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7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7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7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7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阅读《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描写荷花(江南博哥)的诗句,你们举例说说,有哪些?

生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生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生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师:很好,大家想到了这么多……荷花因其高洁的形象为世人所喜爱,几千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其留下了不朽佳句,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意境可谓独特。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如何描写的?又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板书“荷塘月色”)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B.联想诗句导入,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联想相关诗句导入,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D.引入课堂的方式较为自然,能注意学生的文学积累正确答案:B[解析]题干所示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展开新课教学。学生联想诗句导入,与《荷塘月色》一文的内容本身并无直接关系,并不能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文本内容的理解。

2.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用熟悉的形式巧妙地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兴趣,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创设情境是新课导入的唯一方式B.学生热爱流行歌曲,以曲导入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C.从中国风乐曲中体会诗歌古典的美D.能够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创设情境为导入方式之一,其他导入方式还有谈话法、问答法、温故知新法、创设悬念法。

3.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孟子在描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出示图片:一位老太太背着一捆柴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师:面对这样一幅图片,大家想说什么?

生:我的心里很难受,这么大的年纪还要从事繁重的劳动。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生活还是没有改变。老天怎么这么不公平啊!

生:我们年轻一代要为改变这样的现状而努力。在我们校园里,我们发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佝偻着身子在垃圾筒旁仔细翻找着矿泉水瓶。昨晚,我们寝室的三个同学收集了一些塑料瓶送给了她,顺便帮她提回了家。

生:古人都有“斑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而今天呢?公交车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只能站着!中国国民的精神基础由此可见,国民教育的提高看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培养啊。

师:这是目睹之怪现状,根源在哪里,孟子认为——

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是当时的病态社会。

师:“诗圣”杜甫沉痛地写道:“朱门酒肉臭——”

生:路有冻死骨。

师:这些诗句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生:富贵人家的狗有特别的衣饰与食品,而平民百姓却都吃不饱饭。

生:更可恶的是当权者还推卸责任,认为老百姓生活贫困是收成的问题,是天灾。

师:这是“王道之阻”的根本原因,孟子批评“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自私现象,用“乱世流亡图”和王道刻画的“清明上河图”相对照,希望君主深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在现在是否过时?望同学们课外思考。

对该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B.扩散式提问不拘泥于课文,由古人今,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C.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读儒家经典的现实意义D.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答案:C[解析]实录中教师设计多种类型的提问如“是什么”“怎么想”“为什么”等问题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情感升华,思考儒家经典古籍的现实意义,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但是提问的形式没有顾及所有学生,形式也过于单一,没有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

4.

某教材在《氓》一文的“课后拓展阅读”部分引用了《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章片段。下列对这几篇作品共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描写的都是婚姻悲剧B.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爱的青春颂歌C.反映了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备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D.写出爱情受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尾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婚姻悲剧,男女主人公并未结婚。该篇作品主要歌颂了男女青年间真挚缠绵的爱情,没有反映出妇女在恋爱等问题上受到压迫与摧残这一层次的问题。题干中三篇作品的共同点是都写出了各国各时代环境下,爱情受社会等不同因素影响而最终以悲剧收尾的这一特征。

5.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活动,既需要像做饭一样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循。例如每天的预习,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相关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这是在初次阅读课文时必须掌握的。而有时也有一些变化是需要我们潜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得最好的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初次阅读课文,一般是扫清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B.新时代注重创新,教学变化越多越好C.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厌倦,可以采取适当变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D.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可以尝试新颖、独特的授课方式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题目中“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已明确提出,教学变化并不是越多越好,故B项不正确。

6.

阅读以下某教师设计的杜甫《登高》(人教版必修3)的导语,按要求回答问题。

师: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猴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双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来,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祷、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独身一人。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他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了吧?

对上述设计的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歌风格一致,烘托了气氛B.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C.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D.这个设计画面感强,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也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这个设计是符合导语设计的部分原则的,如具有目的性。本篇教学设计旨在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

7.

学习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教师要求学生列出同为五言律诗的作品。以下学生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王绩《野望》B.陈子昂《登幽州台歌》C.王湾《次北固山下》D.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登幽州台歌》为古体诗。

8.

