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炭疽病品种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_第1页
燕麦炭疽病品种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_第2页
燕麦炭疽病品种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_第3页
燕麦炭疽病品种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_第4页
燕麦炭疽病品种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燕麦炭疽病品种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本文件规定了燕麦炭疽病品种抗性室内鉴定的材料、鉴定方法及抗性标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燕麦品种(系)对炭疽病的室内抗性鉴定或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15/T21103材料准备高粱炭疽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3.1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粉18g。PDA-燕麦秸秆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粉18g,新鲜燕麦秸秆10g。将马铃薯切成1cm3小块,燕麦秸秆剪成1cm长度的小段,用蒸馏水煮20min,浸出液将葡萄糖、琼脂粉充分溶解;121℃高压湿热灭菌20min,冷却至55℃,制作培养及平板。3.2供试菌种供试病原菌:ColletotrichumgraminicolaJN-1,为品种抗性鉴定标准菌株。菌种活化及培养:菌种活化参照标准DB15/T2110执行,将保存的菌种接种于PDA平板,25℃黑暗条件下培养5d。用直径为5mL的打孔器取边缘菌丝,接种于PDA-燕麦秸秆培养基中,25℃黑暗条件下培养5d后,参照标准DB15/T2110进行诱导产孢。4鉴定方法4.1接种体的制备2将诱导产孢的平板培养物中加入10mL无菌水,用涂布器刮下禾谷炭疽菌的分生孢子。孢子悬浮液经4层灭菌纱布过滤除去残留菌丝,收集滤液,用血球计数板检测孢子悬浮液浓度,并用无菌水调整孢子浓度到1×106,作为抗性鉴定接种材料。4.2植物材料准备将待测燕麦品种种子置于直径为12.5cm的培养皿中,培养皿中铺上4层湿润纱布;将燕麦种子在纱布上平铺一层,种子上覆盖4层湿润纱布;培养皿置于25℃/80%相对湿度、黑暗条件下催芽24h。在口径为10cm的营养钵中装入2/3体积的营养基质,并浇透水,每钵中播撒催芽后的燕麦种子20粒,置于25℃/16h光照、22℃/8h黑暗条件下培养,光照强度5000lux。培养30d后,离体叶片和燕麦幼苗可用于抗性鉴定。4.3点接鉴定方法采用离体叶片法。将孢子悬浮液5μL点接至离体叶片背面,叶片置于铺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置于25℃、16h光照,22℃、8h黑暗条件下培养5d,并测量病斑直径。4.4喷接鉴定方法孢子悬浮液均匀喷雾到30d苗龄的燕麦植株上,接种后燕麦植株置于密闭不透光的塑料桶中,同种加入深度1cm的明水,桶口用黑色塑料袋封口。暗处理24h后,置于25℃/16h光照,22℃/8h黑暗条件下培养15d。4.5调查和统计方法炭疽病发生时病斑沿叶脉呈梭形,点接鉴定方法接种的燕麦叶片培养5d后测量病斑长度,划分相应的致病等级,并计算病情指数。喷雾接种的植株在培养30d后调查接种叶片的发病等级,并计算病情指数。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应病级)/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别]×1005抗性标准根据标准DB15/T2110-2021中的方法调查燕麦炭疽病的发生程度,10213243353mm≤病斑直径<5m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