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贾平凹散文(全国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贾平凹散文(全国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贾平凹散文(全国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贾平凹散文(全国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贾平凹散文(全国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贾平凹散文专练

贾平凹作品:《延安街市记》

《棣花》

《通渭人家》

《进山东》

《白浪街》

《月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街市记

贾平凹

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

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弓样;一边

临着河,几十米下,水是深极深极的,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买卖人搭起的,

小得可怜,出进都要低头。棚舍门前,差不多设有小桌矮凳;白日摆出来,夜里收

回去。小商小贩的什物摊子,地点是不固定的,谁来得早,谁便坐了好处;常常天

不明就有人占地了,或是用绳在堤栏杆上绷出一个半圆,或是搬来几个石头垒成一

个模样。街面不大宽阔,坡度又陡,卖醋人北头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头;

①若是雨天,从河滩看上去,尽是人的光腿;从延河桥头看下去,满是浮动着的草

帽。在陕北的高原上,出奇地有这么个街市,便觉得活泼又新鲜,情思很有些撩拨

人的了。

街市开得很早,天亮的时候,赶市的就陆陆续续来了。才下过一场雨,山川河

谷有了灵气,草木绿得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种呈蓝的气霭。东川里河畔,原是做

机场用的,如今机场迁移了,还留下条道路来,人们喜欢的是那水泥道两边的小路,

草萋萋的,一尺来高,夹出的路面平而干净无尘,蚂蚱常常从脚下溅起,逗人情性,

走十里八里,脚腿不会打硬了。

一入街市,人便不可细辨了,暖和的太阳照着他们,满脸浮着油汗。他们都是

匆匆的,即使闲逛的人,也要紧迫起来,似乎那是一个竞争者的世界,人的最大的

乐趣和最起码的本能就是拥挤。最红火的是那些卖菜者:白菜洗得无泥,黄瓜却带

着蒂巴,洋芋是奇特的,大如瓷碗小,小如拳头大,一律紫色。②买卖起来,价钱

是不必多议,称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要么三个辣子,要么两根青葱,

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叫卖声不绝的,要数那卖葵花子的,

卖甜瓜的。延安的葵花子大而饱满,炒得焦脆;常言卖啥不吃啥,卖葵花子的却自

个嗑一颗在嘴里了,喊一声叫卖出来。一般又不用称,一抓一两,那手比秤还准呢。

③瓜是虎皮瓜,一拳打下去,“砰”地就开了,汁液四流,黏手有胶质。

饭店是无言的,连牌子也不曾挂,门开得最早,关得最迟。店主人多是些婆姨,

干净而又利落。一口小锅,既烧粉丝汤,也煮羊肉面,现吃现下。买饭的,坐在桌

前,端碗就吃,吃饱了,见空碗算钱,然而,坐桌吃的多是外地人,农民是不大坐

的,常常赶了毛驴,陕北的毛驴瘦筋筋的,却身负重载,被拴在堤河栏杆上,主人

买得一碗米酒,靠毛驴站着,一口酒,一口黄面馍干粮。吃毕,一边牵着毛驴走,

一边眼瞅着两旁货摊,一边舌头舔着嘴唇。还在说:“好酒,好酒。”

中午时分,街市到了洪期,这里是万千景象,时髦的和过时的共存:小摊上,

有卖火镰的,也有卖气体打火机的;人群中,有穿高跟皮鞋的女子,也有头扎手巾

的老汉,时常是卖刮舌子的就倚在贴有出售洗衣机广告的广告牌下。人们都用鼻音

颇重的腔调对话,深沉而有铜的音韵。

两个老人,收拾得臃臃肿肿的,蹲在街市的一角,反复推让着手里的馍馍,然

后一疙瘩一疙瘩塞进口里,没牙的嘴那么嚅嚅着,脸上的皱纹一齐向鼻尖集中,嘴

边的胡子就一根根套起来:“新窑一孔弄好了。”

