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论述文阅读训练1(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论述文阅读训练1(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论述文阅读训练1(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论述文阅读训练1(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论述文阅读训练1(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不论在传统的叙事文类中,还是在现代小说里,都

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利。议论和叙事,两者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

结缔组织。议论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

寻求与读者(听众)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

不同人物对事件的看法,在文本中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当然,议论的运用,有时候仅

仅是为了改变或调节叙事节奏;诸如此类。不管怎么说,议论的使用,或许与小说或故

事本身一样古老,同时,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乔装打扮,一直延续至今。

②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想在写作中发表议论的话,往往会随时中断引人入胜的故事,

并将它遥遥无期地搁置起来。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对这种突兀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在《战

争与和平》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巴尔扎克的做法也差不多。似乎伟大作家的标志之

一,就是拥有随时发表议论的特权。就算你知道巴尔扎克在小说的某处要展开洋洋洒洒

的议论了,就算你对作家的这种做法感到很不耐烦,在一般情况下,19世纪的读者还

是会立刻被他博学、风趣、睿智的议论文字吸引住,不太舍得“跳读”。

③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

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作家们被告知,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而应

该将议论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行为,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伴随着对列夫•托尔

斯泰以及巴尔扎克几乎众口一词的批评,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

比如说,在小说中做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代“包法利

夫人感觉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当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

“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

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和交代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作者最好不要在作品

中发表什么议论。

④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

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所代表的,

通常都是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威

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

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化或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

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我们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

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⑤议论的使用,在现代小说中并未衰歇,甚至,通过一些或显或晦的修辞转换,议

论的作用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我认为,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

方面。

⑥第一,包括观念、意见、价值立场、情绪化的内心悸动在内的一系列话语,已经

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话语包裹在一切事物之上,渗透进了人

的行为之中。文学如果要描述这些事物,表现人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处理这些附着在事

物或人的行为之上的话语,对它们展开分析,并建立不同话语之间的对话关系。否则,

作家们或许根本无法抵达“事物”。

⑦第二,从18世纪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以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分裂和对抗

日益严重,使得个人向内心退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造成了个人行动力的丧失以及

自我意识的过剩。当代小说如果不去关注思想或意识问题,单纯通过个体的行为,已无

法呈现他们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⑧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

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而那些具有

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辩证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

出自己的问题。我们如果不想用“取消议论”这一教条来束缚自己的手脚,掩盖自己的

思想上的怠惰,或许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来思考议论的作用。

(摘编自格非《现代小说中的议论》)

材料二:

①“议论”在西方长篇小说中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或升华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或概

括整部作品的价值,或加入作者的哲学与美学思想,或直接评论作品本身,或表现作者

的政治、教育观念,或抨击时弊,或间离读者的情绪,如萨克雷在他的小说《名利场》

中不断提醒读者:书中的人物是他制造的傀儡。

②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是不爱在小说中发表议论的,甚至是挨弃小说中的“议论”

成分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没有“议论”,或者说绝对

没有如西方长篇小说中的那种“议论”。如果说有,就是用诗,如《三国》借用前人的

诗来评论书中历史人物。严格地说,只有《红楼梦》第一回出现了作者。中国古典长篇

小说是排除“议论”的纯小说。

③何以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多“议论”而中国的罕有呢?第一,与社会、文化发展有

关。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到文艺复兴时多“议论”。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了,文化进步了,

作家的知识视野开阔了,作家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小说也体现出这种变化。第二,

受传统影响。西方有以“议论”入小说的传统,中国没有。中国小说严格与''经史子集”

分家,不入“九流”,哲学家可以用“寓言”入著作,小说家绝不可以把哲学写入小说,

这是由正统规定的。第三,也不妨说这种“分家”使中国古代小说家自觉地挨弃“议论”,

中国古代小说家认识到它会削弱小说的可读性,而保持住“一气呵成”的纯小说的叙述

气势。

(摘编自李万钧《关于议论与纯小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论是小说和故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其作用丰富多样;议论的使用由来已久,

延续至今。

B.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伟大作家往往在小说叙事中插入议论,曾遭到人们

批评。

C.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这种偏见是十分荒谬的,它违背了文学史基

本常识。

D.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多“议论”而中国的则罕有,根本原因是中国没有文艺复兴这

