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方案TOC\o"1-2"\h\u8806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421428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 4322001.1.1定义 4177921.1.2发展 423729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4193311.2.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91011.2.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104591.3绿色建筑的政策与法规 4163551.3.1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 4226291.3.2地方层面政策与法规 5160621.3.3激励政策 525090第2章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58942.1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547742.2建筑体型与节能 525692.3建筑朝向与日照 630269第3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142633.1墙体保温节能设计 6106123.1.1保温材料选择 662563.1.2保温层厚度设计 627723.1.3保温系统构造设计 645573.2门窗节能设计 6199413.2.1门窗材料选择 692823.2.2门窗玻璃选择 7184773.2.3门窗密封设计 7211463.3屋面与地面节能设计 7202843.3.1屋面保温节能设计 7190183.3.2地面保温节能设计 7307723.3.3屋面与地面防水设计 731592第4章建筑通风与采光设计 7195604.1自然通风设计 713504.1.1建筑朝向与布局 7255994.1.2建筑形态设计 7176694.1.3开口设计与风口优化 878854.1.4室内通风组织 8321554.2采光与遮阳设计 8134914.2.1采光设计 833544.2.1.1合理利用天窗、高侧窗等采光形式,增加室内光照面积。 8251594.2.1.2采用反射、折射等光学原理,提高光照利用率。 83264.2.1.3选用透光功能良好的建筑材料,提高室内光照效果。 8234574.2.2遮阳设计 8117044.2.2.1采用水平、垂直、组合遮阳等形式,减少直射阳光进入室内。 8159804.2.2.2选用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设施,适应不同季节和时段的需求。 8143584.2.2.3结合绿化、水体等景观元素,实现遮阳与美化的双重效果。 8178454.3通风与采光一体化设计 8294924.3.1设计原则 8217784.3.2技术措施 8266484.3.2.1利用建筑开口实现通风与采光的双重功能。 9240814.3.2.2通过遮阳设施调节室内光照和通风,提高舒适度。 992694.3.2.3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通风与采光的自动调节。 9312504.3.3案例分析 924147第5章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992055.1太阳能利用技术 9204915.1.1太阳能热水系统 962195.1.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9204065.1.3太阳能空调技术 9224985.2地热能利用技术 9223385.2.1地源热泵技术 9266015.2.2地热供暖技术 9179995.2.3地热发电技术 910235.3风能利用技术 10252075.3.1小型风力发电系统 10230155.3.2风能供暖与制冷技术 10283505.3.3建筑通风与风能利用 1025531第6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10152116.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10237626.1.1设计原则 10230166.1.2技术措施 10283406.2室内噪声控制 10154466.2.1设计原则 10242726.2.2技术措施 1017766.3室内温度与湿度调节 1127766.3.1设计原则 11188146.3.2技术措施 1112514第7章绿色建筑景观设计 11187877.1绿色景观设计原则 11106977.1.1生态优先原则: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植被等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 1123117.1.2持续发展原则:绿色景观设计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循环再生,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11121347.1.3人性化原则:绿色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提供舒适、美观、健康的户外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1244987.1.4多样性原则:景观设计应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11218947.1.5协调统一原则:绿色景观设计应与建筑风格、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11197257.2植物配置与生态效益 12214727.2.1植物种类选择:根据地域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病虫害少的本土植物。 12199427.2.2植物空间布局:采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和观赏性。 12287457.2.3植物功能配置:充分考虑植物的光合、蒸腾、吸附等作用,提高景观的生态效益。 12255847.2.4季相变化:利用植物季相变化的特点,营造四季分明的景观效果。 1251137.3雨水花园与透水铺装 12206237.3.1雨水花园:通过设置雨水花园,实现对雨水的有效收集、净化和利用,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含水量。 12111797.3.1.1雨水花园设计要点:选择适宜的地形、土壤和植物,保证雨水花园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生态功能。 12171357.3.1.2雨水花园布局:结合建筑和景观布局,合理设置雨水花园的位置和规模。 12127447.3.2透水铺装:透水铺装具有优良的透水、透气功能,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地表径流。 12317417.3.2.1透水铺装材料:选用环保、耐磨、抗滑的透水材料。 12315027.3.2.2透水铺装设计:根据地形、土壤和排水需求,合理设计透水铺装的布局和厚度。 1216121第8章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249138.1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12234758.1.1废弃物分类原则 1213408.1.2废弃物处理技术 13183678.1.3废弃物处理设施 13264438.2废弃物再生产品应用 1397538.2.1废弃物再生产品种类 13228608.2.2再生产品质量与功能 13227988.2.3再生产品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案例 1354158.3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 13226418.3.1设计阶段建筑垃圾减量化 13273348.3.2施工阶段建筑垃圾减量化 1357248.3.