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小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小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小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小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中唐以后,不少高级官僚利用进士科使子孙获得高位,父子、祖孙皆进士及第,均位居五品以上。由此推知()A.科举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B.安史之乱导致门第观念强化C.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扩大 D.科举选官方式存在一定局限2.《新唐书》记载:“(卢商)蚤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从这一记载可看出,唐代科举制()A.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 B.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选官偏重人才品行 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3.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冲刺练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材料可以说明()A.世家大族特权垄断 B.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选拔C.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D.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4.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5.《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记载:“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这一做法()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决策具有民主的色彩 C.使皇帝失去了决策权 D.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6.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7.陆势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 B.与均田制相始终C.特点是以土地为标准 D.解决了贫困问题8.唐朝中期,为应对统治危机,政府进行税制改革,“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这一赋税制度是()A.井田制 B.均田制 C.两税法 D.租调制9.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察举分为特科和岁课,特科就是由皇帝下旨不定期选举人才,始于汉文帝诏书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入朝;岁课就是每年定期察举人才,相对特科更为重要,而岁科里又以孝廉和秀才(东汉避讳刘秀改茂才)为重,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诏书“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选举标准来看,分别有“德行高妙,志节贞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明晓法令,足以决疑”和“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照好,勇足以决断,才任三辅剧令”等四种。——摘编自[宋]李昉《太平御览》,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所开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会实用,拔取真才”。但是,“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一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此而生”。此因明经科重视“帖经”,士子对经籍遂极力背诵,久之“试学者以帖字为通经,而不穷意旨”,进士科则重诗赋创作,久之,“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而唯择浮艳”。“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摘编自[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察举制选拔人才的特点,并说明其选拔标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存在的弊端,并说明材料一、二中所引史料的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中唐以后,唐代高官利用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使大批高官子弟等入仕,体现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排除A: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高官子弟入仕占优势并非门第观念强化的结果。排除C: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的一些弊端,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扩大不符合史实,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门阀士族逐渐走向衰落。2.答案:B解析:材料“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命运,相较于九品中正制而言,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D项说法错误,均排除。3.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可知,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D项正确。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其中工部负责大型工程建设,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故选A项。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可以看出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实质上仍是封建君主专制,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的是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因此根据材料“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可知徵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门下省,B项正确,排除AC项;兵部负责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制度为租庸调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故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时实行的是租调制,排除A项。C项指的是唐朝的两税法,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8.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进行的赋税制度改革为两税法,故选C。9.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虽然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唐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因为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可以增加更多的赋税收入,据此可知,政府推行两税法的目的在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A项;题干将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对比,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题干是将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对比,并没有将南方与北方的赋税收入进行对比,排除C项;两税法是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而不是“实物税收”,排除D项。10.答案:答案:(1)特点: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或答:皇帝选举与郡国举荐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选拔相结合(或答:岁课与特课相结合)。标准:品德,学识,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