样的运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场景叙事”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比“讲述”好,这类当代小说创作的

箴规未必公允,须辩证分析。

B.当代读者并不喜欢小说中无所不知、专断的“作者声音”;因此,现代小说中议

论的衰微乃至消失是必然的。

C.那些凭借重重悬念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悬疑、侦探小说,是“议论最小化”的

小说,其创作思想抱负较低。

D.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属于排斥“议论”的纯小说,这是作家自身知识视野的偏狭与

文化传统的桎梏决定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第三段分论点的一项是()

A.我的职责是用生动的形象,而不是用议论来说明事物。(果戈理)

B.福音书里的不要议论一语在艺术中是十分正确的:你叙述,描写,可不要议论。

(列夫•托尔斯泰)

C.不发表哲学议论的作家只不过是个工匠而已。(拉法格)

D.小说之描写人物,当如镜中取影,妍姨好丑,令观者自知,最忌搀入作者论断。

(黄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写作思路。

5.《祝福》中有如下一段议论:“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

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

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

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

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这段议论有什么作用?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D2.A

3.C4.①第一、二段(起、承)提出问题:议论是小说作者的天然权利。

②第三、四段(转)分析问题:议论在现当代小说中式微。

③第五段至第七段(转)进一步分析问题:议论使用在现代小说中并未衰歇,且分

析原因。

④第八段(合)总结问题:倡议重新思考议论在小说中的作用。

5.①以“我”(故事叙述者)的视角来评说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突出其被践踏的零

余者,“玩物”的生存境遇。

②“我”的视角的评说和“我”对祥林嫂由同情怜悯到宽慰的心态的转变,能激发

读者对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思考。

③“我”的议论调节了叙事结构,小说下文自然地倒叙起“祥林嫂”的故事。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D.“根本原因是中国没有文艺复兴这样的运动”错。根本原因不是中国没有文艺复

兴这样的运动,而是“中国小说严格与‘经史子集'分家,不入‘九流',哲学家可以

用‘寓言’入著作,小说家绝不可以把哲学写入小说,这是由正统规定的。也不妨说这

种‘分家'使中国古代小说家自觉地挨弃'议论',中国古代小说家认识到它会削弱小

说的可读性,而保持住'一气呵成'的纯小说的叙述气势”。

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筛选辨析的能力。

B.“当代读者并不喜欢小说中无所不知、专断的‘作者声音'”于文无据,原文只

说到,,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

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因此,现

代小说中议论的衰微乃至消失是必然的”不构成因果。

C.”其创作思想抱负较低”文中作者并未评价。从材料一末段“如果说,在当今世

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

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来看,只是一种假定性的论述,而不

是肯定性、必然性的论断。

D.“作家自身知识视野的偏狭”无中生有。材料二虽然指出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是

纯小说,也从社会、文化发展和传统影响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多议论而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则罕有的原因,但并未说是“作家自身知识视野……决定的”。

故选Ao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③段主要说“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

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作者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ABD三项都反对在小说中使用议论,这与材料一第三段的段旨,即议论是小说写作

的禁忌相吻合,故排除这三项;

C.肯定了作家发表哲学议论作用,是与材料一第三段的主旨相违背的,因此不能

支持。

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八个自然段。

(1)根据第一段中“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不论在传统的叙事文类中,还

是在现代小说里,都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利。议论和叙事,两者相辅相成,

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和第二段中“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想在写作中发表议

论的话,往往会随时中断引人入胜的故事,并将它遥遥无期地搁置起来……”可知,第

一段先阐述议论是小说作者的天然权利,议论与叙事相辅相成,是小说重要构成要素,

并在第二段中举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的事例进行论证。

(2)根据第三段中“议论……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久而久之,当代小说形

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和第四段中“……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

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化或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

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我们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

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可知,

该段指出议论论为当代小说写作的“禁忌”,议论最小化成为现代小说的箴规,并揭示

其原因,指出其片面性。

(3)根据第五段中“议论的使用,在现代小说中并未衰歇,甚至,通过一些或显

或晦的修辞转换,议论的作用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我认为,造成这种趋势的原

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第六段中“第一,包括观念、意见、价值立场、情绪化的

内心悸动在内的一系列话语,已经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七段

中“第二,从18世纪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以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分裂和对抗日

