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F/3F/wKhkGWbXoDWAQEDmAAJmNJWsltE015.jpg)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F/3F/wKhkGWbXoDWAQEDmAAJmNJWsltE0152.jpg)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F/3F/wKhkGWbXoDWAQEDmAAJmNJWsltE0153.jpg)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F/3F/wKhkGWbXoDWAQEDmAAJmNJWsltE0154.jpg)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F/3F/wKhkGWbXoDWAQEDmAAJmNJWsltE01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十五说明文阅读
满分»演练最新模拟
(2024•上海嘉定•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化石:事实还是虚构
①科学家们曾发现的一块最为重要的化石是伪造品。这可能吗?一些科学家认为是的,从而引发了一
场不个的风避。
②这里所谈论的化石是1861年发现的,它的年代估计大约为L4亿年前。化石是一个在岩石上非常清
晰的动物印模,3英尺长,看起来非常像一只蜥蜴。它有一个具有牙齿但无嘴喙的头。一个长颈,一条长长
的尾巴和一个扁平的胸骨,所有一切都非常类似蜥蜴。
③依据这些,我们为什么不推断这个动物就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爬行动物,即现代蜥蜴的祖先呢?
④这是因为这个所谓的蜥蜴长有羽毛,而且羽毛的印迹清晰可见。这些羽毛呈双排向下延伸到整个尾
部,同时也沿其前肢出现。在当今世界,所有已知的鸟都长有羽毛,而除鸟类以外的其他动物都没有羽毛。
因此,这个化石被认为是非常古老和原始的鸟类的遗迹,它被称为“始祖鸟”。
⑤始祖鸟化石是动物演化的一个著名例子,它正好处于目前所知的两类主要动物发展的过渡阶段。它
一半是爬行动物,一半是鸟,因此是爬行动物向鸟演化的极好实例。
⑥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RredHoyle)和他的两位同事在1985年宣布,始祖鸟仅仅是一种原
始的蜥蜴。当这个化石被发现时,在它的上面覆盖了一层水泥,由于水泥有现代羽毛的印痕,所以给人留
下了一种蜥蜴鸟的印象。这也许是某个人和科学家们开的一个玩笑,或某些热情的进化论者急于想制造证
据来支持进化论,从而不在乎伪造一些他们认为是很好证据的东西。
⑦然而,即使始祖鸟是伪造的,这也绝不会否定生物进化。进化的真理不是依赖于某一块化石,而是
以大量化石以及其他更多的事实为依据。()没有化石存在,()有足够的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
学和解剖学证据使科学家们坚信,生物进化是毫无疑问的。
⑧尽管如此,对于生物进化来说,不能否认化石提供了最为生动的证据,而始祖鸟是这种证据中最光
彩夺目的一个。
⑨总体来说,科学家们对霍伊尔的言论感到气愤和耻辱,然而至今霍伊尔并没有对其言论有任何反悔。
⑩收藏始祖鸟化石的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认为化石确实是真的,并且指出,一些细小、甚至显微状态
下的协调一致性证明,骨骼和羽毛是同时形成印模的。霍伊尔现在想要从化石上取一丁点岩石来做实验,
但博物馆拒绝了他的要求,认为霍伊尔所期望的实验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不能证明什么。
我自己_______(A.赞同B.反对)霍伊尔的观点。一方面我怀疑一个19世纪的欺骗者能把羽毛印
模做得这样好,以至于能够愚弄现代古生物学家。更为重要的是,至少已经又发现了两块始祖鸟化石,它
们像第一块化石一样也具有排列的羽毛。会有三个同样的骗局吗?这可能比爬行动物长有羽毛更难以令人
相信。
(有改动)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⑦段括号中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B.不仅....而且....
