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_第1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_第2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_第3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_第4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902-2005DB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buildingfoundation2004--发布2004---实施联合发布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黑龙江省建设厅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buildingfoundationDB23/主编单位;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单位: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黑龙江省建设厅实施日期:2004年月日哈尔滨关于发布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公告黑建标第号各市(地)建设局、省农场总局建设局、省直有关厅局、哈尔滨铁路局、大庆石油管理局、厅直属有关单位: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已经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由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地方标准,编号为DB23/,自2004年月日起执行。本规范由黑龙江省建设厅负责管理,由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有意见或建议请函告黑龙江省建设厅科技处。黑龙江省建设厅二00四年月日前言根据黑龙江省地方标准2003年编制计划要求,由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本省建设行业勘察、设计、施工、教学、科研等单位共同编制了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在编制过程中,黑龙江省建设行业地基基础专家委员会对规范编制大纲、讨论稿和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和修改,本省部分勘察设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可贵的修改意见。经反复修改后,由黑龙江省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程是首次编制,希望有关单位在实施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到编制组。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如下:主编单位: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目次1总则2术语符号2.1术语2.2主要符号3基本规定4岩土分类与特性指标4.1岩土分类4.2土的工程特性指标5地基计算5.1基础埋置深度5.2地基承载力计算5.3地基变形计算5.4稳定性计算6冻土地基6.1冻结深度计算6.2冻胀性分类6.3基底冻土层厚度6.4基础防冻胀措施7山区地基7.1一般规定7.2土岩组合地基7.3压实填土地基7.4滑坡防治7.5土质边坡与重力式档墙7.6岩石边坡与岩石锚杆档墙8软弱地基8.1一般规定8.2利用与处理8.3建筑措施8.4结构措施8.5大面积地面荷载9地基处理9.1砂石换填地基9.2砂桩、碎石桩复合地基9.3石灰加固地基9.4强夯地基9.5CFG桩复合地基10天然地基基础10.1无筋扩展基础10.2扩展基础10.3柱下条形基础10.4筏形基础11桩基础11.1一般规定11.2桩基构造11.3桩基承载力计算11.4桩基沉降计算11.5承台构造与计算12基坑工程12.1一般规定12.2土压力计算12.3排桩支护12.4土钉墙支护12.5逆做法13检验与监测12.1天然地基检验12.2桩基础检验12.3基坑工程检验与监测附录:区域地质资料与土的特性指标图表试验方法要点计算方法要点1总则1.0.1为了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保护环境、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规程。1.0.2本规范适用于黑龙江省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1.0.3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1.0.4采用本规范设计时,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基础的计算尚应符合先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规定。当基础处于侵蚀性环境或受温度影响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0.5已经发布实施的黑龙江省地方标准中有关地基基础的条文与本规范不符时,执行本规范。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地基subgrade,foundationsoil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2.1.2地基处理groundtreatment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人为的改善地基的性能,使其满足使用功能的方法)2.1.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ofsubgradebearingcapacity由荷载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2.1.4复合地基compositesubgrade,compositefoundation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2.1.5岩体结构面rockdiscontinuitystructuralplane岩石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2.1.6原位测试in-situtests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测试。2.1.7现场检验in-situinspection在现场采用一定手段,对勘察、设计成果和施工效果进行核查。2.1.8现场监测in-situmonitoring在现场对岩土性状和地下水的变化、岩土体和结构物的应力、位移进行系统监视和观测。2.1.9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2.1.10扩展基础spreadfoundation将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通过向侧边扩展成一定底面积,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等于或小于地基的允许承载力,而基础内部的应力同时满足材料本身的强度要求,这种起到压力扩散作用的基础称为扩展基础。2.1.11无筋扩展基础non-reinforcedfoundation由砖、毛石、混凝土、毛石混凝土、灰土、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2.1.12桩基础pilefoundation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联接于桩顶端的承台组成的基础。2.1.13标准冻深standardfrostpenetration在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深的平均值。2.1.14支挡结构retainingstructure使岩土边坡保持稳定、控制位移而建造的结构物。2.2主要符号A——基础底面面积;a——压缩系数;b——基础底面宽度;c——粘聚力;Cc——压缩指数;Cs——回弹指数;cv——固结系数;D——桩身扩大头直径;d——基础埋置深度、桩身直径;Ea——主动土压力;E0——变形模量;Es——压缩模量;e——孔隙比;F——基础顶面竖向力;Fs——边坡稳定系数;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s——静力触探侧阻值;G——永久荷载、剪切模量;H0——基础高度;Hf——自基础底面算起的建筑高度;Hg——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高度;Il——液性指数;Ip——塑性指数;L——房屋长度或结构单元长度;l——基础底面长度;M——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或截面的弯矩;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10——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p——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pc——先期固结压力;P0——基础底面处平均附加压力、荷载试验比例界限压力;Pu——荷载试验极限压力;ps——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Q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桩基中单桩所受竖向力;qc——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pa——桩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qsa——桩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qu——无侧限抗压强度;Rf——静力触探摩阻比;Rs——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s——沉降量;Sr——饱和度;St——灵敏度;u——桩周边长度、孔隙水压力;up——压缩波波速;us——剪切波速;Wu——有机质含量;z0——标准冻深;zn——沉降计算深度;ω——土的含水量;ωL——土的液限含水量;ωp——土的塑限含水量;α——平均附加压力系数;αw——含水比;β——边坡对水平面的坡角;γ——土的重度;δ——变异系数、填土与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Δs——总湿陷量;θ——地基的压力扩散角;μ——泊松比、土与挡土墙底之间的摩擦系数;σ——标准差;η——冻胀系数;ηb——基础宽度的承载力修正系数;ηd——基础埋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ψ——冻深影响系数;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τ——土的抗剪强度;φ——土的内摩擦角3基本规定3.0.1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3.01选用。