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中课外古诗词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杜甫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四、商山早行/温庭筠一、《月夜忆舍弟》杜甫【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B)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解析】B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D.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解析】B.无奈、悲愤的情感。三、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答:这两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5、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原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2、把自己与贾谊和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主题的句子: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二、选择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解析】D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是间接抒情,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2、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颔联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B.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C.本诗表达了对贾谊的凭吊、悲慨、哀怜、惋惜之情,同时作者借怜贾谊以自怜,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D.一个“过”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恰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遭迁谪的悲苦命运。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解析】D一个“悲”字,直贯篇末。三、简答题: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答: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3、《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感情?答:秋天的傍晚,诗人在众人散去之后,独自追寻贾谊的遗迹;寒林日斜,故居仍在而先贤故去,思之令人哀叹。颔联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在这种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足见其景仰倾慕,第四句,尤其是“空见”二字,进一步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4、结合《长沙过贾谊宅》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原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朝奏夕贬”的诗句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2、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使人见到他的刚正不阿的气概的句子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3、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4、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有异曲同工之妙。二、选择题:1、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解析】D结语沉痛而稳重,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2、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D)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解析】D颔联是说,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3、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理解不正确的是(D)A.“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首联直写自已获罪被贬的原因。“朝”与“夕”,“九重天”与“路八千”,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进而表明自己的心迹。“圣明”而有“弊事”相对成趣。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即景抒情,情悲且壮。“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横”“拥”两字形容物态都很精当,且有气势。D.“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从容。诗人向侄孙交待后事,语义紧扣第四句,进而叶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解析】D进而叶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是错误的,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4、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B.领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解析】D.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并不是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三、简答题: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无奈怨愤之情。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答: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3、颈联“云横”二句即景抒情,是干古传唱的名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答:“云横“借物寓情,语意双关,明写天气不好,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4、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答: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四、《商山早行》温庭筠【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二、选择题:1、下列能准确表现早春特征的一组词语是(
A
)A.槲叶落枳花开凫雁 B.霜槲叶落凫雁C.霜槲叶落枳花开 D.晨起鸡鸣杜陵梦【解析】A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解析】A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解析】C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4、下列对《商山早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诗中不著“早”字,但通过视觉、听觉的综合描写,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B.《商山早行》领联两句诗由六个名词构成,写了六种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把深秋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表现出行之早。C.“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炼字很妙,“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的暗,以显出行之早。D.“因患杜陵梦”实际是说作者的家在杜陵;“凫雁满回塘”想象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画面,通过梦中家乡的温暖反衬漂泊在外的作者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解析】B季节错,应该是初春。三、简答题:1、体会首联晨起情境,“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答:因思故乡而悲,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2、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颔联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答:①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②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