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1544-202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_第1页
DB61T1544-202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_第2页
DB61T1544-202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_第3页
DB61T1544-202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_第4页
DB61T1544-202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61/T1544—2022

目  次

前  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调查.................................................................................................................................................................3

6布局.................................................................................................................................................................4

7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5

8监测与评价.....................................................................................................................................................9

附录A(资料性)生态清洁小流域调查表.................................................................................................12

附录B(资料性)生态清洁小流域坡面单元调查方法.............................................................................20

附录C(资料性)生态清洁小流域沟道调查方法.....................................................................................21

附录D(资料性)生态清洁小流域水质水量监测方法.............................................................................22

I

DB61/T1544—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陕西省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陕西省水利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西安理工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发民、李占斌、苗斌侠、任宗萍、阎岁胜、李鹏、王传明、高海东、郝惠莉、

肖列、徐家隆、徐国策、王盼、程圣东、赵元卜、王安娜、朱晓敏。

本文件由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解释。

本文件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电话/p>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神舟四路239号航创国际广场A座

邮编:710100

II

DB61/T1544—2022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调查、建设、监测与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境内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

村庄整治技术标准GB/T50445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GB/T51347

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

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

淤地坝技术规范SL/T804

3术语和定义

3.1

生态清洁小流域eco-cleansmallwatershed

1

DB61/T1544—2022

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村容

村貌整治等结合到一起的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3.2

生态修复区ecologicalrestorationzone

一般指坡度大于25°,通过封禁保护或辅以人工恢复即可实现水土流失基本治理的区域。

3.3

生态治理区ecologicalcontrolzone

在坡度小于25°时,需采用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综合措施,

实现清洁流域基本治理目标的区域。

3.4

沟(河)道及湖(库)保护区gully(river)andlake(reservoir)protectionzone

在沟(河)道及湖(库)周边一定范围内,需采取沟道治理、护坡护岸等措施,以保持水体清洁的

沟(河)道及湖(库)周边缓冲区域。

3.5

调查单元surveyunit

指小流域基础调查的单元,在对其进行室内划分的基础上,开展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和登记。

3.6

植物篱vegetativebarriers

指在坡面上沿等高线按一定间距布设的密植灌木、灌化乔木以及灌草结合等的带状植物措施。

3.7

植被过滤带vegetativefilterstrips

指在陆地与水域相连处,通过布设草本、灌木和小乔木等植被,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带

状区域。

4基本规定

4.1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如下:

a)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无明显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发生;

b)水源涵养功能稳定且可持续能力强;

c)固体废弃物、垃圾或其它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

d)农田中化肥、农药及重金属残留物的含量符合相关规定,有机农业得到推广;

e)在水源保护区内的小流域,水质须达到水源保护区的相关规定;

f)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2建设原则

2

DB61/T1544—2022

a)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水源保护为中心,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山、水、林、田、

路、村综合治理为抓手;

b)坚持以小流域内污染总控为目标,科学布设流域内污水、垃圾、化肥、农药等各类污染源防治

措施,实现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相关标准;

c)坚持措施布设与周边景观相协调,体现人水和谐与生态优先;

d)坚持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e)坚持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并重,措施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4.3分类

生态清洁小流域根据其所处区域主要功能定位,分为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农业清洁小流域、

宜居环境清洁小流域和休闲旅游清洁小流域等类型。

4.4分区

根据地理环境和人文民俗特征,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分区。陕北包括榆林、延安2个市;

关中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韩城7个市(区);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个市。

5调查

5.1一般规定

5.1.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前后均应进行外业调查。

5.1.2调查对象应满足SL73.6中小流域综合图件内容要求。

5.1.3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设施,如畜禽养殖场、农村垃圾处理点、初级产品加工厂、关键控制点位(如

排污口)等位置信息应在图上标示,地形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

5.2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调查

5.2.1自然条件:包括小流域的面积、地理位置、地貌、岩石、气象、植被、土地利用现状等基本要

素,填写附录A表A.1。

5.2.2社会经济:包括小流域内常住人口、劳动力、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情况,

