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辛亥革命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8课辛亥革命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8课辛亥革命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8课辛亥革命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8课辛亥革命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辛亥革命练习--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1.对联也能反映历史。下列对联中能够反映民国初期历史现象的是A.“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 B.“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C.“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改造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最能体现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当时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措施是A.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宣布国内各民族平等D.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3.20世纪初,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录制度、议员选举制度等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但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截取选官,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选官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这一现象表明A.选官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B.新式文官制度已然形成C.民主选举成为时代潮流 D.新式教育发展举步维艰4.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从“王朝”到“国家”的转型,现代民主共和国得以初步建立,民众的身份由臣民变为公民,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再也不表现为对一家一姓效忠,而是对国家与人民的奉献。这反映出(

)A.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 B.中国民主政治得以巩固C.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 D.封建专制土壤彻底清除5.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有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革命势力的强大 B.削弱了武昌起义的影响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原因 D.说明资产阶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6.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类别部别国内学生留学生士人行伍总计第九镇(驻江宁)3401527287714第八镇(驻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协(驻湖北)534733133总计547318421131533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7.下图为中国近代某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此次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动了民族复兴C.获得了民众支持 D.建立了现代国家8.2012年9月,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全景式再现辛亥革命历史进程的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在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获得三项大奖。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进程”的是()A.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B.推翻了二千多年的清王朝封建统治C.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D.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了《民国暂行报律》,其中规定:“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坐以应得之罪。”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巩固新生政权②稳定社会秩序③推翻清朝统治④钳制言论自由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创作了一段小品,送给历史系学生修改:“1911年10月10日,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天正在汉口饭馆吃饭的工人听说①武昌那边出事了,接着又听说②中华民国成立了。③武昌出事是因革命党人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消息泄露。又听说④“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为国旗。”历史系学生应该修改A.③B.①③④C.②④D.②③④11.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位思想家撰文指出:“新道德既是随着生活的状态和社会的要求发生的,就是随着物质的变动而有变动的,那么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新……因为物质与精神原是一体,断无自相矛盾、自相背驰的道理。”据此可知其A.初步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 B.认为道德重塑是社会进步的根本C.主张学习资产阶级新道德 D.赞同社会进化论适者生存的主张12.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共和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B.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C.防止清朝复辟,废除君主专制 D.结束动乱政局,加强中央集权13.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忠王李秀成跟英法联军统领戈登通信……明确表示:“我朝系与清朝争疆土,与外邦毫无嫌怨。”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发布的《对外宣言书》,承认中国与各帝国主义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承认外国在中国各项特殊权益。这表明A.两者均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B.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一致C.两人均对西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 D.孙中山继承了李秀成的对外思想主张14.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这A.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 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C.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 D.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15.《清史稿》载:“鄂变猝起,瑞澄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此材料说明A.外患重重,大势已去 B.湖北独立,共和始建C.民众觉醒,危及统治 D.地方离析,加速清亡16.孙中山在演说中反复提到“尚有一重大问题为本党的基本问题,必须解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即耕者有其田、实现土地国有和资本国有,“打破资本制度……以养民为目标,不以赚钱为目标”。他提到这一问题的解决体现在(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社会主义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清末山东收回矿权运动西人觊觎山东矿产约始于1860年代,初以烟台为中心,探测范围主要集中在胶东半岛,参与的国家有英、美、法等国。山东矿权近代大规模丧失,始自1898年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之后,通过此条约,德国不仅攫取了在山东修筑铁路的权利,而且还获得了在铁路两旁30里内开采各种矿产的权利。此后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断加紧对山东矿产资源的蚕食鲸吞。民间保矿20世纪初,在全国各地收回利权运动已进入高潮之际,以士绅为代表的山东地方民众也不失时机的提出了收回已失矿权的主张,掀起了山东收回矿权的保矿运动。作为这场运动中坚力量的士绅阶层,主要由本地士绅中的革命派、立宪派(主要是山东咨议局、商会成员)以及山东籍京官组成。他们强烈反对交纳赎款的方式收回矿权,要求废除合同,无偿收回已失矿权。其间,山东同盟会成员组织成立了山东矿产保存会,并与国内资产阶级和各种群众团体建立初步联系,产生了强大社会影响力。政府赎矿对于民间的保矿行动,山东地方政府执行了一条较为强硬的政策。山东巡抚袁树勤在给外务部的电文中指出:“中国办事,向由官家主持,民人本无议政之责,凡学堂教习学生集会结社,均干例禁,……偏再抗不解散,惟有执法以绳,惩一锻百,以息后患。”在地方政府的压制下,山东保矿会被任行解散。后孙宝琦接替袁树勋继任山东巡抚,他尽力安抚地方士绅,坚持采用按田亩加默的方式筹款收获矿权。从1909年—1912年陆续收回大部分矿权,结束了旷日持久的中德山东矿务交涉。——摘编自仝瑞中《清末山东收回矿权运动研究》(1)清末山东收回矿权运动中蕴含着哪些矛盾?(2)山东士绅为什么能够成为山东收回矿权运动的中坚力量?18.阅读中国史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城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材料二

