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语文高考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_第1页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语文高考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_第2页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语文高考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_第3页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语文高考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_第4页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语文高考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语文高考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材料】秋日里的那抹温暖秋天,这个季节,总是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每当微凉的秋风吹过,金黄的落叶铺满了大地,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这样的景色,总能勾起人们心中最柔软的情感。在我记忆中,有一年秋天发生的事情,至今让我难以忘怀。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午后,我和几位好友相约去郊外游玩。我们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前行,两旁是成片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走着走着,突然间,一个破旧的小木屋映入眼帘。木屋四周长满了杂草,屋顶上的瓦片也有些残破不堪,但在这片丰收的田野之中,它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出于好奇,我们走近了这座小屋。透过未关紧的门缝,可以看到里面摆设简单而整洁,墙上挂着一幅已经泛黄的照片,照片中是一对年轻夫妇和他们年幼的孩子。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从外面缓缓走进来。他看到我们,并没有生气,反而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孩子们,你们进来坐坐吧。”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进入小屋后,老人给我们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那是他年轻时候与家人的合照。原来,老人曾经是一位教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了大半辈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如今退休了,他依然坚守在这里,守护着这份记忆,同时也期待着偶尔来访的过客,能够给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丝色彩。临别时,老人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书,那是他自己编写的一本关于乡村生活的散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意以及对过去岁月美好的回忆。当我们再次踏上归途时,每个人的心中都多了一份温暖。这个秋天,因为有了这样一次意外的相遇,而变得不再平凡。【问题】1.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为什么说“秋天,这个季节,总是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3.老人送给作者及其朋友的书是什么类型的书籍?反映了什么?4.依据文章内容,请推测老人的职业生涯。5.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每个人的心中都多了一份温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文章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一个秋天的午后偶遇一位退休老教师的故事,通过与老人的交流,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及对过去的怀念。2.秋天的景象容易让人联想到收获、成熟与生命的凋零,进而引发人们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思考。3.老人赠送的是自己编写的关于乡村生活的散文集,反映了他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以及希望将其传递给更多人的愿望。4.根据文中信息,可以推测老人曾是一名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5.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这次偶遇后,内心被触动,体验到了一种由陌生人间温情带来的暖意,使这个秋日之旅变得意义非凡。【阅读材料】秋日里的那抹温暖秋天,这个季节,总是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省略部分内容)【问题】1.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为什么说“秋天,这个季节,总是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3.老人送给作者及其朋友的书是什么类型的书籍?反映了什么?4.依据文章内容,请推测老人的职业生涯。5.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每个人的心中都多了一份温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文章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一个秋天的午后偶遇一位退休老教师的故事……(省略部分内容)这些问题旨在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对文本情感色彩的把握。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阅读材料】《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对话》在喧嚣的城市边缘,有那么一片未被开发的土地,它静谧而深邃,仿佛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片净土。这里,树木繁茂,鸟鸣声声,溪水潺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每当夜幕降临,这片土地便成为星辰的舞台,无数闪烁的星星犹如撒满天空的钻石,让人不禁思考起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往往忽略了自然界的美。工业化进程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事实上,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当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时,自然也会回报给我们更多的恩赐。比如,在这片未被破坏的土地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各种生物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自然界的一种平衡状态。人类如果能够学习并遵循这种平衡之道,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能更加健康、可持续。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的力量来解决环境问题,但同时也要意识到,科技进步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尊重,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问题】5.(4分)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边缘的土地是最后的净土。B.工业化进程只带来了环境的破坏。C.人类应当反思与自然的关系。D.自然界不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6.(4分)文章提到的“命运共同体”指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B.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C.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D.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7.(4分)作者认为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A.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B.保持现状,避免进一步开发。C.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D.仅依靠科技力量解决环境问题。8.(4分)根据文章,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A.经济增长高于一切。B.忽略科技进步。C.牺牲自然环境。D.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实现。【参考答案】5.C6.C7.C8.D这就是我们为高考模拟题设计的现代文阅读题目。三、文言文阅读(20分)【题目】1.下列关于“师”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传授道理B.授予学业C.解答疑惑D.增长见识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句话的意思是:A.人生下来就知道一切,没有人会感到困惑。B.人不是生来就无所不知的,谁能没有疑惑呢?C.人并非天生就知道一切,但没有人会有疑惑。D.只有人类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一切,因此常常感到疑惑。3.文中提到“生乎吾前”,指的是:A.比我年轻的人B.比我年长的人C.和我同年出生的人D.在我面前出生的人4.根据文意,“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最恰当的理解是:A.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是比我年长还是年轻呢?B.我以道为师,谁会在意他比我早出生还是晚出生呢?C.我在学习道理,怎么知道他是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出生的呢?D.我请教老师,不在乎他是否比我年长或者年轻。5.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下列说法符合本文的一项是:A.师生关系应当以年龄大小为标准。B.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身份地位的基础上。C.学习的道理所在之处,就是老师的所在之处。D.年龄和地位决定一个人是否有资格成为老师。【参考答案】1.D2.B3.B4.A5.C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苏轼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照夜深。