益严重,使得个人向内心退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造成了个人行动力的丧失以及自

我意识的过剩”可知,该段阐明议论的使用在现代小说中并未衰歇,并借助修辞转换而

得以强化;揭示造成这种趋势的成因。

(4)根据第八段中“我们如果不想用“取消议论”这一教条来束缚自己的手脚,

掩盖自己的思想上的怠惰,或许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来思考议论的作用”可知,

最后一段倡议重新思考议论在小说中的作用。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提供的观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题干从《祝福》中的“我”的内心独白(即叙述者的议论)的作用角度设题,解答

此类题型,须通读两则材料,找出其中有关小说中议论的作用的相关叙述,然后回归《祝

福》这篇小说,结合题干中引述的这段议论,分析“我”发表这段议论的表达效果。

(1)根据材料一“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一一不同人物对事

件的看法,在文本中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议论所代表的,通常都是无所不知的作者

的声音一一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

和劝谕”和“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

分析,以“我”(故事叙述者)的视角来评说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突出其被践踏的零余

者,“玩物”的生存境遇,引发读者同情、悲悯与反思。

(2)根据材料一中“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听

众)进行直接的交流”“议论的使用,在现代小说中并未衰歇,甚至,通过一些或显或

晦的修辞转换,议论的作用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包括观念、意见、价值立场、

情绪化的内心悸动在内的一系列话语,已经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及“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

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分析,“我”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卑微生命在

人世间的消失由同情怜悯到宽慰的心态的转变,能激发读者对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的社

会意义进行思考。

(3)根据材料一“议论的运用,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改变或调节叙事节奏”及“我

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我”的议论调

节了叙事结构,小说下文自然地倒叙起“祥林嫂”的故事。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英国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曾经说过:“福楼拜设法将一切细节都变得重要又

无关紧要。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受到他的注意,被他放在纸上。无关紧要的原因在于,

它们被杂乱地堆砌在一处,在眼角之外,它们像生活一样扑面而来。小说家将可怕与日

常一视同仁。一切细节都令人麻木,又都令窥视者心惊。”这段话表明细节的“矛盾性”,

它似是高度抽象化的“焦点”,又似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明晰的细节和混沌的细节,同

时存在于伟大的小说作品中。

②可以说,明晰性细节是小说的关键处,作者的意图在于准确与读者共振,传达主

题,产生现实影响。鲁迅《药》在烈士皮头出现的花圈,福楼拜《情感教育》中阿尔努

夫人送给莫罗的那缕白发,都使读者深入思考小说主题。混沌性细节,则由世界复杂性

所致,水银泻地,散漫四溢,读者浸润其中而不觉。奥威尔《一次绞刑》中躲避水洼的

死刑犯,《水浒》里张顺眼中油晃晃的厨刀,细节与主题无深刻关联,将读者带入“混

沌”世界。真实世界里,有清晰的东西,也有“无法言说”的东西。好的细节,将真实

性发挥到''栩栩如生”的地步,也让人触摸到现实“不可言说”的部分,理解人类生存

的复杂性。

③当然,无论是明晰性细节还是混沌性细节,都不仅是技巧问题,而且是鲜活的生

活体验经过提炼,在人物和主题逻辑范围内自然结晶的“宝石”。在恩格斯看来,现实

主义有两条衡量标准,其一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二是“细节真

实”。他将细节放置在典型论的平等地位,由此可见细节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关系。一切

优秀小说形态,都包含现实性因素,也都离不开细节建构能力。

(摘自房伟《细节像璀璨的星,分布在文学世界的夜空》)

材料二:

①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地堆砌和罗列细

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

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

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

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水浒传》

“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究其原因,还是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不同人

物的性格特征。

③“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

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

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④按照卢卡奇的理论,小说中的细节应服务于情节,情节服务于故事,故事服务于

主题,并以此实现对纷繁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平衡时间之流中细节的“停滞”与叙

事进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近年来的一些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一直在