学习《琵琶行》这篇课文时,教师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B.用夜静和月色惨淡来烘托琵琶女身世的凄凉C.与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D.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出悲凉的氛围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B项,此句出现时琵琶女尚未叙述身世。

9.

阅读《五柳先生传》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文章写得平易自然,自由洒脱,而富于幽默感,使五柳先生那种适性而居、不拘世俗、不慕荣利的境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达到了一种自然适性、欢畅忘怀的境界。

由此看来,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乐观、欢愉的,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我认为要理解好全文,必须看清楚文章背后所潜藏的作者的巨大的痛苦。只轻轻巧巧地将陶渊明看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云间仙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五柳先生传》中蕴含了作者巨大的痛苦,也有贫穷的压力。上课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陶渊明的儿子营养不良,饿了几天,出门去看人家小伙伴们吃东西馋了,又被人家欺负、羞辱一顿回家了。回来后向陶渊明哭诉想吃东西和被人欺负的委屈,陶渊明会说什么呢?陶渊明能说什么呢?贫穷纠缠了陶渊明的一生。

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文本B.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探究能力C.从不同角度切入问题,促进个性化发展D.使学生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融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而不能单纯地说仅通过某个环节或解决某个问题就能实现。

10.

在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记人的文言作品。以下学生搜集的作品中不合适的一项是______。A.《廉颇蔺相如列传》B.《陈涉世家》C.《苏武列传》D.《送东阳马生序》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劝说马生勤于为学的文章,重点不在于记人。

11.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人物描写,在课前播放了《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视频片段。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播放视频片段,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B.播放视频影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C.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富有趣味性D.视频的播放,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题干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做法符合学习知识点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知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2.

某版语文教材中某一单元是关于唐代田园山水诗的学习,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词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下列诗作中,不适合的一项是______。A.王湾《次北固山下》B.王维《使至塞上》C.孟浩然《过故人庄》D.王维《终南别业》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A项,王湾《次北固山下》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为歌颂江南山水的名作,属于山水诗。B项,王维《使至塞上》是边塞诗,主要反映了边塞生活,显露出诗人豁达的情怀。C项,孟浩然《过故人庄》是田园诗,记叙诗人在淳朴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D项,《终南别业》为田园诗,写出了诗人退隐后的自得其乐和闲适情趣。

13.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进行了如下解说。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生”是一词多义,在这个句子里是“生来”的意思B.“于”是介词,表示“向”C.“物”是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D.“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翻译成“罢了”正确答案:A[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生”非一词多义,而是通假字。通“性”,指天赋,资质。B、C、D三项说法正确。

14.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大家喜欢这首词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来讲这首词,现在大家一起读一下这首词。(生齐读)

师:总的来说大家读得很有气势,但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下。“浪淘尽”后是顿号,停顿时间短一些。“还”,读“hái”不读“huán”。在上课之前,大家都提出了一些问题,现在我们来集中解决一下。

生: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豪放”风格表现在哪里?

生:主要表现在上片,尤其以倒数第二句“乱石……雪”表现得最为突出,寥寥数句便勾勒出长江边上那种震撼人心的画面。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那种激烈甚至惨烈的场景。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没有的话就表示大家都认同上面这位同学的发言。

生:下片描写周瑜的句子也同样显示出苏轼的豪放风格。在战斗情况下,周公瑾以“笑”面对战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豪放的风格。

师:还有吗?没有新的意见,再看上片的写景部分,请同学读一读写景的语句。

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质疑点拨探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初步的框架B.化转了师生的二元分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C.既有常规的又有个性化的东西,是两种合理的有效的补充D.教师的指导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此教学实录片段并没有将重点放到学生的朗读训练上,且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15.

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时,教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中间两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的理解。以下学生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B.运用了顶真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C.从中可以看出庞公是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D.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诗中的两联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并不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

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问题。

人生不打草稿

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我们用废旧报纸练毛笔字时,总觉得自己是在打草稿,即使写得不好也无所谓;倘若用最好的纸来练,就会珍惜,就会以很好的心态专心致志地写,所以字也就能够写好。

②同样的一个人,同样的一支笔,同样的是在练字,不同的是所用来写字的纸,从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心态,也就造就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归根结底,还是心态在起作用!