C.虽然……但是……D.即使……也
2.阅读文章第①T3)段,完成思维导图。
依据一:这块化石的年代估计大约为L4亿年前。
一块依据二:这块化石的形态特征非常类似蜥蜴。
最为
科学家的判断依据三:_____
不少科学家
重要
是:
认为这块化
的化
石最重要
石是
伪造
品
吗?科学家的结论是:这块化石是爬行动物向鸟演化的极好实例。
科学家之间
—
产生了分岐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认为:化石是真的,并指出细微状态下的协调一致性证明骨
骼和羽毛同时形成印模。
3.第段_____处应选择(A支持B反对),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理由。
4.第①段说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请联系下文分析原因。
(2023•安徽滁州•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元青花之谜
①在青花瓷的家族里,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甲。然而,元代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后世留下了
众多的谜团。
②夔一个谜曼是它的?怦为住么是蓝自的。.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蒙古当时跟西域
的关系十分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乙,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西亚、中亚,打通了中西
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他们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③第二个谜就是它的发展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它是突然成熟的。过去任何一个瓷窑,其发展脉
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这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他们绘画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来到南方的景
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是
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从学术角度讲,至今还有很多问
题尚待研究。
④。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受汉文化的影响很大。元青花早期的题
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
熏陶,使之注意了展现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未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
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⑤。如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的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
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
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
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
觉。
⑥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
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正是因为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千百年来,
它以丁的光泽闪烁在历史的记忆中。
5.仿照第②、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第④、⑤段的横线上各补充一句话。
6.将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的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A.异军突起B.扑朔迷离
C.如雷贯耳D.不拘小节
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8.阅读第④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9.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请阅读全文,用自己
的话概括回答。
10.积累链接:请写出晏殊在《浣溪沙》中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的两句。
(2023•福建•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物处理技术出手,垃圾成资源
李禾
固体废物被转化成生物能或有机肥
①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近40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约10亿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约33
亿吨、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约2亿吨。固体废物产生量巨大,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生物处理技术是利
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主要是处理废物中的有机成分。生物处理技术不仅能实现有机固体废
物的减量化,还能变废为宝,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以及生物质天然气等能源产品。
②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好氧堆肥技术、厌氧发酵技术和生物转化等。
③好氧堆肥技术是指有氧的条件下,细菌、真菌、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木质素分解菌等好氧微生
物分泌在细胞内合成在细胞外起作用的酶——胞外酶,将固体废物中的有机成分分解为可溶性的有机质。
这些有机质再渗入微生物细胞中,参与新陈代谢,从而实现固体废物向腐殖质转化,最终达到腐熟稳定,
成为有机肥料或有机土壤等。而好氧堆肥反应会产生热量和二氧化碳。
④厌氧发酵技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厌氧或者兼性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固体废物,并花得甲烷和二
氧化碳。该技术不仅能修实现垃圾无害化和减量化,还可以被得生物能甲抗和氢气,实现国体废物的资源
化利用。
⑤不过,在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即甲烷和二氧化碳)时,还会产生沼渣、沼液。厌氧发酵产生的沼
渣、沼液富含未降解的有机物和矿物质,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还需要进行另一阶段的处理后进行回收。这
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厌氧发酵工艺目前是处理厨余垃圾的主要工艺,近年来,在垃圾分类收集政策实施后,
该技术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已获得逐步发展和应用。
⑥生物转化是利用昆虫等有机废物转化为蛋白质和肥料的生物过程。整个过程产生的高黄量蛋白质,
可作为动物饲,满足动物生长的营养需求。
生物处理固废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⑦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处理固体废物方面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和成功案例。
⑧江苏连云港市推出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利用有机废物或厌氧发酵后的副产物沼渣养殖蝇蛆等昆虫,
从而获得蛋白和肥料。即通过自动化上料设备,将菜有蝇蛆卵的养殖盒送入育雏单元房进行养殖。经3-4
天的养殖孵化后,分盒加料后送到快速生长单元房养殖,养殖约4天后再通过筛分设备将成虫和虫粪分离。
分离后的成虫是各类饲料蛋白的理想原料,可供应给禽类养殖场、水产、宠物等行业;虫粪是有机肥,可
用于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中。
生物处理技术存在的诸多挑战
⑨生物处理技术仍存在诸多挑战,比如好氧堆肥法占地面积大,邻避效应强,在中大型城市难以推广。
厌氧发酵法经济性差、产气率低,生物质天然气的能源转换效率低,能直接将天然气并网的项目较少,大
部分是转换为电能,存在较高的能量损失;副产物利用率低,大部分项目产生的沼渣、沼液不能资源化利
用,还需投入较高水处理与焚烧处理成本;预处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垃圾分类尚处于起步阶段,
收运的有机垃圾中会含有大量杂质,对厌氧发酵影响较大。
(选自2022年2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固体废物中的所有成分都能用生物处理技术进行
处理,将垃圾变废为宝。
B.生物处理技术仍存在诸多挑战,预处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推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有机垃圾中
的杂质,对厌氧发酵有益。
C.本文介绍了生物处理技术的三种方式、处理后能达到的效果以及运用生物技术处理固体废物面临的挑战
三部分内容,按逻辑颜序安排材料,条理清晰。
D.“在垃圾分类收集政策实施后,该技术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已获得逐步发展和应用”一句中,如果
去掉“逐步”一词,将与原文意思不符,表达就不准确了。
12.文中例举的江苏连云港市推出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运用了哪两种生物处理技术?请概述出该项目中两
种处理技术的转化对象及其生成物。
13.第①段划线句子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4.(2023•甘肃武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
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
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氢,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
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
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氢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
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
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
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
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
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
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
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一一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
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
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2)从文章的第②段可知“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字)
材料: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大星系也是数不尽的,而且它们之间的距离往往都很大,比如银河系和
仙女座星系间的距离达254万光年。虽然距离遥远,但是在引力的作用下,大星系之间也在相互靠近,并
最终发生碰撞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更大的星系。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大、
威力之强。
B.第②段科学推理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
C.第③段中“预计”是“预先计划”的意思,表推测、估计、不确定,起限制作用,如果去掉,则正好与
事实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根据文章可知: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
(2023•广东•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有些人玩游戏会上瘾,有些人不会?
