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历史
(2024.7)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生号、姓名和座号
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
2.选择题答案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一、选择题。本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城邑的建置和规模有严格规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筑城高潮,史载列国间夺城割邑,动
辄数十;城邑结构布局也随之变革,齐国都城临淄在宫城外新建郭城;宫城地势高亢、格局方正,主体建
筑遵循中轴对称形制,郭内则是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并无严格规制。这一变化说明()
A.礼制秩序完全崩坏B.城市功能发生异变
C.兼并战争异常激烈D.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2.依据以下图表数据,对其趋势变化原因的分析恰当的是()
A.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城市化增速加快B.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C.农业手工业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D.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3.从下表中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可知,这些道路的修建()
种类用途
驰道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道路
新道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有利于国家治理和边疆防御D.消除了各地区发展差异
4.以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是中国古代交通网的主要特点。鸦片战争后,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
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这一转变主要反映了中国
A.中央集权削弱
B.传统观念的改变
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经济结构的变动
5.1955年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指出:“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联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
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艾森豪威尔意在强
调()
A.美国面临着国家分裂潜在危险
B.交通运输业对美国经济的决定作用
C.交通运输体系对美国的深远意义
D.美国政府决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6.20世纪初,汽车传入中国,此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中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广西南部
的龙州至那堪公路,长17公里。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当时处于军阀混战情况下,修建公路
既无规划,又无标准。截至1927年,公路通车里程仅为29000公里。这表明近代中国()
A.交通运输呈半殖民地色彩B.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
C.公路交通发展受到了限制D.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7.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
提出了“仁政”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上述主张体现了()
A.和而不同B.民本思想C.崇德尚贤D.天人合一
8.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的《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
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
《报本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
A.佛教伦理中国化B.佛教成为国教C.佛教完成世俗化D.佛教儒学合一
9.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根据该书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
谱”,,甘薯记”等,在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政全书》被引入欧洲后,中国桑蚕织造技
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材料说明()
A.中国科技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B.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一直领先于世界
C.中外文明交融推动了世界文化繁荣D.西方国家主动学习中国古代先进科技
10.《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
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太阳神和司法天神),昭临黔首,
光耀大地。”材料意在强调()
A.否定君权神授B.立法是根据神的意志
C.追求法律公正D.立法是限制贵族权力
11.11世纪以后,一度衰落的西欧城市开始重新繁荣,出现了大量以世俗生活和人生感情为特征的文学艺术
作品。据此可知,该类文学作品()
A.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需求B.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12.下图是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残骸,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从出土物分析,
这是一艘返航的远洋贸易船,是我国第一次经过科学发掘和陈列的海船。该海船残骸()
A.是研究南宋海外贸易的一手史料B.证实了泉州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C.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重要见证D.说明中国古代东西方经济贸易交流频繁
13.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
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
5%。”这反映出()
A.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B.殖民扩张重塑世界格局
C.美洲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移民社会多元文化并存
14.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
埃及亚历山大城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一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材料表明,亚
历山大远征()
A.推动了希腊化世界的形成B.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C.扩展了亚历山大帝国版图D.客观上有利于文化交流传播
1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
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
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
在强调()
A.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B.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俄确立D.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16.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并于1893年做出修正。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
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图书馆使用上对性别、阶层、经济状况、身份、年龄的诸多限制。到20世纪初,欧
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表明,欧洲图书馆()
A.担负着保存文化典籍的职责B.逐渐具备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C.彻底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D.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宋元时期政府在疾病救助上相对积极的政策相比,人口更多、瘟疫更为频繁的明清变得日
渐消极了。瘟疫的救疗在技术上要比饥寒的赈济复杂得多,在当时的社会医疗条件下,官方实际上难以全
面担负起复杂的疫病防治责任。与之相反,日渐兴起的民间社会力量,特别是乡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疫
病救疗活动,对维护瘟疫中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江南平均每年有2.44县次发生
瘟疫,但在《清实录》中却鲜有反映。疫情无法“上达天听”,匿灾不报、粉饰太平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摘编自余新忠《明清以来的疫病应对与历史省思》
材料二: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
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
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
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
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
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
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荡》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
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
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
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
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政府在疾病救助上日渐消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
是不感兴趣的。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
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摘编自周桂英《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冲击及其重塑》
材料二: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写了《新民说》。在书中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应该公德
