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4苏轼词二首必备知识·素养基础西江月[宋]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赏析】人世间的事就像一场梦那样虚幻,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度过几次清秋那样短暂。夜晚,在廊庑间听着秋风飒飒、落叶萧萧,再看看自己眉头双鬓的斑斑白色,迟暮之悲不禁油然而生。我已陷入困顿,家贫酒贱,常常担心朋友不来,门庭冷落。就像月亮那般,越是皎洁越是被云遮挡。中秋佳节又到,谁能与我一起赏那轮明月?我拿起酒杯,凄然望向北方。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这首词是他受贬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填写的。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暂,叹事业之无成。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怀,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情韵悠远,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词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背景解读1.《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这首词作于苏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到黄州,因为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且更加钦佩张怀民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怀民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作此词。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贯穿全文。2.《定风波》这首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通过偶遇风雨这件小事,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骤然遇雨镇定自若,竹杖芒鞋而自得其乐。表达了他旷达超脱的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qiàoqīyǎolàiwòquán难堪斟酌勘测镜头境界拐杖打仗1.《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上片中说“认得”了醉翁语“山色有无中”的深意,那么这个深意是什么?提示:“山色有无中”的深意是:最美的风景其实就是在或有或无之中,也就是说,对于自己人生境遇要善于变换角度去体悟,懂得祸兮福倚的道理,不要太在意一时一处的得失。2.说说你最喜欢《定风波》中哪一句,并说明理由。提示:(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在。“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可是却比骑马轻快。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任”见作者自若、自信的襟怀。(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关键能力·素养培优1.《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这首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词人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2.《定风波》这首词通过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洒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1.苏轼贬官黄州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遭受到的沉重打击,从《水调歌头》词中可以看出他面对政治祸难的态度。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他的这种态度的看法。【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从“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中可以分析出词人的情感态度。【答案】本词作于苏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全词通过描写快哉亭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词人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从中看出他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达观态度。写景传达出了他在亭前览胜的欣喜自得之情及不受仕途干扰、超然物外的坦荡气度和浩然之气。下阕塑造了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头翁形象,其实他是苏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渔翁的处世态度,不惧风浪的精神实则是苏轼所具有的。在他看来,宋公子对风的划分十分可笑,他赞成庄子所言,天籁本身无贵贱之风,关键在于人的控制。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气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种处世原则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很好地指引了人生航向,很有效地让人生精彩,让生命常青。2.有人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语义双关,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谈谈你的看法。【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提示】要结合词人当时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来理解。【答案】这里的“风雨”和“晴”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晴,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和晴。由于苏轼历经了官场的风风雨雨,对风雨的袭击或雨过天晴的遭际已习以为常,所以他觉得无风无雨最好,无风无雨,则盼晴、喜晴的心情也不需要了,从而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3.《定风波》开头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从词句在整首词中的位置入手,分析词句的作用。【答案】首句中,由“莫听”二字可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的,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徐徐而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谁怕”。“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强了挑战色彩。开头两句是全篇的主题,以下写情都是由此生发。对接高考古代诗歌中的用典手法典故,也称故典、古事、故实等,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事典和语典古代故事构成的典故称为“事典”。事典所用的古代故事中,最多的是历史故事。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事典也有用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小说、戏剧等故事的,如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庄周梦为蝴蝶的寓言、望帝魂化杜鹃的传说、鲛人泣泪成珠的传说,抒写了对往昔美好理想和情思的迷恋及幻灭后的怅惘之情。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构成的典故称为“语典”。语典所用的词语,常见的是格言、警句、俗语、诗文句等,如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表达了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语典也有取用人名、物名、地名、宫殿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的,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轮台”是新疆的地名,汉朝时曾驻兵屯田,本诗中代指南宋边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原是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本诗中指前后装有活动齿的登山木屐。2.典故的用法(1)正用和反用。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明自己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尚能为国杀敌立功。王安石《桂枝香》中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了金陵的壮丽景色。反用是在诗文中取原典的反面意义,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本诗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希望过隐居生活的愿望。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语出《晋书》,窦滔妻苏氏织锦为回文诗,寄给丈夫,后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本诗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2)借用和化用。借用就是被借典故的原意和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关,但它们之间也有某一相关的地方。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出自杜牧《赠别》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借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分别出自杜牧《赠别》中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和《遣怀》中的“赢得青楼薄幸名”,以此指代杜牧作诗的技巧和才情。化用指用典时不直接引用典故,而是把典故灵活地加以融化、点化。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折腰”就是从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中化用的,表明了不事权贵、追求自由的傲岸精神;王安石《桂枝香》中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了词人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①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②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宋城子[南宋]李好古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ɡ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列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解析】分析表现手法,需结合词句进行具体分析。分析词句可知本词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用典和对此。【答案】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一幅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为国事担忧、惆怅的心情。②用典。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欲上治安”等典故表达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美文赏读青春永不褪色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大而消逝,他们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儿”。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中的伤痕也会加速愈合。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需要的应该是一份沉稳。只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第九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13图文转换(学生版+教师版)
- 自律的课件教学课件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网店和解协议书(2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力电子理论与方法》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食品工艺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农业示范区景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颜公河干流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结构力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数的性质》小学数学说课稿
- 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
- 2024年耐高温尼龙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化学品管理中的危险化学品替代
- 商务展会礼仪培训
- 海洋科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 眼角膜炎的治疗药物
- 中国银行交易流水明细清单
-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 教育舆情报告2023
- 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