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练透答案精析_第1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练透答案精析_第2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练透答案精析_第3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练透答案精析_第4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练透答案精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练透答案精析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1.C2.A[①②分别为去雄和传粉,去雄的目的是避免自花传粉,传粉的目的是实现杂交,二者不是同时进行,去雄应在花蕾期进行,传粉应在雌蕊成熟后进行;每一次操作后都要对高茎花的雌蕊套袋,以免外来花粉的干扰,故A选项符合题意。]3.A[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为相对性状,故果蝇的红眼和白眼为相对性状,故A符合题意。]4.D[杂交实验中,需在花蕾期对母本去雄,D错误。]5.B6.D[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D错误。]7.D[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有显性作用,这是出现3∶1的条件,不是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这是现象,不是3∶1性状分离比出现的根本原因,B不符合题意;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出现3∶1的条件,不是根本原因,C不符合题意;3∶1性状分离比出现的根本原因: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D符合题意。]8.C[隐性纯合子含有隐性遗传因子;杂合子的自交后代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其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杂合子的双亲可以都是纯合子,一个是显性纯合子,一个是隐性纯合子。]9.D[杂合子在交配产仔时,一胎虽然产了4仔,但每一仔的性状都有3/4的可能性为黑色,1/4的可能性为白色,所以,在子代数量较少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10.D[融合遗传方式认为遗传因子或遗传物质相遇的时候,彼此会相互混合,从而形成中间类型的后代个体。红色花与白色花杂交,F1性状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应全为粉色花。因为融合遗传认为控制红色花与白色花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后再也不能分开,所以,让F1自交,F2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还应该是粉色花,D符合题意。]11.D[由于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因此,亲本中红花个体都是杂合子,A正确;F1中白花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是纯合子,B、C正确;若相关遗传因子用A/a表示,则亲本红花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则F1中的红花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二者的比例为1∶2,可见红花中1/3是纯合子,D错误。]12.C[由表可推知,F2中①②③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Yy、yy,故①②的子叶颜色为黄色,③的子叶颜色为绿色。豌豆产生的雄配子数目多于雌配子;产生F1的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可以是YY(♀)和yy(♂),也可以是YY(♂)和yy(♀)。]13.(1)是黄色与白色属于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白色F1中的白果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3)不属于性状分离应是杂种自交后出现的,而F1出现的黄果和白果是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得到的解析由图解看出,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出现了两种类型,不能判断显隐性,也不符合性状分离。F1中的白果自交,出现了性状分离,可判断白色为显性性状。14.(1)黄色实验Ⅰ中子代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即紫红色玉米粒∶黄色玉米粒≈3∶1(2)GgggGg或GG(3)2/3解析(1)从实验Ⅰ可知,植株A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为紫红色玉米粒∶黄色玉米粒≈3∶1,说明黄色为隐性性状。(3)实验Ⅰ为Gg自交,后代紫红色玉米粒为1/3GG、2/3Gg,即紫红色玉米粒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1.C[该实验中,甲、乙两桶中都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一种颜色表示一种配子,两桶分别代表来自母方或父方,A错误;此实验需要重复多次进行,根据分离定律可知,预期得到的结果为AA∶Aa∶aa=1∶2∶1,B错误;从甲、乙两桶中各抓取一个小球进行组合,该过程代表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错误。]2.D3.B[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测定其产生配子的数量,A错误,B正确;测交实验的前提是已知性状的显隐性,C错误;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性状表现不一定相同,D错误。]4.C[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后,进行了演绎推理,预期了测交结果才进行了实验,A正确;测交是杂交的一种,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若要进行测交,母本要经过去雄处理,B正确;测交过程中,F1与隐性纯合子无论哪个作母本结果都相同,C错误;为了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去雄后要进行套袋处理,人工传粉后也要进行套袋处理,D正确。]5.C[要想鉴定一头黑色公兔是杂合子(Bb)还是纯合子(BB),最合理的方法是测交,即让该黑色公兔与多只白色母兔(bb)交配。若子代全为黑兔,则表明该黑色公兔是纯合子(BB),若子代出现白兔,则表明该黑色公兔为杂合子(Bb),C正确。]6.A7.A[生物体在产生配子时,雄配子的数量远大于雌配子,B错误;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检验假说→得出结论,D错误。]8.C[图C表示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豌豆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这是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根本原因。]9.C[根据题意可知,毛腿(B)对光腿(b)为显性,毛腿雌鸡甲与光腿雄鸡丙交配,后代有毛腿,也有光腿,且数量比为1∶1,故遗传因子的组合方式为Bb×bb,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毛腿雌鸡乙与光腿雄鸡丙交配,后代全部是毛腿,故遗传因子的结合方式为BB×bb,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10.B[用测交法可鉴别一匹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纯合还是杂合,如果后代只有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子;用杂交法可以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关系;用自交法可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用自交法检验小麦的遗传因子组成时,如果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11.D[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比,相当于测交,说明双亲之一必是杂合子,并且产生了两种类型数目相等的配子,A、B正确;双亲产生的每个配子受精的机会相等是后代产生1∶1性状比的必要条件之一,C正确;此实验无法判断显隐性,D错误。]12.A[由题图可知,亲本白色果实和红色果实杂交,F1既有红色果实,又有白色果实,说明亲本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是隐性纯合子,F1白色果实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红色果实是隐性性状,白色果实是显性性状,可知F1含有1/2ee、1/2Ee,各自自交后代中EE占1/2×1/4=1/8,A错误;白色果实是显性性状,红色果实是隐性性状,所以图中红色果实均为纯合子ee,B正确;亲本中白色果实的遗传因子组成为Ee,F1中白色果实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遗传因子组成也是Ee,C正确;F1中红色果实占1/2,白色果实占1/2,F1红色果实自交得到的F2全部是红色果实,F1白色果实自交得到的F2中,红色果实∶白色果实=1∶3,所以F2中红色果实与白色果实的理论比是(1/2+1/2×1/4)∶(1/2×3/4)=5∶3,D正确。]13.(1)分离假说—演绎实验一(2)实验二黄色(3)性状分离DD或Dd2/3(4)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D∶d=1∶114.(1)紫②③(2)Bb×bbBB×bbBb×Bb(3)①③(4)1/3解析(1)由组合③亲本为紫花×紫花,而子代出现白花,或组合②亲本为紫花×白花,而子代仅有紫花可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2)组合①子代分离比为1∶1,说明为测交,亲本组合为Bb×bb;组合②子代仅有紫花,说明为显隐性纯合子杂交,亲本组合为BB×bb;组合③子代分离比为3∶1,说明亲本为杂合子,即Bb×Bb。(3)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组合①子代分离比为1∶1,表明为测交;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组合③亲本均为紫花,子代出现了白花,此现象为性状分离。(4)组合③Bb×Bb→F1:1/4BB、1/2Bb、1/4bb,子代的紫花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约为1/3。