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与法规 13179978.3.4建筑垃圾减量化激励机制 1320236第9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 1464079.1绿色施工技术 14175699.1.1节能施工技术 14170659.1.2绿色建筑材料应用 14117109.1.3清洁能源利用技术 14178949.2施工现场环保措施 1457369.2.1施工现场废弃物管理 14108549.2.2水资源保护 14114079.2.3噪音与扬尘控制 14162799.3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 14322939.3.1能效监测与优化 14202179.3.2智能化管理系统 1573479.3.3绿色建筑维护与更新 15464第10章绿色建筑案例解析 153143310.1国内绿色建筑案例 15752210.1.1案例一:上海世博园区某绿色建筑 151478110.1.2案例二:北京某绿色办公建筑 15465110.2国外绿色建筑案例 15475610.2.1案例一:美国某绿色住宅 153217410.2.2案例二:德国某绿色商业建筑 15692710.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16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1.1.1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寿命周期内,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以人为本、健康舒适等原则,以降低对自然环境影响、提高建筑功能和居住舒适度为目标的一种建筑方式。1.1.2发展绿色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绿色建筑理念,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需求,绿色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1.2.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目前国际上较为知名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的LEED、英国的BREEAM、德国的DGNB等。1.2.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这些评价体系从节能、环保、舒适、经济等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以指导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实施。1.3绿色建筑的政策与法规1.3.1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以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如《关于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1.3.2地方层面政策与法规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如北京市的《北京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上海市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旨在推动本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1.3.3激励政策为鼓励绿色建筑发展,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容积率奖励等,以降低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第2章建筑节能设计原则2.1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节能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下是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1)遵循国家及地方节能标准,保证设计符合相关法规要求;(2)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功能、规模、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制定合理的节能目标;(3)优化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4)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比例;(5)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系统,降低建筑运行能耗;(6)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2建筑体型与节能建筑体型对节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对建筑体型与节能的探讨:(1)建筑体型系数:建筑体型系数越小,表明建筑外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小,散热面积相对较小,有利于节能。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优化建筑体型,降低体型系数;(2)建筑平面布局: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可以降低建筑能耗。例如,采用对称布局、减少建筑凹凸变化等方式,有助于降低风荷载和建筑外表面积;(3)建筑高度:建筑高度对能耗具有一定影响。适当增加建筑高度,可以提高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降低能耗;(4)建筑遮阳:合理的建筑遮阳设计可以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减少空调负荷。2.3建筑朝向与日照建筑朝向与日照对建筑能耗具有显著影响。以下是对建筑朝向与日照的探讨:(1)建筑朝向:在我国,南向建筑有利于冬季采光和取暖,北向建筑有利于夏季遮阳和降低能耗。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朝向,以实现节能目标;(2)日照分析:通过对建筑物的日照分析,可以确定建筑的阴影范围,为建筑布局和窗户设计提供依据。合理利用日照,可以提高建筑的采光和取暖效果,降低能耗;(3)窗户设计:窗户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窗户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日照和朝向因素,合理确定窗户尺寸、类型和位置,以提高节能效果。第3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3.1墙体保温节能设计3.1.1保温材料选择在选择墙体的保温材料时,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建筑物的使用需求,综合考虑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吸水率等功能指标。常用的保温材料包括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板、玻璃棉板等。3.1.2保温层厚度设计墙体的保温层厚度应满足节能标准的要求,同时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建筑物的朝向、窗墙比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合理的保温层厚度,以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3.1.3保温系统构造设计墙体的保温系统构造设计应考虑保温材料的固定方式、接缝处理、保护层设置等因素,保证保温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要注重保温系统的防火功能,符合我国相关标准。3.2门窗节能设计3.2.1门窗材料选择门窗材料的选择对建筑物的节能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应选用断热桥铝合金、断热桥塑钢、木材等低导热系数的材料,以降低门窗的传热系数。3.2.2门窗玻璃选择门窗玻璃的选择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用双层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等节能玻璃。同时可考虑采用LowE涂层玻璃、阳光控制膜等高功能玻璃,以提高门窗的节能功能。3.2.3门窗密封设计门窗的密封设计对节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应采用优质密封条、密封胶等材料,保证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降低空气渗透热损失。