“尔格儿就让娃们家订日子去。”这是一对亲家,在街市上相遇了,拉扯着。在

闹哄哄的世界,寻着一块空地,谈论着儿女的婚事。他们说得很投机,常常就仰头

笑喷了唾沫溅出去,又落在脸上。拴在堤栏杆上的毛驴,便偷空在地上打个滚儿,

叫了一声;④整个街市差不多就麻酥酥地颤了。

傍晚,太阳慢慢西下了,延安的山,多不连贯,一个一个浑圆状的模样,山头

上是被开垦了留着种冬麦子的,太阳在那里泛着红光。河川里,一行一行的也是浑

圆状的河柳,却都成了金黄色。街市慢慢散去了,末了,一条狗在那里走上来,叼

起一根骨头,很快地跑走了。

北方的农民,从田地里走到了街市,获得了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的愉快,回到了

每一孔窑洞里,坐在了每一家土炕上,将葵花子皮留在街市,留下了新生活的踪迹。

延河滩上,多了一层结实的脚印,安静下来了。水依然没有落,起着浪,从远远的

雾里过来,一会儿开阔,一会儿窄小,弯了,直了,深沉地流去。

(选自《贾平凹散文自选集》1987年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街市上的货棚,仄仄斜斜,小得可怜,小商小贩的什物随意摆放,描写出了街

市的简陋,人民生活的艰苦。

B.街市开得很早,人们熙熙攘攘,有匆匆闲逛的人,有吆喝叫卖的人,还有干净

利落的店主,街市热闹活泼。

C.延安街市景象万千,时髦的和过时的共存,穿高跟皮鞋的女子和头扎手巾的老

汉都是街市上亮丽的风景。

D.作者在材料的安排上,详略得当,妥贴自然。既有街市整体布局的宏观扫描,

又有局部镜头的精雕细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语言幽默,富有画面感,既生动地表现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又体现了延

安街市的活泼新鲜。

B.句子②语言简洁质朴,寥寥几笔便把陕北“生意人”不脱农民本色的厚道和纯朴

的品质勾画出来。

C.句子③中充分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描写,从不同感官的角度,淋漓尽

致地表现了瓜的特色。

D.句子④“麻酥酥”一词,与《秦腔》中演员炸雷般的高叫声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

麻酥酥”的效果不同。

8.本文第六段是如何描写延安街市上两位老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表示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

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小、巧、甜腻”的文风,请你根据贾平凹的观点,分析本篇

散文的写作特点。(6分)

答案:

6.A7.C

8.①外貌描写。如“两个老人,收拾得臃臃肿肿的”“没牙的嘴那么嚅嚅着,脸上的

皱纹一齐向鼻尖集中”描绘了老人纯朴的形象。

②动作描写。如“蹲在街市的一角,反复推让着手里的馍馍,然后一疙瘩一疙瘩塞进

口里”表现了延安农民的厚道。

9.①题材新颖。传统延安的作品大多是关于革命题材的,但本文贾平凹避开了前人

写俗了的角度,选取了在时代的变迁中,延安农民从田地走向街市的新题材。

②精神坚强。这延安街市虽简陋,但人们仍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从田地里走到了

街市,获得了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的愉快。

③文风纯朴。本文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都表现了陕北农村纯朴的特色,“瘦

筋筋”“臃臃肿肿”等词语质朴,没有甜腻、矫揉造作的语言。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人民生活的艰苦”分析错误。第一段的描写只是表现了街市简陋不讲究的特点,

没有表现人民生活的艰苦。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句子③中充分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描写”分析错误。句子中没有嗅觉描

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第六段中,对两位普通的陕北老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收拾得臃臃肿肿的”“没牙的

嘴那么嚅嚅着,脸上的皱纹一齐向鼻尖集中”描绘了老人的外部形象,非常符合一个

老年陕北农民的特点,突出了他们纯朴的特点。此处是运用了外貌描写。

其次,段落中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如“蹲在街市的一角,反复推让着手里的馍馍,然