表3.0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设计等级建筑和地基类型甲级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对原有工作影响较大的一般建筑物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丙级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物;次要的轻型建筑物3.0.2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2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在有可靠地方经验时,设计等级为已级的建筑物,当地基主要持力层为强风化的岩石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300kPa的碎石土、密实的粗砂或砾砂、坚硬的残积土时,可不作变形验算;3表3.0.2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仍应作变形验算: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且体型复杂的建筑;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3)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4)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5)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4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5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6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表3.0.2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范围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地基承载力特征征值()60<8080<100100<130130<160160<200200<300各土层坡度(%)5510101010建筑类型砌体承重结构、框架结构(层数)555667单层排架结构(6m柱距)单跨吊车额定起重量(t)5~1010~1515~2020~3030~5050~100厂房跨度(m)121824303030多跨吊车额定起重量(t)3~55~1010~1515~2020~3030~75厂房跨度(m)121824303030烟囱高度(m)30405075100水塔高度(m)1520303030容积()5050~100100~200200~300300~500500~1000注:1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3b(b为基础底面宽度),独立基础下为1.5b,且厚度均不小于5m的范围(二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2地基主要受力层中如有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的土层时,表中砌体承重结构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七章的有关要求;3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均指民用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4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3.0.3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岩土工程勘察宜分阶段进行。勘察阶段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及施工勘察。各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在已有较充分的工程地质资料或工程经验条件下,可以简化阶段,但应以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和充分有效的设计依据为原则。2在规划阶段,为可行性研究进行的选址勘察,主要目的为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设计比较方案。其工作是搜集区域地质资料和必要的现场踏勘,进行分析和对比,针对场址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3初步勘察是配合初步设计,为确定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选择基础方案和建(构)筑物场地的稳定性评价提供工程地质资料,该阶段应对场地岩土特性作出初步评价。4详细勘察是对具体的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应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并应对基础设计选型、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和建议。城镇岩土工程勘察或丙级岩土工程勘察,由于掌握地区地质资料,或有建筑经验可直接进入详细勘察阶段。详细勘察阶段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1)搜集附有座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4)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5)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7)提供场地季节冻土的标准冻结深度。8)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按表3.0.3-1确定。表3.0.3-1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地基复杂程度勘探点间距(m)一级(复杂地基)10-15二级(中等复杂地基)15-30三级(简单地基)30-506详细勘察,控制性钻孔应不少于钻孔总数的,且每栋重要建筑物不少于1个。7详细勘察勘探点布置原则1)勘探线沿建筑物周边或柱列线布置,单体工程角点应布勘探孔,勘探线不宜打折,在地质条件简单,无特殊要求时可按建筑群成网格状布置。2)单体建筑长度大于30m勘探点不应少于4个,建筑物长度超过50m的勘探点不少于6个。3)重大设备基础,重大动力基础,高耸构筑物应单独布孔,一般不宜少于3个。4)桩基勘探孔间距不应大于30m,一般按12~24m。5)强风化岩,残积土,坡积土地区应适当布置探井。8天然地基详细勘察勘探点深度应从基础底面算起,其具体数值如下:1)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b不大于5m时,勘察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3b,对独立基础不应小于1.5b,且不应小于5m。2)按变形计算要求控制孔超过受压层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高压缩性土层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一般地说不宜小于基底下0.5~1.0倍基础宽度。3)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为2-3b。4)桩基勘探孔,一般钻孔应进入桩尖持力层3-5m或3-5倍桩径,控制性钻孔应穿透软弱下卧层,超过受压层深度。9详细勘察取样和测试应满足下列要求:1)取样和测试勘探点应占总勘探点数的~,单体建筑物不少于4孔。2)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3)土层性质不均或存有厚度大于0.5m夹层,应增加取土或原位测试。4)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的,从基础底面算起至4~5m内,每米取1件土样为宜,以下按2m间距,保证每一主要土层原状土样不少于6件,还需有相应的测试数据。5)甲级岩土勘察和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乙级岩土工程勘察,至少要有二种以上的原位测试手段,其中宜有原位载荷试验,除丙级岩土工程勘察外的乙级岩土工程勘察,至少有一种原位测试手段。10基坑开挖,甲方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联合验槽。1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应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12有边坡支护或降水等工程地质问题,应作专门性岩土工程勘察。13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施工勘察:1)基槽开挖后,岩土条件与勘察报告不符时;2)需地基处理、深基坑支护,要求进一步提供土性参数时;3)桩基工程施工需进一步确认持力层时;4)施工期间需查清地下人防或地下障碍物时。14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岩土工程勘察分级是依据建筑规模和特征、场地的复杂程度和地基的复杂程度综合评定的,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执行。15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下列资料:1)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2)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其均匀性,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3)地下水的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在抗震设防区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并对粉细砂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5)对可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和建议;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6)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1)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要的岩土设计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2)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3)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季节冻土勘察基本要求1现场勘察现场勘察应收集地区标准冻结深度、冻结期间地下水位及其变化规律、区域土冻胀性、冻土现象等与季节冻土的有关资料。当外业勘察在冻结期间进行时,应对地表积雪和植被覆盖情况、冻土层厚度、冻土的冰晶含量和冰晶体厚度、冻土构造、冻土坚硬程度、勘察场地附近建筑的冻害情况等进行描述。在最大冻深范围内应间隔0.5m进行取样,并通过土工试验确定冻土层的密度、总含水量、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和土的物理性质等指标。当外业勘察在冻土融化期间进行时,应对融化深度、融土湿度、尚未融透的土层厚度、含冰情况和坚硬程度等进行描述,冻土和融土均应取样进行土工试验,确定土的含水量、密度、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和其它物理性质等指标。现场采取冻土试样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防止试样在取样、保存和运输期间融化,并应对冻土试样作出明显的标注,提示试验室对冻土试样进行特殊保管。当仅做土的物理性质试验时,可在现场完成土含水量试验的湿土称重工作。3.0.4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按下列规定:1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3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地基或斜坡稳定及滑坡推力时,荷载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为1.0。4在确定基础或桩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组合和相应的基底反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标准组合。5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系数不应小于1.0。3.0.