3.3屋面与地面节能设计3.3.1屋面保温节能设计屋面保温层的设计应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硬质聚氨酯泡沫板等。保温层厚度应根据节能标准、气候条件等因素计算确定。同时要考虑屋面的防水、排水、抗风揭等功能。3.3.2地面保温节能设计地面保温层的设计应结合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特点,选用适宜的保温材料。在寒冷地区,应加强地面的保温功能,以降低地面热损失。同时要保证地面保温层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3.3.3屋面与地面防水设计屋面与地面的防水设计应采用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材料,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防水功能。同时要注重屋面与地面保温层与防水层的协同工作,防止水汽渗透影响保温效果。第4章建筑通风与采光设计4.1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通风是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合理设计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和开口方式,实现室内外空气的有效交换,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然通风设计的关键技术:4.1.1建筑朝向与布局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确定建筑朝向,利用主导风向,提高通风效果。同时优化建筑布局,增加开口面积,减少通风阻力。4.1.2建筑形态设计建筑形态对自然通风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设计合理的建筑高度、宽度和进深,以及采用错层、挑空等手法,增加室内外空气流动速度,提高通风效率。4.1.3开口设计与风口优化合理设置窗户、门等开口,考虑开口面积、位置、方向等因素,以提高室内外空气交换效率。同时优化风口设计,降低通风噪声,提高舒适度。4.1.4室内通风组织通过设置通风道、通风井等设施,组织室内空气流动,提高室内空气质量。4.2采光与遮阳设计采光与遮阳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室内光环境质量、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4.2.1采光设计充分考虑建筑朝向、开窗面积、窗墙比等因素,优化采光设计,提高室内自然光照度。4.2.1.1合理利用天窗、高侧窗等采光形式,增加室内光照面积。4.2.1.2采用反射、折射等光学原理,提高光照利用率。4.2.1.3选用透光功能良好的建筑材料,提高室内光照效果。4.2.2遮阳设计针对不同季节和时段的太阳辐射,合理设计遮阳设施,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负荷。4.2.2.1采用水平、垂直、组合遮阳等形式,减少直射阳光进入室内。4.2.2.2选用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设施,适应不同季节和时段的需求。4.2.2.3结合绿化、水体等景观元素,实现遮阳与美化的双重效果。4.3通风与采光一体化设计通风与采光一体化设计是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势,旨在实现通风、采光功能的有机结合,提高建筑综合功能。以下是一体化设计的关键技术:4.3.1设计原则遵循功能互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将通风与采光设计有机结合,实现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共生。4.3.2技术措施4.3.2.1利用建筑开口实现通风与采光的双重功能。4.3.2.2通过遮阳设施调节室内光照和通风,提高舒适度。4.3.2.3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通风与采光的自动调节。4.3.3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案例的分析,总结通风与采光一体化设计的成功经验,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第5章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5.1太阳能利用技术5.1.1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行业中,太阳能热水系统是一种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该系统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辐射能,将其转换为热能,进而为建筑提供热水。本节将介绍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在建筑中的应用。5.1.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技术。本节将阐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分类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包括屋顶光伏、光伏幕墙等。5.1.3太阳能空调技术太阳能空调技术是将太阳能作为空调系统的主要能源,降低建筑能耗。本节将介绍太阳能空调的原理、系统组成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5.2地热能利用技术5.2.1地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稳定的地温资源,为建筑提供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及生活热水的一种节能技术。本节将详细讲解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系统类型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5.2.2地热供暖技术地热供暖技术是利用地下热水或干热岩资源为建筑供暖的一种方式。本节将介绍地热供暖的原理、系统组成及在我国的应用案例。5.2.3地热发电技术地热发电技术是利用地热资源产生电能的一种方法。本节将简要介绍地热发电的原理、分类及其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5.3风能利用技术5.3.1小型风力发电系统小型风力发电系统是利用风能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技术,适用于偏远地区或独立建筑物。本节将介绍小型风力发电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5.3.2风能供暖与制冷技术风能供暖与制冷技术是将风能转换为热能或冷能,为建筑提供供暖和制冷的一种方式。本节将阐述风能供暖与制冷的原理、系统组成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5.3.3建筑通风与风能利用建筑通风与风能利用是通过设计合理的建筑通风系统,利用风能为建筑提供新鲜空气、降低能耗。本节将介绍建筑通风与风能利用的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第6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6.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6.1.1设计原则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是的环节。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采用环保、低毒、低挥发性材料;优化室内空气流通,提高室内空气质量。6.1.2技术措施(1)合理布局室内空间,提高自然通风效果;(2)采用高效空气净化设备,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3)选用环保装修材料,减少甲醛、苯等有害气体释放;(4)利用植物净化室内空气,提高室内空气质量。6.2室内噪声控制6.2.1设计原则室内噪声控制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设计原则包括:合理布局建筑结构,降低噪声传播;选用隔音功能良好的建筑材料;针对不同功能区域,制定相应的噪声控制方案。