后一疙瘩一疙瘩塞进口里”,因一个馍馍两人有谦有让,最后才放进嘴里,通过

“蹲”“让”“塞”等动词,表现出延安农民的厚道。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对于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首先,在题材选取上,作者没有选择大多数作家选用的革命题材,延安作为革命圣

地,一写到延安,就要联系到革命的主题。但作者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文中作者

避开了革命的题材,而是选取了在时代的变迁中,延安农民从田地走向街市的新题

材,这样的选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本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题材新颖。

其次,通过作者的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出延安人民精神的坚强。从文中“说是街市,

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

弓样;一边临着河,几十米下,水是深极深极的,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买

卖人搭起的,小得可怜,出进都要低头”“街面不大宽阔,坡度又陡,卖醋人北头跌

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头”“一入街市,人便不可细辨了,暖和的太阳照着他们,

满脸浮着油汗。他们都是匆匆的,即使闲逛的人,也要紧迫起来,似乎那是一个竞

争者的世界,人的最大的乐趣和最起码的本能就是拥挤”“主人买得一碗米酒,靠毛

驴站着,一口酒,一口黄面馍干粮。吃毕,一边牵着毛驴走,一边眼瞅着两旁货摊,

—边舌头舔着嘴唇。还在说:‘好酒,好酒。,”等内容可知,延安街市虽简陋,但人

们仍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从田地里走到了街市,获得了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的愉快。

