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注: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所有各题〖答案〗均写到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满分48分。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1.安徽凌家滩遗址和辽宁牛河梁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图1和图2分别为两处出土的玉质人像,人物造型相似,均是萨满向上天祈祷的形象。据此推知,这两地()A.率先出现早期国家 B.有相同的宗教信仰C.文化存在交流互鉴 D.商贸往来高度繁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凌家滩遗址和辽宁牛河梁遗址两处距离遥远,但是玉质人像造型相似,这说明两处存在文化联系,C项正确;早期国家的特征有阶级的诞生、私有制、宫殿、礼器等,这些材料均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有“萨满向上天祈祷的形象。”这样的信息,说明这两地可能都信仰萨满教,但是不代表两地不信仰其他宗教,宗教信仰未必完全相同,排除B项;材料涉及新石器时代,但是还没有商贸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2.汉武帝时期,在秦朝山川祭祀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五岳”祭祀体系。到汉宣帝时,“自是五岳、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皆有常礼”,长江的祭祀规格升为“一岁四祠”,仅次于“一岁五祠”的黄河。这种变化反映了()A.君权神授的强化 B.南方区域的开发 C.汉承秦制的延续 D.国家疆域的拓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长江的祭祀规格升为‘一岁四祠’,次于‘一岁五祠’的黄河”可知,长江的祭祀规格上升,古代的山川祭祀一定层度上统治者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南方祭祀规格的上升一定层度反映了南方区域的开发,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长江祭祀规格上升,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A项;汉承秦制是材料表象,材料强调的是本质,本质上西汉时期南方祭祀规格的变化折射出南方得到开发,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国家疆域开拓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3.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发现的汉墓壁画中绘有圣贤、豪杰、孝子、贤妻的故事图,匈奴习俗本是贵壮贱老,其中“金日磾拜母像”壁画则描绘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穿着汉服向母像跪拜。这体现出()A.壁画的政治色彩浓厚 B.对匈战争取得胜利C.儒家思想向边疆传播 D.边疆族群全面汉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汉墓壁画中出现圣贤、豪杰、孝子、贤妻等体现儒家道德观念的故事图,以及匈奴太子金日磾穿着汉服向母像跪拜的场景,反映了儒家思想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和影响,C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而非突出壁画的政治色彩,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对匈战争的胜负情况,排除B项;“边疆族群全面汉化”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部分影响,不能得出全面汉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4.西汉皇后大多出身微贱,东汉皇后大多出身名门望族,且大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据此可知,东汉()A.存在外戚干政的隐患 B.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C.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D.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东汉。东汉的皇后文化水准较高,这就为外戚干政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皇后文化水平高不代表女性社会地位提升,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血缘与政治的结合,排除C项;嫡长子继承制没被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5.南朝刘裕建宋后定下制度,荆州以诸皇子轮流镇守,京口要地非宗室近亲不得居。宋、齐、梁皇帝,无不如此,各要州以诸王坐镇。宗王任高官的比例也在同步上升。这些措施表明()A.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维系 B.门阀势力已彻底瓦解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D.统治者意图重振皇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朝刘裕建宋后,以诸皇子轮流驻守各州要塞,同时他还重用皇室宗室,体现了刘裕想要重振皇权的意图,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及至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依然在运行,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唐朝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的推行,为门阀制度瓦解提供了社会和制度的基础,大约到宋朝时期门阀势力就基本瓦解了,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刘裕重用皇室宗亲,表明了对宗室的信任和拉拢,此时刘宋宗亲统治集团矛盾应该是缓和的,排除C项。故选D项。6.唐代,藏人自称bodchen-po。当时活跃于东西草原以及沙漠绿洲贸易道上的粟特人将bodchen-po翻译成粟特语,于是就有了tuput的读音。唐宋汉地社会对藏人和藏地的称呼,正源于粟特人的音译“吐蕃”。这说明当时()A.丝绸之路商业繁盛 B.商贸促进文化交流C.大唐文化领先世界 D.对外政策开明包容〖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藏人自称bodchen-po,当时活跃于东西草原以及沙漠绿洲贸易道上的粟特人将bodchen-po翻译成粟特语,于是就有了tuput的读音”可知,藏人自称bodchen-po,粟特人将bodchen-po翻译成粟特语,就有了tuput的读音,说明商业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商业繁盛,材料仅涉及tuput的由来,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将唐朝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唐朝文化领先世界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唐朝的对外政策,材料涉及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7.唐代,无论城市农村、城内城外,都由县令统一管辖。宋初,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城乡分治制度,这一调整()A.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 B.完善了政府的治理体系C.