③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存在着草稿上练字的那种心态,以至于许多愿望没法实现。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来日方长,所以才一次次失去难得的机遇,白白浪费了一张又一张的人生好纸。

④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幅大作品,只是刚开始的时候,都还是一张张纯白的画布。它们需要我们用手中的画笔细细地去点辍,慢慢地去描绘,直到将它们染成绚烂的色彩,它们才能体现出生命中的灵动。而决定我们的大作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手中的画笔,不在于颜料,也不在于画布,而在于我们个人的心态如何。我们是以认真稳重的心态作画,还是在以打草稿的心态作画,这才是决定我们人生画卷上风景是否亮丽的关键!

⑤人生的画布只有一张,如果我们用打草稿的心态作画的话,那只能变成一幅失败作品,没有任何悔改的余地。无论色彩怎样炫丽,也只如一朵没有蜜的花,外表再华美高贵,上面也不会有蜜蜂停驻。因为,它空有一个美丽的外表而没有一个甜蜜的内涵。既然如此,就让我们都端正心态吧,因为,人生不打草稿!

⑥人生其实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机会,因为我们所认为的草稿,其实就已经是我们人生的答卷——无法更改,亦无法重绘,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机会,认真对待每一天。

⑦执起手中的画笔,丢弃那些想打草稿的心态,用心描绘我们生命中的景致。洒上火红,代表青春;涂上鲜绿,代表希望;描上淡粉,装饰纯夏;点上少许灰白,纪念坎柯……一笔一画,都要深思熟虑,细心勾勒,让我们的人生画布由于每一笔的存在而更具魅力、风采和活力!

⑧让我们一直保持这种端正的心态吧!用端正的心态生活,我们的人生才会灿烂多姿。因为,人生不打草稿!

问题:1.

请从第④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④段中,“点辍”的“辍”应改为“缀”;第⑤段中“炫丽”的“炫”应改为“绚”。

病句:而决定我们的大作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手中的画笔,不在于颜料,也不在于画布,而在于我们个人的心态如何。

以上病句一面对两面,应改为:而决定我们的大作是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手中的画笔,不在于颜料,也不在于画布,而在于我们个人的心态如何。[考点]学生习作(中)

2.

请指出该作文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正确答案:①本文立意鲜明,结构清晰。文章标题即文章观点,开篇通过日常练毛笔字时用草稿和好纸时的不同心态引出文章主题:对待人生要有认真稳重的心态。文章紧紧围绕这个观点集中阐释,告诫人们不要有“打草稿”的心态,结尾紧扣题旨。

②运用比喻论证,语言干净利落。本文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手法,将人生比喻成“大作品”,把“作为”比喻成“画笔”,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更易让人接受。此外,文中多处使用感叹句,如“才是决定我们人生画卷上风景是否亮丽的关键!”“人生不打草稿!”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气势。[考点]学生习作(中)

阅读以下学生作文,回答问题。

我想握住你的手

①春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②当冬天最后一抹雪还在山头,你就在融化的雪水里开始发芽,不顾雪水残存的那一丝冰凉,不惧夜晚里寒风的怒吼。山头的雪走了,寒风失去了伙伴,也回到西伯利亚的老家去了。春天,雪水里孕育的春天,清新地露出你的笑脸,化作柳叶,吐出一丝丝绿;化作春风,吹醒一颗颗心;化作一缕缕阳光,催开热烈的花朵。桃红柳绿是春天,万紫千红是春天。孩子们在春天歌唱未来,农夫们在春天播种希望。

③春天,我想握住你的手,向你倾诉生活的向往,握住你的手就像握住绿色和希望。春天嫣然一笑,希望在你的心里,春天在爱里。

④春天,你奔向前方的脚步匆匆,风筝在蓝天下驾着祥云也难以追上你的笑容。

⑤夏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⑥春天留下绿色的种子,夏天用温暖的怀抱滋养着一棵棵柳树、一团团花朵、一池池春水。柳树的绿荫越来越浓了,给人以凉爽;花朵以最灿烂的笑容谢幕,一个个熟透的苹果挂满树间;河里的鱼也大了,迎着朝阳翻滚着灵巧的身体。

⑦太阳是夏天的主宰,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点燃一切的热情。学生辛勤地念着书,农夫在地里耕耘,工人在工厂奏响劳动交响曲。夏天实在太累了,倾盆的暴雨就是她流下的汗水。