私德兼备,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而公德是国家所赖以成立的根本因
素。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
位。
1919年梁启超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在文中他认为由科学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并没
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迷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化上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传
统存有敬意,并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梁启超还认为竞争和强者的权利会导致社会
的不公,要用互助主义来补救,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
——摘编自干春松《梁启超儒学观的转变一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民说》和《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对儒学认识的不同之处并
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化兼收并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
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
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
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书院的主管者称为山长,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书院,其下还有负责教学工作的“堂
长"和''讲书”,及维持教学纪律的“堂正”和“学录”。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
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
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
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材料二:13世纪末,人们开始以一种新颖的主动的态度来探讨教育问题。经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
的洗礼以及欧洲各国世俗学校的普遍建立,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远远不限于神职人员,学校的课程设置相
应进行了重大调整。……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
思想的批判与扬弃。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的重点由教材转向学生,主张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强调
课程的设计应完全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摘编自孙雪《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型一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观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教育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历史
(2024.7)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生号、姓名和座号
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
2.选择题答案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一、选择题。本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城邑的建置和规模有严格规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筑城高潮,史载列国间夺城割邑,动
辄数十;城邑结构布局也随之变革,齐国都城临淄在宫城外新建郭城;宫城地势高亢、格局方正,主体建
筑遵循中轴对称形制,郭内则是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并无严格规制。这一变化说明()
A.礼制秩序完全崩坏B.城市功能发生异变
C.兼并战争异常激烈D.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人口增加且相对
集中,带动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所以社会发展更具活力,D项正确;宫城依然遵循一定的礼制,不能说礼
制秩序完全崩溃,排除A项;城市功能依然是以政治、军事为主,没有发生异变,排除B项;城郭制的形
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不是兼并战争异常激烈,排除C项。故选D项。
2.依据以下图表数据,对其趋势变化原因的分析恰当的是()
世界域伍(市)化起际B图
60.00%
A.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城市化增速加快B.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C.农业手工业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D,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1900年以后,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而导
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化所带来的影响,所以说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的进
程,D项正确;根据图示中的时间可以看出,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增速并不快,排除A
项;图示内容仅能体现城市化的发展,“诸多问题”无法体现,排除B项;是工业化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
程,而不是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3.从下表中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可知,这些道路的修建()
种类用途
驰道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有利于国家治理和边疆防御D.消除了各地区发展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内容可知,秦朝修建了通往全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道路系统,
使得路上交通四通八达,加强了咸阳与各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国家治理和边疆防御,c项正确;道路的修
建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但是“保证”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秦朝二世而亡,并没有实现长期统一,
排除B项;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等差异是无法消除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以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是中国古代交通网主要特点。鸦片战争后,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
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这一转变主要反映了中国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传统观念的改变
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因此材料中的“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表明当时中
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答案为D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中央集权没有削弱,材料中的转变不是政治方面
的原因,排除A项;这一转变与人们的观念变化无关,排除B项;这一变化主要不是交通工具的变化带来
的,排除C项。
【点睛】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兴起和民族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外国资本
主义开始侵入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构成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
5.1955年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指出:“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联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
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己。”艾森豪威尔意在强
调()
A.美国面临着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
B.交通运输业对美国经济的决定作用
C.交通运输体系对美国的深远意义
D.美国政府决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当代美国。根据“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可知,艾森豪威尔是在强调交通
运输对于巩固美国联邦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交通运输体系对于美国的深远意义,C项正确;艾森豪威尔强
调的是交通运输对于巩固美国联邦的作用,并不是说美国面临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排除A项;“决定作
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艾森豪威尔是强调交通运输体系对美国的深远意义,并不能体现美国政
府的决策,排除D项。故选C项。
6.20世纪初,汽车传入中国,此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中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广西南部
的龙州至那堪公路,长17公里。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当时处于军阀混战情况下,修建公路
既无规划,又无标准。截至1927年,公路通车里程仅为29000公里。这表明近代中国()
A.交通运输呈半殖民地色彩B.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
C.公路交通发展受到了限制D.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
“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当时处于军阀混战情况下,修建公路既无规划,又无标准。”可知,
中国当时处于军阀割据时期,修建公路没有规划和标准,从而导致近代中国公路发展较为缓慢,说明近代
中国的公路交通发展受到限制,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了军阀混战对中国公路交通的影响,不能说明中国