填写附录A表A.2。

5.3单元调查

5.3.1在小流域内,以地貌部位、土地利用情况及土壤类型为基础划分调查单元,单元边界勾绘应坚

持准确性、完整性、闭合性的原则。

5.3.2调查单元分为坡面单元、沟道单元及村庄与企事业单元。

5.3.3绘制小流域单元分布图。

5.4坡面单元调查

应调查坡面单元的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砾石覆盖度、主要植被种类

及覆盖度、水土保持措施、土壤侵蚀强度、化肥和农药施用情况等,方法参考附录B,并填写附录A表

A.3。

5.5沟道单元调查

3

DB61/T1544—2022

5.5.1对沟长大于300m或集水面积大于0.1km²的沟(河)道,开展野外实地登记调查。

5.5.2应调查每一个沟(河)道的汇水面积、沟长、沟宽、比降等地形特征和植被特征、松散土石堆

积、沟道侵蚀、沟道治理、淤积以及固体废物与垃圾堆积、污水排放、有水主沟(河)道的人工改造情

况及典型断面上、中、下游的水质水量情况等,调查方法参考附录C,并填写附录A表A.4。

5.5.3应对现有小型水库、淤地坝、拦砂坝、塘坝、谷坊、水池的数量,以及工程控制面积、库容及

运行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填写附录A表A.5。

5.6村庄及企事业单元调查

5.6.1应以自然村、企事业单位为单元进行调查,并填写附录A表A.6和表A.7。

5.6.2村庄调查项目包括下列内容:

a)位置、地形、居住区面积和人口等情况;

b)生活污水排放、处理和回收利用情况;

c)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和处置方式;

d)畜禽养殖、畜禽粪便利用和污染防治情况;

e)卫生厕所普及情况;

f)防洪安全及村庄排洪渠等安全防护措施情况。

5.6.3企事业单位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a)位置、规模及生产内容等情况;

b)年用水量、排放量等情况;

c)工业废水达标情况及规模化养殖污水粪污处理情况。

6布局

6.1一般规定

6.1.1综合考虑小流域调查单元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及污染源特点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

生态治理区、沟(河)道及湖(库)等,明确防治目标,制定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6.1.2应将水土保持措施、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河道综合整治措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措施落实到调

查单元,并参照SL73.6绘制清洁小流域措施总体布局图。

6.2治理措施布局

6.2.1生态修复区

针对小流域上游山高坡陡、植被良好、人烟稀少的特点,实行全面封禁,设置封禁标牌、围栏;封

禁区内以自然恢复原生植被系统为主,对封禁区内植被单一、植被群落不稳定的区域可进行补植;制定

管护任务,落实管护人员,加强林草植被保护。

6.2.2生态治理区

6.2.2.1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及面源污染防治可根据坡面单元的地貌特征、坡度、土层厚度和土地利用

现状等,逐个单元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分析,配置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坡面单元的防治措施可

参照表1进行配置。

4

DB61/T1544—2022

表1坡面单元的防治措施配置

立地条件

分区土地利用方向适宜的防治措施

坡度(°)土层厚度(cm)

耕地水平梯田、保土耕作、植物篱、植被过滤带、生产路及排水

≥30林地经果林、生产路及排水

5~15

草地人工种草(豆科类多年生草本植物)

土石<30林地、草地灌木林、人工种草

山区耕地水平梯田,保土耕作、植物篱、植被过滤带、生产路及排水

≥30

15~25林地乔木林、经果林

<30林地、草地灌木林、人工种草

>25-林地、草地乔木林、灌木林,飞播造林,封禁

耕地水平梯田、保土耕作、植物篱、植被过滤带、生产路及排水

5~15-林地经果林,生产路及排水

草地人工种草(豆科类多年生草本植物)

黄土区

耕地水平梯田、保土耕作、植物篱、植被过滤带、生产路及排水

15~25-

林地、草地乔木林、灌木林,人工种草

>25-林地、草地乔木林、灌木林,飞播造林,封禁

注:此表中的防治措施配置适应于坡耕地。

6.2.2.2村庄污染防治宜采取下列措施:

a)村庄污水有条件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的,应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处理;

b)规模较大(常住人口大于100人)、居住相对集中、经济较发达的村庄,宜建设污水排水管网

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回用;

c)规模较小(常住人口小于100人)、居住分散、地形条件较复杂的村庄及分散的农户和旅游点

等,宜采用预处理、脱磷以及除氮等分散处理技术,达标后排放或回用;

d)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原则,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置;

e)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改善村民的生活

环境;

f)畜禽粪便的处理应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布局,优化畜牧场设计方案、饲料科学配方,建立畜禽