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1课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解释和验证1.C[重组类型是与亲本比较,不是与F1进行比较,在F2中出现了2种亲本没有的性状组合,重组类型为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A错误;子一代豌豆自交得到子二代,所以子一代母本无须去雄,B错误;子一代植株所结种子即为子二代,其性状表现及比例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约为9∶3∶3∶1,D错误。]2.B[F2中纯合子(1/16YYRR、1/16YYrr、1/16yyRR、1/16yyrr)的比例为4/16,故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1∶3,B错误。]3.D4.A[①~④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根据遗传因子组成与性状表现的关系可知,①②③④都表现为皱粒,A正确;①②③是黄色,④是绿色,B错误;①和④出现的概率均为1/16,C错误;亲本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和yyRR,F2中Y_R_与yyrr是重组类型,占5/8,D错误。]5.C[F2中性状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性状为黄色甜(Y_ss)和白色非甜(yyS_)。F2中性状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占4/16,根据白色甜玉米80株,占子二代的1/16可知,F2的总个体数为80×16=1280(株),所以性状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数为80×16×4/16=320(株),C正确。]6.D[F1是双杂合子,自交产生的后代性状分离比是9∶3∶3∶1,①错误;由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1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是3种,比例是1∶2∶1,所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是9种,④错误。]7.D8.B[埃博拉病毒为非细胞生物,不适用于孟德尔遗传规律,①错误;山羊、水稻为真核生物,可进行有性生殖,适用于孟德尔遗传规律,②⑤正确;大肠杆菌、念珠蓝细菌为原核生物,不适用于孟德尔遗传规律,③④错误,故选B。]9.C[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即①过程;雌、雄配子各有4种,所以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但子代遗传因子组成有9种;F1中与亲本性状表现不同的有A_bb、aaB_、aabb,其所占比例为7/16;F1中纯合子为AABB、AAbb、aaBB和aabb,其所占比例为4/16,则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4/16=12/16,即3/4。]10.A[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的个体会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由于隐性类型只能产生yr一种配子,所以测交后代中会出现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的个体,B错误;通过测交不能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C错误;由于隐性类型只能产生一种配子(rb),所以某植株产生的两种配子是Rb、RB,其遗传因子组成是RRBb,D错误。]11.C[根据F2中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可以判断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可以判断圆粒对皱粒为显性,A正确;因为F2每对相对性状的比例都是3∶1,可以推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双杂合子,B正确;F1的性状表现为黄色圆粒,遗传因子组成可以确定,C错误;亲本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因子组成有两种情况,可能是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也可能是纯合的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D正确。]12.C[选择亲本③和④杂交,依据花粉的形状和花粉的糯性与非糯性两对相对性状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由于易染病与抗病遗传因子的性状表现不在配子中表现,所以不能用花粉来观察这一性状的分离现象,B错误;选择①和④为亲本进行杂交时,因为都是纯合子,所以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Ttdd,而带有A、a遗传因子的花粉数相等,所以蓝黑色花粉粒∶橙红色花粉粒=1∶1,C正确;选择①和②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遗传因子组成为AATtdd,是非糯性抗病圆粒,由于只有抗病遗传因子和易染病遗传因子杂合,通过观察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不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13.(1)毛颖、抗锈(2)PPrr、ppRRppRr(3)PR、Pr、pR、pr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分离,而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4)1/83/8(5)RR∶Rr=1∶2解析(1)由纯种毛颖易感锈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植株(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可判断毛颖、抗锈均为显性性状。(2)亲本甲、乙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PPrr、ppRR;丙的遗传因子组成是PpRr,由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比例作出的统计结果图判断丁的遗传因子组成是ppRr。(3)因为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分离,而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因此F1形成的配子种类有PR、Pr、pR、pr四种。(4)F2中遗传因子组成为ppRR的概率为1/2×1/4=1/8,光颖抗锈植株的比例为1/2×3/4=3/8。(5)由于只考虑抗锈和感锈一对相对性状,即Rr和Rr杂交,因此F2中抗锈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RR∶Rr=1∶2。14.遗传图解如下:F2籽粒中:①若黄粒(A_)∶白粒(aa)=3∶1,则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②若非糯性粒(B_)∶糯性粒(bb)=3∶1,则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③若黄色非糯性粒∶黄色糯性粒∶白色非糯性粒∶白色糯性粒=9∶3∶3∶1,即A_B_∶A_bb∶aaB_∶aabb=9∶3∶3∶1,则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C[选项A、B、D均是孟德尔成功的原因,选项C不能作为其成功的原因。因为无目的、无意义的大量的实验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孟德尔曾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山柳菊,结果却一无所获,也反过来说明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2.B[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提出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B错误。]3.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高茎豌豆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不能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D错误。]4.B5.D[纯合易感病矮秆品种的基因型是ddrr,纯合抗病高秆品种的基因型是DDRR,二者杂交得到的F1为高秆抗病(DdRr),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性状分离,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的新类型占3/16,基因型为ddRR和ddRr,上述育种方法属于杂交育种;在F2中矮秆抗病的个体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从F2中不能直接选育出矮秆抗病新品种,D错误。]6.C[根据题意分析,基因型为HhRr与hhRr的两个个体杂交,按照基因的分离定律分别考虑两对基因:Hh×hh→1Hh∶1hh,Rr×Rr→3R_∶1rr,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所以它们的子代表型比例为(1∶1)×(3∶1)=3∶1∶3∶1,C正确。]7.D[设多指症相关基因为T、t,白化病相关基因为A、a。依题意可得,T_A_×ttA_→ttaa,单独考虑多指症,可推知父亲基因型为Tt;单独考虑白化病,则父母基因型均为Aa。所以双亲基因型为TtAa和ttAa。单独考虑多指症,Tt×tt→1/2Tt、1/2tt;单独考虑白化病,Aa×Aa→3/4A_、1/4aa,按题目要求表型为T_aa(双病兼发)的概率为1/2×1/4=1/8,D正确。]8.C[根据题意可知,父母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所以倘若他们再生育,未来子女为蓝眼离生耳垂(A_bb)的概率是3/4×1/2=3/8,未来子女为蓝眼连生耳垂(aabb)的概率是1/4×1/2=1/8。]9.B[依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Yy,在F2高秆绿茎植株中,基因型为Ddyy的植株占2/3,DDyy的植株占1/3,其中只有Ddyy自交后代中会出现矮秆绿茎(ddyy),出现的概率是2/3×2/3×1/4=1/9,则后代中高秆绿茎∶矮秆绿茎=8∶1,B正确。]10.D[AABb×aabb→后代紫花(A_B_)所占比例为1×1/2=1/2,即紫花∶白花=1∶1,A不符合题意;AAbb×Aabb→后代紫花(A_B_)所占比例为1×0=0,即紫花∶白花=0∶1,且AAbb、Aabb均为白花,B不符合题意;AaBb×aabb→后代紫花(A_B_)所占比例为1/2×1/2=1/4,即紫花∶白花=1∶3,C不符合题意;AaBb×Aabb→后代紫花(A_B_)所占比例为3/4×1/2=3/8,即紫花∶白花=3∶5,D符合题意。]11.C[组合一的杂交后代表型比例为9∶3∶3∶1,所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一定为AaBb×AaBb;组合二杂交后代只有白茧,且黑蚁与淡赤蚁比例为1∶1,所以亲本基因型组合一定为Aabb×aabb;组合三杂交后代只有黄茧,且黑蚁与淡赤蚁比例为3∶1,所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或AaBB×Aabb;只有组合一中AaBb和组合三中AaBB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才与组合三相同。]