变化上,而影响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独特的文化区域,独特的民族聚居区)。2、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2、政区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区划分考虑经济因素也影响其发展,如一体化形成体系,便于管理,促进发展等。正确的划分促进经济发展,决策失误则会干扰或影响经济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经济发展也影响着政区的划分,大小范围及级别的高低等(如深圳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城市地位的提高、邯郸之成为“较大城市”、省会城市的副省级级别)。3与文化发展的关系。4、与历史地名的关系。第九章
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修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1)、有效性,它在特定时代(指冷兵器时代,甚至到火器或热兵器时代初期)都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战争的前提或第一位就是保护自己,其次才是消灭敌人,严格地讲(或一定意义上),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不划算的,如抗战初期,中共115师的平型关之战??(2)、时代性或局限性,时代性即它只是在特定时代成效显著,到了后来就逐渐失去功用了(如现代甚或于当代)。局限性表现为,它对于战争来讲,毕竟只是守,而且是被动的守,这就限制了其功用,再者,即便是在冷兵器时代,城防关隘也并不一定管用,至少从战略上讲是如此,否则便没有以后的北部游牧民族犯边,乃至于入主中原了,伏尔泰就说??恐惧,信心不足的表现。2、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战争分布的多寡及发生的频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①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由于利益关系集中——“利”。②政治中心区,人口稠密区。权利(力)欲——“名”。一为名二为利,所谓“争权夺利”是也。③不同经济生产方式的边界线上。生产方式的冲突,如农—牧之间。④不同民族及文化区的交界地带。价值观的区别,宗教及文化间的冲突原因:①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由于利益关系集中——“利”。②政治中心区,人口稠密区。权利(力)欲——“名”。一为名二为利,所谓“争权夺利”是也。③不同经济生产方式的边界线上。生产方式的冲突,如农—牧之间。④不同民族及文化区的交界地带。价值观的区别,宗教及文化间的冲突—《文明冲突论》(亨亭顿)第十章
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从“天府”之变迁及都城的变迁看经济重心的变迁。(1)、天府:①三国之前是指关中—渭河平原。自周以来,水利大兴,郑国渠的开凿更加??《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②三国之后,成都平原(当然与都江堰有关,但还有更word教育资料..深层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大背景,因为李冰父子修此水利工程是在秦国时期——战国时期,自此以后便“水旱从人”了。)
从渭河平原→到成都平原,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2)、最初先秦时关东、关西、山东、山西,基本并行发展。由于是秦的统一,才致使西部成发展之重点区域,再加上当时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允许,故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连丝绸之路,也向西北发展,扩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西域,东汉都于洛阳,是一个明显的东移征兆和迹象。到唐时一面都于长安(有历史原因),一面设东都于洛阳,就食于洛阳(东部)——(当时有两京驿道的存在使其成为可能),就因为东部经济发展快之故。这里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西而东。以下又是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北宋都于开封,南宋都于杭州,虽主要缘于政治因素,但至少南方已为建都提供可能条件,乃至于明初都于应天府,亦有此方面的原因,表明南方经济发展之速快于北方,经济重心发展明显向南倾斜,南重北轻。“扬一益二”;“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更是表明了东南财赋地之格局已告形成。另一方面是农业,手工业,商业格局也大致如此。由此历史时期便形成了东移南迁之趋势。时间,唐宋之际,尤其是宋朝,是一分水岭,是正式形成之际。唐为准备阶段。2、试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自然和社会原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植被、土壤。气候----唐代以后,黄河流域由暖转冷;水源----西北地区降水减少,日益干旱,北方水源枯竭;土壤----不合理开发,水土流失。社会原因: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大量人才技术;南方少数民族的自我发展;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生产技术的进步。2、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战争分布的多寡及发生的频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①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由于利益关系集中——“利”。②政治中心区,人口稠密区。权利(力)欲——“名”。一为名二为利,所谓“争权夺利”是也。③不同经济生产方式的边界线上。生产方式的冲突,如农—牧之间。④不同民族及文化区的交界地带。价值观的区别,宗教及文化间的冲突
