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杜甫诗三首》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而单元第二篇,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唐诗。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反应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这三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时所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写景或怀古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写此诗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分别咏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主旨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学情分析不少同学在学习古诗时只重背诵,不注意对其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初步鉴赏古诗,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特点;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4.背诵这三首诗。教学重难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引出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激趣入题了解杜甫巩固对杜甫的了解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试读感知诗歌朗读指导培养朗读能力明确诗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适时补充纠正。学生借助注释叙述诗意: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沉。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意象解读、主旨探究、艺术手法理解写了什么:意象?意境?2.表达了什么情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2)寻找诗中的主旨句。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3.怎么写?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1)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2)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3)第三联开始,诗意是怎样转折的?4)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3.1)首联:借景抒情;颔联: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颈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尾联: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韵味绵长。2)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盖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3)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4)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1.意象:玉露枫林巫山巫峡波浪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凄凉、黯淡、阴沉又动荡不安的意境。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眼)杜甫的情怀:1)故园之思2)羁旅之感3)漂泊之愁4)家国之忧5)秋士迟暮之悲意象大多学生应该可以看出,但手法和情感需要教师讲解时全面分析。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学生齐声背诵体会情感与主题第二课时(《咏怀古迹》)检查背诵每组抽一人背诵巩固知识引出新课提问:“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分别都是在说谁么?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将要学习的《马嵬》中的杨贵妃、<<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西施、杨玉环、貂禅、王昭君激趣诗作简介1.诗体:一组怀古诗,也是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说说读过哪些怀古诗。如《赤壁怀古》……讲讲你所知道的王昭君。学生初知诗歌试读指出优缺点,纠正错误。复习:七律的读法一两名同学试读培养朗读能力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培养朗读能力明确诗意适时补充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醒: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学生借助注释叙述诗意: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诗意解读、主旨探究、艺术手法理解提出思考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7.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8.“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9.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学生小组合作1.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3.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意象大多学生应该可以看出,但手法和情感需要教师讲解时全面分析。归纳寓意《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体会情感与主题第三课时(《登高》)课前齐备前两首诗巩固引出新课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一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为我们留下的一篇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激趣了解写作背景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三年之后他病死于湘江途中。鼓励学生补充帮助理解诗意试读纠正错误一两名同学试读感知诗歌朗读指导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范读学生画出节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培养朗读能力意象解读、主旨探究、艺术手法理解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2)怎样理解“飞鸟”这一意象?(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这一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2)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体现出作者阔大的胸襟。他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所感到的豁达、坦荡、胸襟开阔。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正确理解“做客”。2)什么叫登台?3)古人为什么登台?4)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5)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6)罗大经读出八重含义,你能读出几重?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2)苦,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苦恨”?(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学生小组合作1.1)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2)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人给我们留下的空白。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象征此时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的杜甫。2.1)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情感蕴藏: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学生齐声背诵体会情感与主题比较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也有明显的不同,试做比较。共同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