试图摆脱历史叙事、时间叙事的束缚。一些作家抛弃了线性结构模式的时间序列性和故

事的完整性、因果律等基本特征,展露出一种追求空间化效果的努力和尝试。这从结构

上对情节型,故事型书写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⑤林白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以“口述”“闲聊”的方式呈现了王榨村的“人

与事”“风俗与事物”,几乎完全是原生态的细节呈现。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

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有数

十万字,描写的时间却只有一天,充溢其间的是“细节的洪流”,包括情绪、感受,想

象、无意识碎片等。这些文本依靠“细节的洪流”成就了别样的小说艺术。

⑥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

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

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

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

⑦短篇小说由于篇幅限制,往往采用低频次细节描写,并将之设置在开头与结尾处。

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开头和结尾几乎是一模一样。短篇小说也有高频次细节描写。

这一类型的小说往往不是以故事的曲折复杂性吸引读者,而是靠深刻的洞察力和穿透力

取胜。如契诃夫《苦恼》中的马车夫姚纳反复地向别人倾诉孩子的离去。

⑧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个别故事单元类似于短篇小说,也常常采用高频次策略。比如,

《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水浒传》中的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西

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楼梦》中的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等。这种高

频次细节描写除了增强故事性之外,更多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故事象征意义而设置。

⑨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高密度,高频次细节的渴望,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

力有着根本性联系。现在摄像机的像素越来越高,快门速度越来越快,物品的细部被拍

得越加精细,微观世界也越加丰富。以此来看,如果以更加宏观或微观的视角来观测这

个世界,人们对小说细节密度和频次的认知有可能被刷新,也许一个细节单元就是整个

艺术世界。

(摘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准确与读者共振,传达主题,作者常在小说的关键处设置明晰性细节。

B.细节可以是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与主题无深刻关联,但能让读者浸润其中而不

觉。

C.只注重细节的量,忽视其承担的功能及艺术效果,是“细节肥大症”产生的原因

之一。

D.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等细节进行描写,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

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恩格斯衡量现实主义的两条标准,意在论证一切优秀小说形态都离不

开细节的建构能力。

B.小说中的细节并不一定越多越好,无原则地堆砌和罗列细节,是无助于对人物的

刻画和对情节的推动的。

C.很多推理小说中细节描写严密精细,但人物形象很少能出彩,就是因为没把人物

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D.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因此往往不以故事的曲折复杂性吸引读者,而是靠深

刻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取胜。

3.下列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⑥段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祝福》中多次对祥林嫂的外貌,神态进行描写,尤其是其眼睛,“眼睛间或一

轮”“顺着眼”等凸显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B.《红楼梦》五十三回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交租单子上的内容,比如,大鹿三

十只,獐子,抱子各五十只,暹猪、汤猪、龙猪、野猪,家腊猪、野羊、青羊、家汤羊、

家风羊各二十个……表现出封建庄园的收支情况。

C.在《示众》中,鲁迅通过“伸”“挤”“钻”“堵”“挡”“塞”“打”“冲”

“撞”等相似的细节描写看客们的心理。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前后多次说“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这

一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4.试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证特点。(4分)

5.如何有效建构小说中的细节?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6分)

LAA项,”在小说的关键处设置明晰性细节”错误,材料一说“明晰性细节是小

说的关键处”,意思是小说中的明晰性细节是把握作者意图的关键之处,故选A。

2.BA项,“意在论证一切优秀小说形态都离不开细节的建构能力”错误,材料一

说“在恩格斯看来,现实主义有两条衡量标准……由此可见细节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关系”,

是为了论证“无论是明晰性细节还是混沌性细节,都不仅是技巧问题,而且是鲜活的生

活体验经过提炼,在人物和主题逻辑范围内自然结晶的‘宝石’”这一观点;C项,“就

是因为“错误,材料二是说“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D项,以偏概全,故选B。

3.B材料二基本观点是“小说创作中合理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

术成功的关键”,B项仅呈现了单一细节,谈不上“密度和频次”,不能支持材料二观

点,故选B。

4.①论证方法上,运用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②论证语言上,多使

用学术术语,显得严肃、严谨;“有可能”“也许”等词,表达周密,逻辑性强(每点

2分,其他答案,如从论证思路等方面答题,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建构细节不仅要注意技巧,而且要注意提炼鲜活的生活体验,让细节自然呈现,