最后,本文的文风淳朴,运用了一些陕北的俗语和习惯用语。如“店主人多是些婆姨,

干净而又利落”“陕北的毛驴瘦筋筋的,却身负重载,被拴在堤河栏杆上”“两个老人,

收拾得臃臃肿肿的……一疙瘩一疙瘩塞进口里”等,其中“婆姨”“瘦筋筋”“臃臃肿

肿,,,,一疙瘩一疙瘩,,等都是陕北日常的语言,表现了陕北农村纯朴的特色,完全没有

甜腻、矫揉造作的感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棣花

贾平凹

商州的人,或许是常出门的,或许一辈子没有走出过门前的大山,但是,棣

花却是知道的。棣花之所以出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文人界的,都知道那里出

过商州唯一的举人韩玄子,韩玄子当年文才如何,现无据可查,但举人的第八代

子孙仍健在,民国初年就以画虎闻名全州,至今各县一些老户人家,中堂之上都

挂有他的作品。或立于莽林咆哮,或卧于石下眈眈。拳脚行的,都知道那里出过

一个厉害角色,身不高四尺,头小,手小,脚小,却应了“小五全”之相术,自

幼习得少林武功。他的徒弟各县都有,便流传着他神乎其神的举动,说是他从不

关门,从不被贼偷,冬夏以坐为睡。一个大画笔,一个硬拳脚为世人皆知。但那

些小商小贩知道棣花的,倒是棣花的集市。棣花的集市与别处的不同,每七天一

次,早晨七点钟人便涌集,一直到晚上十点人群不散。中午太阳端的时辰,达到

高潮,那人如要把棣花街挤破一般。西至商县的孝义、夜村、白杨店、沙河子,

北上许家庄、油坊沟、苗沟,南到两岔河、谢沟、巫山眉,东到茶坊、两岭、双

堡子,百十里方圆,人物,货物,都集中到这里买卖交易。

其实,棣花并不是个县城,也不是个区镇,仅仅是个十六个小队的大队而已。

它装在一个山的盆盆里,盆一半是河,一半是堀,村庄分散。河对面山上,有一

奇景,人称“松中藏月那月并不是月,是山峰,两边高、中间低,宛若一柄

下弦月,而月内长满青松,尽一搂粗细,棵棵并排,距离相等,可以从树缝看出

山峰低洼线和山那边的云天。嫄根各流出一泉,称为“二龙戏珠”。其水冬不枯,

夏不溢,甘甜清冽,供全棣花人吃、喝、洗、刷。泉水流下,注入正街后上百亩

的池塘之中。这就是有名的荷花塘了。

这里,一到腊月,廿三日是小年。晚上家家烙烧饼,那戏楼上便开戏了,看

戏的涌满了场子,孩子们都高高爬在大场四周的杨柳树上,或庙宇的屋脊上。夏

天里,秋天里收获的麦秸堆、谷秆堆,七个八个地堆在东西场边,人们就搭着梯

子上去,将草埋住身子,一边取暖,一边看戏,常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满天

星斗,遍地银霜,戏不知什么时候早就散了。戏是老戏,演员却是本地人,每一

个角色出来,下边就啾啾议论:这是谁家的儿子,好一表人才;这是谁家的媳妇,

扮啥像啥;这是谁家的公公,儿子孙子都一大堆了,还抬脚动手地在台上蹦逖。

有一个三十岁演小丑的,在台下说话结结巴巴,可一上台,口齿却十分流利,这

免不了叫台下人惊奇;但使人看不上的是他兼报节目,却总要学着普通话,因为

说得十分生硬,人称“醋煽普通话”,他一报幕,下边就笑,有人在骂:“呀,又

听洋腔了!”“醋熠熠,醋焰。”“真是难听死了!”“哼,红薯把他吃得变种了!”

虽然就是这样一些演员,但戏演得确实不错。这戏从廿三一直演到正月十六。

到了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吃了大肉水饺,各小队就忙着收拾扮社火了。十六

个小队,每队扮二至三台,谁也不能重复谁,一切都在悄悄进行,严加守密。只

是锣鼓家伙声一村敲起,村村应和,鼓是牛皮古鼓,大如蒲篮,铜锣如筛,重十

八斤,需两人抬着来敲。出奇的是那社火号杆长三尺,不好吹响,一村最多仅一

两人能吹。中午十二点一过,大堀上的钟楼上五十吨的铁铸大钟被三个人用榔头

撞响,十六个小队就抬出社火在正街集中,然后由西到东,在大场上绕转三匝,

然后再由东到西。上城,到雷家堀,再到石板沟,后返回正街。那社火被人山人

海拥着,排在一起,各显出千秋。十六个队年年出众的是西街村。东街村年年比

不过西街村,这年腊月就重新打芯子,合计新花样,做出了一台“哪吒出世”,

下边是三张偌大的荷叶,一枝莲茎,一指粗细,支楞楞,颤巍巍,长五尺有二,

上是一朵白中泛红的盛妍荷花,花中坐一小孩,作哪吒模样。一抬出,人人喝彩,

大叫:“今年要夺魁了!”抬到正街,西街的就迎面过来,一看人家,又逊眼了。

过来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大圣高出桌面一丈,一脚凌空前跷,一脚后

蹬,做腾云驾雾状,那金箍棒握在手中,棒头用尼龙绳空悬白骨精,那妖怪竟是

不满一岁的婴儿所扮,抬起一走动,那婴儿就摇晃不已,人们全涌过去狂喊:“盖

帽了!”每一次经过正街,沿街的单位就鞭炮齐鸣,若在某一家门前热闹,这叫

“轰庄子”,最为吉庆,主人就少不了拿出一条好烟,再将一节二尺长的红绸子

布缠在狮子头上,龙首上,或社火上的孩子身上,耍闹人就斜叼着纸烟,热闹得

更起劲了。

棣花就是这样的地方,山美,水美,人美。所以棣花的姑娘从不愿嫁到外地,

外地的姑娘千方百计要嫁到棣花。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月复一月,一年复一年,

但辛苦得乐哉,寿命便长,大都三世同堂;人称“人活七十古来稀”,但十六个

小队,队队都有百岁老人。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不仅写了棣花现实中的人物群像,生活气息浓厚,还采用工笔手法勾勒棣