加强了城市经济控制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到宋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治理从统一管辖到采取城乡分治,体现了政府治理体现的逐渐完善,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宋代城乡分治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与加强城市经济控制这一经济问题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城乡分治制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8.元代学者马端临指出:“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但立法之初,不任土所宜输其所有,乃计绫帛而输钱。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遂至输一者过二、重为民困。此乃掊刻之吏所为,非法之不善也。”这一观点意在强调()A.税制改革存在设计缺陷 B.赋税改革减轻人身控制C.缴纳银钱导致物价飞涨 D.吏治弊端制约改革成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马端临认为两税法虽然不是治理国家的长远之计,但却是救时良法。但两税法在立法之初,没有因地制宜,而是按照绫帛的价钱来收钱。后来物价下跌,所缴纳的赋税却越来越多,导致百姓负担加重。这是由于苛刻的官吏所为,并不是两税法不好。由此可知,马端临意在强调吏治弊端制约改革成效,D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税制改革存在设计缺陷,材料强调的是吏治弊端制约改革成效,排除A项;两税法确实一定层度起到减轻人身控制的作用,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纳银与物价飞涨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9.明崇祯帝自缢后,清兵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入关。与此前新朝竭力丑化前朝不同,清朝统治者认为崇祯帝是“励精图治”之君,并给予“庄烈愍皇帝”谥号,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这一做法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文化专制 C.塑造政权认同 D.促进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清兵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入关”“清朝统治者认为崇祯帝是‘励精图治’之君,并给予‘庄烈愍皇帝’谥号,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可知,清朝统治者对明崇祯帝给予褒扬,这有利于塑造政权认同,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文化专制,材料中的做法是为了塑造政权认同,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10.清初,随着山陕移民入川,秦腔也被带到了四川,与进入四川的昆腔、高腔、胡琴和本土灯戏等发展、融合,形成了川剧的五大声腔。这一历程反映了()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区域文化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随着人口流动,各种艺术形式流入四川并与本土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了川剧五大声腔,反映了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艺术的创新,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融合了不同的外来艺术形式,没体现故土情结,排除A项;清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11.明清时期,都曾采取沿海岸线横向展布的“海上陆下”的长卷式海图来呈现全域海疆。到清后期,海图逐渐与陆地舆图方位相同,“上北下南”式海图集已是大势所趋。这一变化()A.巩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改变了国人对世界的认识C.折射出严峻的海防形势 D.捍卫了清王朝的海疆主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清朝后期,海图逐渐与陆地舆图方位相同,说明这个时期政府重视海防,折射出严峻的海防形势,C项正确;海防和宗藩关系无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国人对世界的认知逐渐改变,排除B项;地图的改变无法起到捍卫海疆主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2.1951年,“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指出:“有许多壁画已经没有了,或褪色了,在目前我们还没能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设备来防止他,此项工作便成为头等迫切的重要任务。因为我们至少还可以用这个方法,在纸上、在印刷上完成一种补救工作,使他有无数化身,无限止地传播绵延下去。”“这个方法”最可能是对壁画进行()A.临摹 B.研究 C.宣传 D.修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51年中国。临摹是指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常书鸿认为壁画已经没有了,或褪色了,在目前我们还没能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设备来防止他,但是至少还可以用这个方法,“在纸上、在印刷上完成一种补救工作,使他有无数化身,无限止地传播绵延下去”这个方法最可能是对壁画进行临摹,A项正确;研究壁画不能使他有无数化身,无限止地传播绵延下去,排除B项;对壁画进行宣传不能使得壁画有无数化身,顶多对壁画保护起到影响,排除C项;修复与材料中“有许多壁画已经没有了”相矛盾,壁画都没有了,根本无法修复,排除D项。故选A项。13.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实践中,“二重证据法”的理念正在向“三重证据法”过渡,即强调地上文献、地下文物及文献,以及民族学田野调查之间的互释与互证。这说明()A.“二重证据法”存在明显缺陷 B.“三重证据法”具有广泛适用性C.田野调查是民族史研究的基础 D.历史研究强调多重史料相互印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从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发展到今天的“三重证据法”,地上文献、地下文物及文献,田野调查三者间互释与互证,表现了历史研究越来越强调多重史料相互印证的趋势,D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民族学兴起的田野调查,为“二重证据法”又添加了一重史料论证,让历史研究变得更加科学与严谨,但并不是说“二重证据法”本身存在明显缺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三重证据法”要求史料文献来源更为广泛,相对要达成条件也会更为困难,如,人迹罕至的地区很难做田野调查,因此“三重证据法”应用范围更窄,更不具有广泛适用性,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中最核心的研究方法之一,民族学是法学类,民族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二者不是一个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14.阿拉伯帝国第七代哈里发马蒙统治期间,曾在巴格达成立学府,专门翻译希腊文、波斯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等著作。其中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仅进行了翻译,还进行了译注。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得益于()A.统治者的支持 B.处于亚欧大陆交汇处 C.商业贸易活跃 D.