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3章 重点突破练(三)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3章 重点突破练(三)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3章 重点突破练(三)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3章 重点突破练(三)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3章 重点突破练(三)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3章重点突破练(三)含答案重点突破练(三)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C.植食性昆虫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加快物质循环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2.某苹果园中生活着多种昆虫,其中有卷叶蛾、蚜虫、蚧虫等害虫,有草蛉、螳螂等害虫的天敌,还有一些既非害虫又非害虫天敌的中性昆虫,如蚊、蚂蚁等。在果树下面种草,天敌昆虫的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卷叶蛾、蚜虫、蚧虫等害虫是次级消费者B.卷叶蛾→螳螂→黄雀是一条食物链,螳螂是第二营养级C.中性昆虫在果园生态系统中是多余的D.种草后,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答案D解析卷叶蛾、蚜虫、蚧虫是以植物为食,为初级消费者,A错误;卷叶蛾→螳螂→黄雀不是一条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B错误;中性昆虫能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种草后,生产者种类更多,以此为食的动物也会增多,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D正确。3.(2022·江苏宿迁高二期末)图中甲、乙、丙等各代表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两种,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辛可占有3个不同的营养级D.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答案D解析图中生产者是甲和戊两种,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由题图可知,由甲到辛的食物链有5条,因此丙种群数量下降20%对辛种群不会有太大影响,即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其中辛可占第三、第四、第五共3个营养级,C正确;由题图分析可知,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还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题组二生态系统的功能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物质循环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答案C5.(2023·北京丰台区高二期末)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2/X1的比值如果低于10%,则该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遭到破坏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C.每年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在生产者体内,其余能量流向分解者中有标记的4只,若每只个体平均含4kJ能量,生产者最少应有6000kJ能量才能维持该种群的稳定答案D解析X2是生产者输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X1是输入到生产者的能量,X2/X1可以表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超过20%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但低于10%不会破坏生态平衡,A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以CO2的形式进行,B错误;每年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在生产者体内,一部分以残枝落叶的形式被分解者分解,还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根据计算公式可知,该种群的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60×20)÷4=300(只),若每只个体平均含4kJ能量,则初级消费者含有的能量为300×4=1200(kJ),求生产者最少含有的能量应该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因此生产者最少应含有的能量为1200÷20%=6000(kJ),D正确。6.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答案D解析碳在植物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由题图分析可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B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正确。7.(2023·上海松江高二期末)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抗衡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答案C解析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榆树分泌的化学物质、群居动物的群体气味均属于化学信息;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8.某湖泊中的部分食物网和DDT在不同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DDT移动和浓缩至水禽的渠道有4条B.生物量金字塔大多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形式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D.营养级越高,自身代谢排出的有害物质越少,单位生物量DDT的含量越高答案A解析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故DDT移动和浓缩至水禽的渠道有6条,A错误;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量金字塔大多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B正确;DDT等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逐渐聚集,营养级越高,自身代谢排出的有害物质越少,单位生物量DDT的含量越高,D正确。题组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9.(2023·甘肃兰州高二质检)下列与生态平衡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B.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其外貌、结构及动植物组成等都保持相对稳定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三个特征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答案A解析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A错误。10.如图是一个密封的养鱼缸,它是一个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有人指出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有:①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各类生物数量相对稳定;③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能为鱼的生活提供氧气和养料;④鱼生长活动过程中产生的CO2能够供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⑤河泥中的微生物能利用、转化鱼粪便和动植物残体,为金鱼藻生活提供营养。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该生态系统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太阳光,①正确;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一个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②正确;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正确;呼吸作用能够利用氧气,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能够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④正确;鱼排遗物中的有机物能被河泥中的微生物分解,再被植物利用,⑤正确。以上五种情况为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提供可能,故选B。11.(2023·贵州六盘水高二期末)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S3面积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B.若某生态系统S1面积小,则S2面积一定小C.S2面积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受到干扰后能恢复生态平衡,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B解析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表明生态系统在遭到干扰后偏离正常范围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A正确;S1所代表的面积越小,表明生态系统在遭到干扰后偏离正常范围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可能较高,也可能较低,故S2面积不一定小,B错误;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表明生态系统在遭到干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所用的时间越长,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弱,C正确。12.北京平谷区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启动了“生态桥”治理工程,将废弃枝条和落叶集中进行资源化处理,加工成优质有机肥后再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果园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使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C.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有机肥中的化学能答案A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A正确;“生态桥”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主要改变了分解者的结构,不改变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没有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C错误;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和其他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D错误。13.(2022·江苏阜宁中学高二检测)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二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三为能量流经图二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能量的单位为kJ。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一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丙中A为第________营养级,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____________。(2)若图一中的生产者固定了2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3)若图二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析图三中能量关系可知,乙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这其中包括______________生物粪便中的能量。答案(1)丁有机物二分解(呼吸)作用(2)80(3)12.8%逐级递减(4)第三营养级解析(1)据图分析,图一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丁;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乙为第一营养级,则丙中A为第二营养级,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分解(呼吸)作用。(2)若图一中的生产者固定了2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2000×20%×20%=80(kJ)。(3)据图三分析,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500-100=400(kJ),若图二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400÷3125×100%=12.8%,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14.(2023·天津高二期中)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调查,并绘制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物质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据图分析,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程①__________________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②__________________转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3)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在植物碳库与土壤碳库之间流动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人类活动__________________(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4)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无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肥料。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__________,请给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2)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呼吸作用)(3)CO2有机物加速(4)不同意农产品源源不断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肥料15.生态学家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了图甲所示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该池塘生态系统除了图甲所示的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图甲中浮游动物的生态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鲈鱼体重增加1kg,则最多需要消耗______kg的浮游植物。太阳鱼的价格一般要低于鲈鱼价格,从图中的营养结构及能量流动规律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污水排放是破坏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但轻微排放对该池塘生态系统影响甚微,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_。(4)图乙中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有两个变量:x和y,其中能衡量恢复力稳定性的是________,一般情况下,该变量越大,说明恢复力稳定性越________(填“高”或“低”)。(5)假设某种蓝细菌(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则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2)104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培养鲈鱼比培养等质量的太阳鱼消耗的植物多(3)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4)x低(5)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湖泊中以该蓝细菌为食的消费者数量过少如图所示解析(1)图甲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甲中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2)按照最长的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鲈鱼)和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鲈鱼每增重1kg,需要消耗1÷10%÷10%÷10%÷10%=104(kg)的浮游植物。由于太阳鱼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鲈鱼,在获取能量的过程中散失的较少,饲养成本低,培养鲈鱼比培养等质量的太阳鱼消耗的植物多,故太阳鱼价格一般低于鲈鱼。(4)图乙中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有两个变量x和y,其中y表示外来干扰使之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大小,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差;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因此能衡量恢复力稳定性的是x,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差。本章知识网络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描述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2.