业污染信息系统,控制畜禽饲养环境,对畜禽粪尿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6.2.3沟(河)道及湖(库)保护区

6.2.3.1生态自然、功能完好的沟(河)道,应以保护为主,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6.2.3.2需要修复的沟(河)道,应从保护生态的角度进行近自然治理,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a)清除河道垃圾及障碍物;

b)采取的治理措施应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

c)沟(河)道两侧,因地制宜营造由乔灌草配置而成的植被过滤带,过滤进入河道的泥沙杂物,

减少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

d)沟(河)道和水库水位变化的水陆交错带,因地制宜栽植水生植物,保护或恢复人工湿地。

5

DB61/T1544—2022

7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

7.1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7.1.1梯田

7.1.1.1坡度25°以下,土质较好、土层较厚、距村庄较近、交通便利的坡耕地,宜修筑梯田。

7.1.1.2陕北及关中北部地区宜修筑土坎梯田,陕南地区宜修筑石坎梯田及土坎梯田。

7.1.1.3梯田设计应符合GB51018的规定。

7.1.2土地整治

7.1.2.1应对废弃的生产建设用地及砂石坑进行土地整治。

7.1.2.2根据土地利用方向,确定土地整治措施。

7.1.2.3土地整治应符合GB51018的规定。

7.1.3经济林

7.1.3.1坡度小于25º的退耕地及撂荒地宜营造经济林。

7.1.3.2经济林营造应符合GB/T15776的规定。

7.1.4水土保持林

7.1.4.1坡度大于25º的坡耕地及沟(河)道两岸、湖泊水库四周等宜营造水土保持林。

7.1.4.2水土保持林应符合GB/T16453.2的规定。

7.1.5种草

7.1.5.1退耕地、撂荒地、沟头、沟边、沟坡、梯田田坎、废弃地及村头空地等宜种草。

7.1.5.2泡水频率较高的地块,宜选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以及湿生植物等。

7.1.5.3种草应符合GB/T16453.2的规定。

7.1.6封育

7.1.6.1满足封育标准的,宜进行封育保护,设置封禁标牌和拦护设施。

7.1.6.2封育治理应符合GB/T15163的规定。

7.1.7淤地坝

7.1.7.1陕北、关中北部地区淤地坝布设须在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与流域内其他

水土保持措施密切结合。

7.1.7.2淤地坝设计标准应符合SL/T804的规定。

7.1.8拦砂坝

7.1.8.1陕南地区流域上游存在弃渣及植被破坏严重等情形、下游为水库等水源的沟道,可修筑拦砂

坝。

7.1.8.2拦砂坝设计应符合GB51018的规定。

7.1.9谷坊

6

DB61/T1544—2022

7.1.9.1小流域的支毛沟内,坡度3º~6º、沟底下切侵蚀剧烈发展的沟段,宜修建谷坊,可与拦沙坝

或淤地坝相配合,达到控制沟壑侵蚀的效果。

7.1.9.2应遵循“量少坝矮”当地取材原则,高度不宜超过1m,并为透水结构。

7.1.9.3防御暴雨标准宜采用10年~20年一遇3h~6h最大降雨。

7.1.9.4谷坊设计标准应符合GB/T16453.3的规定。

7.2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7.2.1植被过滤带

7.2.1.1应对农田系统增加植被过滤带,且与耕作措施相结合,以达到减少面源污染的目的。

7.2.1.2按照“接近自然、成本低廉”的原则,选择当地自然萌生的草本和灌木等物种。

7.2.1.3过滤带设计一般位于坡面的下坡位置,过滤带越宽效果越好,宽度宜大于3m,可根据土地及

人力物力的投入,合理设计宽度。

7.2.2农田综合措施

7.2.2.1推广实施免耕、少耕等农田耕作措施,并结合优化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等方式,进行清洁小

流域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防治。

7.2.2.2应推广测土配方技术,优化肥料结构,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

7.2.2.3水源区清洁小流域内禁止使用农药。

7.2.2.4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7.2.2.5推广使用生物降解地膜,加大农膜回收率。

7.2.3人工湿地

7.2.3.1面源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进一步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末端消减,减少河流入库污染物浓度。

