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6单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4·广东肇庆三模)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铁犁牛耕的应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是铁犁牛耕的应用,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耕作形式不是土地全部制形式,解除A项;耕犁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是唐朝的曲辕犁,解除B项;精耕细作是指在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生产资料和技术,材料只能说明耕作方式,解除D项。2.(2024·安徽三校高二期末)阅读下列表格中的史料,由此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出处“粤之无镈(注:一种锄草用的农具)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周礼·考工记》“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之麦。秋,又取成周(注:以洛阳为都城)之禾。周郑交恶”《春秋左氏传》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小农经济的普遍形成C.农耕技术有所进步 D.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答案C解析材料已提示两则史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景象,第一则史料说明当时粤人几乎达到了家家可以制作农器的地步,其次则史料反映出当时农作物的种植已经有了两熟制现象。由此可见,材料中的两则史料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当时农耕技术有所进步,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A、B、D三项,故解除。3.(2024·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时常,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B.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C.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天灾人祸是农夫贫困的重要缘由答案B解析“尚复被水旱之灾”说明农业易受到自然灾难影响,故A项说法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不能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C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自然灾难和税收是导致农夫贫困的主要缘由,故D项说法正确。4.(2024·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见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B.安排土地严峻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安排土地严峻不均,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的腐败贪污,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各地的经济不平衡,故D项错误。5.(2024·福建厦门高二期末)唐代中期,乡村人口不断增加,在诸子均分的家产继承制下农夫不断贫困化。这迫使政府()A.变更赋税征收标准 B.激励民众发展工商业C.在全国推广曲辕犁 D.进一步强化均田制度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面对人口增加和农夫贫困的现实,为缓和社会冲突和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势必要调整赋税制度,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项与史实不符;曲辕犁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期的江东一带,C项错误;均田制在当时已经瓦解,D项错误。6.(2024·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子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议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客户起移,更不取主子凭由”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劳动力商品化和土地兼并的问题,解除A、C两项;租佃关系在北宋并不居主导地位,解除D项。7.(2024·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这一变更()地区崇宁元年(1102年)嘉定十六年(1223年)江南东路24.927.9两浙路30.732.9江南西路27.737.7荆湖南路1722.5福建路1625.4A.助推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使土地集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由1102年到1223年,即1127年靖康之变后,从北宋发展到南宋,在此期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人口密度增加,这有助于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集中问题,C项错误;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8.(2024·北京顺义区二模)2024年12月,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西周青铜器“虎鎣(yíng)”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2024年1月,国博推出了“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①“虎鎣”的精致造型体现西周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②“虎鎣”的雕工精湛是由独具匠心的私营工匠制作③“虎鎣”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④“虎鎣”回来祖国是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历史见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旺盛时期,图片反映了西周青铜铸造技术的超群,故①正确;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而非私营,故②错误;③与材料“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相符,故正确;④与材料中“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相符,故正确,C项正确。9.(2024·湖北黄冈质检)唐代,向中心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这说明巴蜀地区()A.丝织业形成地域特色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丝织业劳动分工细密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巴蜀不同州郡进贡的“绫”品种不同,具有地域特色,故A项正确。入贡的丝织品是给中心政府用的,并不是民众的主要衣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也未提及各地进贡的“绫”的质量差异,故C、D两项错误。10.(2024·江西南昌高二期末)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起先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小农经济起先瓦解是在鸦片斗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说明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11.(2024·福建三明高二期末)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陈留地区()A.农业地位的下降 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 D.农业专业化起先出现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可知,这一时期汉代陈留地区纺织业形成了肯定规模,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解除。12.(2024·北京四中高二期末)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旺盛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状况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市舶司”体现了官府对海外贸易的监管,A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是私商,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府的贸易状况,故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体制,且宋代之前就有“朝贡”贸易,C项错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旺盛,其交往对象也包含日本,材料体现的正是这种贸易,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24·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人口流淌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人口问题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以来中国区域人口户数比例变迁表区域西汉(2年)东汉(140年)隋(609年)北宋(1100年)明天顺清嘉庆东部季风区97.35%99.35%99.23%99.54%99.97%97.93%秦岭淮河以南26.68%46.82%27.21%62.30%72.26%68.24%材料二“走西口”成为西北地区移民进入蒙古的代名词。康熙年间,汉人已经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雍正年间“自张家口至山西杀虎口,沿边千里,窑民与土默牧人咸业耕种,北路军粮,岁取于此,内地无挽输之劳”……乾隆以后,有的汉人则深化到外蒙古地区开垦。一般而言,人们也将走出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独石口到草原地区垦殖,称为“跑口外”。——摘编自《中国历史地理学》(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汉代以来我国人口分布变更的特点,并说明变更的主要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走西口”“跑口外”对西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①:稳定性,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缘由:古代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依靠性极强。特点②:不平衡性,人口分布比例有变更(有升有降),但总体上南方增大,并超越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缘由:政治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大量北方人民南迁。经济上,两汉以前,北方农耕经济明显优于南方,人口分布主要在北方;后北方生态遭破坏,而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2)影响:对于口外一些地区的农业开发起到了主动作用,但也影响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可知,东部季风区始终是人口密集区,南方人口比例总体上升。其次小问,第一个特点的缘由可从地理环境来分析;其次个特点可以从北方的战乱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方面来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二可知,人口迁移是迁往蒙古,而草原假如利用不合理睬导致沙漠化,因此对这个问题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依据材料“窑民与土默牧人咸业耕种,北路军粮,岁取于此,内地无挽输之劳”可知,大量移民的到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从材料“有的汉人则深化到外蒙古地区开垦”可知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14.(2024·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传统工艺具有非常重要的民生价值、学术价值和现代价值。下表是某校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概况和当代学者对其认知的相关信息的统计。史料一从先秦到清末,比较系统地记载工艺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这两部书,其余散见于正史、稗史、笔记、小说,多半很简略,有的只是只言片语。史料二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史料三传统工艺具有“三品四性”的本质特征,即:好用的品行、理性的品行、审美的品行,人性、特性、能动性和永恒性。史料四历时二十载、成集出版于2024年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被认为是《考工记》和《天工开物》在当代的补编、续编的尝试。史料五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摘编自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等结合所学中国史的学问,对上述史料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看法详细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组合:史料一、史料二看法: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在古代被看做末技,不受重视。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但由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技艺传承的封闭性、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儒家思想的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观念等缘由,传统工艺被看做末技,不受重视。(示例二)组合:史料二、史料三看法:中国传统工艺的辉煌源自于劳动人民的创建,体现了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