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技法18:议论文的开头技术与记叙文的起笔技术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技法18:议论文的开头技术与记叙文的起笔技术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技法18:议论文的开头技术与记叙文的起笔技术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技法18:议论文的开头技术与记叙文的起笔技术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技法18:议论文的开头技术与记叙文的起笔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法18:议论文的开头技术与记叙文的起笔技术(一)议论文的开头技术1.体量适度的行数限定技术一般而言,高考作文的理想篇幅是850—1100字之间,这种典型的千字文篇幅,决定了高考作文的开头,既不能毫无节制地拖沓冗长,也不能浮皮潦草地逼仄浅短,在体量上应有一个相对合理的适度规模。根据笔者所做的优秀作文样本统计分析,高考作文的开头虽然千姿百态,花样繁多,但在体量上,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空间。这个适度体量,大体可以表述为“80—150字区间(含标点)”。比如2018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一篇优作文《18年与中国一同成长》,其开头体量为133字:2000年至2018年,是一个十八年的跨度;2018年至2035年,同样是一个十八年的跨度。两个十八年,成长的是两代中国人的未来;一个三十五年,成就的却是一个伟大、走向复兴的中国。作为启信者的你和寄信者的我,同样有一段美好的成长经历;而与我们一同成长的中国,在今时与在未来,必定有着千差万别。高考作文的开头体量既然有了定量描述,那么如何有效转化为考生在考场的实际应用效果呢?在一线作文备考中,很多教师总结出了“行数限定”这一技术路径,比如跟学生提出“五行之内必须结束”的开头要求,笔者以为这一技术的操作性极强,在写作实践中,考生完全可以运用这一技术来保障开头的适度体量。为了恰当运用,需要在学理上加以阐明如下两个问题:(1)体量既然是一个区间表达,那么行数就应该既有上限,也有下限。简单限制为“五行以内”,容易导致体量变得窄化。(2)“行数”应该是合理计算出来的,行数的具体数量其实受制于每行的格子数,笼统地提一个行数,容易因为格子数的变化,而体量变得不适度。考生应根据格子数来计算出一个大约行数,并将其作为开头写作的直观指导。2.文从题出的点引技术如何让评卷者快速有效感知到作文内容与作文题目的紧密关系,这是考生成功打造开头的重要议题。评卷现场反馈表明,开头中植入作文题目的材料内容,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写作共识。事实上,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里,从来没有硬性规定开头必须要引述材料,但评卷者的阅读心理,事实上促成了这一不成文的规定。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实现“文从题出”的评卷需要呢?开头的引述材料的形式很多,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直接,有的间接,但无一例外的是,只是止步于面上提出“引述材料”的要求,这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引述?引述到什么程度?这两个关键问题其实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基于这一状况,笔者提出了“点引技术”。点引技术试图突破两个问题:一是引述的材料不宜过长过多,作文题目只是写作的一个由头,故而在量上只需要一“点”即可,从而为制造美感腾出更大的发挥空间;二是引述的材料不宜刻板僵硬甚至直接照抄照搬,对于评卷者来说,作文题目是心照不宣的背景知识,考生只要找到关键的“点”,点到为止,评卷者即可意会于心。那么,高考作文的开头具体应该如何运用点引技术呢?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词点式引述,即找到作文材料中与文章相关度最高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语,将其植入开头的句子当中。比如,2019年上海市评卷标标作文《”中国味”里的精神还乡》的开头: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语言的丰富表达,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生活抽象、深邃而又敏感的一方角落。从奏到唱,从古至今,从内及外,多样的音乐形式,让我们在领略品味的同时,认识、感受并思考着生活的种种。考生锁定作文题目中的“音乐”一词,并由此展开论述,非常清晰地显示了该文与题目的密切关系。二是句点式引述,即找到作文材料中的某个关键句子,将其植入开头的段落当中。比如2018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优秀作文之一《给十八岁的你们一封信》的开头:你们好!我是来自2018年的一个成年人,这封信写给在2035年刚成年的你们。