12.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D_E_,若夫妇中有一方耳聋,另一方基因型为DDEE,则后代的听觉全部正常,A正确;只有耳蜗管正常(D_ee)与只有听神经正常(ddE_)的夫妇,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可能全为DdEe,表现为听觉正常,B正确;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耳聋孩子的概率为1-3/4×3/4=7/16,C错误;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听神经正常孩子(__E_)的概率为3/4,D正确。]13.(1)红色多棱果品种黄色正常果形品种(2)RrFf红色正常果形(3)9/161/16解析(1)根据显隐性关系推知三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RRff、rrFF、rrff;题目要求获得红色正常果形的新品种,则所用的亲代中必然含有R和F基因,所以应用红色多棱果品种和黄色正常果形品种作为亲本。(2)纯合的红色多棱果和纯合的黄色正常果形的基因型分别为RRff和rrFF,它们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是RrFf,性状为红色正常果形。(3)F1自交得到的F2中红色正常果形(R_F_)占3/4×3/4=9/16,其中能稳定遗传的RRFF在F2中占1/4×1/4=1/16。14.(1)黑色短毛兔×褐色长毛兔→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从F2中选出黑色长毛兔F2中黑色长毛兔×褐色长毛兔(测交),其后代不出现褐色长毛兔的亲本即为纯合黑色长毛兔(2)自由组合重点突破练(一)1.D[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3∶1,即AA占3/4,Aa占1/4,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可知3/4AA自交子代全部是3/4AA,1/4Aa自交后代中,AA=1/4×1/4=1/16,aa=1/4×1/4=1/16,Aa=1/4×1/2=1/8,故AA共有AA=3/4+1/16=13/16,所以子一代AA、Aa、aa种子数之比为13/16∶1/8∶1/16=13∶2∶1,D正确。]2.D3.B4.B[由题意“含显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显性基因(A)的卵细胞不能结合”可知,黄色老鼠的基因型不能是AA,只能是Aa,所以黄鼠(Aa)与黄鼠(Aa)交配后得到第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第二代小鼠产生的配子有A=2/3×1/2=1/3,a=1-1/3=2/3,第二代小鼠随机交配得到第三代,其中aa=2/3×2/3=4/9,Aa=2/3×1/3×2=4/9,AA不存在,即第三代中黄鼠的比例是4/8=1/2,B正确。]5.C[由表格可知,灰色是隐性性状,因此灰色都是纯合子,A正确;由乙组可以判断黄色是显性性状,因此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B正确;由杂交组合乙可推知,控制黄色的基因显性纯合致死,因此黄色鼠都是杂合子,C错误;控制鼠毛色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D正确。]6.C7.C[根据题意可把两对性状分开计算:黄色∶灰色=(6+3)∶(2+1)=3∶1,短尾∶长尾=(6+2)∶(3+1)=2∶1,因此黄色对灰色为显性,短尾对长尾为显性,且BB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A正确;F1中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有AaBb、AABb两种,B正确;F1中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灰色长尾鼠的基因型为aabb,二者交配后各表型的比例为2∶2∶1∶1,C错误;长尾属于隐性性状,理论上长尾鼠自由交配后F2全为长尾,D正确。]8.C[根据题意,W_的个体为白色,wwY_为黄色,wwyy为绿色。基因型为WwYy的白色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3(1/4WW、1/4ww、1/2Ww)×3(1/4YY、1/4yy、1/2Yy)=9(种),其中3/4W_为白色,1/16wwyy为绿色,3/16wwY_为黄色,所以后代表型种类是3种,比例为12∶3∶1,C正确。]9.B[设两对等位基因为A、a,B、b,则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其中杂合子占8/9,B错误。]10.B[假设子叶颜色相关基因用Y、y表示,种子形状相关基因用R、r表示,亲本为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_R_和yyrr。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该比例等于(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与(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2∶4)之和,根据豌豆结实能力相等可推测F1个体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且二者比例为1∶1。则该群体的配子比例为YR∶Yr∶yR∶yr=(1/2×1/4)∶(1/2×1/4)∶(1/2×1/4+1/2×1/2)∶(1/2×1/4+1/2×1/2)=1∶1∶3∶3,该群体测交产生的后代的性状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3∶3,其中绿色皱粒的豌豆所占的比例是3/8,B正确。]11.D[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C_,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__C_,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cc,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cc,绿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C_,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__cc。自然种群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4种,A错误;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出现白花,所以肯定含有a、c基因,因此,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Cc。当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时,自交子代不会出现黄花植株,所以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B错误;由于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自交子代中绿花植株(A_bbC_)的概率为3/4×1/4×3/4=9/64,红花植株(A_B_cc)的概率为3/4×3/4×1/4=9/64,所以比例相同,C错误;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则自交子代出现的黄花植株(A_bbcc)的比例为3/4×1/4×1/4=3/64,D正确。]12.C[根据亲代灰身果蝇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可知,灰身对黑身为显性,A正确;根据子代灰身∶黑身≈3∶1,长翅∶残翅=1∶1,以及亲代的表型可知,母本和父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B正确;后代中除了灰身长翅外,黑身长翅和灰身残翅中也有杂合子,C错误;子代灰身残翅(eq\f(1,3)AAbb、eq\f(2,3)Aabb),产生ab配子的概率为2/3×1/2×1=1/3,黑身长翅(aaBb)产生ab配子的概率为1×1/2=1/2,因此子代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果蝇杂交产生黑身残翅(aabb)的概率为1/6,D正确。]13.(1)青(2)性状分离3∶1(3)1/2测交F1相关的基因型(4)金定(5)分离解析(1)由第3、4组的实验结果可知,青色∶白色≈3∶1,故青色是显性性状。(2)在第3和4组自交后代均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性状,这是性状分离的现象,且比例接近3∶1。(3)第5组实验结果中青色∶白色≈1∶1,说明青色蛋占1/2,该杂交方式称为测交,测交可以检验F1相关的基因型。14.(1)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AABB、aaBB(2)红花∶粉红花∶白花=3∶2∶3(3)AAbb或Aabb1/9(4)让该植株自交,观察后代的花色解析(1)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1组中,纯合白花(AABB或aaBB或aabb)×纯合红花(AAbb)→粉红花(A_Bb),F1自交后代出现1∶2∶1的分离比,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第2组中,纯合白花(AABB或aaBB或aabb)×纯合红花(AAbb)→粉红花(A_Bb),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6∶7,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2)第1组的F1(AABb)自交所得F2为AABB(白花)∶AABb(粉红花)∶AAbb(红花)=1∶2∶1,其中1/4AABB和1/4AAbb自交后代能稳定遗传,1/2AABb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1/4AABB、1/2AABb、1/4AAbb),所以F2中表型及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1/4+1/2×1/4)∶(1/2×1/2)∶(1/4+1/2×1/4)=3∶2∶3。(3)第2组的F1基因型为AaBb,自交所得F2中红花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bb、2/3Aabb,粉红花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Bb、2/3AaBb,则红花个体与粉红花个体随机杂交,后代开白花(aaBb或aabb)的个体占2/3×2/3×1/4=1/9。(4)第2组F2中红花植株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鉴定其基因型的最简单的方法是让该植株自交,观察后代的花色。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1.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但也有大小不同的,B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四分体出现,C错误。]