沟通了东西方的文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统治者专门成立学府翻译不同语言著作,因此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得益于统治者支持,A项正确;阿拉伯帝国并不是出于欧亚大陆的交汇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繁荣,和商业贸易无关,排除C项;D项是作用,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5.桑巴舞源于非洲,进入巴西后,逐渐吸收波西米亚波尔卡舞、法国的马克西克歇舞和古巴的哈巴涅拉舞等元素。1925年,桑巴舞传入欧洲,英国甚至还出现一种以桑巴为形式的舞蹈。这表明()A技术革新促进文化融合 B.文化交融具有创造性C.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交流 D.文化发展具有自主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桑巴舞源于非洲进入巴西后又融合了多种元素,进入欧洲后出现了桑巴形式的舞蹈,体现了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性,B项正确;材料和技术创新无关,排除A项;桑巴舞经过了非洲、美洲、欧洲,可见地理环境没影响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和自主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有同学在梳理了美国的移民政策后,制作了如表。该表格说明美国()时间举措1924年颁布了移民限额法,将移民限额由占侨民的3%改为2%。1952年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每年移民总限额增至15.6万,其中50%用于技术类移民,并增设亚太三角区条款。1965年颁布《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修正案》,对美国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给予优先考虑,在移民总限额中有五分之一留给专业技术人员和短缺工种的劳工。A.国力提升取决于人才流入 B.移民政策基于国家利益的需求C.顺应全球劳动力市场变化 D.国家立法旨在为移民提供服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至1956年美国。根据材料“将移民限额由占侨民的3%改为2%”“每年移限额增至15.6万,其中50%用于技术头民,并增设亚大三角区条款”“对美国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给予优先考虑”等可知,美国不断调整移民政策,以满足自身对人才的需要,说明美国移民正于国家利益的需求,B项正确;A项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所述美国政策的调整是为了满足美国自身对人才的需要,而不是顺应全球劳动力市场变化,排除C项;材料所述美国移民政策的调整是为了满足美国自身对人才的需要,而不是为移民提供服务,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满分52分,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17.交通建设与国家盛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六国后,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则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将屠睢率五十万谪徒进军岭南时,在大庾岭上开凿梅岭道、筑横浦关。梅岭道和灵渠一起,将珠江水系纳入全国水运网络,岭南与赣地、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交流时期。——摘编自陈怀宇《古代大庚岭地区道路交通研究》材料二唐开元四年,广东韶关人张九龄主持重修梅关古道,历时约两年完成。古道开通后,政府指定其为官方驿道,用于传递公文、运输物资、调动军队等。南方诸国贡物、域外及岭南物产沿此道北运,“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北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扩大开放海外贸易,货物运输越来越多。宋代以后,南迁移民增多,对岭南开发贡献较大,文人墨客络绎于道,促进了沿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摘编自詹瑞祥《梅关古道沿革考》材料三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关古道更趋繁忙。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海运发展及粤汉铁路的修通,梅岭的货运量逐渐减少。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北伐军经此攻入江西,而后国民政府经此迁到汉口。1934年陈毅从中央苏区突围后,以梅岭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在此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梅岭三章》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摘编自杨志刚《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梅岭道开辟的原因,并概括梅关古道的作用。(2)指出材料三中梅关古道功能的变化,并简述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答案〗(1)原因:秦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的需要;岭南地区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秦朝国力强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秦朝重视道路交通建设。作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岭南的政治管理和军事控制;为人口迁徙提供了便捷通道;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便利了国内外陆海贸易,密切了经济联系;推动了岭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2)变化:经济功能下降,军事功能上升。历史价值:反映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见证革命历程,承载革命文化;丰富文化创作题材。〖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后,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则积极开发岭南”可知,秦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的需要;据材料“在大庾岭上开凿梅岭道、筑横浦关”可知,岭南地区相对闭塞,交通不便;据材料“秦将屠睢率五十万谪徒进军岭南时”并结合所学可知,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据材料“梅岭道和灵渠一起,将珠江水系纳入全国水运网络”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重视道路交通建设。作用:据材料“古道开通后,政府指定其为官方驿道,用于传递公文、运输物资、调动军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岭南的政治管理和军事控制;据材料“宋代以后,南迁移民增多”可知,为人口迁徙提供了便捷通道;据材料“对岭南开发贡献较大,文人墨客络绎于道,促进了沿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据材料“北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扩大开放海外贸易,货物运输越来越多”可知,便利了国内外陆海贸易,密切了经济联系;据材料“将珠江水系纳入全国水运网络,岭南与赣地、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交流时期”可知,推动了岭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海运发展及粤汉铁路的修通,梅岭的货运量逐渐减少”“以梅岭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在此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可知,经济功能下降,军事功能上升。