7.2.3.2人工湿地所选择植被一般宜选用水生物种。

7.2.3.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建设标准,应符合HJ2005的规定。

7.3河道综合整治措施

7.3.1生态护坡

7.3.1.1坡度不超过15°时可采用植物护坡,优先选择易成活、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多年生适生物

种。

7.3.1.2坡度大于15°时宜采用混凝土格状框架(格内植草)护坡、六棱砖(孔隙内植草)护坡、三

维植物网植草护坡、生态砖护坡、木桩护坡、生态袋护坡等综合护坡措施。

7.3.1.3护坡设计应符合SL386的规定。

7.3.2河岸(库滨)带治理

7.3.2.1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缓冲带内自然植被遭受人为破坏的地段,宜进行河岸(库滨)带治理。

7.3.2.2主要措施包括砂石坑整治、恢复河岸(库滨)带自然景观及建设乔、灌、草缓冲过滤带等。

7.3.2.3植物应选用乡土种,并根据淹没情况进行植物品种的带状配置。

7.3.3沟(河)道清理整治

7.3.3.1应对影响沟(河)道行洪安全的淤积物、违章设施、堆放物和垃圾等进行清理。

7.3.3.2应恢复沟(河)道自然形态及其连续性。

7

DB61/T1544—2022

7.3.3.3沿沟(河)道两岸及出口应有截污措施,防止污水直接排入河库。

7.3.3.4沟道清理整治应与河岸(库滨)带治理、湿地恢复、排洪渠(沟)、护坡等措施相结合。

7.4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7.4.1村庄排洪沟(渠)

7.4.1.1排洪标准应与区域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重现期可采用5年~20年。

7.4.1.2具有排涝功能的河道应按原有排涝标准校核河道过水断面。

7.4.1.3有条件的地方,应与村庄附近的塘、窖等连接,实现雨洪资源化利用。

7.4.1.4沟(渠)岸坡优先考虑生态护岸。

7.4.1.5村庄排洪沟(渠)应符合GB/T50445的规定。

7.4.2村庄美化

7.4.2.1村庄美化应包括废弃物清理、街巷环境美化和村庄绿化等措施。

7.4.2.2村镇道路两侧、场院等地的“五堆”(柴、土、粪、垃圾、建筑弃渣)应进行清理整治。

7.4.2.3村庄绿化应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相协调,保护和发展村庄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

充分展现地域乡土特色,宜与村庄排水、农村道路、水土保持等措施相结合。

7.4.2.4村庄美化应符合GB/T50445的规定。

7.4.3生活垃圾处置

7.4.3.1垃圾收集点的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公共垃圾收集点应在便于居民弃物和垃圾车收集清运的公共用地及道路两侧设置,与周边建筑

物间隔原则上不少于5m,并与住户间距最远不超过70m;

b)公共垃圾收集点垃圾桶数量按服务人口、垃圾产生量配置;

c)配备标准:每30人配备一只120L垃圾桶,垃圾收集设施应美观实用,与周围环境协调,宜

布设于农村居民习惯的垃圾投放点,方便使用;

d)垃圾收集运输及收集站建设应符合CJJ179的相关规定。

7.4.3.2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要坚持方便、节约、适用的原则;

b)畜禽粪便、瓜皮果壳、残枝败叶、稻草杂草等有机物质做适当处理作为沼气的原料或生活燃料,

瓶罐、塑料、纸箱等集中回收,建筑垃圾余土回填路基或填埋低洼地;

c)将分类收集到的垃圾统一运至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切不可在邻近水源地附近集中填

埋,防止污染水源;

d)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工程应符合GB/T19095的相关规定。

7.4.3.3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原则:

a)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区域环境规划、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和当地的城市规划;

b)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标高应位于重现期不小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之上,及长远规划中的水

库等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c)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位置需经过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d)应符合GB50869标准的要求。

7.4.4污水处理

7.4.4.1污水收集与处理方式,宜符合下列规定:

8

DB61/T1544—2022

a)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包括畜禽养殖废水)宜分别进行收集和处理,有条件的可结合沼气利用;

b)工业废水和畜禽养殖废水排入村镇集中处理厂时应达到预处理标准或接管标准。

7.4.4.2农村污水处理方式,宜符合下列规定:

a)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宜采用生物膜法(厌氧生物膜池、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等);

b)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等);

c)自然生物处理(人工湿地、稳定塘等);

d)物理化学方法(格栅、沉砂池、调节池和化学除磷等);

e)在不断总结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条件,宜选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7.4.4.3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根据流域内村镇建设规划、经济发展现状和污水排放数量,合理规划布局污水处理设施;

b)旱厕改为水冲厕所时,应同步考虑粪尿回用方式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采用集中处理时,应同

步建设污水收集管道;

c)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地点应与供水设施和居民住宅有适当的距离,并处于下风口方向;

d)分散处理方式宜采用化粪池和污水净化槽等小型污水净化装置,净化后的出水可进一步进行土

地处理或湿地处理、排放或利用,沉淀的污泥应定期清掏。污泥处理可采用自然干化、堆肥;

也可采用与农村固体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也可进入市政系统与市政污泥一并处理;

e)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符合GB/T51347的规定。

7.4.4.4污水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应符合GB3838的规定;

b)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c)排入景观河道,应符合GB/T18921的规定;

d)在水源保护区内的,必须符合有关水源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要求及相关规定。

8监测与评价

8.1一般规定

8.1.1治理完成后次年,应对小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开展监测与调查。

8.1.2应通过遥感监测、实地调查、农户调查等方法。

8.2监测内容

8.2.1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计算方法见附录B。

8.2.2对小流域水量和水环境质量实施监测,监测方法见附录D。

8.2.3对小流域治理状况进行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化养殖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并填写附录A表A.8。

8.2.4在监测阶段,其他监测指标根据需求选择监测。

8.3评价

8.3.1标准值

依据陕西省地貌类型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及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本文件分陕北、陕南、关中三个区域

分别制定标准值。标准限值执行表2规定。

9

DB61/T1544—2022

表2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评价指标

适用地区

序号指标单位

陕北关中陕南

1土壤侵蚀模数t/(km2·a)≤1000≤200≤500

2植被覆盖度%≥60≥70≥85

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Ⅲ类Ⅲ类Ⅱ类

3地表水环境质量

其他类生态清洁小流域a-Ⅳ类Ⅳ类Ⅳ类

4化肥使用强度(折纯量)kg/hm2<250<250<250

5农药使用强度kg/hm2<7<7<7

6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95%95%95%

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95%95%95%

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

8%≥85≥85≥85

(其中:规模化养殖污水处理率100%)

9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100100

注:a.其他类清洁小流域指除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以外的其他类型小流域。

8.3.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8.3.2.1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环境质量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模型为:

n

...................................................................................(1)

F=Fi

i=1

式中:

F为小流域治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级别;

n为本文件所规定的指标权重值项数;

为本文件各单项指标的评判得分。

8.3.2.2评价要求与步骤如下:

a)对本文件各单项指标评判得分,如符合本文件规定的指标限值的要求,则赋以相应的权重值(见

表3);不符合要求,则赋值“0”分,若无对应项则按满分计算;

b)按公式(1),计算得出小流域环境质量的综合得分F;

10

DB61/T1544—2022

表3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权重值

序号指标权重值

1土壤侵蚀模数a20

2植被覆盖度15

3地表水环境质量b20

4化肥使用强度(折纯量)c5

5农药使用强度d5

6农村垃圾处理率10

7生活污水处理率10

8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10

9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5

总计100

注1:各指标取值按照直线内插法得到;例如:关中植被覆盖度为35%,该项目得分为7.5分。

注2:a.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2500t/(km2·a),该项得分为0分;标准值~2500t/(km2·a),直线内插法得到;≤标准值为20分。

注3:b.达到小流域所在功能区相应标准为20分,未达到功能区相应标准为0分。

注4:c.小流域化肥使用强度(折纯量)>400kg/hm2,该项得分为0分;250~400kg/hm2,直线内插法得到;≤250为5分。

注5:d.小流域农药使用强度>20kg/hm2,该项得分为0分;7~20kg/hm2,直线内插法得到;≤7为5分。

c)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的F值,按表4规定评定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状况。级别评定分为“优”、

“良好”、“中等”和“差”四类。

表4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级别优良好中等差

FF≥9075≤F<9060≤F<75F<60

11

(

h

m

2

)

(

h

m

2

(

)

h

m

2

)

(

h

m

2

)

(

h

m

2

)

(

h

m

2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