孟子记载,孟子与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问答。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抓起来。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那舜又该怎么办呢,舜应当毫不顾惜的放弃天子之位,偷偷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材料三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村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概括西周都城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指出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说明清末新政时地方改革的历史背景。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庚子回銮不久,清廷即设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总汇机关。对于政务处的职掌,从光绪上谕中可见,政务处是作为讨论改革、统汇内外臣工的条陈意见的机构。从实际操作来看,督办政务处下设若干办事人员,对于大小臣工议论改革的奏折,“均交政务处详审,分别可行与不可行”,然后上报朝廷,由朝廷决定是否施行。1906年,督办政务处改为会议政务处并隶属内阁后,政务处权限更有进一步的增加。从政务处的人选来看,已经大大突破了军机处的限制。政务处的设立,对于清朝的政治中枢是一个新的变化。前者外务部已分外交之权,今者政务处复分新政之权,故军机处之权,偏重于内政军事方面。不过,清末政治中,外交和新政最为重要,因此,掌管新政的政务处,其隐然成为清廷的决策中枢。——摘编自郑伦班《军机处与清末中枢机构改革初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设立政务处的主要意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设立政务处的历史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1年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势力的放大版,其宪政架构也继承了普鲁士原有的“宪政”精神,统治阶级积极“防御”的特点更加明显……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按照联邦国家立法机构的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然而,这些所谓的立法机构都是君主和贵族阶级掌控下的一个宪法门面。第一,联邦议会体现的只是一种君主权力。联邦议会中的代表都是各邦君主的代言人。第二,由25岁以上男性公民通过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具备了一个真正的立法机构的所有特征,而事实上它的权力极其有限。它有权提出法案,但只有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才能生效;它对任命宰相、组织政府等都没有影响,因此不存在对它负责的政府。——摘编自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赴欧、美、日考察政治。他们归国之后,极力向最高统治者讲明德国政体的模式与好处,而慈禧也几次召开廷臣会议讨论他们的报告和方案,最终以德日为模本的《钦定宪法大纲》出炉。该宪法表面上照抄《日本帝国宪法》,实则全搬德国《普鲁士宪法》。因为1889年日本出台的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共76条,其中46条条文搬用了《普鲁士宪法》,只有3条条文是日本独创的。所以,中国并非就学日本法而学日本法,相反是把学日本法作为学习和引进“欧法”特别是德国法的一个中介途径。正如考察大臣戴鸿慈所揭示的那样:“中国近多歆羡日本之强,而不溯始穷原正当以德国为镜。”——摘编自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政治考察团主张学习德日宪政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宪政的认识。参考答案:1.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反映了早期维新派郑观应以商战反侵略的观点,不是民国初期,故A项错误;“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反映了辛亥革命废除封建帝制的历史功绩,属于民国初期历史现象,故B项正确;“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故C项错误;“凤呜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反映了一国两制和海峡两岸三通的历史功绩,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2.A【详解】试题分析:当时中国的实际是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已成定局,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专制,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故选A。主权在民、规定国民权利、三权分立都属于西方政治,体现了近代民主、平等、代议制的原则,没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排除BC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A【详解】20世纪初,虽然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录制度、议员选举制度等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但是传统的选官方式依然存在,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新旧并存,处于转型时期,A项正确;传统的选官制度依然存在,因此无法断定新式文官制度已经形成,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新式选官成为主流,这得益于新式教育的发展,说明新式教育发展较快,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1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从‘王朝’到‘国家’的转型,现代民主共和国得以初步建立,民众的身份由臣民变为公民”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排除B项;“封建专制土壤彻底清除”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20世纪初的十年间,反抗清政府的“民变”多达1300多次,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份,反映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和统治危机的严重,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原因,C项正确;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民变”,不能说明“革命势力的强大”,A项错误;众多的“民变”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没有削弱武昌起义的影响,B项错误;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项错误。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广泛,国内学生和士人占据大多数,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对更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许多新军军官后来成为了革命党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新军的建立并没有起到抵制了列强入侵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新军军官来源构成,军阀势力扩大与新军的来源无关,排除B项;近代军阀混战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去世后军阀混战才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示信息“京师(北京)、武昌、南京”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武昌起义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实现民族复兴探索了道路,B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项;武昌起义并未获得民众的支持,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并未建立起现代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A正确。清王朝封建统治只有260多年,故B错误;CD是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完成的,排除。9.A【详解】材料中的文件应该是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①②正确,故选A;清政府在当时已经被推翻了,排除③,故排除BC;钳制言论自由不符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排除④,故排除D。10.