①前些时候看到过一句话,说“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送他一部手机。”确实,对学生家长来说,游
戏仿佛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其实,玩游戏本来是一件好事,适量玩游戏可以愉悦身心、锻炼大
脑反应能力、练就敏捷的逻辑思维。但是,现在很多游戏如同鸦片一样,动不动就让学生上瘾,没日没夜
地玩,把学习抛在脑后,学习成绩变一落千丈。
②为攻破游戏成瘾的秘密,人格重塑专家冯大荣对游戏的心理设计做了研究后给出了答案。
③他发现游戏之所以让人上瘾,其实是网游设计公司为了留住客户,他们专门聘请一些心理学研究人
员,把心理需求和游戏娱乐进行了深度融合,人们一旦接触到这样的游戏,就会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④我们先弄清楚游戏之所以让人上瘾,是因为游戏让人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自我支配感。
⑤第一种,无论现实中自己多糟糕,一旦进入游戏世界,你就是游戏设计中的主角或英雄,过关斩将,
所向披靡,让人生在虚拟中得到美化,一扫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阴霾。
⑥第二种烘托社交氛围。游戏设计中加入社交功能,大家一面打游戏,一面吐槽发泄心中的不满,让
内心的苦闷得到释放。
⑦第三种设置了及时激励机制,每一款游戏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激励方案。越玩越爱,沉迷其中无法
自拔。当然青少年之所以会游戏成瘾,除了游戏研发者,别有用心,也和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有关。
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由父母去引导孩子追逐所谓的好,排斥所谓的坏。比如,学习优秀才是可爱
的人,人生要成功才有意义,要超越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等等。导致孩子们失去自我一旦孩子达不
到父母眼中所谓优秀的时候,他们就变得抑郁和沮丧。长时间的郁郁寡欢是内心得不到满足,而这些游戏
的出现,麻醉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忘掉现实的烦恼。
⑨为了避免游戏成瘾,很多学校干脆禁止使用手智能手机。家长更是强制打压。但是这些手段不但没
有扼制孩子的网瘾还导致亲子关系僵化师生之间的矛盾。解决问题,当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⑩据研究发现当一个人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再和别人比较做回他自己的时候,他内心就会始终充满
喜悦。此时在人们没有了游戏设计者们可以攻击的心理缺陷,他就不会成为游戏的俘虏。
当一个人游戏成瘾,这个时候他就需要内心成长,可以通常会用宣誓、净化、冥想、关心等一系列
方法,来帮助他消除原有价值的评判体系。把原来的“我牺牲自己,让你们来爱我”变成“我爱我自己,
我满意我自己。”通过三个月四个月的成长,重新找回真实的自我,戒除网瘾也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了。
人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当自己的主角做回自己,驱动他前行的动力是内心深处真正的兴趣。
不要碰那些让自己做获得短暂快感的事。
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提前享受的快感,最后一定会被同等程度的痛苦置换回来。
要知道,游戏中获得的成就和满足终究是短暂的。
游戏上瘾的人如同有了心魔,打败这个心魔,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品学兼优,阳光开朗,对社会有益
的人。
15.为什么游戏会让人上瘾?
16.请分析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7.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预防手机游戏上瘾的现象?
(2023•河北衡水•衡水市第三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编钟:古老技艺奏响千年乐章
①编钟是一种古老、庄严而神秘的大型打击乐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周,编钟就成为身份地位的象
征。当王公贵族举行祭祀征伐的仪式或觥筹交错的盛宴时,就会“请出”编钟进行一场气势磅礴的演奏,
以彰显主人尊贵的地位。
②编钟的设计源于远古时代的铜铃。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妙感觉,并有意
识地将演奏乐器作为祭祀等重大活动的环节之一。五千年前的河南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庙底沟遗址
便出现了陶铃,一千多年后的山西省襄汾县龙山文化时代陶寺遗址又出土了第一件铜制的铃。此后,洛阳
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铃带有扉棱,到了商代就出现了成组的编钟。