花文武传奇人物的形象,有着虚实相生的效果。

B.第二段写棣花自然景色,有视觉有味觉,有动态有静态,同时长短句式相结合,

整散句式相结合,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

C.文章写扮社火时,和一般散文写法不同,着力于叙述情节化,在情节起伏中写

出了社火节目精彩纷呈的特点。

D.文章文风朴实,展现棣花的自然、社会构成形态,再现棣花的风俗景象,如《秦

腔》一般,展现出一种生存状态和生存哲学。

【答案】A

【解析】A.“采用工笔手法勾勒”错误。采用的是白描手法,故选A。

8.第三段写棣花演戏的情景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如“呀,又听洋腔了”“醋溜烟,醋熠",形象

地说明演员报幕的特点。

②运用环境描写,如“大场四周的杨柳树”“庙宇的屋脊”“夏天里,秋天里收获的

麦秸堆、谷秆堆,七个八个地堆在东西场边”等,描写了演戏的环境。

③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观众的反映表现演出效果,诙谐幽默。

④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三十岁演小丑的,在台下说话结结巴巴”与“一上

台,口齿却十分流利”,演员是业余演员与“戏演得确实不错”形成对比,有着传奇

意味。

【解析】①“他一报幕,……'呀,又听洋腔了!''醋熠熠,醋燔“真是难听死

了”“哼,红薯把他吃得变种了”,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形象地说明演员报幕的

特点。

②“孩子们都高高爬在大场四周的杨柳树上,或庙宇的屋脊上"''夏天里,秋天里收

获的麦秸堆、谷秆堆,七个八个地堆在东西场边”,描写了演戏的环境。

③“每一个角色出来,下边就啾啾议论:这是谁家的儿子,好一表人才;这是谁家

的媳妇,扮啥像啥;这是谁家的公公,儿子孙子都一大堆了,还抬脚动手地在台上

蹦跳”,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观众的反映表现演出效果,诙谐幽默。

④“有一个三十岁演小丑的,在台下说话结结巴巴,可一上台,口齿却十分流利”,

台下说话结结巴巴与上台口齿十分流利形成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虽然就

是这样一些演员,但戏演得确实不错”,演员是业余演员与“戏演得确实不错”形成

对比,有着传奇意味

9.在贾平凹看来,有意思的散文全在于真情和趣味上。这篇文章是怎样表现真情和

趣味的?请从选材、立意角度分析。(6分)

【答案】真情:这篇文章通过写棣花山美、水美、人美,表现了对棣花的浓烈绵长

的爱。

趣味:①选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如举人韩玄子等,以及介绍农民快乐、长寿的

生存状态,表现黄土地上的人情风味,都有着吸引人的力量;②选取与别处不同的

集市,富有诗意色彩的山水,热闹、竞争激烈、别出心裁的社火表演等,表现这里

的风土特色、文化志趣,意趣盎然。

【解析】真情:“但举人的第八代子孙仍健在,民国初年就以画虎闻名全州……拳脚

行的,都知道那里出过一个厉害角色一个大画笔,一个硬拳脚为世人皆知”“它装在

一个山的盆盆里,盆一半是河,一半是嫄……河对面山上,有一奇景,人称‘松中

藏月',那月并不是月,是山峰,……嫄根各流出一泉,称为‘二龙戏珠其水冬

不枯,夏不溢,甘甜清冽”“戏是老戏,演员却是本地人……虽然就是这样一些演员,

但戏演得确实不错”,棣花山美、水美、人美,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棣花的浓烈绵长的

爱。

趣味:①”文人界的,都知道那里出过商州唯一的举人韩玄子,韩玄子当年文才如

何,现无据可查”“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月复一月,一年复一年。但辛苦得乐哉,

寿命便长”,作者选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如举人韩玄子等,以及介绍农民快乐、

长寿的生存状态,表现黄土地上的人情风味,都有着吸引人的力量;