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武昌起义的爆发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革命党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而导致起义提前爆发,因此①③的说法是正确的,C选项符合题意;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确定五色旗为国旗,②④的说法错误,应该修改,ABD选项排除。11.A【详解】根据“就是随着物质的变动而有变动的,那么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新”可以看出,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受到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根本是什么,排除B;材料强调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学习资产阶级新道德,排除C;材料与进化论无关,排除D。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12年中国。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B项正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排除A项;1912年2月清帝逊位,当下暂时没有复辟的风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的权力,原因是袁世凯马上要担任临时大总统,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是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而非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不能得出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根据材料“我朝系与清朝争疆土,与外邦毫无嫌怨。”“承认中国与各帝国主义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承认外国在中国各项特殊权益。”,说明李秀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列强仍然心存幻想,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对西方列强的认识不清,未涉及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问题,故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一致,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孙中山继承了李秀成的对外思想主张,故排除D。14.D【详解】学堂选官制度将毕业考核成绩与官品相对应,而且官品显示着浓厚的风建色彩,由此证明当时的学制改革具有浓厚的封建性,选项D正确;材料主旨在于说明当时的改革是将学堂和选官结合,并不能得出教育近代化的结论,排除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而且当时清政府在学堂中教授的内容依然以儒学为主,排除B;科举制度废除是在1905年,排除C。15.D【详解】材料“鄂变猝起,瑞澄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说明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加速了清朝灭亡,故D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外患重重,故A错误;共和始建是在1912年,故B错误;材料没有民众觉醒的信息,故C错误。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即耕者有其田、实现土地国有和资本国有”“打破资本制度……以养民为目标,不以赚钱为目标”可知,这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体现,C项正确;民族主义强调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排除A项;民权主义主要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B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并不主张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17.(1)矛盾:西方列强(主要是德国)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西方列强(主要是德国)与山东以士绅为主要代表的民众之间的矛盾;山东地方政府与士绅等民众之间的矛盾;山东地方政府官员与山东籍京官之间的矛盾等。(2)内部因素:清末山东士绅阶层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及山东籍京官,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学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投身于实业救国和列强的商战之中,借助商会、地方咨议局、革命团体等组织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外部因素:清末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山东士绅群体对本省前途命运的担忧;实业救国思想引领下山东士绅创办的产业在西方资本输出的强大压力下,生存压力巨大,为谋求生存空间,山东士绅积极参与保矿运动;另外在收回利权运动中清政府(中央以及地方)态度不够坚决,多采取比较温和的妥协手段,引发社会力量的不满,所以社会士绅在收回矿权运动中积极奔走呼告,成为山东收回矿权运动的中坚力量。【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材料“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断加紧对山东矿产资源的蚕食鲸吞,可得出”西方列强(主要是德国)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据材料“民间保矿20世纪初,在全国各地收回利权运动已进入高潮之际,以士绅为代表的山东地方民众也不失时机的提出了收回已失矿权的主张,掀起了山东收回矿权的保矿运动”,可得出西方列强(主要是德国)与山东以士绅为主要代表的民众之间的矛盾;据材料“山东巡抚袁树勤在给外务部的电文中指出:‘中国办事,向由官家主持,民人本无议政之责,凡学堂教习学生集会结社,均干例禁,……偏再抗不解散,惟有执法以绳,惩一锻百,以息后患””,可得出山东地方政府与士绅等民众之间的矛盾;据材料“作为这场运动中坚力量的士绅阶层,主要由本地士绅中的革命派、立宪派(主要是山东咨议局、商会成员)以及山东籍京官组成。他们强烈反对交纳赎款的方式收回矿权,要求废除合同,无偿收回已失矿权”,可得出山东地方政府官员与山东籍京官之间的矛盾等。(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答题。内因可以从山东士绅的力量、包括的阶层、社会影响力角度答题,如:清末山东士绅阶层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及山东籍京官,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学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投身于实业救国和列强的商战之中,借助商会、地方咨议局、革命团体等组织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外因可以结合民族危机、实业救国思想、西方资本输出的强大压力、在收回利权运动中清政府(中央以及地方)态度等角度答题,如:清末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山东士绅群体对本省前途命运的担忧;实业救国思想引领下山东士绅创办的产业在西方资本输出的强大压力下,生存压力巨大,为谋求生存空间,山东士绅积极参与保矿运动;另外在收回利权运动中清政府(中央以及地方)态度不够坚决,多采取比较温和的妥协手段,引发社会力量的不满,所以社会士绅在收回矿权运动中积极奔走呼告,成为山东收回矿权运动的中坚力量。18.(1)概括西周都城的特点①分封制的政治权威性;②宗法制的血缘祭祀性;③礼乐制的阶级等级性:④修筑城墙的军事防御性:(2)指出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①战国时法家诸多政治变法,已初步确立法制地位:②儒学伦理道德标准:③传统宗法血缘观的影响:(3)说明清末新政时地方改革的历史背景①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②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③反清民主革命运动兴起:④预备立宪深入到政治领域;⑤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详解】(1)根据材料一“……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周都城的特点是:分封制的政治权威性、礼乐制的阶级等级性;根据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周都城的特点是:宗法制的血缘祭祀性、修筑城墙的军事防御性。(2)根据材料二“……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战国时法家诸多政治变法,已初步确立法制地位;根据材料二“……舜应当毫不顾惜的放弃天子之位……”,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儒学伦理道德标准;根据材料二“……偷偷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传统宗法血缘观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晚清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两个方面分析清末新政时地方改革的历史背景是: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反清民主革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根据材料三“……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村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时地方改革的历史背景是:预备立宪深入到政治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