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公路的分布状况,无法得出公路建设分布是否平衡的结
论,排除B项;交通领域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
提出了“仁政”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上述主张体现了()
A.和而不同B.民本思想C.崇德尚贤D.天人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据题意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孟子提出“民为贵”,可见他们都重视民,因
此体现了民本思想,B项正确;孔子与孟子的思想类似,都属于民本思想,并不能体现“不同”,排除A
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重视民,并不是崇德尚贤和天人合一,排除CD项。故选B项。
8.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的《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
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
《报本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
A.佛教伦理中国化B.佛教成为国教C.佛教完成世俗化D.佛教儒学合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古代)。由题干可知,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违背,而到元朝
时,本是佛教戒条的《敕修百丈清规》却体现了中国儒家的“忠君”思想,说明元朝时期的佛教已完成了
本土化或中国化,A项正确。元朝时佛教地位虽然很高,但佛教并未被定位国教,排除B项;宗教与世俗
是两个世界,没有宗教世俗化的问题,排除C项;佛教和儒学的合一说的是宋明理学形成时期的现象,材
料并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
9.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根据该书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
谱”,,甘薯记”等,在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政全书》被引入欧洲后,中国桑蚕织造技
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材料说明()
A.中国科技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B.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一直领先于世界
C.中外文明交融推动了世界文化繁荣D.西方国家主动学习中国古代先进科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农政全书》传入日本和欧洲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
积极作用,因此体现了中国科技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促进,A项正确;“一直领先”的说法过于夸张,排
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明的对外传播,没有体现中外文明交融,排除C项;日本和朝鲜不属于西方
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0.《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
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太阳神和司法天神),昭临黔首,
光耀大地。”材料意在强调()
A.否定君权神授B.立法是根据神的意志
C.追求法律公正D.立法是限制贵族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古代巴比伦时期。根据“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可知,
《汉谟拉比法典》是强调该法典的制定,是君主汉谟拉比依据神的旨意,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立法是根
据神的意志,B项正确;材料实际上是肯定了君权神授,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了法典制定的原因之
一,并不能体现追求法律的公正和立法是要限制贵族权力,排除CD项。故选B项。
H.11世纪以后,一度衰落的西欧城市开始重新繁荣,出现了大量以世俗生活和人生感情为特征的文学艺术
作品。据此可知,该类文学作品()
A.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需求B.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1世纪以
后(西欧)。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期为n世纪,据材料“西欧城市开始重新繁荣,出现了大量以世俗生
活和人生感情为特征的文学艺术作品”可知,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和发展,世俗生活和
人生情感为特征的文艺作品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意大利出
现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仍旧处于中古时期,文学
作品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下图是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残骸,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从出土物分析,
这是一艘返航的远洋贸易船,是我国第一次经过科学发掘和陈列的海船。该海船残骸()
A.是研究南宋海外贸易的一手史料B.证实了泉州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C.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重要见证D.说明中国古代东西方经济贸易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关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材料可知,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残骸,是一艘返航的远洋贸易船,是
研究南宋海外贸易的一手实物史料,A项正确;根据南宋海船残骸,无法判定泉州是否是当时中国对外贸
易的中心,排除B项;根据南宋海船残骸,无法判定此船是否是进行的朝贡贸易,排除C项;根据南宋海
船残骸,无法判定是否是东西方交流且是否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13.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
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
5虬”这反映出()
A.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流动B.殖民扩张重塑世界格局
C.美洲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移民社会多元文化并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
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可知,美洲人口中,80%都是近两个世界才迁徙到美
洲的,而欧洲I、非洲和亚洲这一比例都很低,说明美洲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
的是不同地区人口结构的特点,并不是劳动力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殖民扩张的印象,排
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口结构的特点,和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
埃及亚历山大城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材料表明,亚
历山大远征()
A.推动了希腊化世界的形成B.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C.扩展了亚历山大帝国版图D.客观上有利于文化交流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古代世界。根据“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可知,亚历山大的远征对外传播了希腊文
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交流传播,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对希腊文化的传播,无
法说明希腊化世界形成,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希腊文化对外的传播,“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无法体现,
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版图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
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
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
在强调()
A.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B.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俄确立D.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根
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整个非西方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现代
化历程都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度过的,B项正确;“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属于材料反映的现象,
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只是西方文明衍生的体制之一,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独立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6.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并于1893年做出修正。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
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图书馆使用上对性别、阶层、经济状况、身份、年龄的诸多限制。到20世纪初,欧
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表明,欧洲图书馆()
A.担负着保存文化典籍的职责B.逐渐具备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C.彻底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D.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欧洲公共图书稳步发展,面向群体逐渐放
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说明欧洲图书馆逐渐具备了服务公众的职能,B项正确。存文化典籍的职责
是图书馆的职责,但材料强调其服务公众,排除A项;“彻底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C项;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宋元时期政府在疾病救助上相对积极的政策相比,人口更多、瘟疫更为频繁的明清变得日
