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课题议论文阅读(二)辨析论证品味语言教学目标1.掌握论据类型,分析论据的作用;2.能辨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并分析其作用;3.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授课内容概要※知识精讲(一)论据类型及作用论据是证明确立论点的理由和依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论据要紧扣论点,足以证明论点;相似的论据要从时代、国别、身份挖掘其区别。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1.事实论据。指文中用来论证观点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历史事实,以及统计数字等。作用: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做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一般议论文多用事实论据。2.理论论据。指文中用来论证观点的道理,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警句、谚语、俗语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作用:理论论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增强论点的深度和力量。(二)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1.举例论证。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作用: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引用论证。引经据典,证明论点。包括引用经典性论述、名言警句、科学原理、定律、谚语等。引用论证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就是引用原文,间接引用就是摘引转述大意。引用论证,往往能增强说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从而提高文章的说服力。作用:使用了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3.对比论证。有事例上的对比,也有观点上的对比。作用: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三)体会语言特点议论文有着很强的论辩性,因此语言要求准确、严密。具体表现在:1.修饰语,限制语的使用,尤其副词的选用。如表示范围的“都”“只”“少数”“个别”等,表示程度的“很”“最”“尤其”等,表示语气的“绝对”“一定”“可能”等。2.关联词。常见的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句子。考题也会出现填写关联词语的题型。3.词语能否删去问题答题步骤:(1)不能删去/不能互换(2)阐述原因(3)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例题解析磨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扬州八怪”之首席。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会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的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青年文摘》2018第11期,有删改)1.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④段画线句子除用了例证法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③段和第④能否调换顺序?结合文本分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承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好;(2)磨,会把我们变得更好;(3)只有经历磨难,我们才会取得成功。2.对比论证,用莫言和拿破仑的经历作对比,证明了“欢乐和盛誉也是一种磨难”这一分论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3.不能。理由:因为第三段和第四之间有递进(逻辑)关系,困难和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难,然而欢乐和盛誉更是人生的一种磨砺(他们之间存在层次的上递进关系)4.(1)引用了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再次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加了权威性和说服力;(2)再次总结中心论点,提出希望与建议;(3)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句2.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3.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论述顺序。第三段论述的是“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第四段论述的是“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从“痛苦、失败”,到“欢乐和盛誉”,自然是一种意思上的递进关系。注意分析“更是”这一词语的意思,这是个表递进关系的标志性词语。4.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同时这个语段又有道理论据。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结尾,也不例外。※巩固练习21年松江一模(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向美而行邱勇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1\*GB3①今天,3700多名新同学来到清华园,成为这里的新主人。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愿你们在美丽的清华园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2\*GB3②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在美丽的清华园展开新的人生画卷。你们将在这里领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你们将在宁静的图书馆里博览群书,在热烈的师生交流中求真论道,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增长阅历,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dǐlì前行。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希望你们能与美相伴,向美而行,不仅要感受、欣赏水木清华的美,更要努力培育美的素养,塑造美的心灵,成为更好的自己!=3\*GB3③你们要。欣赏美的过程是丰富人生意趣、增强生命力量的过程。艺术是自然和生活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投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莫奈的《睡莲》,都是艺术家留给人类的瑰宝,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敏锐的生命直觉。长河落日、疏雨梧桐,大自然或雄伟或秀美的景色,带给人们或开阔或静谧的心境。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几十年的游历中,他尝尽了旅途的艰辛,饱览了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和秀美绮丽,也给我们留下了文采斐然的《徐霞客游记》。徜徉在艺术和自然的天地里,你们的世界必将更加精彩,你们的人生也必将通向更加高远宽广的境界。=4\*GB3④你们要用心感受科学之美。