②“棣花的集市与别处的不同,每七天一次,早晨七点钟人便涌集,一直到晚上十

点人群不散……那人如要把棣花街挤破一般……百十里方圆,人物,货物,都集中

到这里买卖交易”“河对面山上,有一奇景,人称‘松中藏月’……墟根各流出一泉,

称为‘二龙戏珠,”“东街村年年比不过西街村,这年腊月就重前打芯子,合计新花

样,做出了一台‘哪吒出世'……’今年要夺魁了!'……西街的就迎面过来,一看

人家,又逊眼了。过来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人们全涌过去狂喊:‘盖帽了

选取与别处不同的集市,富有诗意色彩的山水,热闹、竞争激烈、别出心裁的社火

表演等,表现这里的风土特色、文化志趣,意趣盎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通渭人家

贾平凹

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过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

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

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

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炀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

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丁河在千万个防堀沟冷间

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

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膛膛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

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满世界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

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

子的树,再后是蹴在路边崖楞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

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唯唯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

穷,穷,穷,穷……!

②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

③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瞪目

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

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

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着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

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啖啷啷在道路上滚。

④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

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

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

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加,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

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

⑤“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

⑥“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

⑦''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

后连在一起的……”

⑧“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

日他还要去乡下的,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

⑨我于是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

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

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

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撅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

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

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筐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

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

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哈,她笑着说

穷折腾哩,指着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

么过滤着,把清亮的水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的。水要这么合理利

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牲,

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

个心里干净嘛!

⑩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

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

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

厦屋里每面墙上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

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

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认字,墙上的对

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

⑩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

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

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

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

来劲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

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了,问道:怎么样?我说:

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县长就让我也写写,我提笔

写了几张,写得高兴了,竟写了我曾在华山上见到的吉祥联:太华顶上玉井莲,花

开十丈耦如船。

⑩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

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鼾声如雷。

(有删改)

文本二:

①中国散文的一兴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60年代初期之所以产生一批散

文名家和名作,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依赖的便是真情的勃发。但不久社会生

活不正常,后来一场文化革命,使人的虚伪恶行发展为疯狂,文风衍变为一种声嘶

力竭的空喊,以致从此声名狼藉。

②唾弃轻而狂的文风,有人却走向方:组拽,使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

仅写花花草章;矫揉造作,小,巧,甜腻。振兴中华,紧要的是振兴国民性,增强

民族的自尊自强自立的素质,散文要以此为己任,让时代精神进来,让社会生活进

来,张扬大度、力度,弃去俗气、小气。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大家,大家之所以出现,

就是在每一个世风浮靡、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有人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

性灵。

(选自贾平凹《〈当代散文选〉序》,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群人拥挤接水时“铝盆被踢出来胱啷啷在道路上滚”,这一情节与后文通渭淳

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先抑后扬的创作手法。

B.县长“后脖”的细节描写,如“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既侧面体现了通渭

炎热干旱的现状,也暗示了其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

C.文本一第⑩段,作者用“竟是"二字评价一户不认字的人家墙上的字画,表达了

作者的出乎意料和惊喜赞叹,表现了通渭人精神的高贵。

D.县长的对联和“我”题写的对联内容风格不同,既体现了身份的差异,也体现了

生活环境及文化影响的不同,于细节处见精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第②段单独成段,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脉络,同时调整了叙述节奏,明快、

有力,充分引起读者注意,收到了突出强调的效果。

B.贾平凹注重散文语言的“经营”,文本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比喻、比拟、排比和夸张等,显现出艺术表现力。

C.本文以“我”的视角行文,以通渭县长为线索,集中描述所见所感,展现通渭的

风土人情,表现了“我”对通渭人家的独特感悟。

D.本文和《秦腔》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对民俗风情的浅层描摹,也

有对文化意蕴的深层关照,读来犹如踏入真实乡间。

8.文本一第⑤〜⑧段的对话去掉不影响文章连续性,保留又别有滋味,请结合文章

谈谈这几段对话的效果。(4分)