成年人,是对你们最恰当的称谓,是对你们的认可,更是对你们的期望;同时,我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发出号召,希望2018年成年的我和2035年成年的你们,都可以在我们的时代,与中国一起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其中“与中国一起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就是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考生将其植入开头段落中,文题关系立刻变得紧密。三是意点式引述,即在开头中不直接引用作文材料而是将其所暗含的含义表述出来,比如2018年江苏省标杆作文《戏言》的开头:念白起:“冷冷雪蝶临梅岭,曲中弦断、香销劫后城。此日红阁、有谁个悼崇祯?”绰绰灯影,戏台上鼓声渐响。远远一声清丽缠绵的脆音“来——了”,拖曳着袅袅余韵,仿佛醉了心一样悠长。青衣羞涩,徐徐而来,只水袖半遮,一颦一笑,皆是百般柔媚。开头叙述的一段戏曲念白,正好暗合作文材料关键词“语言”的含义,使人一看便能领会到作文与题目的内在关系。3.显现中心的断语技术高考作文的开头要力求做到“中心明确”,事实上,很多教师一再要求学生要在开头“突出中心”。问题在于,这种要求对于很多学生尤其是那些力不从心的学生来说,往往不能有效完成。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心句”的表达往往缺乏必要的语用技术,致使“中心”被繁杂的语言文字稀释掉了。因此,解决显现中心的关键技术在于制造具有判断性质的中心句,笔者将这一技术称之为“断语技术”。所谓断语,即具有结论性的判断语句。考生在写作中可以制造出怎样的判断语句呢?哲学上按照判断的内容划分为两种基本判断类型: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一切断语都无外乎关于事实的或关于价值的,而断语技术的关键在于把握判断的言语形式。据此,我们可以获得两种基本的断语表达方式:一是事实判断:以“是”为基本表述词语,即“A是B”,当然也包括“不是”这一否定的表述词语。二是价值判断:以“应当”为基本表述词语,即“A应当是B”,当然也包括与之类似的“要、应该、可以、就能”等表述词语。针对作文题目中的任何一个话题或议题,我们都可以利用断语技术,表达出我们所要论述的“中心”,比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在这道作文题中,如果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我们可以获得如下一些断语:(1)事物的品性是各有不同的。(2)水是平淡的。(3)盐是有味道的。(4)水加水还是水。(5)盐加盐还是盐。同样是这个题目,如果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我们还可以获得以下一些断语:(1)我们应当体味不同的经历以丰富自己的人生。(2)世界应当在多元文化中和谐发展。(3)中学生应当以融合的眼光去读万物、品百味。(4)每个人都应当学会敞开自我,接触外物。(5)纯粹固然不错,但和谐共生应该更加美好。以上这些观点句子,都是运用断语技术制造出来的一些断语,它们虽然有的肤浅,有的深邃,有的矮小,有的高大,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能有效地表达出中心或主旨。考生在写作中,如果能够运用断语技术制造出主旨句,并恰当地植入开头当中,则能较为顺利地使中心变得明确。4.制造美感的奇句技术高考作文开头的真正竞争力在于美感制造,而制造美感的关键在于语言运用。古人所谓“凤头”,其实质在于凸显其美感特征。清代学者李渔曾直率地指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在开头中制造美感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语言表达,故将其称为“奇句技术”。如何制造奇句呢?在《冲击力:高考作文的语言技术》的连载文章中,笔者曾有过详细的分析论证和技术讲解,在此不再赘述。(二)记叙文的起笔技术“起笔”即文章的开头,对一篇文章来说,它是至关重要的。来裕恂《汉文典》中说:“起法:昔东坡作《韩公庙碑》,不能得一起头,起行数十遭。忽得匹夫一句,以下即一挥而就。”古人关于文章“起笔”的经验之谈,对中学生练习记叙文不无启迪作用。其实,多角度地打磨好记叙文的开头,足以展示其“起笔”的艺术魅力。一、顺起——直接叙写即根据人们一般的认识顺序或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落笔,以领起全文的笔法。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1.交代要素法。即在开头用一小段文字把记叙的主要要素加以交代,给人初步的印象。这种起笔法类似于“新闻提要”。如《黄敏叔叔来我校》的开头: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全国自强模范”黄敏叔叔应邀来到学校,给一千多名学生作了一场生动的演讲。这个开头直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地点以及人物、内容,要素齐全,与新闻导语相似。2.环境勾勒法。即在开头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为人物的表现及事件的发展创设背景。(1)描写自然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天气特征等。