科学崇尚真理,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良好的审美感觉有助于发现真理。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庞加莱说:“我们特别喜好探索简单的事实和浩瀚的事实,因为简单和浩瀚都是美的。”科学之美在于科学理论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是一种客观的、无我的、内在的美,需要深入探索和思考才能发现和感知。广阔的科学世界蕴含着无限的大美和惊喜,你们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去品味科学中最美妙的诗篇。=5\*GB3⑤你们要用一生去追求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方向。悲天悯人的情怀、坚毅不屈的精神是人性之美。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献身于人生来平等的理想,他因为坚定推动解放黑人奴隶的事业,倒在了冰冷的枪口之下。但他不妥协、不退却的身影,永久定格在人类史册中。我希望你们以那些坚守理想价值、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为榜样,在完善自己、铸就个人美好人生的同时,温暖整个世界。=6\*GB3⑥杨绛学长曾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确实,在很多校友心中,清华园是他们最热爱的地方。亲爱的同学们,从今以后,清华将成为你们新的家园。我相信,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有删改)1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dǐlì()()前行14.邱校长的欢迎辞,围绕的思想主张,希望清华学子从三个方面去努力践行:(1);(2);(3)用一生去追求人性之美。(5分)15.对第=2\*GB3②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交代了清华大学的校训、校风和办学风格。B用排比的句式强调了大学校园生活的繁忙。C明确了四年学习生活中应有的追求和目标。D最后一句在内容上总领了第=3\*GB3③段—第=5\*GB3⑤段。16.第=4\*GB3④段加点字“有助于”能否改为“能够”?请简述理由。(3分)17.有人建议把下面材料也作为第=5\*GB3⑤段的事实论据,你认同吗?为什么?(5分)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为人诚恳谦虚、温和朴素,总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在他心中,每个笨拙的背影都蕴藏着可敬的人生与爱;夏夜失眠带给他的也不是烦躁,而是一篇隽永美文《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他的人品学问文章,也如清澈的流水,静静滋润慰藉人们的心灵。【答案】(18分)13.(2分)砥砺14.(2+2+1分)与美相伴,向美而行;学会欣赏艺术和自然之美;用心感受科学之美15.(3分)B16.(3分)不能。“有助于”指良好的审美感觉对发现真理有帮助(1分),“能够”指良好的审美感觉一定可以发现真理(1分),如果改动,不符合文意,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1分)。17.(5分)认同。这段材料写朱自清的人品学问文章,能慰藉人们的心灵(2分),与第=5\*GB3⑤段所主张的“要追求人性之美”的观点相符(1分);朱自清曾是清华大学教师,以他的事例作为论据更具亲切感(或:与林肯的事例一起,从中外不同角度论证了分论点)(2分)。不认同。这段材料写朱自清的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灵的慰藉(2分),而第=5\*GB3⑤段作者说“悲天悯人的情怀、坚毅不屈的精神是人性之美”,二者侧重点不同(1分)。文中林肯为解放黑奴事业不屈斗争、勇于献身的事例与作者的观点更吻合(2分)。21年青浦一模(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8分)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①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注】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④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背诵诗文“从娃娃抓起”。朗读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而少年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⑤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⑥从这样的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有删改)【注】顾炎武、戴震:著名学者。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戴震,清代哲学家、思想家。13.填入第⑤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胸有成竹 B滚瓜烂熟 C一目了然 D心领神会14.文章围绕“”这一变革,提出自己的观点:。(4分)15.第②段画线部分不能删去,说明理由。(6分)16.第⑥段中“这样的视角”指的是,从“这样的视角看”,增加古诗文背诵是“打基础”的原因是、。(6分)【答案】(18分)13.(2分)B14.(4分)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古诗文背诵是学习的有效途径15.(6分)画线句列举了清朝、民国时期一些学者有出色的背诵功夫的事例,与第②段的其他事例共同论证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很重视背诵,使论证更具普遍性。16.(6分)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重视最初的记忆(三)珍惜弱点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②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1)(悍然毅然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③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至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甚至超过人的数量。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其生存之道。④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与人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⑥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禅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首异地。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色,是(2)