9.文本二中,贾平凹批判散文在“轻而狂”的文风之后走向“另一绝地”,表达了

自己的创作主张,他的创作主张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从不同的角

度简要分析。(6分)

【答案】6.A7.C

8.①(内容上)写出了我和县长关于“民风”的争论,使文章饶有兴味,丰富了文

章内容;②(结构上)引出了下文对通渭人家精神世界的刻画,与后文连续性更强;

③(表达效果上)为行文制造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别具风味;④(文

体特点上)丰富了文章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思路灵动,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9.①选材上,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

民俗风情,选材丰富,视角广阔;②主题上,着眼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

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文化意蕴厚重,感情充沛,真挚

感人;③文风上,大气厚重,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

通渭这片热土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粗犷。④语言上,简约又充满张力。文章语

言修辞生动,用词传神,长短句结合,张扬有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A.“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错,原文为“与雇主谈条件,讲

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

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可看出主要是突出

陇东高原的清寂,没有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对比,也没有先抑后扬。

故选A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以通渭县长为线索”错,线索应该是贯通全文的,前面并没有出现县长,所以

县长不是线索。

故选C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内容上,”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我也是到

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

“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写出了我和县长关于“民风”的争论,

使文章饶有兴味,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结构上,引出了下文“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正是心

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对通渭人家精神世界的刻画,与后文

连续性更强;

③表达效果上,我和县长关于“民风”的争论为行文制造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使文章别具风味;

④文体特点上,人物对话的形式丰富了文章表达方式,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得文章

思路灵动,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选材上,作者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

“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

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撅也似

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

渭人家的日常生活,选材丰富,视角广阔;

主题上,“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了穿的

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也去

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

时一些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

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着眼

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

文化意蕴厚重;

风格上,“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

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

着他们精神的高贵”“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

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通渭这

片热土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

语言上,简约又充满张力。”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太阳还是

红膛膛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满世界里摇曳的是丝丝

缕缕的白雾”文章语言修辞生动,用词传神,''再后是蹴在路边崖楞上发痴的人和人

正看着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一一穷,

穷,穷,穷……!”“写毕了,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

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长短句结合,张扬有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进山东

贾平凹

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一

一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胱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

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

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

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

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赢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

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

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赢政在统一天下后

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的举动,我来山东,除了拜孔,

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

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

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

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

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然大势。一个文人,

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

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

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

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

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的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

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

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度上对天浩叹。

尊诗圣的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

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

为孔子树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

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遇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点。

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

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

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

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

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

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

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

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

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

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地远,他们可以来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

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挡的——泰山就永

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引出下文孔子关于“逝

者如斯夫”的慨叹和对孔子的介绍。

B.文章联想了秦始皇和孔子登泰山的故事,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孔子为人胸怀天

下、仁义高贵,充满了对孔子的崇敬赞美之情。

C.作者认为只有像孔子、秦始皇以及那些对泰山无比景仰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

山。

D.本文叙述了自己来到山东,想到孔子,并拜谒孔子登泰山后回家的经历,其中既

有历史的回顾,又有深沉的思考。

【答案】A

【解析】本题中,A项,“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错误,从文中来看,

第一段说“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

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如麦田

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中没有拟人的修辞。故选A。

8.文章两次提到文人的“斯文”,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内涵。(6分)

答案:①在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里,像孔子、杜甫这样的文人是不被重视的。生活

凄凄惶惶,无缘富贵,贫困潦倒,其至蒙受羞辱;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

更替,唯有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之光不息,代代相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两次提到文人的‘斯文',请结合全

文,简要分析其内涵”,然后理解“斯文”的字典意,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文

中的深层内涵。“斯文”,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