如《雨中行》的开头:窗外,又下雨了,雨丝慢慢地飘落下来,织成了一张温柔恬静的帘子。我的心,也被这景致所感动,欣欣然走出户外,再一次体味在雨中独行的快乐。这个开头描写了大自然的雨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并烘托了“我”的心理。(2)勾画社会环境,营造气氛,点染意韵。如《风景,这边独好》的开头:残阳如血,摇摇欲坠,上苍将还没来得及吞没的最后一丝余晖毫不吝啬地洒向每一个角落。父亲右手扶着犁,左手扬着鞭子,嘴里不停地吆喝着,夕阳下的父亲好似一头为儿女、为生计而奔波的牛,孜孜不倦……这个开头勾画了父亲在夕阳下辛勤劳作的情景。有景色烘托,有细节点染,可谓形神兼备,为下文铺写“风景”巧妙张本。二、直起——快捷切入即直截了当地切入文题或点明中心,以牵动全篇的笔法。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1.直接点题法。打一个比方,即“五步之内,必有芳草”。就是在开头50字内点明文题的笔法。如《尴尬》的开头:有些事说起来本就让人很尴尬。今天就是我身边尴尬场面最多的一天。还是让我再尴尬一次说给你听听吧!这个开头在50字内三点“尴尬”,擦亮标题,也富含轻松风趣的意味。2.揭示主旨法。即在开头用一小段议论性的文字揭示主旨擦亮全篇的笔法。如《诗意地守候精神家园》的开头:心只要在跳动,神经就跟着紧张。烦琐的事让我精神疲惫,这时我的灵魂就想回到精神家园——那个无关物质利益,也无关思想觉悟的宁静之所,那个会让你日益浮躁的心灵有一种如水的舒畅与洁净的地方。这个开头用议论的方式,用“宁静”“舒畅”“洁净”三个词点示了文章的主旨。3.切入画面法。即在开头以简捷的方式切入生活画面的笔法。如《变》的开头:“大家快来看呀,张文的作文发表了!”我抱着一叠报纸跑进宿舍。“快,给我看看!”“给我一张!”正在吃饭的同学们纷纷围拢过来。这个开头以同学们争看报纸的画面切入,快捷而有生活气息。三、逆起——别开生面即从与人们的认识顺序或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相逆的角度落笔,以领起全篇的笔法。它往往文势突兀,别开生面,给人以独特的感受。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1.巧用抑笔法。这种笔法多用于写人的文章中,即先用寥寥数语写出该人物的弱点或他人对其的偏见,借“抑”的方式引入。如《门卫老贾》的开头:门卫老贾迎着阳光站着,他总是一脸的凶神恶煞,丝毫没有年近花甲之人应有的和蔼可亲。这个开头先写老贾的凶相,给人一种凌然生畏的感觉,这是“抑”笔的运用,为后面的“扬”蓄势铺垫。2.设置悬念法。以设置悬念的方法开头,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关注,增添刨根究底的兴趣。如《面对诱惑》的开头: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这个独句段构成的开头,“担心”“终于”等词紧紧牵动了读者的神经,引人入胜。3.倒叙回放法。即改变记叙顺序,先写结果,再“回放”事件具体过程的笔法。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起笔法,目的是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之情。如《第一次登上领奖台》的开头:在我的小房间里,张贴着两张奖状:一张大点的,比较雅致;另一张呢,虽小得可怜,却是我最珍惜的一张,因为它是我人生道路上第一次成功的标记。这个开头运用了倒叙法:先交代房间里的两张奖状,再突出那张“小得可怜”的奖状,点出它是“我”第一次成功的标记,紧扣了标题,接下来回放“第一次成功”的经过,可以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四、翻起——貌离神合即文章开头用翻腾笔法跳离文意以领起全文的笔法。翻起之后,再切入文意,这样能在正反对比中更加衬托、强调题旨。如《家乡的阁楼》的开头:过去,我常爱用五颜六色的赞美词串成项链,献给我亲近而古老的家乡。忽然有一天,线崩珠散,散珠呻吟着落向尘间,似在声声怨我:“别化妆了,还我无粉黛素面!”还你素面,原是何等苍白!这个开头熨帖地运用了翻起笔法。先说对家乡深怀赞美之意,然后用“线崩珠散,散珠呻吟”等语句跳离开去,前后构成对比、映衬,便于下文深挚地表达对家乡的怀想之情,有貌离神合之妙。五、排起——预先设伏即在开头使两人或两事并列,以领起全文的笔法。这种笔法一般是预先设伏,以暗示下文将要出现的矛盾冲突。如《“武则天”当选》的开头:班委会要改选了,班长候选人一男一女。照本班传统,男选男,女选女。我班男生31人,女生29人,所以我们男生胜券在握。这个开头点示“本班传统”,并交代男、女生人数及男生优势,这种“预先设伏”的笔法,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出了紧张的气氛。排起法还有一种方式,即借助简笔罗列,交代某种情形,以引出下文。如《面对父亲》的开头:上完了小学上中学,上完了高中上大学,然后是跑工作、结婚、生孩子、买家电、购房子,经历了十八年的折腾之后,我这才想起在乡下蜗居的父亲。这里先罗列一些“我”求学、谋生的情形,在忙碌打拼之后才想起父亲,从而为下文内容的叙写和主旨的揭示而张本。六、问起——引人思忖即开头用问句来领起全文的笔法。它具体包括设问起、诘问起、疑问起等几种。如诘问起。即对人发问,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话之中。如《“扶”起人间的美丽》的开头:当你目睹一个老人不慎摔倒在地的情景时,你难道不该上前去扶一把?你上前扶起的,难道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