渐消极了。瘟疫的救疗在技术上要比饥寒的赈济复杂得多,在当时的社会医疗条件下,官方实际上难以全
面担负起复杂的疫病防治责任。与之相反,日渐兴起的民间社会力量,特别是乡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疫
病救疗活动,对维护瘟疫中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江南平均每年有2.44县次发生
瘟疫,但在《清实录》中却鲜有反映。疫情无法“上达天听”,匿灾不报、粉饰太平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摘编自余新忠《明清以来的疫病应对与历史省思》
材料二: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
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
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
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
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
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
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荡》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
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
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
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
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政府在疾病救助上日渐消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1)原因:官方全面疫病防治的能力不足;民间力量参与弥补了国家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官员粉
饰太平,缺乏对民众生命的真正关怀;信息传递不畅通。
(2)原因:传教士推动西医传入;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想;民国政府的重视;现代
医学提倡者们的促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
(3)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服务人民,覆盖面广;以预防为主,成效显著。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
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提升了国民卫生健康意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是,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明清时期政府在疾病救助上日渐消极的原因根据
“瘟疫的救疗在技术上要比饥寒的赈济复杂得多,在当时的社会医疗条件下,官方实际上难以全面担负起
复杂的疫病防治责任。与之相反,日渐兴起的民间社会力量,特别是乡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疫病救疗活
动,对维护瘟疫中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出官方全面疫病防治的能力不足;民间力量
参与弥补了国家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清代江南平均每年有2.44县次发生瘟疫,但在《清实录》
中却鲜有反映”得出官员粉饰太平,缺乏对民众生命的真正关怀;根据“匿灾不报、粉饰太平是一种普遍
的现象”得出信息传递不畅通。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根据“欧美传教士
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
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
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得出传教士推动西医传入;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根据
“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得出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想;根据
“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
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出民国政府的重视;现代医学提倡者们的促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还与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有关。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根据“从1953年
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
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得出政府主导,
立法保障;服务人民,覆盖面广;以预防为主,成效显著。意义根据“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
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
体系的全覆盖”可知主要是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社会稳定
和经济持续发展;提升了国民卫生健康意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
是不感兴趣的。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
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摘编自周桂英《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冲击及其重塑》
材料二: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写了《新民说》。在书中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应该公德
私德兼备,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而公德是国家所赖以成立的根本因
素。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
位。
1919年梁启超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在文中他认为由科学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并没
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迷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化上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传
统存有敬意,并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梁启超还认为竞争和强者的权利会导致社会
的不公,要用互助主义来补救,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
摘编自干春松《梁启超儒学观的转变一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民说》和《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对儒学认识的不同之处并
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认识。
【答案】(1)传教士的入乡随俗策略,使中国人更易接受;传教士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展示了西方文化的
优越性;儒家思想本身的包容性,使得中国人对外来文化持开放态度。
(2)不同:《新民说》批判儒学,认为其缺乏公德和竞争精神,主张用西方公德观和进取精神改造国民;而
《欧游心影录》则肯定儒学,认为其可以融合中西方文明,解决西方文明问题,且儒家思想中的互助精神可
缓解社会不公。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促使梁启超积极寻求改革方案,初
期倾向于全面学习西方;新文化运动后期梁启超对传统文化反思,一战后西方文明暴露弊端,梁启超开始反
思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识到东西方文明的互补性,以及梁启超的爱国心和民族情怀。
(3)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元素,并融入自身文化中。这种文化传统有
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文化自觉,避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传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原因:据材料一中“为了达到传教目的,传教士学
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
人,,可得出传教士的入乡随俗策略,使中国人更易接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
国人”可得出传教士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展示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具有一
定的包容性,历史上中国曾多次吸纳外来文化,可得出儒家思想本身的包容性,使得中国人对外来文化持
开放态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末一民初(中国)。不同:据材料二中《新民说》中的“梁启超认为一个
人应该公德私德兼备,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可得出《新民说》批判
儒学,认为其缺乏公德和竞争精神,主张用西方公德观和进取精神改造国民;据《欧游心影录》中的“在
文化上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029-2024低阶粉煤外热式连续干馏技术规范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测试卷及完整答案【必刷】
-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 绿化工程合同
- 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四大黄金法则
- 诚意金协议书范本模板
- 语文大专考试宝典版卷
- 语文课件婴宁的语文解析
- 货物储存安全保证
- 购房贷款协议范本
- 催化重整技术
- 宣城市区住宅物业服务和收费标准公示
- 大锁孙天宇小品《时间都去哪了》台词剧本完整版-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 信息技术与历史融合教学设计教案
- 《塑料模具的装配》
- 新能源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
- 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题库(全)实验室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力资源管理》-课件-第八章-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 酒店保洁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 特种设备报停、报废、注销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