2.A[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四分体,A正确;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两条染色体可能是非同源染色体,B错误;减数分裂Ⅱ时向两极移动的两条染色体原来是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形状、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可能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D错误。]3.C[一个四分体由2条染色体组成,A错误;一个四分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这4条染色单体并非都是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粒上的2条染色单体才能称为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在四分体中,染色体数∶核DNA数=1∶2,D错误。]4.C[减数分裂是指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分裂,其结果是分裂形成的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亲代的一半。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根本原因是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C符合题意。]5.B[着丝粒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B符合题意。]6.B[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的每一极都不再具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7.C[分析图示可知,过程①是原始生殖细胞的增殖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有丝分裂,A正确;②表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与①中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一样,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形成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过程③中,形成四分体后,着丝粒会排列在赤道板两侧,C错误;①有丝分裂和④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均有着丝粒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的过程,D正确。]8.D[减数分裂Ⅰ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相同的精细胞,则图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染色体组成相同的①④,D符合题意。]9.D[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所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均不正常(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多一条染色体,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少一条染色体),因此这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4个精细胞均不正常;另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正常,减数分裂Ⅱ时,有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1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则这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形成的两个精细胞均不正常,而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形成的两个精细胞均正常。]10.B[SC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故SC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不存在,B错误;据题干信息,如果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因此SC的组成成分可能有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中可能有氨基酸,D正确。]11.B[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为精原细胞,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丙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丁细胞为精细胞,故精细胞形成过程的顺序为甲→丙→乙→丁,A正确;图甲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图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2个DNA分子,此时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C正确;1个四分体是由1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因此图丙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D正确。]12.A13.(1)减数分裂Ⅰ前2(2)3或4(3)01、3和2、4或1、4和2、3(4)DNA蛋白质甲紫溶液解析(1)图示细胞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此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四分体时期);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含有2个四分体。(2)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故1可以与3自由组合,也可以与4自由组合。(3)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该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子细胞的染色体组合为1、3和2、4或1、4和2、3。(4)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如甲紫溶液,染色之后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14.(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2)次级精母细胞0(3)如图所示解析图A表示某雄性动物个体的体细胞;图B中含有8条染色体,含有同源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因此①表示有丝分裂;图C中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但是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因此②表示减数分裂Ⅰ,③表示减数分裂Ⅱ。C和D是由A经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所形成的,所以C、D中含有的染色体应该是“互补”的关系。第2课时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细胞分裂综合题型解题规律1.C2.B[分析题图可知,图甲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其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A错误;图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是初级卵母细胞,B正确;图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次级卵母细胞,不可能为极体,C错误;图丙细胞中的M、m不是同源染色体,而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D错误。]3.D[卵细胞和卵原细胞均不含有四分体,D错误。]4.B[由图分析可知,实线表示染色体的数目变化,虚线表示核DNA含量的变化,O~b段表示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Ⅰ时期,b~c段表示减数分裂Ⅱ的前、中期,由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b~c段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c点着丝粒才分裂,所以a~c段始终存在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a~c段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比为1∶2,c点及其以后才变为1∶1,C错误;细胞中核DNA先复制一次,再平均分配一次,减数分裂Ⅱ结束时再平均分配一次,D错误。]5.A[甲细胞可能处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乙细胞可能处在减数分裂Ⅱ的前期或中期;丙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小鼠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没有染色单体,说明丙细胞可能处在减数分裂Ⅱ后期;丁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没有染色单体,说明该细胞是精细胞。]6.B[图①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布在细胞中,是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图②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是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图③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是减数分裂Ⅰ中期的细胞;图④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但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减数分裂Ⅱ中期的细胞;图⑤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Ⅱ前期的细胞;图⑥中细胞每一极都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加倍,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图⑦中每个细胞核中含4条染色体,是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图⑧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减数分裂Ⅰ后期的细胞;图⑨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是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图eq\o(○,\s\up1(10))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Ⅱ完成后形成的子细胞。]