③东周时期,编钟制作进入了十分繁荣的阶段,最著名的就是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
出土的全套64枚编钟。这套编钟不仅七音齐备,而且还具有十二个半音,与十二平均律的概念有许多共通
之处,比欧洲十二平均律键盘乐器的出现早了将近两千年。
④秦汉时期,编钟制作继承前代的基础。汉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礼乐制度,并统一了编钟的编
制方法与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统治者逐渐失去了对编钟演奏的兴趣,铸钟家族和乐师群体也无人支
持,高超的演奏和铸造技艺逐渐失传,编钟在汉以后走向没落。
⑤作为一种象征礼制的乐器,编钟不仅要具备华美的外形,还要有悦耳的音色,以达到动人的演奏效
果,因此其铸造工艺十分复杂。
⑥首先是编钟的设计。工匠要预先对编钟组进行音高和音列的总体设计,设计每组编钟的造型和相应
尺寸,如钟体大小的编列顺序以及钟体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周礼•考工记》“凫氏为钟”一文中提到,编
钟的长短、壁的厚薄、钟口的大小等方面都会对音效产生一定影响。
⑦其次是制作模具。由于编钟的造型以及纹饰比较复杂,所以工匠需要制作各个部位纹饰的模具,将
模具组合到一起便是编钟的形状。模具上用来铸钟的一面使用的是细砂泥,可使编钟表面光洁;而朝外的
一面则用粗砂泥或表层再掺加草拌泥,以减少收缩,防止铸造过程中出现形变和裂纹。模具做好并阴干后,
再进行高温烘烤,以达到合适的硬度。此后,还要经过细致的整修,保证钟的壁厚、断面形状等各种细节
符合设计标准,从而确保音色达标。调整好后,将各个模具刻上记号,组装起来。
⑧再次是浇注铜水。青铜合金溶液的成分配比也讲究学问,铜锡合金配比为6:1时,最适合铸造编钟。
工匠在熔炼炉中按这一比例加入铜、锡、木炭进行鼓风加热,达到约H50℃时加入铅并均匀搅拌,就制成
了青铜合金溶液。再在模具周围裹上干砂进行焙烧,到达300—400℃时注入青铜合金溶液,冷却后加以打
磨与精修。
⑨最后是调音。编钟的模具本来就是以经验来打造的,因此在铸造过程中,出现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为保险起见,编钟在铸造后所得音高会略高于设计音高。这样,铸造的钟坯必须经过细致的调音,才能得
到预期的音高和音量。
⑩虽然我国古代的编钟铸造技艺已达到非常高超的水平,但就目前出土的编钟来看,仍然能够发现其
音色由于振动原理的限制不够纯正,音准也因手工误差而不甚理想,还有余音衰减较慢、频谱较为复杂等
遗憾。但它洪亮、雄浑的乐声象征着华夏礼制文明的悠久传统,是中国灿烂音乐文化的重要见证,被视为
宫廷乐器之首。
1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两千多年前的东周,编钟就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王公贵族举行祭祀征伐的仪式时要进行编钟表演。
B.编钟既具有华美的外形,又具备悦耳的音色。
C.编钟制作需要经过“编钟设计一制作模具一浇注铜水一调音”的过程。
D.铸造编钟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误差,因此编钟在铸造后所得音高高于设计音高即可。
19.选文是如何按照时间顺序说明编钟的历史的?
20.结合画线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2023•湖北襄阳•统考模拟预测)
蜜蜂的“舞蹈语言”如何习得
①蜜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虫,人们知道,它用“空中舞蹈”传递信息一蜜蜂摇摆舞的持续时间、角度、
摇摆次数分别编码食物的距离、方向和质量等信息,巢内蜜蜂通过接收摇摆舞编码的信息并最终找到食物
位置。那么,蜜蜂这种“舞蹈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还是后天习得?
②人和动物的许多行为是先天本能和后天学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行为可以分为社会学习和非社会
学习两类。其中,社会学习是指同类动物之间通过观察或互动而产生的学习,在高等动物中很常见,尤其
在人类独特的、多样化的文化中通过不断积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③那么,动物也能如此吗?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关注这个问题。已有的研究发现,很多脊椎动物能
通过社会学习来提升环境适应能力,比如年轻的裸霰鼠可以通过长期的社会互动向年长的个体学习独特的
群体方言。虽然无脊椎动物的社会学习受到关注较少,但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昆虫的小脑袋并不限制
它们拥有复杂的学习能力。
④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为了实现最佳的任务分配,蜂群内蜜蜂个体间需要准确的信息交流。蜜
蜂的“舞蹈语言”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有趣的是,有时执行觅食任务的蜜蜂个体甚至从未离开过巢穴,
也能够通过解读摇摆舞的信息找到食物,采集成功后又继续通过表演舞蹈向其他蜜蜂传递信息。那么,蜜
蜂的舞蹈是否存在“言传身教”?