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值应用下式表示:=+++……+(3.0.5-1)式中——按永久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按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值应用下式表示:=+++……+(3.0.5-2)式中——准永久值系数,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基本组合设计值,应用下式表达:=+++……+(3.0.5-3)式中——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基本组合,也可采用简化规则,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S按下式确定:S=1.35SkR(3.0.5-4)式中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按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Sk——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值。4岩土分类与土的特性指标4.1岩土的分类4.1.1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砂土、粉土、粘性土及淤泥、淤泥质土和人工填土等。4.1.2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见表4.1.2。表4.1.2岩石按成因分类成因类型代表性岩石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岩、安山岩、辉绿岩、流纹岩、玄武岩、火山凝灰岩等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砾石、砂岩、泥岩(粘土岩)、页岩等变质岩片岩、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等4.1.3岩石的坚硬程度可根据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按表4.1.3-1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当缺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资料或不能进行该项试验时,可在野外按表4.1.3-2的规定进行定性分析划定。表4.1.3-1岩石坚硬程度划分坚硬程度类别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代表性岩石坚硬岩>60花岗岩、闪长岩、玄武岩、石灰岩、硅质或铁质胶结的砾石和砂岩、花岗片麻岩、大理岩较硬岩30<60较软岩15<30泥质砾岩、泥质砂岩、泥灰岩、泥岩、千枚岩、云母片岩软岩5<15极软岩5表4.1.3-2岩石坚硬程度定性划分名称野外鉴定代表性岩石硬质岩坚硬岩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难击碎;基本无吸水反应新鲜~微风化的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安山岩、片麻岩、石英岩、硅质砾岩、石英砂岩、硅质灰岩较硬岩锤击声清脆,有轻微回弹,稍震手,较难击碎;有轻微吸水反应微风化的坚硬岩;未风化~微风化的大理岩、板岩、石灰岩、钙质砂岩软质岩较软岩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较易击碎;指甲可刻出印痕中风化的坚硬岩,较硬岩;未风化~微风化的凝灰岩、千枚岩、砂质泥岩、泥质灰岩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易击碎;浸水后易崩解强风化的坚硬岩,较硬岩;中等风化较软岩;未风化~微风化的泥质砂岩、泥岩极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有较深的凹痕,手可捏碎;浸水后可捏成团风化的软岩;全风化的各种岩类;各种半成岩4.1.4岩石风化程度可分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岩石风化程度分类见表4.1.4。表4.1.4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风化程度特征未风化岩质新鲜,偶见风化迹象微风化结构和构造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铁锰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中风化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沿节理面出现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节理、裂隙分割成块状(200~500mm),硬质岩锤击声脆,且不易被击碎;软质岩锤击易碎;用镐难挖掘,用岩芯钻方可钻进强风化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经显著变化;岩体被节理,裂隙分割成碎石状(20~200mm),碎石用手可折断;用镐可以挖掘,用干钻不易钻进全风化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岩石已风化成坚硬或密实土状,用镐可挖,干钻可钻进;须用机械创松方能铲挖满载残积土组织结构全部破坏,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掘,干钻易钻进,具可塑性注:1、花岗岩类岩石,可采用实际标准贯入锤击数划分,50为强风化;50>30为全风化;<30为残积土;2、泥质和半成岩,可不进行风化程度划分。4.1.5岩体完整程度按表4.1.5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表4.1.5岩体完整程度划分名称控制性结构面平均间距(m)完整性指数相应结构类型完整>1.0>0.75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较完整0.4~1.00.75~0.55块状或巨厚层结构较破碎0.2~0.40.55~0.35裂隙块状、镶嵌状、中薄层状结构破碎<0.20.35~0.15破碎状结构,页状结构极破碎无序<0.15散体状结构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4.1.6软质岩石的软化性可按软化系数分为软化性岩石和非软化性岩石,软化系数小于0.75的岩石为软化岩石。4.1.7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碎石土可按表4.1.7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园砾和角砾。表4.1.7碎石土的分类土的名称颗粒形状粒组含量漂石块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卵石碎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园砾角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注:分类定名时应根据粒组含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4.1.8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8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表4.1.8碎石土的密实度修正后的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密实度5松散5<10稍密10<20中密>20密实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等于50m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00mm的碎石土。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或野外观察鉴别。4.1.9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砂土可按表4.1.9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表4.1.9砂土的分类土的名称粒组含量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25%~50%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85%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4.1.10砂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10-1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和密实;也可根据修正后的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4.1.10-2进行分类。表4.1.10-1砂土密实度分类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密实度10松散10<15稍密15<30中密>30密实表4.1.10-2砂土密实度分类修正后的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密实度4松散4<6稍密6<9中密>9密实4.1.11粘性土为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可按表4.1.11分为粘土、粉质粘土。表4.1.11粘性土的分类塑性指数土的名称>17粘土10<17粉质粘土注: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克圆锥体沉入土样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4.1.12粘性土的状态,可按表4.1.12-1分为坚硬、硬塑、硬可塑、软可塑、软塑、流塑;也可根据修正后的标准贯入试验按表4.1.12-2和修正后的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4.1.12-3分类。表4.1.12-1粘性土的状态液性指数状态0坚硬0<0.25硬塑0.25<0.50硬可塑0.50<0.75软可塑0.75<1软塑>1流塑表4.1.12-2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判定状态N<22-44-88-1515-30>30状态流塑软塑软可塑硬可塑硬塑坚硬表4.1.12-3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判定粘性土状态修正后的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状态1.5流塑1.5<3软塑3<5软可塑5<7.5硬可塑7.5<10硬塑>10坚硬4.1.13粉土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塑性指数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4.1.14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4.1.15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经过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为压实填土。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4.1.16膨胀土为土中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4.1.17湿陷性土为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4.1.18含有固态水,且冻结状态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土,应判定为多年冻土。多年冻土融化下沉,影响和破坏建筑物,多年冻土地区勘察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6.6执行。4.2工程特性指标4.2.1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应包括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以及静力触探探头阻力、标准贯入锤击数、载荷试验承载力等其它特性指标。4.2.2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标的代表性值应分别为标准值、平均值及特征值。抗剪强度指标应取标准值,压缩性指标取平均值,地基承载力应取特征值。4.2.3载荷试验包括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两种载荷试验的试验要点的要求应分别符合本规范附录()的规定。