7.C[据图可知,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b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分离,不存在四分体,c细胞中没有四分体,A错误;a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b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B错误;d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8.C[①属于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③属于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中期同源染色体位于赤道板的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共2处错误。]9.C10.D[分析题图可知,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位于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⑤细胞处于细胞分裂前的间期。①细胞中着丝粒已经分裂,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A错误;细胞②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其产生的子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⑤→③→①,C错误;④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其前一时期为减数分裂Ⅱ中期,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分子数目之比为1∶2,D正确。]11.D[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会出现图乙所示的情况,A错误;卵细胞是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其中极体可发生均等分裂,会出现图丙所示的情况,B错误。]12.A[由于DNA复制加倍,图中实线表示核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虚线表示染色体数目的变化,A错误;在MN段,着丝粒分裂产生的染色体还未进入两个子细胞中,所以每个细胞内都含有和体细胞数目相同的核DNA,C正确;IJ段可表示减数分裂Ⅰ,在四分体时期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在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正确。]13.(1)睾丸(精巢)丙8(2)甲、乙(3)FG甲解析(1)观察题图可知,甲→乙是有丝分裂过程,乙→丙→丁是减数分裂过程,结合图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配,可判断细胞丙为初级精母细胞,所以此器官是睾丸(精巢)。此器官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最多,可达8条。(2)细胞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是1∶1,说明着丝粒已经分裂,无染色单体,可对应甲、乙两细胞。(3)因为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A~E段属于体细胞形成过程,F~I段属于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即FG段;CD段同源染色体对数暂时加倍,是因为着丝粒分裂,对应甲细胞。14.(1)DNA复制细胞分裂前的间着丝粒分裂(2)乙、丙甲(3)81∶2减数分裂Ⅰ后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解析(1)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一个变成两个,原因是DNA的复制;由两个变成一个,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2)凡是具有染色单体的细胞,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个DNA分子,对应图1中的BC段。着丝粒分裂,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对应图1中的DE段。(3)图2中乙细胞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DNA分子数或染色单体数都是染色体数目的二倍。第3课时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以及受精作用1.D[洋葱根尖细胞只能发生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发生,D错误。]2.B[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可判断,①~⑤依次为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减数分裂Ⅰ后期、减数分裂Ⅰ前期、减数分裂Ⅱ末期、减数分裂Ⅱ后期。图中细胞分裂顺序是①→③→②→⑤→④,A正确;图①细胞中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B错误;图②③细胞均具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图⑤细胞中由于着丝粒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故与图①②③细胞中的相同,D正确。]3.C[减数分裂Ⅰ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可能相同,可能不同,C错误。]4.C[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正确;减数分裂Ⅰ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B正确,C错误;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D正确。]5.C6.D[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其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进而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另外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7.C[精卵细胞的识别作用依靠的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A错误;经过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后,受精卵细胞核中含有双亲各一半的遗传物质,因此,后代只能继承双亲的部分遗传特性,B、D错误。]8.C[15个初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可产生60个精子,10个初级卵母细胞正常分裂可产生10个卵细胞,因此最多能形成的受精卵数目是10,C错误。]9.C[过程④中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连续分裂2次,C错误。]10.B[分析题图:根据T3时期②的数量为0,可判断出②表示染色单体,结合T1时期①∶②∶③=1∶2∶2可知,①表示染色体,②表示染色单体,③表示核DNA,A错误;T1时期可表示减数分裂Ⅰ,由于T2时期①②③的数量分别是5、10、10,说明减数分裂Ⅰ后期出现了异常,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动到了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去,产生了染色体数为3和5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它们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Ⅱ,最终形成的4个精子染色体数分别是3、3、5、5,没有一个精细胞的染色体数是正常的,B正确,C错误;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故该精原细胞最终形成的精细胞中有的存在同源染色体,D错误。]11.A[图中a表示减数分裂Ⅰ过程,在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互换,A正确;b表示减数分裂Ⅱ,在着丝粒没有分裂前,仍有染色单体,B错误;c过程发生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d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D错误。]12.A[多精入卵会破坏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因此一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成功融合后通常不再与其他精子融合。防止多精入卵可以保证子代遗传信息来自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能保持后代染色体数目稳定,A错误,B正确;结合题意“当卵细胞与精子融合后,植物卵细胞特异表达和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ECS1和ECS2”可知,未受精的情况下,卵细胞不分泌ECS1和ECS2,C正确;据题意可知,ECS1和ECS2能降解一种吸引花粉管的信号分子,避免受精卵再度与精子融合,推测ECS1和ECS2通过影响花粉管防止多精入卵,D正确。]13.(1)碱性染料(如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体(2)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C→E→D→B(4)014.(1)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十分重要(2)②④①③(3)1∶2∶2(4)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5)①②③4、2、2解析(1)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属于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属于受精作用。(2)①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每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属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属于减数分裂Ⅰ中期;③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属于减数分裂Ⅱ后期。