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510-202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供氢系统气体置换技术规范_第1页
DB44T 2510-202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供氢系统气体置换技术规范_第2页
DB44T 2510-202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供氢系统气体置换技术规范_第3页
DB44T 2510-202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供氢系统气体置换技术规范_第4页
DB44T 2510-202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供氢系统气体置换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4TechnicalspecifationsforgassubstitutionofonboardhydrogensupplysystemoI 2 2 3 4 5 6 7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佛山市绿色发展创新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供氢系统气体置换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贮存介质为压缩氢气、公称工作压力不超过70MPa、工作温度不低于-40℃且不高于GB/T26990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GB/T3487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供氢系统技术GB/T36176真空技术氦质谱真空检GB/T37244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GB/T26990、GB/T34872和GB/T3724车载供氢系统onboardhydrogensu保压时间holduptime封闭系统上下游,在某一温度范围内、特定压力下保持的时24基本要求4.1安全要求4.1.1置换前应对供氢系统做气密性检测;未做气密性检测的供氢系统,不应进行置换。4.1.2系统内漏检测应包括放空口、快插出口、泄荷阀出口,减压阀呼吸口等部位。4.1.3不应在系统管路内有工作压力时拆卸任何管件、接头。4.1.4置换过程充气后,上电打开瓶阀,确认每个瓶阀均有动作后,等待10s左右再缓慢打开手动放4.1.5放空完成后,出现个别气瓶与其它气瓶的温度明显不同时,应排查原因及排除故障。4.1.6排放管路应为波纹金属软管,长度应距离车身5m以外,出口远离火源或高温的器件(如在车顶,则需高于车顶1m以上)。4.2气密性检测条件4.2.1检测过程中大气压力应不低于91kPa,温度在5℃~35℃之间,相对湿度应小于95%,场地应保持干燥。4.2.2检测人员应经过相关专业培训。4.2.3检测应在禁烟禁火的通风场所进行。4.2.4装车前检测应在专用检测区域内进行,区域与检测人员隔离。4.2.5装车后检测应确认已进行过出厂气密性检测。4.3气体置换条件4.3.1气体置换应在空旷、通风和光线良好、无任何火源及其他安全隐患、整洁干燥的场所进行。不得在雷雨等恶劣天气下进行置换;尽量减少夜间进行置换操作。4.3.2置换前应确定系统内气体种类及压力,不得对不明气体进行置换;置换过程应可靠接地。4.3.3操作人员应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并持有气瓶充装作业人员证书。置换过程应穿戴绝缘防护装备如绝缘鞋、绝缘手套等,不得佩戴可能造成短路的物品并于操作前消除静电。5气密性检测5.1技术要求5.1.1装车前5.1.1.1先按5.3中的涂液法检测。涂液法检测合格后再采用氦质谱检漏仪进行检测。检测应同时符合5.1.1.2和5.1.1.3的要求均合格方可判定为合格。5.1.1.2涂液法检测,3min内检测区域不应产生可见气泡或者泡沫;氦质谱检漏仪检测,最小可检漏率应不大于1×10⁵Pa·m³/s。5.1.1.3系统压力保持稳定(排除温度因素影响),系统压力6min内下降不超过0.2%。排除温度因素影响可按式(1)将现有压力转换为15℃下标准压力:p——系统15℃下标准压力,MPa;35.1.2装车后压力保持稳定(排除温度因素影响),系统压力6min内下降不超过0.2%,方可判定为合格。5.2检测仪器5.3检测方法5.3.1液法检测是在1.05倍~1.1倍额定工作压力下,采用中性发泡液对储氢容器、焊接处、法兰、处使用氦质谱检漏仪检测,其试验介质使用氦气体积浓度10%或以上的a)35MPa车载供氢系统,通过增压设备,首先将系统压力加至2MPa,保压5min;然后加压至5MPa,保压3min;随后阶梯式增压,每增加5MPa后保压3min,直至加压至35MPa后保压3min;最后继续增压至43.8MPa,保压5min。在整个增压过程中,每达到一个压力点都需使用氦质谱检漏仪检测待检查部位,每个检查部位检测持续时间不少于10s。b)70MPa车载供氢系统,通过增压设备,首先将系统压力加至2MPa,保压5min;其次加压至5MPa,保压3min;再次加至10MPa,保压3min;随后阶梯式增压,每增加10MPa后保压3min,直至加压至70MPa后保压3min;最后继续增压至87.5MPa,保压5min。在整个增时间不少于10s。6气体置换6.1技术要求根据6.3中要求的操作方法进行车载供氢系统气体置换,气体置换可进行一次或多次,置换后系统内氢气纯度和杂质浓度应满足GB/T37244要求。气体置换次数和置换后气体浓度计算方法如式(2)-(4)所示。第一次置换后容器内原气体体积分数按式(2)计算:假设每次置换充放气终止压力相同,置换n次后容器内原气体体积分数按式(3)计算: 置换n次后容器内置换用气体浓度按式(4)计算: (4)41——容器置换1次后原气体体积分数;0——容器内初始气体压力(绝对压力)按式(1)转换为15℃下标准压力,MPa;置换设备包括车载供氢系统输入气体增压设备及数据采集系统,增压设备压力仪表最大允许误差在置换操作前,将车载供氢系统与燃料电池系统之间的连接切断。将车载供氢系统压力泄放至0.1MPa~0.2MPa,使用置换用气体将系统升压至要求压力。重复上述步骤数次直到符合6.1的要求,具体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供氢系统的气密性检测和气体置换报告至少应包含以下信a)车载供氢系统型号参数及制造商名称;b)检测/置换过程参数;5期67氧化碳及总硫的方法[StandardTestMethodforDeterminationofTraceHydrogenSulfide,CarbonylSulfide,MethylMercaptan,CarSulfurChemiluminescenceDe式认证的第79/2009号法规的执行条例(ImplementingRegulation(EC)N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