(抱憾缺憾遗憾)之中的聪明。1.文中(1)、(2)处选择词语恰当的是。(2分)A悍然抱憾B毅然遗憾C贸然遗憾D贸然缺憾2.文章第①段认为,弱点有两个特征,一是;二是。(4分)3.第②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是(3分)4.第⑥段划线句“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的含义是(4分)5.根据文章④-⑥内容,珍惜弱点应该做到:(6分)⑴;⑵;⑶。【答案】1.(2分)D2.(4分)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弱点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3.(4分)举例论证;(2分)证明了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向愈强(弱点也是强点)(2分)4.(4分)利用自己的弱点能填补自身的不足;能把弱点变成强点5.(6分)正视自己的弱点;利用自己的弱点;避免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利用(每空2分)(四)文章的修改叶圣陶①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③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可是有些人不领会。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④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⑤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很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了。⑥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是因为语言流畅妥贴,意思也就流畅妥贴。1.第④段运用了_________的论证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2.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这样的理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3分)A.写完了一篇文章,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B.文章的修改,不会变更原文意思;变更有大小,关乎全局和枝节。C.修改文章一定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D.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这才是正确的修改办法。4.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请你修改下面一篇随笔的内容。(8分)①走在大街上,我慢吞吞地跟在妈妈后面,故意与她拉开距离。②今天,妈妈依然坚持要送我到学校,我拗不过她,于是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与她一起出门。③我们沉默着,空气像凝固了一样,沉闷,让人透不过气来,横在我们之间的除了尴尬,还是尴尬。④要知道我参加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决赛还获奖了呢。⑤我比妈妈要高出半个头了,她那矮小的身材此时还微微弓了背,显得更加瘦弱了,那还不足九十斤的体重,似乎风轻轻一吹就倒了,当真是“树大招风”呢,可她还是把我当小孩子一般,不肯放手!⑥我正为妈妈的过度保护而感概着,只见她又一次回头看了我一眼。⑦________________,我暗自笑她。从“整体”来看,这篇随笔可以删除第___句,而且从顺叙的角度看,第____句应该和第____句调换位置;从“枝节”看,文中有一个错别字,应把“____”改为“____”,随笔中运用不当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最后一句与前文不能连贯,请默读上下句并揣摩作者的心理,增添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更妥帖了。【答案】1.举例论证(1分),列出文章修改中可能出现的三类现象和词语变更的实例(2分),论证了“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的论点(2分)。2.“这样的理解”是指,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2分)3.C(3分)4.可删掉第④句(1分);第①句应该和第②句调换位置(2分);“概”改为“慨”(2分);运用不当的词语是“树大招风”(1分)。改成反问句:难道还怕我走丢了不成?(语气通畅,能上下句衔接,意思对即可)(2分)(五)学问与智慧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②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③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④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⑤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1.“探骊得珠”是指泅入深水,得到价值千金的珠子。在本文第③段中它的意思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的_________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第④段中加点词“必须”不能删去的理由是。(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说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分)A.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B.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C.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D.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7分)(1)全文围绕“学问和智慧”展开论述,第一部分(①②段)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③④⑤段)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文的论证结构属于关系()A.总分B.并列C.层进D.对照【答案】1.对问题探究很深,能把握核心。2.对比论证通过对有学问没智慧和有智慧没有很好学问的人的对比,鲜明地论证了学问并非智慧。3.“必须”表明学问对于智慧的重要性,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4.作者强调了学问是智慧的基础;学问和智慧融合得越好,就越能创新。5.D6.(1)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学问和智慧的关系(2)C(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莫砺锋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我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晩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奧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减)1.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宋词是我们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首选阅读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第④段画线句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①段在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了解传统文化精神。B.第②段引用清人叶燮的话是为了论证“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力论证了“我们要以唐诗宋词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D.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论点。4.如果为第④段再补写一个论据,还可以选哪一个诗(词)人?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传递到今天,能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2.运用举例论证,举杜甫诗作特点的例子,具体论证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具有说服力。3.D4.能举出唐宋诗(词)人姓名,并说明其诗词特点即可得分。示例1:王维的边塞诗都是壮阔飞动之作。