⑤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谭垦团队对幼蜂和成蜂的互动能否提高幼蜂的舞蹈技能这个
科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研究兴趣。他们最新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的研究成果表明,社会学习改善
了蜜蜂的“舞蹈语言”表达能力,幼教缺失影响蜜蜂舞蹈信息的准确性。这一研究为昆虫的社会学习研究
提供了一个崭新模式。
⑥研究人员采用一种全新的实验模式,先创建了一个全部由刚出房的幼蜂组成的蜂群一这些蜜蜂在
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向有经验的采集蜂学习表演舞蹈的机会,就像婴幼儿在成长初期丧失了跟成人学习和互
动的机会。然后记录它们的行为,并与在自然蜂群里成长的蜜蜂相比。
⑦研究人员首先训练幼蜂群和自然蜂群准备出巢的采集蜂,在其访问距蜂巢150米远的饲喂器时,对
它们逐一标记。当这些被标记的采集蜂回巢开始跳舞时,用摄像机记录它们的舞蹈,对舞蹈的持续时间、
角度、摇摆次数等多个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分析。
⑧研究结果表明,幼蜂群表演的舞蹈存在明显的缺陷和误差。虽然蜜蜂舞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
其舞蹈摆动角度(指示方向)的误差会随着采集经验的积累有所减少,但摆动时间(指示距离)的误差却
始终不会改善。也就是说,社会学习对蜜蜂“舞蹈语言”的传承有重要作用,幼教缺失导致蜜蜂舞蹈发展
出新的“方言”,并将终身保持。
⑨研究首次发现,成蜂的舞蹈具有教学作用,跟随成峰学习能提高幼蜂舞蹈行为的准确性,社会学习
塑造了蜜蜂的舞蹈语言。蜜蜂舞蹈就像人类、鸟类等脊椎动物的语言交流,新手向有经验的个体学习比它
们自己独自摸索能更好地获得技能。研究同时证实,脑容量很小的无脊椎动物也具备“言传身教”的能力,
相互交流和学习是蜜蜂社会取得成功的基石。该研究对探索人类和动物语言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科学启
ZjFo
—《光明日报》
21.第②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2.第⑧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语“明显”能否删掉?为什么?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社会学习塑造了蜜蜂的舞蹈语言。
B.第③段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很多脊椎动物能通过社会学习来提升环境适应能力。
C.选文中“舞蹈语言”“方言”“基石”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D.研究表明蜜蜂的舞蹈不存在“言传身教”。
(2023•湖南株洲•统考模拟预测)
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
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②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
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
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
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
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
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③“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
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
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
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
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④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
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
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⑤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
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
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
自然之趣的反映。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
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
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⑥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
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
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醒脑的作用,使茶
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
“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睡。“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
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⑦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
“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
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⑧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
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神。
(选自《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删改)
2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是《茶经》,其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
系。
B.礼仪观念深入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国的茶文化也体现礼仪的观念。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荣为礼,
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
C.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潘以香料,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
想。
D.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府思想,不仅体现在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还体现在饮茶的量也要适度等
方面。
2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攵正州的一项是()
A.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它与茶学的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
文化。
B.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从儒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和”的最高境界;从道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忘
记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和养生乐生的精神。
C.佛家把悟得茶道视作修身的过程,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
D.茶之为饮,既可以营造出和谐稳定、和睦相处的空间,也可以营造出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
气氛,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
26.”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茶能结下缘分的原因。
(2023•江苏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暖花开风筝飞
谬士毅
①“暖风十里丽人天。”在春暖花开的好时节,川原远近,风筝飘忽,风动筝鸣,盎然成趣,恰如诗
人所描绘的:“江北江南纸鹤齐,线长线短迥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任骑牛弄笛儿。”
②风筝,又叫“风莺”“纸莺”,源于中国。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鲁班为军事需要,曾做木莺
以窥宋城。秦末,韩信发明箧扎风筝。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坊间开始以纸代木,故称“纸莺”。五代
的李邺在纸莺上装竹笛,风动筝鸣,似古筝响于天空,从此人们把纸莺改叫“风筝”。风筝在很长一段时
色都被用于军事,有侦察、测距、越险、载人等历史记载。
③隋唐时期风筝开始娱乐化,为民间广为制作。到了宋代盛行春天放风筝。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
中就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儿童引线放风筝的场景。北宋画家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生动地
描绘出当时放风筝的步骤和所用工具。
④明清两代,风筝更为常见。《北京竹枝词》这样写道:“风莺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到了
现代,风筝制作不仅继承了传统工艺,而且将电子、机械、遥控等新技术加以运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
术光彩,成为民间艺术的奇妙风景。
⑤风筝,素有“艺术之花”的美称,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奇巧百出,风姿各具。在风筝王国中,有
不少闻名中外的风筝,如北京沙燕风筝以扎制燕子风筝驰名,代表性京派风筝有金氏风筝、“风筝哈”等。
沙燕有肥形、瘦形和雏形之分,由于体形的差异,呈现出或壮硕或俏丽或稚气等不同神态。大块面的白色
胸脯和头、翅、尾诸部的黑色描绘,呈现大字形,是其主要标志,有的沙燕风筝上会点缀牡丹、蝙蝠等吉
祥图案。
⑥江苏南通风筝,以板鹤为当地风筝中的典型品种,有正方形、长方形及多角形等。板鹦上常装有哨
子、响铃,放上天,这些口哨、响铃便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美妙动听。
⑦山东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种类有软翅、硬翅、串式、板子、桶子类等,经历代发展形
成了选材讲究、造型美观、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风格。在潍坊风筝中,大龙风筝
最具特色。
⑧风筝也牵动了诗人和画家的情愫。唐代高骈的《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
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将风筝在夜空发出的不同声响作了精彩的描绘。唐代诗人元稹在《有
鸟二十章(庚寅)》中写下了:“有鸟有鸟群纸莺,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描绘出一幅风筝的风俗画,清新又迷人。清代郑板桥的“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
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代书画家徐渭晚年主要以卖画为生,他
曾画了大量的《风莺图》,还有三十余首《风莺图诗》保存了下来。
©1980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了第一组《风筝》特种邮票,全套共4枚,是北京的传统沙燕风筝。图
案分别是雏燕风筝、瘦燕风筝、半瘦燕风筝和比翼燕风筝,这四幅图案选自曹雪芹的《南鹦北莺考工志》。
1987年4月又发行了一组《风筝》特种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鹰、龙头蝶蚣、八卦和凤凰,这套邮
票是为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而发行的。
⑩春天放风筝时,若猜一些与风筝有关的谜语,则更助雅兴。时下,春光明媚,何不趁着这大好时光,
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在蓝天下欣赏或竞放风筝,从中享受益心逸兴的乐趣呢!
