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故都的秋》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课件(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1页
4.1《故都的秋》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课件(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2页
4.1《故都的秋》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课件(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3页
4.1《故都的秋》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课件(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4页
4.1《故都的秋》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课件(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郁达夫导入新课秋天能引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尘世之感,它赋予了诗人陶渊明那份淡泊与宁静,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亦能激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壮志,刘禹锡以诗言志,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超越了季节的悲愁,赞颂了秋日之胜景。然而,对于秋天的感受,实则是千变万化,因人而异的。在郁达夫的笔下,这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有关秋天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壹知人论世故都的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怀鲁迅》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评价其为“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1913年,赴日留学,起初学医,后改学文科1921年,与郭沫若等日本留学生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45年,于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主要作品集:《沉沦》《茑萝集》《文艺论集》《文学概说》《孤独者的愁哀》《在寒风里》《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集》《达夫散文集》《故都的秋》作者介绍郁达夫与孙荃(原配)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

从1921年至1933年,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写作背景“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写作背景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确定描写的内容因“故都”的修饰而被赋予了厚重的人文色彩。故都的秋解题标志贰整体感知故都的秋1.字音一椽(chuán)

嘶叫(sī)

耗子(hào)平仄(zè)

驯鸽(xùn)

潭柘寺(zhè)落蕊(ruǐ)

颓废(tuí)

橄榄(lǎn)落寞(mò)

普陀山(tuó)

歧韵(qí)陪衬(chèn) 夹袄(ǎo) 廿四桥(niàn)著衣(zhuó) 鲈鱼(lú) 浑沌(húndùn)点缀(zhuì) 譬如(pì) 扫帚(zhou)潜意识(qián)2.多音字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水落石出(luò)3.词语释义(1)浑浑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2)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3)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4)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5)萧索:荒凉,冷落,萧条,凄凉。(6)平仄:古代格律诗词所要遵循的声调规则。第一部分(1、2):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做对比,表达对北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二部分(3-12):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清秋的景色。第三部分(13、14):通过南北对比,表达了对北国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文本结构

1、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不叫北平的秋,是因为郁达夫从杭州重新回到北平,这里面有离开北京多年的感慨和怀念,也有对北京的深刻感情。故,有历史悠久,年湮代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人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退尽,荒凉落寞的意绪。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不是现代繁华的首都北京,而是有着文化底蕴的文明古都。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文本探究

2、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清、静、悲凉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文本探究

3.阅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北国的秋”与“南国的秋”各有什么特点?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文本探究4、小组合作: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用绘画方式,将文本描绘出来,并分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各小组展示并分享绘画作品。文本探究五幅图景秋院观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秋院观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标志叁文本研读故都的秋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枣子树等第3—11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主要的景物?文本研读秋景图秋院观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清、静、悲凉秋院观景图芦花柳影夜月钟声欣赏第一幅画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示例: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冷色:青、蓝、灰、白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文本研读小结

作者选取了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本研读

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秋槐落蕊图思考与探讨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的寂寞、凄凉情怀。秋蝉残声图思考与探讨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秋蝉呢?

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秋味。秋雨话凉图思考与探讨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为什么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明确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秋果奇景图思考与探讨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在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其次如柿子、葡萄,当它们成熟到八九分时,正是北国清秋的佳日,会使人有无穷的有关秋的遐想,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讨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在五幅秋景图中是如何体现的?秋色秋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秋味)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故都情结枣树(淡绿微黄)生命之味家国之思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

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蓝朵破屋枯草驯鸽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去取能表现清净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8.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1)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2)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总结:本文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最后部分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展开,酣畅淋漓。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