具有真实性。②建构细节不能无原则地堆砌和罗列材料,而应从总体性出发,让细节为

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③建构的细节应服务于情节,要平衡好时间之流中细节

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问题。④可以通过建构高密度、高频次的细节来实现

不同的艺术效果。(每点2分,答到其中任意三点得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三)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百家讲坛讲解《红楼梦》的时候,是一个人物一个人物的介绍的,而且在介绍的时

候加入了很多《红楼梦》小说中没有的东西,比如,百家讲坛上曾经分析秦可卿可能是

皇族之后,讲宝玉在进入她的房间以后看到的武则天的镜子,赵飞燕舞过的金盘等屋内

装饰,说秦可卿屋子里装饰的都是暗示秦可卿皇家高贵的身份,从中又推演出许多关于

秦可卿身世的揭秘。并不是说百家讲坛,这个人的推理是错误的。只是,我更喜欢,蒋

勋先生的讲解,当时宝玉是喝醉的酒,当时他年少,又看了很多野史,他看到的一切事

物是他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蒋勋先生曾说,他希望大家关注《红楼梦》的时候能更多的

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把每一章回当作是一个短篇

来讲解。蒋勋先生分析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红楼梦》很多句子都是

很简短,简单几个字就把人的神态描写的活灵活现,例如,宝玉“猴”在王夫人身上;

“门子听说,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蒋勋先生曾说,曹雪芹是用白话文写小说。我

最近看的《红楼梦》也学了几个词:肚饱眼馋,烈火烹油,黄柏木做罄槌子一外头体面

里头苦。

蒋勋先生每次的讲解都是先读《红楼梦》文本,一边读,一边欣赏文本本身的精妙。

《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人物,各个人物的性格阶层都有所不同。曹雪芹在描写每个不

同的人物的时候,他都化身为人物本身,描写的时候也用贴近不用阶层的语言,作诗也

是符合各个人物的文采、性格。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经常说,你把前面的名字盖

住,只通过语言,你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在讲话。曹雪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在描写每

个人物的时候都没有加入自己的喜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怀着同情之心在描写。

(摘编自《回归文本读〈红楼梦〉:从蒋勋〈细说红楼梦〉说起》)

材料二:

在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

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

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

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

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

《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

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

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

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

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

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

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

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

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

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

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

《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

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

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

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

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

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

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

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

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回归文本阅读《红楼梦》,才能真正地读懂《红楼梦》,材料一中作者对百

家讲坛讲解《红

楼梦》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红楼梦》小说没有的东西持否定态度。

B.蒋勋提倡回归文本阅读《红楼梦》主要是因为通过文本可以感受曹雪芹高超的写

作技巧,用词的精妙。

C.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

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D.《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

楼梦》,就读懂了中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勋认为回归文本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以及作者对

人物的情感态度。

B.《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

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C.基于《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价值,《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当下

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D.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要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

3.下列对于上述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提到蒋勋先生分析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时,通过举例的

方式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的魅力。

B.材料二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为了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C.材料二第四段运用引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话强化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

力。

D.材料二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红楼梦》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如何更好地推广《红楼

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2.B3.B

4.①首先提出问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

典呢?”;

②然后从“融进去”“活起来”和“走出去”三个层面逐层递进分析《红楼梦》的传播

策略;

③最后总结观点“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

新视界和新境界。”

5.①回归文本,以欣赏、审美的眼光去阅读并领悟《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激发对

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②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向身边的人普及《红

楼梦》让《红楼梦》"活起来”。

③发挥《红楼梦》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中的作用,让《红楼梦》“走出去”,

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持否定态度”错误。原文是说“并不是说百家讲坛,这个人的推理是错误

的。只是,我更喜欢,蒋勋先生的讲解”,并没有表达否定态度。

B.“主要是因为通过文本可以感受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错误。蒋勋提倡回归文

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因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更不是主要

原因。

D.“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错误。原文是说“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