或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或愤慨于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或反映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或讽刺权贵……形象鲜明,笔墨酣畅。示例2: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应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揭露、批评政治弊端,关心民生疾苦。【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第③段,“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说明: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传递到今天,能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第④段,“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说明: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2.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三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第④段划线句,为了论证本段的中心句“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列举杜甫诗作的事例,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答题模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3.D.有误。本文都是从正面论证论点,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故选D。4.本题考查补写事实论据。要围绕第④段的观点“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举出唐宋诗(词)人姓名,并说明其诗词特点即可。如,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其作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乱离的时代,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课后作业(一)看电视与读书①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电视是一种活动图像化的教科书。从来没有一种教学活动能像电视这样,使受教育者如此自觉自愿而愉快轻松地主动接受。它还具有课堂分散、授课听课时间自由随意等诸多优点——不过这可能只是极少数教育学家一厢情愿的说法。②时下的大多数电视节目也承担不起教科书的责任。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我们的电视节目完全没有知识性内容。问题是在那个小小的屏幕上,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使那些本已有限的知识信息,变得庞杂浮躁而空泛,似有若无。而事实上,真正适合青少年观看的节目确实也不多。【甲】③退一步说,即便电视中的知识很深刻很丰富很完美,然而它传达知识的方式还是带着先天不足,那就是不便于反复阅读,不便于记忆和理解,所以无法同书相提并论。【乙】④书在人的知识获取途径中具有无法取代的位置,然而如今电视却有了鹊巢鸠占的趋势。电视如此强大,它差不多已经不费吹灰之力地搞垮了戏剧舞台,又在大规模地蚕食电影市场。然而,戏剧、电影和电视同属娱乐文化,百花争鸣尚不必介意。⑤需要介意的是书。虽然电视还没能挤垮书籍市场,各地的出版社似乎都繁荣兴盛,薄的厚的成本大套的各种书都在出。统计资料表明,我们现在每年出的书,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多得多。但是我们现在识字人的读书时间,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少得多,与看电视的时间是此消彼长。一多一少,表明了时代的大趋势。我以为,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理由很简单,就是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至少现在还不能。即使将来大家都上网读书,那也和上网看电视绝不能等同。⑥真正给我们知识的还是书,只有书。书是不可取代的获取知识的第一途径。从来没有听说过哪里的学者专家、任何一位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靠看电视才成气候的。从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⑦在电视无所不在的时代,我们还是要提倡读书,特别是青少年。成年人工作劳形家事劳心,8小时之外为求舒缓心神,少读一些就罢了,想看电视就看去吧。但是,对青少年而言,书就显得更为重要。【丙】孜孜以求吸取知识时,书是他们的美味面包;攀登学业高峰时,书是他们的登山手杖;遭遇风沙陷入迷途时,书是他们的指南针;获得成绩忘乎所以时,书是他们的清醒剂;陷入迷惘,生命之路不知所向时,书是方向舵、是罗盘仪。⑧所以,电视要看,不可多看;书一定要读,读得越多越好。1.根据上下文,可以替换第④节加点词语“鹊巢鸠占”而使文意不变的一项是( )(3分)A.分庭抗礼 B.喧宾夺主 C.不相上下 D.独占鳌头2.对上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同电视作为活动图像化的教科书所具有的那些优势和特点。B.作者认为大多数电视节目无法承担教科书的责任是因为知识有限、干扰过多。C.作者坚定地认为书是不可取代的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且永远不会改变。D.作者认为成年人的读书与看电视不必苛求,但青少年一定要少看电视多读书。3.“一多一少,表明了时代的大趋势”,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时代的大趋势”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阅读以下补充材料:(3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过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当下的电视节目,71%的受访者认为“大多不适合孩子观看”。可见,青少年过度沉浸在娱乐化的环境中,对身心健康发展并无益处。上述材料插入上文________处(从“甲”“乙”“丙”中任选一处)最合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认为“电视要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虚拟偶像与数字经济发展-洞察分析
- 无密码支付安全策略探讨-洞察分析
- 污染物排放源解析方法-洞察分析
- 乌鸡白凤丸国际专利申请策略-洞察分析
- 项目风险应对案例分析-洞察分析
- 通信网络切片技术研究-洞察分析
- 跳蚤市场运营风险管理-洞察分析
- 2025年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浙教新版六年级英语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湘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产品经理必备BP模板(中文版)
- 维西县城市生活垃圾热解处理工程环评报告
- GB/T 9128.2-2023钢制管法兰用金属环垫第2部分:Class系列
- 网络经济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主治医师(中级)-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代码:352考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锁梁自动成型机床切削机构
- 顺产临床路径
- 人教版培智一年级上生活适应教案
- 推动架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 RoHS检测报告完整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海建桥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