⑧夏天,我想握住你的手,祁求你给我永远的热情。夏天挥挥衣袖,夏天在汗水里,热情在灵魂里。

⑨秋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⑩秋天不知道躲在哪棵树后,默默地看着夏天的离去。桃红了,梨黄了,葡萄在夜里香了,玉米撑开了玉米壳,稻子压弯了腰,秋天换上演出服来到了台前。秋风吹过,农夫收割庄稼,鸟儿换上厚厚的羽毛,骄傲的孔雀也收起了翅膀。秋雨是秋天感伤的泪,秋霜是秋天别离的绪曲。

秋天,我想握住你的手,金色的秋天留给我金色的收获,感伤的秋天留下一个感伤的梦。秋天在梦里。

冬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白雪像预言者,一切又将重新开始,让我们把世界重新变成一张白纸吧。冬天在天空里抖抖身手,一片片雪花落下,树白了,山峰白了,田野白了,村庄也白了。白皑皑的世界只有北风坚持在巡逻。

冬天,我想握住你的手,不要让寒冬消逝了人们的梦。冬天是一个智者,白色是纯洁的世界,严寒只留在冷冻的心里。

四季,我想握住你的手。四季回答,有爱的季节是春天,有汗水的季节是夏天,有梦想的季节是秋天,有希望就永远没有冬天。有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才有这缤纷的世界。

问题:3.

请从第⑧段和第⑩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⑧段中,“祁求”中的“祁”,应改为“祈”。第⑩段中,“绪曲”中的“绪”,应改为“序”。

病句:柳树的绿荫越来越浓了,给人以凉爽;花朵以最灿烂的笑容谢幕,一个个熟透的苹果挂满树问;河里的鱼也大了,迎着朝阳翻滚着灵巧的身体。

以上病句中,“花朵以最灿烂的笑容谢幕”和“熟透的苹果挂满树间”搭配不符合逻辑常识,应改为:柳树的绿荫越来越浓了,给人以凉爽;花朵以最灿烂的笑容谢幕,一个个青果挂满树问;河里的鱼也大了,迎着朝阳翻滚着灵巧的身体。[考点]学生习作(上)

4.

以上是某位高中学生的习作,请认真阅读,自选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评析。正确答案:这是一篇用散文解读文题、展示文采的佳作。

①选材别致。作者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大自然,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选取春、夏、秋、冬四季,与之亲密诉说,向我们展示了春的蓬勃、夏的热情、秋的丰硕、冬的纯洁。作者那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正是在这亲密地诉说、热情地握手中而鲜活、亮丽。

②人称别致。作者选用第一人称,与春、夏、秋、冬四季直接对话,深情诉说,亲密拥抱,热情握手,既平易和谐,又亲密无间。如果选用第二、三人称,那平易和谐的氛围,那亲密无间的真情,就会大打折扣,黯然失色。

③结构别致。文章结构别致。作者巧用文题,采用比拟、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将标题创新,领起叙述,引发抒情,贯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氛围,谱成悦耳、热烈动人的旋律,将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人生的礼赞酿造得温馨而芬芳。

④表达别致。行文中,作者不但娴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而且使长短句参差、骈散句结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别致的表达,让人读后如啜香茗,如饮醇酿,满口留香。[考点]学生习作(上)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戴望舒《雨巷》原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本篇为《诗两首》中的一篇,《诗两首》分别为《雨巷》《再别康桥》,同单元入选的课文还有《沁园春·长沙》《诗两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新诗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但为了探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诗人更多的是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这里选录毛泽东的一首词,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体会作者借物抒发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因此从这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当代诗歌。因此诗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质,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该诗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犹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诗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体会作者借物抒发的内心情感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设置为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分析、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考点]教学设计题(中)

2.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男生):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书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用我彩色的画笔于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箫,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师板书课题)

读毕,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明确: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去朗读呢?

明确:低沉幽怨的。

2.分析意象,深入赏析。

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探究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

引导学生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师补充: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想一想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

默默彳亍着

静默地走近

太息一般的眼光

师(总结):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①学生个别朗读。

②师有感情地朗诵。

教师示范朗诵,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学生在教师幽怨低沉的朗诵声中,体会到了诗人的忧伤。

三、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教师提问: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每一节共六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