原因:①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由于利益关系集中——“利”。②政治中心区,人口稠密区。权利(力)欲——“名”。一为名二为利,所谓“争权夺利”是也。③不同经济生产方式的边界线上。生产方式的冲突,如农—牧之间。④不同民族及文化区的交界地带。价值观的区别,宗教及文化间的冲突—《文明冲突论》(亨亭顿)第十章
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从“天府”之变迁及都城的变迁看经济重心的变迁。(1)、天府:①三国之前是指关中—渭河平原。自周以来,水利大兴,郑国渠的开凿更加??《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②三国之后,成都平原(当然与都江堰有关,但还有更深层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大背景,因为李冰父子修此水利工程是在秦国时期——word教育资料..战国时期,自此以后便“水旱从人”了。)从渭河平原→到成都平原,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2)、最初先秦时关东、关西、山东、山西,基本并行发展。由于是秦的统一,才致使西部成发展之重点区域,再加上当时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允许,故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连丝绸之路,也向西北发展,扩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西域,东汉都于洛阳,是一个明显的东移征兆和迹象。到唐时一面都于长安(有历史原因),一面设东都于洛阳,就食于洛阳(东部)——(当时有两京驿道的存在使其成为可能),就因为东部经济发展快之故。这里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西而东。以下又是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北宋都于开封,南宋都于杭州,虽主要缘于政治因素,但至少南方已为建都提供可能条件,乃至于明初都于应天府,亦有此方面的原因,表明南方经济发展之速快于北方,经济重心发展明显向南倾斜,南重北轻。“扬一益二”;“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更是表明了东南财赋地之格局已告形成。另一方面是农业,手工业,商业格局也大致如此。由此历史时期便形成了东移南迁之趋势。时间,唐宋之际,尤其是宋朝,是一分水岭,是正式形成之际。唐为准备阶段。2、试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自然和社会原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植被、土壤。气候----唐代以后,黄河流域由暖转冷;水源----西北地区降水减少,日益干旱,北方水源枯竭;土壤----不合理开发,水土流失。社会原因: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大量人才技术;南方少数民族的自我发展;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生产技术的进步。第十一章
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2、试分析中国农业作物嬗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word教育资料..(1)气候变化与人口南迁对南方水稻种植的扩大,在粮食结构中地位的上升。中国蚕桑业有一个从石器时代的多中心(南北均有,南方如河姆渡文化)走向夏商周的黄河中心过程。(2)气候及人口南迁与种桑养蚕织丝业南移,(丝织业中心南北大易位),规模及影响扩大。如鱼得水,得天之利。——丝绸之国,之路,对世界,人类之贡献。(3)棉的引入与麻的退出,麻衣——棉衣(草棉——木棉),棉之前为丝麻,葛类纺织品。(4)茶叶:原生地在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宋代)自此之后,茶叶,瓷器等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大宗。(5)外来植物的引入,婴粟,烟草,番茄,茄子,辣椒,花生,棉花以及占城稻(稻麦复种制成为可能),美洲高产旱地作物(影响见P232—234A对农业生产生态B对粮食结构C对人口增加D对生态环境之破坏—从宋元以后尤其是明代,高产旱地作物将种植范围扩大到山地,才有山地垦殖运动)。第十二章
1、分析4000年来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都城演变分布趋势表现为:逐步从西向东南迁移又北移的过程。这一点可从中国古代“七大古都”位置区位的变化表现出来(或者说是一个缩影)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天时,地利,人和。(1)经济条件:经济发达或接近富庶之地,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资供应。(2)地理条件:地势险要之地,防御外来攻击,保卫王朝安全;交通发达之地,便于政令下达,聚集财富。(3)政治因素:A、强盛的王朝将都城建在开拓发展的前线附近或外来威胁来自的方向,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处理军政事务(如明迁都北京)B、衰弱的王朝或政权,建都在远离威胁之地(如南宋临安),可苟安一时。C、统治者为摆脱旧势力的牵制而迁都,可巩固统治,如孝文帝迁都洛阳。2、试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大阶段:(1)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从先秦到唐代这个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还可以按城郭连接的不同布局划分为三个时期:①商代是有城无郭时期;②从西周到西汉是西城
连接东部的时期;③从东汉到唐代是东西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城区的时期。第十三章
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水陆交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形成原因:
(1)水路交通发展早于陆路交通发展(发达),因此先秦时期水路(水上交通)比陆路交通更发达,原因在于早期生产力条件之限制,开辟陆上交通不利,只好较多地利用自然水道来便利交通。(2)历史时期:东西方向上水路交通较发达,而陆路交通则欠发达(甚至可以说是很不发达);而南北方向上则是陆路交通方面发达,水路交通欠发达或不发达(即便有也是人工的大运河),原因就在于长江大河多是东西流向的(便利水运交通,有自然之便),东西地势海拔高度落差较大(西高东低),山脉也多为东北西南走向或大致南北走向较多,因此东西陆路交通开辟十分困难,这也导致形word教育资料..成了我国一直关注南北陆路交通道路的修筑的历史惯性,造成了我们今天相对来讲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小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2、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
衰落原因:自然生态环境之恶化;社会原因;海上丝路的兴起;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第十四章
1、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分布的变迁
(1)演变趋势: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体现为南与北的不同变迁,东与西的不断推移,具体讲:
南与北的关系,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表现为由北多南少(北重南轻)到北少南多(北轻南重)的转变。东与西的关系,历史时期人口分在东西方向性,虽然表现为东西互动,但更主要表现为自西向东的转移,这里,西与东的概念中,东部是指受海洋影响较大的东部季风区,其它称为西
(2)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当然,决定人口密度分布的社会或人文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有,但这里更重要的,或者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对于人口密度分布的作用,在社会发展初期作用明显(甚至明迁都北京时仍能看到)但是愈到后期作用便日趋淡化了,影响与作用日趋减弱。2、历史时期中国的重要移民与社会发展
葛剑雄认为人口迁移有七种类型:
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永嘉之乱(西晋)安史之乱后的再次移民、靖康之乱。政府强制型的内聚型移民,如把富户迁至首都,现代的城市居民下放,知识青年之上山下乡或前期的移民。东西向的渗透型移民。如: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
由内地向边疆地区的开发型迁移(如屯田戌边、秦代向河套地区的移民等,再如现代的新疆建设兵团,东北北大荒)
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移民,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合法移民与非法偷渡。(福建人讲的所谓:海水不干,偷渡不止)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徒与西迁。南方非汉族的退却性迁移。如南方少数民族夷、蛮、僚、越等民族,受中原汉族挤压,呈现向西南方向和从平原向山区退却迁移的趋势。上述所列,其中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1)和(6)两类,它们是造成中华文明东移
南迁的重要因素。第十五章
2、列举中国风俗文化分区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塞上塞外风俗区:塞上风俗区包括西北风俗区、北部风俗区和东北风俗区;塞外风俗区分为西北的河西五郡风俗区和东北的朝鲜诸郡风俗区,河西五郡包括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和金城郡。黄河中下游风俗区包括秦关中风俗区、魏地风俗区、周地风俗区、韩地风俗区、word教育资料..陈地风俗区、赵地风俗区、燕地风俗区、齐地风俗区、鲁地风俗区、宋地风俗区和卫地风俗区。淮汉以南风俗区包括巴蜀及西南夷风俗区、楚地风俗区和吴地风俗区。第十六章
2、列举十部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并说出它的流行版本。《汉书地理志》,今主要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铅排本为善;《元和郡县图志》,今可参考中华书局198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贺次均辑校的版本;《华阳国志》今较流行的有刘琳的《华阳国志校注》本、任乃强的《华阳国志校注图补》本;《水经注》现流行的版本有科学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贝壳房产中介加盟店客户满意度调查及提升措施合同
- 2025年房屋拆除工程环境保护与监测合同
- 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计划
- 课堂游戏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计划
- 图书发行渠道拓展计划
- 主管年度工作方案计划
-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
- 七年级下册《垂线》课件与练习
- 2025年石英玻璃纤维布合作协议书
- 跨平台数据迁移最佳实践
-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抽样单
- 聘书模板可编辑
- 高校教师个人总结3000字数
- 离心式压缩机功率公式
- 柴油机突然停机的原因及判断处理
- 参保人员就医流程doc
- 微观经济学图示分析汇总分解(共17页)
- 现场材料浪费罚款单(精编版)
- ABB智能定位器TZID-C调试说明书(中文正式版)
- 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
- Q∕CR 562.2-2017 铁路隧道防排水材料 第2部分:止水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