春雨暗锄陵谷变,始知松柏有凋零。只应清夜无眠客,时听荒鸡泪满襟。【注】①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被贬为杭州通判。此诗作于苏轼前往杭州赴任途中,经过陈州(今河南淮阳)时,拜访友人柳子玉,此时柳子玉亦因被人诬告而罢官,家居陈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如我自观犹可厌”一句,诗人运用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被贬后的愤懑不平之情。B.“图书跌宕悲年老”一句,诗人借“图书”这一意象,感叹自己年老失志,抒发内心的悲伤之情。C.颈联“春雨暗锄陵谷变,始知松柏有凋零”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D.尾联“只应清夜无眠客,时听荒鸡泪满襟”一句,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答案:C(“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错,应为“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暗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首联“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写自己被贬之后,只有友人柳子玉还肯寻访,表达了对柳子玉珍视和感激之情。②对自己身世的感慨。颔联“图书跌宕悲年老”一句,通过写自己贬官之后,赋闲在家,只有书籍相伴,感叹自己年老失志,抒发了内心的悲伤之情。③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颈联“春雨暗锄陵谷变,始知松柏有凋零”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世事变迁很大的情状,也暗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④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尾联“只应清夜无眠客,时听荒鸡泪满襟”一句,写自己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在清冷的夜晚无眠,听着荒鸡啼叫,满襟泪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题目: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人吹洞箫,用“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箫声的悲凉幽怨,如泣如诉,使得深谷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苏轼《赤壁赋》中名句的记忆与理解。(1)中,苏轼通过描绘客人吹洞箫的场景,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形象地表现了箫声的悲凉幽怨。这里的“舞幽壑之潜蛟”意思是使深谷中的蛟龙起舞,而“泣孤舟之嫠妇”则表达了箫声让孤舟上的寡妇哭泣的凄凉情景。这两句通过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箫声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箫声的悲凉与幽怨。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徐霞客,名弘祖,明代江阴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的考察之旅,充满了艰难险阻。他时常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之处穿行,有时数日不见人烟,只能以野菜充饥,以泉水解渴。然而,正是这些艰苦的经历,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的奥秘,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的《徐霞客游记》中,不仅有对山川地貌的详细描述,更有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徐霞客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更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旅者。他的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科学考察,更是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他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用自己的心灵,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与价值。(节选自《阅读大地的徐霞客》)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徐霞客一生致力于科学考察,无暇顾及文学创作,但他撰写的《徐霞客游记》却意外地成为文学佳作。B.《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旅游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因此是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C.《徐霞客游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旅游巨篇,还因为其文字优美,被公认为文学佳作。D.《徐霞客游记》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在地理学、旅游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答案:C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霞客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用生命去探索自然奥秘。B.徐霞客放弃了科举入仕的传统道路,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与未知的道路,说明他具有反叛精神。C.徐霞客的考察之旅虽然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D.徐霞客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更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旅者,他的旅行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答案:B(B项中“说明他具有反叛精神”理解错误,原文只是说徐霞客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并未说他具有反叛精神。)19.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徐霞客精神的内涵。答案:徐霞客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探索,他放弃了科举入仕的传统道路,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与未知的道路,用生命去探索自然奥秘;二是勇于面对艰难险阻的顽强毅力,他在考察之旅中时常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之处穿行,但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三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他的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科学考察,更是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材料【材料】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对传统行业带来了前所未绝的挑战与机遇。比如,在线教育平台使得教育资源得以跨越地理界限,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服务;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打破了传统零售业的地域限制,使得消费者能够轻松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然而,这一切变化的背后,也伴随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科技也使得一部分人群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老年人群体,他们面对数字化时代往往显得力不心。因此,如何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解决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试题1.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的看法。(不少于80字)2.假如你是某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针对材料中提到的老年人使用数字产品时遇到的问题,请提出两条改善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不少于100字)参考答案1.科技的进步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在线教育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电子商务则让购物变得简单高效。但与此同时,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注重风险防范,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来保障个人权益和社会稳定。2.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生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设计更加直观易懂的操作界面,减少复杂功能,增加语音识别等辅助操作方式,让老年人能够轻松上手;开展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数字技能水平,增强其对网络欺诈等风险的认识与防范能力。八、写作题(60分)题目:题目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过去那种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有人说,现代科技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了;也有人说,科技反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题目要求: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观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对“科技与人际关系”的看法。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明确,感情真挚,结构完整。写作示例:标题:《桥还是墙?——科技时代的交往探问》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