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1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1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1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1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学以致用]实战演练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鸦片斗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精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斗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绽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这说明()A.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C.英国的殖民扩张打算充分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解析:清军未对英军在中国沿海调查行动进行阻挠说明清军缺乏海权意识和观念,故A项正确;仅凭清军没有阻挠行为不能得出清军海上军事实力不足,故B项错误;从英军的水文调查可以佐证英国的殖民扩张打算不够充分,故C项错误;综合国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双方实力悬殊,故D项错误。答案:A2.鸦片斗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也许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解析:由材料可知鸦片斗争之前,外国人来中国贸易交纳少额关税,但须要花大额金钱给官员打点,这样便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因而鸦片斗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英国要求清政府将关税“颁发晓示”,即明定关税,故选B项。答案:B3.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须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做过多的详细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B.使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C.标记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为以后列强扩大斗争埋下伏笔解析:“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体现了该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选A项;该文表述没有强调主权的丢失,解除B项;近代化主要体现在工业化上是洋务运动,解除C项;附件中修约的规定为以后列强扩大斗争埋下伏笔,解除D项。答案:A4.图中所示现象()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更示意图(单位:万英镑)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接着实施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更解析:鸦片斗争后英国输华货物经验了由增长到降低的变更,这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英国总结缘由时认为是由于《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不足,所以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选B项。答案:B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从前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化到长江流域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解析:“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其次次鸦片斗争,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斗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侵略势力深化到长江流域是在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故B项正确;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在中日甲午斗争后,故C项错误;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后,故D项错误。答案:B6.1839年9月,距离鸦片斗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打算解析:依据材料“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可知,大战在即,但即便像林则徐这样的封建地主阶级开明之士都没有意识到斗争的风险,依旧高估“天朝上国”的影响力,故B项正确;A、D两项说法错误,解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解除。答案:B7.伊藤博文在中日谈判中透露割让台湾之事,李鸿章答以英国将会干涉,伊藤博文却说:“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伊藤博文此“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日本()A.国际地位已得到列强的认可B.与英国形成瓜分中国同盟C.能获得列强的默许和支持D.经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解析:题干问的是主要依据,结合甲午斗争背景可知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英日同盟形成于1902年,故B项错;D项虽是缘由但不是主要依据,列强并非出于对日本的忌惮不干涉,而是出于自身利益需求实行默许纵容。答案:C8.下图是创作于中日甲午斗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B.政府官员主动挖掘海军港口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解析:由漫画题名“临渴”可知清廷的政策只顾眼前,缺乏长远规划,故选A项;政府官员主动挖掘海军港口与漫画的主旨不符,解除B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是在中日甲午斗争过程中,而此漫画创作于甲午战后,解除C项;仅有一口“海军港”水井的挖掘不能得出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解除D项。答案:A9.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解析:依据“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可以推断出“新约”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马关条约》。据“设机造货”可知该条约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资本输出),故C项正确;A、B两项是针对《南京条约》,D项是指《辛丑条约》。答案:C10.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微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更而不同B.历史说明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C.历史说明具有确定的主观性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对其加以确定,晚清大臣刚毅认为其“出死力为国宣难”,但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到“其党焚烧劫掠,无微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劫掠焚杀,逾土匪”,由此可以看出站在不同的立场,他们对义和团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说明具有确定的主观性,故选C项。答案:C11.“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材料表明()A.清政府变更历法与纪年方式B.国内出现惊慌恐怖氛围C.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解析: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结合所学,《辛丑条约》规定禁止任何人参与任何反帝爱国运动,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禁止民众参与反帝运动,而非强调清政府变更历法与纪年方式,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禁止民众参与反帝运动,而非强调国内惊慌氛围,解除B项;依所学,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解除D项。答案:C12.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更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斗争的失败同时意味着民族反抗意识的全部丢失。”材料中的显著变更发生在()A.鸦片斗争爆发后 B.甲午斗争失败后C.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后 D.武昌起义爆发后解析:据材料“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对洋人奴颜和谀态,故选C项;依所学,鸦片斗争后,清朝的顽固派对西方列强看法强硬,解除A项;甲午战败后,中国各阶级绽开救亡图存斗争,与材料中“民族反抗意识的全部丢失”不相符,解除B项;依所学,武昌起义时慈禧早就去世,与材料表述不相符,解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了中国。这次会见,因为“礼仪之争”而历史著名。马戛尔尼提出在北京开使馆、设货栈,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予以英国货物免税或减税等七项恳求,被乾隆拒绝。但乾隆本着“怀远柔夷”“薄来厚往”的基本原则,厚重赏赐了英王以及使团的主要成员。使臣对中国做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并且说“只要我们(英国)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两百多年前,英国代表团访华的真正目的》材料二大致说来,近代中国的变革至少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从起因来看,第一和第三两种是内源性的变更,其次和第四两种是外源性的变更。从效果来看,第一、其次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分析马戛尔尼出访中国的主要缘由。(2)依据材料二,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两方面各选一个近代中国的变革过程,概括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解析:第(1)问从马戛尔尼出访中国的时间和提出的要求可知缘由是英国工业革命高速发展,迫切须要开拓中国市场;从清政府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英国的影响,可知缘由是清政府开放广州一口岸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国在华商业利益的发展。第(2)问结合两种趋势反映的相关史实,论述“引向沉沦”或“引向复兴”任一方面的含义并进行说明。答案:(1)缘由:英国工业革命高速发展,迫切须要开拓中国市场;清政府开放广州一口岸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国在华商业利益的发展。(2)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方面各选一个,分别概括其含义并进行说明。含义说明自身衰败过程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全面没落清朝时,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腐朽的经济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晚清政治、军事的腐败,文化的保守等半边缘化过程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列强不断发动对华斗争、强签不同等条约、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革命化过程近代中国内部不断兴起的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民族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等现代化过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缓慢转变的过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发展;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爱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爱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爱护,称“东南互保”。该事务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抗拒满人朝廷。“东南互保”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务之一。对这一历史事务,可谓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头以前,人们较多地认为它是“一幕丑剧”,是“对帝国主义妥协倒戈”的“卖国罪证”;80年头以后,世人对其主动性和合理性才有了初步相识,也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如“东南互保”是“张之洞等地方大吏对西太后及其顽固派盲目排外政策的抵制”“是以保全清室统治而又不得罪帝国主义为前提的”“是一种妥协苟安的曲线自救之策,是一种均势思想指导下的以夷制夷政策”,它“具有维护国家大局的深层含义”。“东南互保”是在长江流域面临列强侵略之际,为“保守疆土”所做的一种努力,并通过条约的方式,在确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等。——摘编自李鹏军《“东南互保”新探》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对“东南互保”的相识,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解析:首先提出相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东南互保”既有主动性又有消极性,因此谈相识可着重其主动的一面或消极的一面,或者两者兼谈。其次说明理由,其主动的一面,依据材料“对西太后及其顽固派盲目排外政策的抵制”“具有维护国家大局的深层含义”“在确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等信息从抵制盲目排外、维护国家大局、抵制外来侵略等方面来谈;其消极的一面,依据材料“对帝国主义妥协倒戈”并结合所学从破坏中心集权、向帝国主义妥协倒戈等方面来谈;两者兼谈,综合主动性和消极性即可。留意逻辑清楚,史论结合。最终进行总结,升华相识。答案:示例一相识:“东南互保”是一幕丑剧,应当否定。理由:“东南互保”是在清中心政府对外宣战后,公开抗拒朝廷决议,破坏中心集权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