(4)④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而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1.C2.A[该图表示了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情况,但不能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3.D[F2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XWXW和XWXw,D错误。]4.B[白眼为隐性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雌果蝇要表现白眼性状,必须用白眼雄果蝇和带有白眼基因的雌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不携带白眼基因,A不符合题意;F1雌果蝇携带白眼基因,与亲本白眼雄果蝇交配能得到白眼雌果蝇,B符合题意;选用F2杂交花费时间较长,C、D不符合题意。]5.D[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所以果蝇细胞内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A正确;黄身基因与白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果蝇细胞核内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细胞质内的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中,D错误。]6.C[相同位置上有4个荧光点,其中姐妹染色单体上是相同基因,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C错误。]7.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8.A[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一个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自由组合,故图中的A、a与D、d以及B、b与C、c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A符合题意。]9.C10.B11.C[果蝇的两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位于常染色体上和X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亲本果蝇相应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所以F1中雌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全为直翅红眼,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Y,全为直翅白眼,A正确;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只考虑眼色时,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各占eq\f(1,2),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或XbY,各占eq\f(1,2),F2只考虑翅的形状时,纯合子占eq\f(1,2),杂合子占eq\f(1,2),故F2中雌性纯合子占eq\f(1,2)×eq\f(1,2)=eq\f(1,4),雄性纯合子占eq\f(1,2),B正确,C错误;F2只考虑眼色基因时,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和XbY,Y染色体由父方提供,X染色体由母方提供,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F2雄果蝇的眼色基因均来自F1中的母方,D正确。]12.D[根据正交实验的结果可知,暗红眼为显性性状,结合反交实验的结果(雌性全为暗红眼,雄性全为朱红眼)可知,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正交:纯种暗红眼(XAXA)×纯种朱红眼(XaY)→F1暗红眼(XAXa)、暗红眼(XAY),反交:纯种暗红眼(XAY)×纯种朱红眼(XaXa)→F1暗红眼(XAXa)、朱红眼(XaY),C正确;让反交实验的F1雌雄个体交配,即暗红眼(XAXa)×朱红眼(XaY),子代雄性果蝇的表型及比例是暗红眼(XAY)∶朱红眼(XaY)=1∶1,D错误。]13.(1)雄性4假说—演绎X(2)34(3)aaXbYaXb和aY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析(1)题图中的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Y,为雄果蝇,该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将白眼基因与题图中X染色体联系起来,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1、2号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形成配子时分离,若等位基因(A、a)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这个群体中关于该等位基因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AA、Aa、aa;若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上,设该等位基因用M、m表示,则这个群体中雄果蝇关于该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有XMYM、XMYm、XmYM、XmYm4种。(3)若B、b仅位于X染色体上,分别控制果蝇眼睛的红色和白色,A、a分别控制果蝇翅的长翅和短翅,则短翅白眼雄果蝇是双隐性纯合子,基因型为aaXbY,其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aXb和aY,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遵循的遗传规律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4.(1)平行关系(2)易饲养、繁殖快;培养周期短、子代数量多;染色体数量少且容易区分;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红眼雌白眼雄(4)XAXAXaYa所得的白眼雌果蝇与群体中的红眼雄果蝇雌果蝇全是红眼,雄果蝇全是白眼雌雄果蝇全是红眼解析(4)白眼雄果蝇与群体中的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由于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因此亲代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a。证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常用的杂交方案是雌性隐性个体和雄性显性个体(纯合子)杂交。因此本实验可选用测交所得的白眼雌果蝇(XaXa)与群体中的红眼雄果蝇(XAY或XAYA)为亲本进行杂交,如果子一代雌果蝇全是红眼,雄果蝇全是白眼,说明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AY,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即假设1成立;如果子一代雌雄果蝇全是红眼,说明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AYA,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即假设2成立。第3节伴性遗传1.B[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可以产生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A错误;Y染色体只能由父亲产生,只能遗传给儿子,B正确;性染色体上有的基因不决定性别,如色盲基因,C错误;女性体细胞内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X,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只含有1条X染色体,D错误。]2.B3.B[设该病的相关基因为B和b,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7号的基因型为XbY,其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5号个体,说明5号是杂合子,基因型为XBXb,又因为1号和2号都不患红绿色盲,故2号为杂合子,即5号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个体。]4.B[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由题意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BXb,Ⅰ-2的基因型为XBY,再生一孩子为患病男孩(XbY)的概率是1/4,C错误;Ⅱ-3的基因型为XbY,若与正常女性(XBXB)婚配,所生的孩子均正常;若与正常女性(XBXb)婚配,所生的女儿和儿子都有1/2为患者,D错误。]5.C6.C[若用A/a表示相关基因,Ⅲ-4为该病患者,基因型为XAY,与正常女性(基因型为XaXa)婚配,所生女孩均为患者(基因型为XAXa),所生男孩均正常(基因型为XaY),C错误。]7.D[ZAZA×ZAW组合后代的基因型是ZAZA、ZAW,ZAZA×ZaW组合后代的基因型是ZAZa、ZAW,这两组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不透明的,无法根据皮肤特征区分幼虫雌雄,A、B不符合题意;ZAZa×ZAW组合后代的基因型是ZAZA、ZAZa、ZAW、ZaW,即后代雌性幼虫皮肤有透明的和不透明的,雄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不透明的,无法根据皮肤特征区分不透明的后代幼虫的雌雄,C不符合题意;ZaZa×ZAW组合后代的基因型是ZAZa、ZaW,即后代幼虫皮肤透明的全是雌性,皮肤不透明的全是雄性,可依据幼虫皮肤特征区分雌雄,D符合题意。]8.C[设相关基因为A、a,正交亲本中雌鸡基因型为ZAW,表现为芦花鸡,雄鸡基因型为ZaZa,表现为非芦花鸡,A正确;正交子代的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AZa,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也是ZAZa,均为杂合子,B正确;反交子代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Za和ZAW,雌雄相互交配,所产雌鸡的基因型为ZAW和ZaW,既有芦花鸡,又有非芦花鸡,C错误;正交子代芦花鸡均为雄性,非芦花鸡均为雌性,所以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D正确。]9.B[B项中双亲患病,女儿正常,这是显性遗传病,若致病基因位于Ⅱ-1片段,则父亲的X染色体上含有显性致病基因,其女儿也必患病,而图中女儿正常,故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Ⅱ-1片段;A、C项中如果母亲X染色体的Ⅱ-1片段含有隐性致病基因,可能生出一个患病的儿子;D项中双亲X染色体的Ⅱ-1片段含有隐性致病基因或父亲X染色体的Ⅱ-1片段含有显性致病基因,均可以生出患病的女儿。]