6.2.2技术措施(1)优化建筑平面布局,减少噪声传播途径;(2)采用隔音窗、隔音门等隔音设施,提高室内隔音效果;(3)选用吸声功能良好的装饰材料,降低室内噪声;(4)针对噪声源采取相应措施,如选用低噪声设备、设置隔音屏障等。6.3室内温度与湿度调节6.3.1设计原则室内温度与湿度调节对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原则如下: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在舒适范围内;提高室内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6.3.2技术措施(1)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降低能源消耗;(2)利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室内提供舒适温度与湿度;(3)合理设计室内保温隔热系统,提高室内环境稳定性;(4)采用湿度控制设备,保持室内湿度在适宜范围;(5)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室内温度与湿度的实时监测和调节。第7章绿色建筑景观设计7.1绿色景观设计原则绿色景观设计是构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章将阐述以下绿色景观设计原则:7.1.1生态优先原则: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植被等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7.1.2持续发展原则:绿色景观设计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循环再生,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7.1.3人性化原则:绿色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提供舒适、美观、健康的户外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7.1.4多样性原则:景观设计应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7.1.5协调统一原则:绿色景观设计应与建筑风格、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7.2植物配置与生态效益植物配置在绿色景观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合理的植物配置可提高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7.2.1植物种类选择:根据地域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病虫害少的本土植物。7.2.2植物空间布局:采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和观赏性。7.2.3植物功能配置:充分考虑植物的光合、蒸腾、吸附等作用,提高景观的生态效益。7.2.4季相变化:利用植物季相变化的特点,营造四季分明的景观效果。7.3雨水花园与透水铺装7.3.1雨水花园:通过设置雨水花园,实现对雨水的有效收集、净化和利用,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含水量。7.3.1.1雨水花园设计要点:选择适宜的地形、土壤和植物,保证雨水花园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生态功能。7.3.1.2雨水花园布局:结合建筑和景观布局,合理设置雨水花园的位置和规模。7.3.2透水铺装:透水铺装具有优良的透水、透气功能,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地表径流。7.3.2.1透水铺装材料:选用环保、耐磨、抗滑的透水材料。7.3.2.2透水铺装设计:根据地形、土壤和排水需求,合理设计透水铺装的布局和厚度。通过本章的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内容,旨在为建筑行业提供一种具有生态、节能、环保特点的景观设计方法,为构建绿色建筑提供有力支持。第8章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8.1废弃物分类与处理8.1.1废弃物分类原则本节主要阐述建筑废弃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按照废弃物的性质、来源、用途等进行分类,以便于后续处理与利用。8.1.2废弃物处理技术介绍当前建筑废弃物处理的主要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方法,以及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8.1.3废弃物处理设施分析我国建筑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的建议。8.2废弃物再生产品应用8.2.1废弃物再生产品种类介绍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的种类,如再生混凝土、再生砖、再生砂浆等,以及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8.2.2再生产品质量与功能阐述废弃物再生产品质量与功能的评价方法,分析不同再生产品的功能特点及适用范围。8.2.3再生产品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列举废弃物再生产品在绿色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3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8.3.1设计阶段建筑垃圾减量化从建筑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提出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措施,包括优化设计方案、采用装配式建筑等。8.3.2施工阶段建筑垃圾减量化分析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减量化措施,如精细化管理、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等。8.3.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与法规介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分析其对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推动作用。8.3.4建筑垃圾减量化激励机制探讨建筑垃圾减量化激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包括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手段,以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推广与发展。第9章绿色建筑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收割机买卖合同3篇
- 房屋买卖合同的房产交易合同格式3篇
- 新的法律建议3篇
- 摊位转让协议书3篇
- 断桥铝门窗技术交流采购招标3篇
- 数据服务合同数据采集服务解析3篇
- 居民区供水协议3篇
- 常州购物中心商铺租赁合同3篇
- 带责任贷款合同模板3篇
- 农村道路工程招投标策略与合同
-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12)试题与参考答案
-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村卫生站卫生信息管理制度模版(3篇)
- 《基层管理者职业素养与行为规范》考核试题及答案
- 《爆破理论基础》课件
- 期末测试题二(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译林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
- 小儿咳嗽推拿治疗
- 2024年广西公需科目参考答案
- 沟通的艺术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模电-水温测量仪-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