(选自《西安日报》2021年3月7日)
27.第②段最后一句中的加点词“在很长一段时间”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8.第⑤⑥段中“呈现出或壮硕或俏丽或稚气等不同神态”“像一支大型乐队”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好处?
29.第⑧段引用诗人的诗歌和画家的画作,有何作用?
30.下面选项对文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介绍“风筝”时大量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时得说明具有说服力,同时增强说明文得趣味性。
B.本文用了时间顺序来厘清风筝得发展历史,使说明具有条理性。
C.风筝最早用于军事,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开始以纸代木制作风筝。
D.中国邮政先后发行了以鹰、龙头娱蚣、八卦、凤凰为图案的风筝和北京传统沙燕风筝。
(2023•山东枣庄•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邮票上的老虎为何“不开心”》(有删改),回答各题。
邮票上的老虎为何“不开心”
①近日,中国邮政发行了《壬寅年》虎年特种邮票1套2枚,分别为“国运昌隆、虎蕴吉祥”。不过,
被誉为“兽中之王”和被视为勇猛和力量象征的老虎在邮票中似乎并不开心。
②第一张邮票上的老虎略显忧愁,眉头紧锁。第二张邮票的老虎妈妈带着两只仔仔也不开心,大虎没
有虎威,小虎也不灵动。
③作者回应称,画中突破了动物属性,做了拟人化处理。既如此,说明邮票中的老虎的确体现了与人
的共同情感,表现了某种喜怒哀乐。
④即便老虎的悲喜与人不一样,但不可否认,作为食肉动物中的佼佼者,老虎也有复杂的心理活动,
当然存在喜、怒、忧、惧等情感,并在表情、行为上体现出来。
⑤不过,有画家比较准确的一个评价是,这套邮票中的老虎确实有些胆怯,没有体现出来山林之王的
野性。
⑥事实上,这可能是作者对现实中老虎境况的真实反映。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2020年全球仅存约
3900只老虎。这个数字是否准确需要进一步的老虎生态学研究来证实。但是另一个统计表明,野生老虎的
数量显然不如圈养的老虎。全球圈养的老虎数量约12574头,这也表明人们现在很难看到野生虎。
⑦艺术是现实和生活的反映,当野生虎难以观察和研究时,代替的只是圈养虎,通过对圈养虎的观察
而画出的虎当然会或多或少失去野生虎的威风凛凛,因此《壬寅年》虎年特种邮票是对现实状况下老虎的
真实描画。
⑧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全球野生物种犯罪报告》指出,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非法贩运量上升。
⑨人类与老虎争夺栖息地同样造成老虎的生存危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统计,如今约30%-40%
的老虎生活在老虎保护区之外。
⑩老虎的栖息地必须具备三项基本条件,有足够的动物资源,供它们猎食;有足够的水源,供它们热
时洗浴和饱食之后饮水;有足够的林木或丰草,供它们隐藏。
成年虎过着独居生活,它们的领地意识极强,一山不容二虎。尽管老虎活动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猎物的丰度,但一只雌性虎一般需要20平方千米的领地,雄性虎的领地则大得多,约为60至100平方千
米。一只雄性虎的领地往往要与数只雌性虎的领地重叠,才能获得大范围的潜在配偶。现在不只是老虎的
栖息地缩小,各个老虎栖息地之间的走廊,也经常会受到道路等设施的威胁。
20世纪50年代,东北大规模的拓荒导致野生东北虎向俄罗斯地区不断迁徙,到20世纪90年代几
乎销声匿迹。
当然,在多年的保护之后,中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数量已有20—30只。如何让人虎和谐共存是未来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6年,吉林省也出台了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有利于缓解人虎之间的矛盾,并提
升了当地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020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人虎冲突应对社区指南》,提出了降低人虎冲突的种种方法,
如何避免与老虎相遇,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以及危急时刻如何科学处理等。
《壬寅年》虎年特种邮票向人们传递了进一步保护老虎的信息,以免老虎陷入极危状态,未来如果
野生老虎的境遇改变,或许在下一个虎年(2034年)人们可能看到极具王者风范的虎虎生威的老虎。
31.文章为什么以“邮票上的老虎为何‘不开心'”为题?
3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33.选文第段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4.请结合全文,回答野生老虎减少的原因。
(2023•江西抚州•金溪一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犯错的智能体》序【注】
①本书主角是被称作“智能体”的人(尤其是生物学上的人),暂时称之为人智能体;另一个与之进
行比较的智能体是机器智能体,简称程序体。人是万物之灵,却不能避免犯错,那么遇到同样的问题时,
程序体会犯同样的错吗?