概述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内容:生态足迹包括建设用地、碳足迹、林地、渔业用地、耕地、草地等。(3)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迅猛增长。同时,由于人类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提高,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判断正误(1)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2)人口增长过快,不仅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3)泥石流频发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4)耕地表示用来种植粮食所需的农田面积()答案(1)√(2)√(3)×(4)×任务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提示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2.根据教材“思考·讨论”的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提示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提示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2.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常见状况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盈余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答案C解析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的面积,A错误;与食用野菜相比,食用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如开车出行增加了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同时增加了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由此推测其人均生态足迹值应高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D错误。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目前,人口增长已使地球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B.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就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小C.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增长,这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答案B解析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不一定越小,B错误。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原因(1)全球气候变化: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2)水资源短缺: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3)臭氧层破坏: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造成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4)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5)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在急剧下降。(6)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2.特点:全球性。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判断正误(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2)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盖融化()(4)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答案(1)×(2)×(3)×(4)×任务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请结合教材图4-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示例”,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提示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旱涝灾害可能增加;水资源短缺,将对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臭氧层的破坏,使紫外线照射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减少,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生物多样性丧失,会使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生存。而我们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环境,导致上述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恶化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2)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提示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等;旧衣服送人重新利用,旧衣服改造成其他用品;垃圾进行分类,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不随手乱扔垃圾;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比较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项目危害防治措施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酸雨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也会对陆地植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结构;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破坏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农作物减产减少氮氧化物和氟氯烃的排放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若出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出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减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污染物进入水体漠化沙尘暴遮天蔽日,破坏力极强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植被;大量营造防护林;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3.(2023·陕西咸阳高二期末)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气中臭氧层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B.大气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C.限制SO2和氟氯烃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答案C解析臭氧层可以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A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B正确;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因素,酸雨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而形成的,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错误。4.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将受到更严重的威胁。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的必然选择B.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C.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以缓解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答案D解析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协调发展为目的,是人类的必然选择,A正确;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增,进而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威胁本地物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D错误。

题组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2023·江苏盐城高二月考)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B.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C.碳足迹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D.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大小不尽相同答案C解析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C错误。2.(2023·云南玉溪高二期末)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小B.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C.人口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D.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答案A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错误。3.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C.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答案C4.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可以改造地球,人口可以不断增长B.人口剧增可导致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C.如果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人口密度一定不变D.为了使人类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控制人口成为负增长答案B解析世界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不可能一直增长,A错误;人口剧增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如耕地减少、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B正确;年龄结构只是起到预测人口数量的作用,人口增长还受战争、疾病、人口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C错误;控制人口增长并不是要使其成为负增长,D错误。题组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①全球气候变化②粮食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土地荒漠化⑤环境污染⑥生物多样性丧失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答案C解析粮食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危机,不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6.环境污染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人们认识到()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但可以“先污染,后治理”B.必须杜绝兴建排污企业,以保护环境C.环境污染可能导致水温升高发生赤潮D.环境污染可能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环境污染不可避免,但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策略,该策略会让人类付出很大代价,事实证明不可取,A错误;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必须减少兴建大量排污的企业,B错误;环境污染可能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进而引起赤潮,C错误。7.(2022·广东揭阳高二期末)下列措施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A.减少汽车使用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提高绿化面积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答案B解析减少汽车使用可减少废气的排出,有利于减少雾霾发生;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增加废气的排出,不利于减少雾霾发生;提高绿化面积可吸收空气中的灰尘颗粒,有利于减少雾霾发生;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可减少废气的排出,有利于减少雾霾发生。8.下列有关人口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缓解一种入侵生物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好方法是从原产地大量引入其天敌B.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采用无氟制冷剂C.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D.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答案C解析从原产地引入的外来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所以仍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B错误;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C正确;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N、P排放过多引起的,D错误。9.(2023·河北廊坊高二期末)如图为1961~2007年间世界人口数量与生态足迹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四十几年间全球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B.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C.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D.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B错误。10.如图是梅托斯提出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模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毁林造田可能是a~b年间粮食水平增长的原因之一B.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等问题C.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衰竭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D.该模型未考虑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答案C解析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增大,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限制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是具有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能力的生物,通过采取科学措施,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综上所述,C错误。11.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的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光盘行动”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答案B解析“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会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低碳出行、“光盘行动”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12.(2023·河南郑州高二统考期中)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C.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D.“先污染,后治理”可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D解析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策略,应该以预防为主,D错误。1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材料二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则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则称为生态盈余。材料三如图为“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1)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人均生态赤/盈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