4.2.4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包括:土的重力密度、土粒的相对密度(比重)、天然含水量、天然孔隙比、饱和度。对粘性土和粉土,尚应测定土的液限、塑限,并计算液性指数、塑性指数。4.2.5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现场剪切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方法测定。当采用室内剪切试验确定时,应选择三轴压缩试验中的不固结不排水试验。经过预压固结的地基可采用固结不排水试验。每层土的试验数量不得少于6组。室内试验抗剪强度、,可按本规范附录()确定。在验算坡体稳定时,对于已有剪切破裂面或其它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应进行野外大型剪切试验。4.2.6砂土的内磨擦角可根据修正后的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N按下式估算:(4.2.6)4.2.7土的压缩性指标可以采用原状土室内压缩试验、原位浅层或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旁压试验确定。当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压缩模量时,试验所施加的最大压力应超过土自重压力与预估的附加压力之和,试验成果用e-p曲线表示。当考虑土的应力历史进行沉降计算时,应进行高压固结试验,确定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试验成果用e-lgp曲线表示。为确定回弹指数,应在估计的先期固结压力之后进行一次卸荷,再继续加荷至预定的最后一级压力。4.2.8地基土的压缩性可按为100,为200时相对应的压缩系数划分为低、中、高压缩性,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评价:1.当<0.1时,为低压缩性土。2.当0.1<0.5时,为中压缩性土。3.当0.5时,为高压缩性土。4.2.9当基坑开挖需要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计算涌水量和采用某些地基处理方案时,应测定土层的渗透系数。4.2.10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判定场地土的类型、场地类别及地震液化可能性和液化等级。4.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3.1岩石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计算:=.(4.3.1)式中:——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岩石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折减系数,按表4.3.1-1取表4.3.1-1折减系数的建议值较完整岩体完整岩体硬质岩0.20-0.250.25-0.33软质岩0.30-0.400.40-0.50较破碎、破碎、极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当试验困难时,可按表4.3.1-2确定。表4.3.1-2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完整程度风化程度岩石类别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硬质岩石40001500-4000700-1500软质岩石20001000-2000600-1000注:1、使用时最好结合当地工程实践。2、强风化岩石的实测标贯击50。3、值直接用于设计,不作修正。4.3.2碎石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按表4.3.2确定表4.3.2碎石土承载力特征值()密实度土的名称稍密中密密实卵石300-400500-800800-100碎石200-300400-700700-900圆砾200-300300-500500-700角砾150-200200-400400-6004.3.3砂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按表4.3.3-1、表4.3.3-2、表4.3.3-3确定表4.3.3-1砂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密实度土的名称稍密中密密实砾砂、粗砂、中砂160-200240-340>340细砂、粉砂稍湿120-160160-220>220很湿120-160>160表4.3.3-2砂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标贯N土的名称10203050中砂、粗砂180250340500粉砂、细砂140180250340表4.3.3-3砂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用重型动力触探土的名称345678910中砂、粗砂120160200240280320360400粉砂、细砂75100125150175200225250注:击数是修正后的击数。4.3.4一般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按表4.4.4-1确定,也可按测试结果查表4.4.4-2、表4.4.4-3、表4.3.4-4确定。表4.3.4-1一般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表()00.250.500.751.001.200.505103392431831431200.604703152261701331120.704392922091581231040.80414275197149116980.90393261187141110931.00375249179135105881.1036023917112910185表4.3.4-2一般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与标准贯入锤击数NN3579111315113150187225262299337表4.3.4-3一般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与静力触探Ps()Ps0.5123456123123162201240280319注:以上三表由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于2003年平板载荷试验资料提供。表4.3.4-4一般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与标准贯入锤击数NN357911131517192123120150200240280320360420500580660表4.3.4-5一般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圆锥型动力触探锤击数()23456789101112120150180210240265290320350375400表4.3.4-6一般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轻便动力触探()N10152025301001401802204.3.5粉土承载力特征值,按表4.3.7确定表4.3.7粉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标准贯入锤击数()N34567891011121314151051251451651852052252452652853053253454.3.6残积土承载力特征值,按表4.3.8确定表4.3.8残积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标准贯入锤击数()N3579111315171921231001502002402803203604205005806604.3.9沿海地区淤泥及淤泥质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天然含水量W(%)364045505565751009080706050404.3.8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按表4.3.9-1及表4.3.9-2确定表4.3.9-1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压缩模量Es754321501301108060表4.3.9-2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轻便动力触探N1010203040801101301504.3.9有文化期以来沉积的土,具有较大孔隙比,高压缩性,结构强度低,称为新近沉积土。表4.3.10新近沉积土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0.250.50.751.001.250.81401301201101000.9130120110100901.012011010090801.1110100905地基计算(由徐老师写)6季节性冻土地基6.0.1季节性冻土地基的设计冻应按下式计算:=···(6.0.1)式中——设计冻深。若当地有多年实测资料时,也可:=-,和分别为实测冻土层厚度和地表冻胀量;——标准冻深。系采用在地表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实测最大冻深的平均值。当无实测资料时,按本规范附录()采用;——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6.0.1-1;——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6.0.1-2;——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6.0.1-3。表6.0.1-1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土的类别影响系数土的类别影响系数粘性土1.00中、粗、砾砂1.30细砂、粉砂、粉土1.20碎石土1.40表6.0.1-2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冻胀性影响系数冻胀性影响系数不冻胀1.00强冻胀0.85弱冻胀0.95特强冻胀0.80冻胀0.90表6.0.1-3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周围环境影响系数周围环境影响系数村、镇、旷野1.00城市市区0.90城市近郊0.95注:环境影响系数一项,当城市市区人口为20~50万时,按城市近郊取值;当城市市区人口大于50万小于或等于100万时,按城市市区取值;当城市市区人口超过100万时,按城市市区取值,5km以内的郊区应按城市近郊取值。6.0.2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根据土的类别、冻结深度范围内土的冻结前含水量和冻结期间地下水位按表6.0.2查取。其中冻结前土的含水量当土层为单一土层且含水量比较均匀时,取其平均值,含水量不均匀时,取最大平均值;当土层多于一层时,取含水量较大土层的含水量平均值。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表4.2.1土的名称冻前天然含水量ω(%)冻结期间地下水位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hw(m)平均冻胀率η(%)冻胀等级冻胀类别碎(卵)石,砾,粗,中砂(粒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大于15%),细砂(粒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大于10%)ω≤12>1.0η≤1Ⅰ不冻胀≤1.01<η≤3.5Ⅱ弱冻胀12<ω≤18>1.0≤1.03.5<η≤6Ⅲ冻胀ω>18>0.5≤0.56<η≤12Ⅵ强冻胀粉砂ω≤14>1.0η≤1Ⅰ不冻胀≤1.01<η≤3.5Ⅱ弱冻胀14<ω≤19>1.0≤1.03.5<η≤6Ⅲ冻胀19<ω≤23>1.0≤1.06<η≤12Ⅵ强冻胀ω>23不考虑η>12Ⅴ特强冻胀粉土ω≤19>1.5η≤1Ⅰ不冻胀≤1.51<η≤3.5Ⅱ弱冻胀19<ω≤22>1.51<η≤3.5Ⅱ弱冻胀≤1.53.5<η≤6Ⅲ冻胀22<ω≤26>1.5≤1.56<η≤12Ⅵ强冻胀26<ω≤30>1.5≤1.5η≤12Ⅴ特强冻胀ω>30不考虑粘性土ω≤ωp+2>2.0η≤1Ⅰ不冻胀≤2.01<η≤3.5Ⅱ弱冻胀ωp+2<ωBR>≤ωp+5>2.0≤2.03.5<η≤6Ⅲ冻胀ωp+5<ωBR>≤ωp+9>2.0≤2.06<η≤12Ⅵ强冻胀ωp+9<ωBR>≤ωp+15>2.0≤2.0η>12Ⅴ特强冻胀ω>ωp+15不考虑注:1.ωp---塑限含水量(%);ω---在冻土层内冻前天然含水量的平均值;