历史价值:据材料“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关古道更趋繁忙。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海运发展及粤汉铁路的修通,梅岭的货运量逐渐减少”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据材料“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北伐军经此攻入江西,而后国民政府经此迁到汉口”并结合所学可知,见证革命历程,承载革命文化;据材料“以梅岭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在此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梅岭三章》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并结合所学可知,丰富文化创作题材。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特别稀少,这是我国人口地域分布最突出的特点.笔者早在1935年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采用了瑷珲一腾冲线(注:即胡焕庸线),充分揭示了这一人口地域分布差异。那时瑷珲一腾冲线东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该线西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此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这种大势一直没有大的变动。1982年人口普查时,该线东南包括台湾省在内总面积411.7万公里,占全国面积的42.9%;人口为9713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4.4%;该线西北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6%,面积却占全国的57.1%.——摘编自胡焕庸《中国人口地域分布》材料二“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经济总量分布比例和城镇化率项目年份1990200020102014常住人口占比(%)东南半壁93.7893.6093.4793.43西北半壁6.226.406.536.57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东南半壁94.6695.3194.3394.18西北半壁5.344.695.675.82城镇化率(%)东南半壁25.1036.1850.7655.80西北半壁28.8032.8744.3048.64——摘编自吴瑞君、朱宝树《中国人口的非均衡分布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焕庸线”提出的背景和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当代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答案〗(1)背景:日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领土主权与民族意识的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问题;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意义: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人口等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基本国情:推动了中国人口地理研究:为制定经济、人口政策提供重要参考。(2)特点:东南人口密集,西北人口稀少;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衡;具有稳定性;人口向城镇聚集。成因:受中国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东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特别稀少,这是我国人口地域分布最突出的特点”得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问题。根据材料“笔者早在1935年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采用了瑷珲一腾冲线”得出日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得出领土主权与民族意识的增强。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人口等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基本国情:推动了中国人口地理研究:为制定经济、人口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那时瑷珲一腾冲线东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该线西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得出东南人口密集,西北人口稀少;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衡。从材料二表中看出东南和西北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整体比较稳定,具有稳定性。无论是东南还是西北都呈现人口向城镇聚集的特点。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受中国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表格中时间得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澳Ⅰ号”沉船所载瓷器,以漳州窑青花瓷为大宗。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代表性器物,属于外销瓷中的常见类型。从沉船的货物来看,“南澳Ⅰ号”沉船的始发地极有可能是福建漳州月港。南澳海域位于闽、粤、台交界海面,自古以来即为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该地“番舶寇舟多泊焉”,时荷兰人称其为“好望角”,可见当时南澳海域航线之繁忙。——摘编自崔勇《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材料二沉船中漳州窑瓷器的图案,均模仿自嘉靖、隆庆之际景德镇青花装饰。沉船中景德镇瓷器的年代,上限为嘉靖年间,下限不晚于隆庆年间,这表明“南澳Ⅰ号”极可能是隆庆开海不久的一艘沉船。沉船发现的位置,处于漳州至马尼拉航线的初始航段。菲律宾是迄今为止发现漳州窑瓷器最为丰富、集中的区域,特别是菲律宾发现了许多与“南澳Ⅰ号”出水的漳州窑、景德镇窑瓷器相同的产品。——摘编自郭学雷《“南澳Ⅰ号”沉船的年代、航路及性质》材料三东盟国家所在的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千余年来掩埋在海底的沉船不计其数。这些古沉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保护它们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提供了法律依据。——摘编自赵亚娟《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1)根据材料一、二、自拟一个研究课题,并简要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的意义。〖答案〗(1)课题:明朝的对外贸易。理由:“南澳Ⅰ号”极有可能是隆庆开海不久一艘沉船,且所载瓷器是外销瓷器的常见类型,据此可研究明朝对外贸易的政策变化、商品种类等问题。课题:明朝商船的贸易路线。理由:“南澳Ⅰ号”从福建漳州月港出发,在南澳沉没。南澳又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菲律宾发现了许多与“南澳Ⅰ号”出水的漳州窑、景德镇窑瓷器相同的产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