10.D[亲本基因型是XBXB×XbY,由于XbY的个体只能产生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因此,子代的基因型为XBY,即后代全为雄株,A正确;当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时,子代的基因型为XBY、XBXB,后代雌、雄植株各半,B正确;当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时,子代的基因型为1/4XBXB、1/4XBXb、1/4XBY、1/4XbY,可知后代中狭叶植株(XbY)占1/4,C正确;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其中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子代基因型为1/2XBY、1/2XbY,即后代中宽叶植株占1/2,D错误。]11.D[一般而言,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①不符合题意;含X染色体的配子包括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为雄配子,所以含X染色体的配子多于含Y染色体的配子,②不符合题意。]12.C[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儿子(XaY)与正常女子(XaXa)结婚,后代患病率为0,A、B错误;女儿(XAXa)与正常男子(XaY)结婚,后代患病率为1/2,C正确;女儿(XAXa)与正常男子(XaY)结婚,后代患者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D错误。]13.(1)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2)DD或DdDDDd1/4(3)XAXa5解析(1)在甲、乙家族中Ⅰ-1和Ⅰ-2均无病,但他们的儿子均患病,则两种病均为隐性遗传病。由于乙家族中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乙家族表现为静止性夜盲症。因此,甲家族表现为进行性夜盲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由于甲家族表现为进行性夜盲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甲家族Ⅲ-1基因型可能是DD或Dd,Ⅲ-2的基因型是dd,要保证其后代一定正常,需选择与基因型为DD的男子结婚。Ⅲ-3的父亲患病,而其表现正常,因此其基因型为Dd;Ⅱ-3的基因型为dd,且Ⅱ-3与Ⅱ-4有患病儿子,因此,Ⅱ-4的基因型为Dd,则二者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2×1/2=1/4。(3)乙家族中的夜盲症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因此,Ⅱ-2基因型为XAXA或XAXa,又因为Ⅱ-2生有患病的儿子,因此其基因型为XAXa,Ⅲ-2为患者,其基因型为XaY,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可知,其致病基因来自Ⅱ代5号个体。14.(1)X圆叶(2)①不耐寒②31/36(3)正常雌株XYXX解析(1)分析杂交结果可知,圆叶与尖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说明控制圆叶和尖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圆叶为显性性状。(2)①分析表格信息可知,F1的雌雄个体中均表现为不耐寒∶耐寒≈3∶1,说明不耐寒是显性性状,且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设控制不耐寒和耐寒的基因为A、a,控制圆叶和尖叶的基因为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故F1中不耐寒(1/3AA、2/3Aa)圆叶雌株(1/2XBXB、1/2XBXb)和不耐寒(1/3AA、2/3Aa)尖叶雄株(XbY)交配,F2雌性个体中纯合子出现的概率是(4/9AA+1/9aa)×1/4XbXb=5/36,则杂合子出现的概率为1-5/36=31/36。重点突破练(二)1.B[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因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顺序是复制→联会→分离→着丝粒分裂。]2.D[分析题图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故只能发生于睾丸中,不会发生于卵巢中,A、B错误;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部分相应片段发生于四分体时期,而图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C错误。]3.C4.B[由细胞Ⅱ和细胞Ⅳ不均等分裂可知,细胞Ⅰ是卵原细胞,细胞Ⅱ是初级卵母细胞,细胞Ⅲ是极体,细胞Ⅳ是次级卵母细胞,细胞Ⅴ、Ⅵ、Ⅶ是极体,细胞Ⅷ是卵细胞。细胞Ⅱ是初级卵母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细胞Ⅷ中含有B和b基因,说明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含有B和b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因此,细胞Ⅳ中有2个B基因和2个b基因,细胞Ⅲ中只含有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故细胞Ⅴ含有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a基因,不含b基因,B正确,C错误;细胞Ⅲ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末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D错误。]5.C[基因随DNA的复制而加倍,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中将出现四个黄色和四个绿色荧光点,①错误,②正确;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两个四分体中分别出现四个黄色、四个绿色荧光点,③错误,④正确。故选C。]6.C[图1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无法判定性别,A错误;只处于有丝分裂的是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有可能是有丝分裂前、中期,也有可能是减数分裂Ⅰ,B错误;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对应的是图2的b类型细胞,C正确;c类型细胞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后期或末期的细胞,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7.B[Ⅲ9是红绿色盲患者且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父亲Ⅱ7正常,可推知该女性患者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Ⅱ6,而Ⅱ6一定是从她的色盲父亲Ⅰ2那里得到色盲基因的。]8.D[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全患病,儿子是否患病与母亲基因型有关,A错误;女性患者可以是杂合子,其后代中子女不一定患病,B错误;该致病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不可能携带该显性致病基因,C错误。]9.A[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Ⅱ-1的母亲一定携带致病基因,但不一定是患者,A正确;由于Ⅱ-3的父亲为患者,致病基因一定会传递给Ⅱ-3,所以Ⅱ-3一定为携带者,B错误;Ⅲ-2的致病基因来自Ⅱ-3,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Ⅰ-2,C错误;Ⅱ-3一定为携带者,设致病基因为a,则Ⅲ-3基因型为1/2XAXA、1/2XAXa,和正常男性(XAY)婚配生下的子女患病概率为1/8,即后代可能患病,D错误。]10.C[对于灰身和黑身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后代雌雄都是灰身,说明灰身为显性性状,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对于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正反交后代雌雄表型不同,且雌性亲本为红眼时,后代全为红眼,可判定红眼为显性性状,且位于X染色体上,A、B正确;假设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组合①中,F1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F2雌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所占比例为1/4AA×1/2XBXB=1/8,C错误;组合②中,F1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1/4aa×1/2XbY=1/8,D正确。]11.C[红绿色盲基因位于Ⅰ非同源区上,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即该对等位基因位于Ⅱ同源区,B正确;Ⅰ非同源区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包括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C错误;若某病是由位于Ⅲ非同源区的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全为男性,且表现为限雄遗传,D正确。]12.C[该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即ZW为雌性,ZZ为雄性,则与体色有关的性染色体上基因B和b决定的基因型中,雌性有ZBW、ZbW,雄性有ZBZB、ZBZb、ZbZb,雄性多于雌性,A正确;含有aa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白色,白色个体杂交只能得白色子代,B正确;若AaZBW和AaZBZb杂交,子代雄性个体中,基因型为AA和aa个体的比例和为1/2,基因型为ZBZB的比例为1/2,故纯合子的比例为1/2×1/2=1/4,杂合子的比例为1-1/4=3/4,C错误;只有基因型为AaZBW、AaZBZb的深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才会出现三种颜色,D正确。]13.(1)②ⅡⅡ→Ⅲ→Ⅰ→Ⅳ(2)减数分裂Ⅱ中期0Ⅲ(3)②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4)④Ⅱ①解析(1)染色单体在着丝粒分裂后数目为0,故代表染色单体的是②;Ⅰ可代表体细胞或减数分裂Ⅱ后期、末期,Ⅱ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Ⅰ,Ⅲ代表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Ⅳ代表减数分裂Ⅱ完成,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Ⅱ;若类型Ⅰ、Ⅱ、Ⅲ、Ⅳ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从分裂期开始四种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Ⅱ→Ⅲ→Ⅰ→Ⅳ。(2)图乙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代表减数分裂Ⅱ中期,此时细胞中没有四分体,对应图甲的Ⅲ。