2.盐渍土不在表列;3.塑性指数大于22时,冻胀性降低一级;4.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大于60%时,为不冻胀土;5.碎石类土当填充物大于全部质量的40%时,其冻胀性按充填物土的类别判断;6.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粒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5%),细砂(粒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0%)均按不冻胀考虑。6.0.3当地基土的冻胀性不均匀时,除不冻胀、弱冻胀土外,基础埋深应不小于设计冻深。当地基土的冻胀性比较均匀时,基础埋深允许小于设计冻深,其最小埋深按下式计算:dmax=zd-hmax(5.1.8)

式中

hmax---基础底面下允许残留冻土层的最大厚度,按本规范附录G.0.2查取。

当有充分依据时,基底下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也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建筑基底下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hmax(m)表G.0.2基底平均压力(kPa)90110130150170190210冻胀性基础形式采暖情况弱冻

胀土方形

基础采暖-0.940.991.041.111.151.20不采暖-0.780.840.910.971.041.10条形

基础采暖->2.50>2.50>2.50>2.50>2.50>2.50不采暖-2.202.50>2.50>2.50>2.50>2.50冻胀土方形

基础采暖-0.640.700.750.810.86-不采暖-0.550.600.650.690.74-条形

基础采暖-1.551.792.032.262.50-不采暖-1.151.351.551.751.95-强度

胀土方形

基础采暖-0.420.470.510.56--不采暖-0.360.400.430.47--条形

基础采暖-0.740.881.001.13--不采暖-0.560.660.750.84--特强

冻胀

土方形

基础采暖0.300.340.380.41---不采暖0.240.270.310.34---条形

基础采暖0.430.520.610.70---不采暖0.330.400.470.53---注:1.本表只计算法向冻肛力,如果基侧存在切向冻胀,应须采取防切向力措施;2.本表不适用宽度小于0.6m的基础,矩形基础可取短边尺寸按方形基础计算。3.表中数据不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和欠固结土。4.表中基底平均压力数值为永久荷载标准值乘以0.9,可以内插。6.0.4当基础埋深小于设计冻深时,应考虑基底土受冻融作用后的软化现象,基底尺寸应按融化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确定。6.0.5对于挡土结构和越冬的基坑支护结构,应考虑冻土对结构的水平冻胀力作用。水平冻胀力沿高度的分布应按图6.0.5确定。对于粗颗粒土,不论墙高为何值,均可假定水平冻胀力为三角形分布(图6.0.5a);对于粘性土和粉土,当墙高小于等于3倍冻深时,按图6.0.5b计算;当墙高大于3倍冻深时,按图6.0.5c计算。水平冻胀力应按试验资料或地区经验取值,当无试验资料和地区经验时,按表6.0.5取值。土的水平冻胀力值H0(kPa)表6.0.5土冻胀等级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强冻胀特强冻胀冻胀率%≤11<≤3.53.5<≤66<≤12>12水平冻胀力H0<1515≤H0<7070≤H0<120120≤H0<200H0≥200H/31.5zH/31.5zd1.5zdHHH(a)(b)(c)图6.0.5挡土墙水平冻胀力分布图6.0.6基础在切向冻胀力作用下的稳定性按下式计算:ΣτdiAi≤0.9Gk+Ra式中τdi——第i层土切向冻胀力设计值(kPa),按实测资料取用,当缺少实测资料时,表6.0.6取用;Ai——第i层冻土内基础侧表面积(m2);Gk——作用于基础上的永久荷载标准值(kN);Ra——冻土层之下部分桩或墩基础所受到的锚固力(kN),按下式计算:Ra=Σ(0.5qsaiAi)式中qsai——第i层土内基础侧表面所受到的摩阻力(kPa),对于桩基础,取天然土层侧阻力特征值,对于墩基础,取填土侧阻力特征值。切向冻胀力设计值(kPa)表6.0.6土冻等级基础种类弱冻胀土冻胀土强冻胀土特强冻胀土桩、墩基础30<≤6060<≤8080<≤120120<≤150条形基础15<≤3030<≤4040<≤6060<≤70注:表列数值以正常施工的混凝土预制桩为准,其表面粗糙程度系数取1.0,当基础表面粗糙时,其表面粗糙程度系数取1.1~1.3。同一冻胀类别内,含水量高者取大值。6.0.7在冻胀,强冻胀,特强冻胀地基上,应采用下列防冻害措施:

1.对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基础,基础侧面应回填非冻胀性的中砂或粗砂,其厚度不应小于10cm.对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可采用桩基础,自锚式基础(冻土层下有扩大板或扩底短桩)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2宜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地表排水良好的建筑场地。对低洼场地,宜在建筑四周向外一倍冻深距离范围内,使室外地坪至少高出自然地面300-500mm。

3防止雨水、地表水、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浸入建筑地基,应设置排水设施。在山区应设截水沟或在建筑物下设置暗沟,以排走地表水和潜水流。

4在强冻胀性和特强冻胀性的地基上,其基础结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基础梁,并控制上部建筑的长高比,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

5当独立基础联系梁下或桩基础承台下有冻土时,应在梁或承台下留有相当于该土层冻胀量的空隙,以防止因土的冻胀将梁或承台拱裂。

6外门斗、室外台阶和散水坡等部位宜与主体结构断开,散水坡分段不宜超过1.5m,坡度不宜小于3%,其下宜填入非冻胀性材料。

7对跨年度施工的建筑,入冬前应对地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按采暖设计的建筑物,当冬季不能正常采暖,也应对地基采取保温措施。附录土的冻胀性现场鉴别表季节冻土冻胀性现场鉴别表附表1冻胀等级冻土构造冰层结构及含量周围环境特征不冻胀整体构造,密实。融化后不粘手肉眼通常不能发现,或可见少量粒状冰。地势较高,地表排水条件良好,轻型建筑物无冻害现象。弱冻胀整体构造,融化后略显粘手。含粒状冰,仔细观察可发现冰透镜体,其厚度一般不超过0.1mm,数量较少。地势较高,部分建筑周围散水坡、台阶有轻微裂缝。冻胀仔细观察可见层状构造,融化后明显粘手。可见冰透镜体,其厚度一般不超过0.5mm,分布稀疏。建筑散水坡、台阶明显开裂,附近围墙、厕所等经常发生冻害。强冻胀层状构造,局部有网状构造,融化时有水渗出,融化后略显鳞片状结构。含有较多冰透镜体,单个冰晶体厚度可达到1mm,分布较密集。土样中冰晶体总厚度可超过土样高度的5%。地势低洼,建筑散水坡、台阶开裂、有翘曲现象并与主体脱离,附近围墙、厕所破坏严重,简易道路在春融期出现翻浆现象,简易房屋冬季有外门开启困难现象。特强冻胀层状或网状构造,融化时有较多水渗出,在容器中融化时可能出现渗出的水将土浸没现象,融化后土体具有明显的鳞片状结构,极易破碎。含有大量冰透镜体,单个冰晶体厚度可达到2mm,分布密集,土样中冰晶体总厚度可占土厚度的10%以上。地势低洼,建筑散水坡、台阶破碎翘曲,能感觉到室内外高差冬季明显减小,附近简易道路春融期翻浆严重,甚至出现冒水冒泥现象,简易砖砌围墙不出3~5年即倒塌,附近简易建筑严重破坏。注:此表仅供粗略判断使用,确定基础埋深时应以勘察试验数据为依据。第9.2.6条

基坑开挖与支护应根据工程需要,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可采用降低地下水位,隔离地下水,坑内明排或组合方法等对对地下水进行控制,设计时尚应考虑由于降水,排水引起的地层变形的影响,当采用明排水时应作反滤层,停止降水时应采取保证结构物不上浮的措施.

第9.2.7条

预应力土层锚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土层锚杆锚固段不宜设置在未经处理的软弱土层,不稳定土层和不良地质地段。2.锚杆锚固体上排和下排间距不宜小于2.5m,水平方向间距不宜小于1.5m.锚杆锚固段上覆土层厚度不宜小于4.0m.锚杆的倾角宜为15°-35°。3.锚杆杆体材料宜选用钢绞线或热轧肋带钢筋,当锚杆抗拔极限承载力小于500kN时,可采用Ⅱ级或Ⅲ级钢筋。4.锚杆预应筋的截面面积按下式确定:A≥1.35Nt/γp.fPt(9.2.7)

式中

Nt---荷载效尖标准组合下,单根锚杆所承受的拉力值;

γp---张拉应力控制系数,对热处理钢筋宜取0.65,对钢绞线宜取0.75;

fPt---钢筋,钢绞线强度设计值。

5.锚杆锚固段在最危险滑动面以外的有效计算长度应满足稳定计算要求,且自由段度度不得小于5m。

6.锚杆轴应向拉力特征值应按本规范附录X土层锚杆试验确定。

7.锚杆应在锚固体和外锚头强度达到15.0MPa以上后逐根进行张拉锁定,张拉荷载宜为设计国,外向拉力的1.05-1.1倍,并应稳定5-10min后,退至锁定荷载锁定.锚杆锁定拉力可取锚杆最大轴向拉力值0.7-0.85倍。

第9.2.8条

支护结构的内支撑必须采用稳定的结构体系的连接构造,其刚应满足变形计算要求.对排桩式支护结构应设置帽梁和腰梁。

第9.2.9条

支护结构的内支撑系统,根据其布置形式,可视作平面杆件,按与支护桩,墙支点处的变形协调条件,计算其内力与变形。

第9.2.10条

支护结构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护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不低于C20。

2.桩,墙式支护结构的顶部应设置圈梁,其宽度应大于桩墙的厚度。桩,墙顶嵌入圈梁的深度不宜小于50mm,桩,墙内竖向钢筋锚入圈梁内的长度宜按受拉锚固要求确定。

3.支撑的腰梁的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9.3

地下连续墙与逆作法

第9.3.1条

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支护结构适用于各种复杂施工环境和多种地质条件。

第9.3.2条

地下连续墙的墙厚应根据计算,并结合成模机械的规格确定,但不宜小于600mm,地下连续墙单元墙段的长度,形状,应根据整体平面布置,受力特征,模壁稳定性,环境条件和施工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当地下不位变动频繁可能发生坍塌时,应进行成模试验的稳定性验算。

第9.3.3条

地下连续墙的构造应符合以下要求:

1.墙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2.佗力钢筋应采用Ⅱ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构造钢筋可采用Ⅰ级或Ⅱ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4mm.竖向钢筋的净距不宜小于75mm.构造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300mm.单元模段的钢筋笼宜装配成一个整体;必须分段时,宜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应在结构内力较小处布置接头位置,接头应相互错开.