②人智能体犯错,客观上可能是因为面临复杂的环境,主观上则往往可以归结为经验不足或经验有偏
差。为什么会把画中的美女看成老太太?因为不知道一幅画可以从多个角度看。为什么会对隐藏在背景中
的目标物视而不见?因为没想到画中还会有画。当然,有了积累的相关经验,有了从经验中提取的理性认
识,就会降低犯错的可能。而面对同样的问题,一个具备丰富先验和可靠选择机制的程序体,就不大会犯
类似的错误。
③当然,程序体也有不及人智能体的地方。程序体编写的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即该模型只在为
它设定的某一类特定环境有效,而人智能体则以他的全部生活和终身经历为其经验支撑。不过程序体也在
一步步赶上来,更深刻的理论和更先进的技术不断诞生。
④由此可见,人智能体和程序体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实际上互有短长。
⑤虽然本书并没有正面给出智能或人工智能的定义,但是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作者已经透露了对于
此类问题的一些观点。读者也会注意到,人智能体会做的事情很多,会犯错误的场合也很多,而许多常见
的错误并没有收入书中。为什么?我认为作者想表明,人智能体的智能并不局限于理性思维这样的高级形
式。当下程序体常用的智能公式是:数据一信息一知识f智能(或智慧),从作者罗列的大量视觉、听觉、
触觉、体觉的实例来看,该公式对生物人智能的概括是否有所遗漏呢?另一方面,本书并不认为大脑是生
物智能的唯一产地。
⑥在更广的意义上,人脑是一个复杂结构,各部分各司其职。例如脑干要担负起维持所在人生命的多
种重要责任,包括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脑干是一种生命现象,与智能无关,而
脑干模拟功能是人工生命的一部分,它与人工智能有关。如果要用人工智能技术构造一个人工生命,对脑
干功能的模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我们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推论:人工智能模拟的是否不仅仅是智能,而
可能也泛指某种生命现象?但是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它是否管得太宽了?人工智
能究竟是应该努力的目标,还是应该遵循的方法学?
⑦我在《人工智能》一书的前言中曾提到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有愚公、智叟两派。愚公派认为总
有一天会把人工智能这座大山完全搬走(到那时机器像人一样聪明),智叟派则认为尽管挖尽之日永不会
来,仍要努力挖山不应懈怠。我愿意站在智叟派一边,认为人工智能既是一种(无止境推进的)目标,更
是一种(应该持之以恒的)方法学。
⑧最后我还想指出,人智能体固然爱犯错,但更能容错。为什么某甲能一眼认出某乙?尽管某乙外表
已与当年初见时很不一样。为什么某丙能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尽管他从没遇到过类似情况。为什么不同
的程序体被设计来处理不同的智能问题?而人智能体却能处理各种智能问题,尽管他只有一个大脑,其结
构还是固定的。所有这些和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关系极大。为公平起见,建议作者在本书出版后再写一本
《能容错的智能体》,至少和本书一样精彩,或者更精彩。
【注】本文摘编自陆汝铃为张军平著《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所作的序,原标题为《智能体和程序体的对
话》。
3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程序体能处理不同的问题,在于它们有不同的选择机制。
B.当下程序体常用的智能公式尚未包括对与智能无关的生命现象的研究成果。
C.愚公、智叟两派中,智叟派认为程序体永远也达不到人类的智能水平。
D.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有利于解决一些陌生的、复杂的问题。
3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设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并起到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B.第三段开头进行让步论证,引出与第二段相反的方面,体现了思维逻辑的严谨完整。
C.第六段论述了人脑的复杂结构与各部分的功能,说明人智能体与程序体互有优劣。
D.全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生动,观点鲜明,发人深省,兼具科普性和文学性。
37.《流浪地球2》中刘培强带有试探性地“灵魂发问”一“MOSS,人类能活下来吗?"(MOSS是
影片中具有强大算力和独立意识的人工智能)请结合本文中人智能体和程序体的区别,尝试回答刘培强的
问题并阐述理由。
(2023•四川广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流淌在世界屋脊的“冰河”
涂杰楠
①一条冰河从青藏高原的西部延伸到东部,绵延数千公里,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山地冰川群,以绚
丽多彩的景象吸引着科学家和探险爱好者前往探索。
②冰河又称冰川,是高寒地区降雪经过粒雪化,密实变质成为冰川冰,达到一定厚度并能在重力作用
下缓慢流动的自然冰体。通俗来说,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
③冰川是青藏高原极其重要的固体淡水资源,我国从青藏高原发源的主要河流都有冰川融水补给。通
过近年来的调查统计,青藏高原地区共分布冰川3.9万余条,面积3.8万余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的80%
以上,其中昆仑山冰川最多,有9472条,面积达H498平方千米。
④青藏高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冰川为音苏盖提冰川,分布在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紧邻喀喇昆
仑山主峰乔格里峰,冰川延绵40千米以上,面积355平方千米,估算体积约H7立方千米。如果将音苏
盖提冰川全部换算成水,假设每人每天饮用2瓶500毫升矿泉水,该冰川所蕴含的水够全球70亿人饮用
40年以上。
⑤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青藏高原冰川逐年减少,初步估算冰川面积每年减少约0.3%。消失的冰川以面积
较小的悬冰川为主,随着气温的上升,冰川全部融化消失。喜马拉雅山地区是青藏高原冰川分布的主要区
域之一。根据相关调查监测结果,近40年来,喜马拉雅山区域冰川共减少1029条,面积减少2823平方
千米,年均退缩率约0.87%。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边坝县的金岭冰川是我国退缩最快的冰川之一,近50
年退缩了约5千米,年均退缩速率达100米/年,其前缘冰湖——炯拉错在50年内扩张了约400%,成为