(3)图乙代表减数分裂Ⅱ中期,处于图丙曲线的②段。图丙中③代表减数分裂Ⅱ后期、末期,②~③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4)图甲中的Ⅳ代表减数分裂Ⅱ完成,对应图丙的④段,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应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分别发生在图甲中类型Ⅱ的细胞和图丙的①段。14.(1)减数分裂Ⅰ(2)E或e分离(3)50%100%(4)①腿部无斑纹腿部有斑纹③雌果蝇全为腿部有斑纹,雄果蝇全为腿部无斑纹X染色体的B(或后代雌雄个体腿部全部有斑纹X、Y染色体的同源)解析(4)为确定H、h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B区段还是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可选用纯种果蝇作亲本,雌性亲本表型为腿部无斑纹,雄性亲本表型为腿部有斑纹。进行杂交后,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并统计记录结果。结果分析:若为伴X染色体(B区段)遗传,即亲本基因型为XhXh×XHY,后代雌果蝇全为腿部有斑纹XHXh,雄果蝇全为腿部无斑纹XhY;若为伴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即亲本基因型为XhXh×XHYH,后代雌雄果蝇均为腿部有斑纹XHXh、XhYH。15.(1)常隐X隐(2)AaXBXb4(3)62(4)1/8(5)1/8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C[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某种“转化因子”能使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小鼠患败血症死亡,从病死小鼠中能分离得到S型细菌和R型细菌,B、D正确;该实验证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C错误。]2.B3.A[格里菲思通过4组实验对照得出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A正确;格里菲思的实验表明S型细菌的某种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可使小鼠死亡,B错误;格里菲思实验是艾弗里实验的基础,C错误;艾弗里的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D错误。]4.B[本实验是以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因此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会侵入大肠杆菌体内进行增殖,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不能再含32P的物质,A错误;若只有沉淀物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证明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但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必须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行相互对照,C错误;若实验中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入大肠杆菌细胞,或培养时间过长,造成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D错误。]5.C[题图中放射性主要分布于上清液中,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放射性来源于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说明使用的是35S标记的T2噬菌体,A正确,C错误;第一步是标记噬菌体,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需要用细菌来培养噬菌体,第二步是将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B正确;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D正确。]6.D[大肠杆菌中含有P的化合物有核酸、ATP、磷脂等,因此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不只有核酸含32P,A错误;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故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错误;噬菌体增殖时,遗传物质来源于亲代噬菌体,能量和原料来源于大肠杆菌,C错误;若培养的时间太短,噬菌体可能没来得及吸附在大肠杆菌上,或DNA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大肠杆菌,两组实验的沉淀物中都几乎没有放射性,D正确。]7.C[除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外,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B正确;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C错误;HIV、SARS病毒都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均为RNA,D正确。]8.B[该实验设计思路是将RNA和蛋白质分离,再分别验证其作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是设法去除大部分糖类、脂质、蛋白质,制成细胞提取物,分别加入蛋白酶、RNA酶或酯酶、DNA酶对细胞提取物进行处理,再进行转化实验,探究细胞提取物内某种成分的转化活性,B错误。]9.B[图中开始R型细菌数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小鼠的免疫系统正在清除R型细菌,A错误;由R型细菌转化而来的S型细菌的后代为S型细菌,C错误;图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产生的S型细菌进行繁殖后得到的,D错误。]10.C[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链球菌,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能合成蛋白质,B错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其DNA进入大肠杆菌,以大肠杆菌的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而核苷酸中含有P,则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T2噬菌体为DNA病毒,二者所含核酸类型不同,D错误。]11.C[由题干“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可知,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还没有裂解,故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A正确;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故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B正确;该实验中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未来得及侵染大肠杆菌,C错误。]12.B[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细菌(非抗—R)共同培养,非抗—R型细菌被转化为抗—S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说明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能支持艾弗里的结论,A正确;该实验与艾弗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但不是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实验选用了抗青霉素这一性状作为观察指标,从而可以判断非抗—R型细菌是否发生了转化,C正确;青霉素抗性与荚膜形成无关,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也能发生转化,D正确。]13.(1)运用“减法原理”,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后,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2)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②①④③(4)沉淀物(5)会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较强的放射性14.(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2)DNARNAP(3)沉淀物35S上清液朊病毒(4)DNA脱氧核苷酸氨基酸第2节DNA的结构1.C[DNA分子中不含碱基U,A错误;磷酸和含氮碱基都连接在脱氧核糖上,且分别位于脱氧核糖的两侧,B、D错误。]2.B[沃森和克里克以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呈螺旋结构,B错误。]3.B4.B[DNA中互补碱基数目相等,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推知G=C=A=T=10,脱氧核糖的数目等于碱基数目,所以是40个。]5.B6.A7.A[DNA的基本骨架是由②脱氧核糖和①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A正确;②③⑨构成一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氢键越多,DNA越稳定,A与T之间有2个氢键,C与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C(⑦)与G(⑥)所占比例越大,DNA越稳定,C错误;每条链的末端上的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基团,D错误。]8.A[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64%,则二者之和在一条链中的比例也是64%,又知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30%,所以这一条链中胸腺嘧啶占该链全部碱基的64%-30%=34%,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34%,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17%。]9.C[棉花和绵羊体内有DNA和RNA,其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不一定相等;烟草花叶病毒只含单链RNA,嘌呤碱基数和嘧啶碱基数不一定相等;而T2噬菌体只含双链DNA,其嘌呤碱基数和嘧啶碱基数相等,故选C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