3.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对临时性支护不宜小于50mm,对永久性支护结构不宜小于70mm。

4.竖向力钢筋应有一半以上通长配置。

5.当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连接时,预埋在墙内受力要求.锚固长度满足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B50010要求.预埋钢筋采用Ⅰ级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0mm。

6.地下连续墙顶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梁宽不宜小于墙厚尺寸;梁高不宜小于500mm.总配筋率不应小于0.4%,墙的竖向主筋应锚入梁内。

7.地下连续墙墙体混凝土的抗击渗等级不得不小于0.6MPa二层以上地下室不宜小于0.8MPa,当墙段之间的接缝不设止水带时,应选用锁口圆弧型,或V型等可靠的防渗止水接头,接头面应严格清刷,不得存有夹泥或沉渣。

第9.3.4条

地下室逆作法施工时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逆作法施工时,基坑支护结构宜采用地一连续墙.此支护作为地下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2.当楼盖,梁的板整体浇筑作为水平支撑体系时,应符合承载力,刚度及抗裂要求。在出土口处先施工板下梁系形成水平支科学家体时,应按平面框架方法计算内力和变形,形其肋梁应按偏心受压杆伯验算构件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肋梁应留插筋以与混凝土墙体的竖筋连接.当采用梁,板分次浇筑施工时,肋梁上应留出箍筋以便与后浇的混凝土楼板结合形成整体。

3.竖向支撑宜采用钢结构构件(型钢,钢管柱或格构柱).梁柱节点的设计应满足梁板钢筋及后浇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4.地下连续墙与地下结构梁,板的连接,应通过墙体的预埋构件满足主体结构的受力要求;与底板应采用整体连接;接头钢筋应采用焊按或机械连接.宜在墙内侧设置钢筋混凝土内衬墙,满足地下室使用要求。

5.地下主体结构的梁,板当施工期间有超载时(如走车,堆土等),应考虑其影响.在兼作施工平台两种工况分别进行验算.立柱和立柱桩的荷载应包括施工平台或栈桥所受的施工荷载。