我国面积第二大的冰磺湖。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将进一步消融乃至消失。
⑥卫星图像显示,除了消失,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主要还有退缩、分裂和扩张3种变化方式。退缩的
冰川普遍发生在各种类型的冰川中,随着温度升高而融化加快,冰川面积变得比原来小,发生退缩。冰川
的分裂其实是冰川退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发生在山谷冰川中,由多个支冰川组合而成的复合型冰川
发生退缩,本来相连的冰川分离开来,分裂形成多条冰川。在异常气候下,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部分区
域冰川发生扩张。对此发生的原因,科学家们虽然提出了小气候影响的模型,但仍未达成共识,有待进一
步验证。另外,还有一种典型的冰川运动也会形成冰川扩张,就是冰川跃动。冰川跃动又称冰川波动,指
冰川运动速度具有缓慢与快速有规则的周期性交替的现象,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跃动期冰流速度
比平静期要快几十倍甚至数百倍。
⑦青藏高原的冰川是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它们不仅孕育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
资源,也是多种物种的栖息地。我们应尽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让我们的后代依然能够享受这片
美景。
(选自《中国自然资源报》)
38.从本文内容可知,青藏高原冰川的主要变化方式中,不包括()
A.冰川移动B.冰川退缩C.冰川分裂D.冰川扩张
39.阅读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冰河(冰川)。
B.第⑤段中加点字“约”起到限制作用,因此不能删除。
C.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神秘而令人向往的青藏高原冰川。
D.本文语言生动,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属于生动说明文。
40.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上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山地冰川群,其景象绚丽多彩。
B.第④段以音苏盖提冰川为例,说明冰川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淡水资源。
C.冰川退缩的同时相关冰湖会扩张,因此冰川消融影响不大。
D.青藏高原的冰川孕育了珍贵的自然资源,我们应齐心协力保护它们。
(2023•天津•统考模拟预测)阅读《牡丹芍塞美其美》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芍药各美其美
赵世伟
①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其实芍药原先比牡丹名头更响亮。北宋文学家王禹便
《芍药诗并序》说芍药“百花之中,其名最古”。
②相比而言,牡丹在很长一段时期并不为人所知,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人们用“木芍药”来代指牡丹。
牡丹的兴盛始于唐朝,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牡丹芳》中描写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③从植物学上看,牡丹与芍药同属芍药科芍药属。那我们该如何区分它们呢?
④牡丹和芍药的花期不同。民间常有谷雨时节看牡丹,立夏时节赏芍药的说法。其实这描述的是北方
的情形。在江淮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清明前后牡丹就进入盛花期,随后就到了芍药绽放的时节。赏完牡
丹赏芍药,让人大饱眼福。由于栽培技术的发展,如今牡丹和芍药可以通过人工调节,在一年四季随时开
放,点缀人们的生活。
⑤牡丹为落叶灌木,而芍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简单地说,牡丹是“木”,芍药是“草”。牡丹有比
较硬而坚挺的茎,而芍药的茎属于草本,柔软纤细。到了秋冬季节,牡丹地上部分还能留有一段茎。而芍
药的地上部分全部枯黄凋落,只有根还在泥土中延续生命。
⑥牡丹的叶子颜色是黄绿色或者浅绿色,叶片比较宽大,有3—5个叶裂,形似鹅掌;芍药的叶子呈深
绿色,叶片较窄,1个叶柄上有3片小叶,叶片深裂,状若鸡爪。此外,牡丹花径较大,花瓣数量比较多,
层层叠叠,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芍药花径略小,显得更加匀称秀气。
⑦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牡丹和芍药的颜色都很丰富。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植物,野生的牡丹
种类均出自中国。利用野生牡丹资源,越来越多优良品种被培育出来。从颜色上说,以黄、绿、肉红、深
红、银红为上品,黄、绿尤其珍贵,金黄色的品种格外夺目。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4月20日)
4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初,芍药更有名,而牡丹不为人所知,当时人们称之为“木芍药”。
B.牡丹为落叶灌木,而芍药为草本植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2023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地理真题(解析版)
- 餐厨垃圾协议书范本
- 绿化养护分包合同范本
- 食堂剩菜剩饭回收权承包合同范本
- 网络服务保障协议书(2篇)
- 知识产权法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 业务转让合同范本
- 合同期内告别一次性产品环保行动即刻启动
- 不动产买卖合同模板
- 工程机械作业安全培训
- 爱国主义教育法 讲座
- 塑料件外观检验规范
- 消费者行为学教案-消费群体与消费者行为教案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 小区监控改造方案
- 环保设备设施风险分析评价记录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建设施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清单
- GA/T 2016-2023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规范
- 第1课+古代亚非(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老年人误吸的预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