6.竖向立柱的沉降,应满足主柱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要求。11桩基础

11.1一般规定11.1.1当符合下列情况时,可采用桩基础:1浅部土层较软弱,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2虽可采用浅基础(包括天然地基及人工地基上的浅基础),但并不经济;3对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11.1.2桩基础由桩及承台组成,且承台均为钢筋混凝土低桩承台,本节所指的桩,包括混凝土灌注桩和混凝土预制桩。11.1.3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摩擦型桩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摩阻力或由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共同承担;端承型桩指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担。11.1.4桩型的选择应根据地质条件、结构类型及荷载大小、施工环境及施工机械等综合确定,应做到经济合理,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小。可按表11.1.4选用。11.1.5基桩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桩的中心距应满足表11.1.5中的规定,表中d为桩截面直径或边长,D为桩端扩大头直径。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不应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2桩宜直接置于柱、墙等竖向构件之下,大直径桩宜采用一柱一桩;在可能布置单独承台时不宜布置联合承台;在满足桩最小中心距要求的前提下,桩宜靠近柱或剪力墙。3当采用多桩或群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其上竖向构件长期荷载作用点相重合。4同一结构单元宜避免同时采用摩擦桩和端承桩,也宜避免同时采用浅基础和桩基础。当受条件限制不得不采用时,则应估计其可能产生的差异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必要时应有相应的加强措施。表11.1.4常用桩型选择参考表桩型常用的桩截面边长或桩径(mm)桩长(m)穿越土层桩端持力层地下水位挤土效应粘性土及填土淤泥及淤泥质土粉土砂土碎石土有硬夹层有砂夹层有砾石夹层季节性冻土硬粘性土密实砂土碎石土软岩和风化岩以上以下振动和噪音排浆干作业成孔(扩底)灌注桩300-800Ο×ΟΔ×ΔΔ×ΟΟΟ××Ο×无无无人工挖孔灌注桩800-3000ΟΔΔ××ΟΔΔΟΟΟ×ΟΟ×无无无钻孔压浆灌注桩300-800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无无无超流态混凝土灌注桩300-800ΟΔΟΟΔΟΟΔΟΟΟΟΟΟΟ无无无沉管灌注桩420-480ΟΔΟΔ××Δ×ΔΟΔΔΔΟΟ有无有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400-3000ΟΟΟΔ×ΟΟ×ΟΟΟ×ΔΟΟ无有无桩端压浆法600-3000Ο×ΟΔ×ΟΔ×Ο×ΟΔ×Ο×无无有混凝土预制桩300-600ΟΟΟΔ×Δ××ΟΟΟΔΔΟΟ有无有复合载体夯扩桩420-600ΟΟΟΔ×ΔΔ×ΟΔ×××Ο×有无有注:表中符号Ο表示合适,Δ表示有可能采用,×表示不宜采用。5应选择较硬土层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于粘性土、粉土、砂土、全风化、强风化软质岩等,不宜小于2d,对于碎石土、强风化硬质岩等,不宜小于1d。6嵌岩灌注桩周边嵌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硬质岩体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0.5m.。7桩周围存在可液化土层时,基桩应予穿过,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应由计算确定。表11.1.5桩的最小中心距桩的类型排数不少于3排且桩数不少于9根的摩擦型桩基其他情况非挤土和部分挤土灌注桩3.0d2.5d沉管灌注桩穿越非饱和土3.5d3.0d穿越饱和软土4.0d3.5d预制桩3.5d3.0d扩底钻、挖孔灌注桩1.5D或D+1m(当D>2m时)沉管夯扩灌注桩2.0D8桩端持力层之下有软弱下卧层时,应校核下卧层的承载力,必要时尚应验算其变形。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4d且不小于2m(经验算其受冲切承载力足够时,可不受此限制),必要时宜在施工前采取超前钻探探明下卧层的情况。 9位于坡地岸边的桩基,应对桩基进行稳定性验算;利用倾斜地层作桩端持力层时,应保证坡面的稳定性。11.1.6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单桩的竖向静载荷试验应按本规范附录D进行。11.1.7在满足桩最小中心距要求的前提下,多桩及群桩总的承载力特征值可视为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之和。11.1.8当建筑物的刚度及整体性较好、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桩仅用于控制或减少建筑物的沉降时,由地基条件决定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计算确定,但桩身截面承载力仍应满足本规范11.3.8条规定,取重要性系数。≤(11.1.8)式中Quk一一单桩坚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11.1.9属下列情况之一者,设计、施工前应进行桩的静载荷试验: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且没有相同桩型在相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试桩资料作参考;2采用新的桩型或新的成桩工艺,对桩的承载力取值尚无可靠的经验。11.1.10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及以下的建筑物桩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静力触探、标贯试验参数及经验公式进行估算,并参照相同桩型、相近承载力取值及工程地质条件相似的试桩资料综合确定。11.1.11对单桩承载力很高的大直径端承型桩,当不具备静载试桩的条件时,可采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桩端土(持力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试验方法应按本规范附录A进行。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持力层岩样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或持力层原位平板载荷试验结果及桩身混凝土芯样强度等综合确定。11.1.12桩基设计时,应结合地区经验考虑桩、土、承台的共同工作。11.2桩身构造11.2.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灌注桩不应低于C20;非预应力预制桩不应低于C30:预应力预制桩不应低于C40。当桩身埋置于受冻融作用的土层时,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提高一级。11.2.2桩身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预应力管桩不应小于25mm,采用水下灌注混凝土,不应小于50mm。11.2.3桩顶嵌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宜小于50mm。主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Ⅰ级钢)的30倍和钢筋直径(Ⅱ级钢和Ⅲ级钢)的35倍。对于大直径灌注桩,当采用一柱一桩时,可设置承台或将桩和柱直接连接。11.2.4桩的主筋应经计算确定。打入式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静压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6%;灌注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0%~0.65%(小直径桩取大值)。11.2.5桩的配筋长度:1受水平荷载和弯矩较大的桩,配筋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2桩基承台下存在淤泥、淤泥质土或液化土层时,配筋长度应穿过淤泥、淤泥质土层或液化土层;3坡地岸边的桩、8度及8度以上地震区的桩、抗拔桩、嵌岩端承桩应通长配筋;4桩径大于600mm的钻孔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不宜小于桩长的2/3。11.2.6人工挖孔桩的孔深不宜超过25m,当桩长l≤8m时,桩身直径d(不含护壁)不应小于800mm;当8m<l≤15时,d不应小于1000mm;当15m<l≤20m时,d不应小于1200mm;当>20m时,桩径宜适当加大。11.2.7人工挖孔桩的桩端扩大头直径D不宜大于2倍桩身直径(图11.2.7),扩大部分的宽度b与高度h之比视地质条件而定。在岩层内扩孔时,b/h不宜大于1/2;在土层内扩孔时,不宜大于1/4。扩大头端部垂直边高度h1不宜小于200mm;当扩大头直径D大于2倍桩身直径时,应验算扩大部分的受弯、受剪承载力,并对桩底配置双向钢筋网。图11.2.7人工挖孔桩扩大头尺寸11.3桩基设计11.3.1群桩中单桩桩顶竖向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11.3.1-1)偏心竖向力作用下(11.3.1-2)2水平力作用下(11.3.1-3)式中——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桩基承台及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单桩的竖向力; ——桩基中的桩数:——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根桩的竖向力;、——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力矩;、一一桩i至桩群形心的y、x轴线的距离:——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的水平力;——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任一单桩的水平力。11.3.2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11.3.2-1)偏心竖向力最大值作用下,除满足式(11.3.2-1)外,尚应满足≤1.2(11.3.2-2)2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标准值:轴心竖向力作用下≤(11.3.2-3)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式(11.3.2-3)外,尚应满足≤(11.3.2-4)11.3.3单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按11.1.7~11.1.11条的规定确定。当根据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与承载力参数等经验关系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时,可按下式计算:(11.3.3)式中一一桩侧第i层土的摩阻力特征值,无试验参数时可按表11.3.3-1取值;一一桩端持力层端阻力特征值,无试验参数时可按表11.3.3-3~表11.3.3-6取值: ——桩身截面周长;——第i层土的厚度;——桩身截面面积。表11.3.3-1桩侧摩阻力特征值的经验值(kPa)土的名称土的状态混凝土预制桩(静压桩、打入桩)钻、冲孔桩、挖孔桩沉管灌注桩填土10-148-136-10淤泥6-95-85-6淤泥质土10-149-137-11粘性土IL>10.75<IL≤10.50<IL≤0.750.25<IL≤0.500<IL≤0.25IL≤010-1818-2525-3333-4141-4645-5010-1717-2424-3231-3838-4343-488-1414-2020-2626-3131-3636-40粉土稍密中密密实11-2222-3232-4210-2020-3030-408-1616-2525-33粉细砂稍密中密密实11-2121-3232-4310-2020-3030-408-1616-2525-33中砂中密密实27-3737-4825-3636-4521-2929-37粗砂中密密实37-4848-5836-4848-5829-3737-45砾砂中密、密实58-6958-6845-55碎石土中密、密实65-75注:1对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土类,不计算其侧阻力;2对于预制桩,根据土层埋深h,将乘以表11.3.3-2修正系数。表11.3.3-2修正系数表土层埋深h(m)≤51020≥30修正系数0.81.01.11.2表11.3.3-3预制桩的端阻力特征值的经验值(kPa)土的名称土的状态桩入土深度(m)L≤99<L≤1616<L≤30L>30粘性土0.25<IL≤0.50700-11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