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8(广东专用)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8(广东专用)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8(广东专用)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8(广东专用)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8(广东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

(原卷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人凭着经验和智慧,发现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的山川水土的差异,影响了生物存在和器物制造

的品质,又体验到山川水土上氤藏着一种"气”,与人类呼吸相通,生命相依。地理环境以独特的地形、

水文、植被、禽兽种类,影响了人们的宇宙认知、审美想象和风俗信仰,赋予不同山川水土上人们不同的

禀性。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制约较多,又以为“万物皆灵”,崇拜自然物象,特殊地域

的万有物象就在冥冥中嵌入其心灵深处,形成原始信仰,并携带原始信仰这份文化行李,习惯成自然地走

向文明。

在中国,“地理”向来是经史子集四部中“史部”的分支,这种“以史为干、以地为支”的原生知识

结构,使“中国地理学”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言其地分”“条其风俗”,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思路,并

将之与圣人的学统联系起来,有所谓“凡民含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

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言圣王在上,统

理人伦,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剔除其间的圣王教化说教,可

以看出其在知地理中强调“观风俗”,形成非常深厚的“风俗地理观”。

早期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而蕴含则是以“风俗”作为萃取剂的。众所周知,中国诗歌

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诗经》的收集,《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六艺略》,提

出了“采诗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

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里也隐含着一个“风俗地理观”。

如此采诗,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泥土的声音。那么,朝廷乐师又是如何对之结构和编撰,最终经孔子

删定的呢?《诗经》分为三体:十五国风,大小雅,以及颂。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

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而这一切是以地理作为基础的。

十五国风开始于“周南”和“召南”,就周公、召公在汉水、汝水、长江流域这一带,推行其政治教化,

从现实的政治升平而开始,然后再回到地理的方国。先回到卫国,卫、邺、鄢,这是过去殷商王朝的核心

地带,然后回到洛水流域,它先从中国要害地方商、周两朝最核心的地方开始十五国风,然后扩散到周围

扩散到郑、齐、魏、唐,唐就是晋,现在的太原一带;还有秦、陈,陈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安徽亳州一

带。从地理的核心转到周边,最后回归幽(今陕西彬县),幽在歧山之北,是周人的祖先公刘崛起之地,所

谓“笃公刘,于幽斯馆”“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是周朝开国的地方。《诗经》的

十五国风,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地理意识,由中心到边缘,由现实到历史,以漩涡式的地理运转脉络,总揽

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年之间中原诸国民间的吟唱,颇多“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人间声音。《诗

经》的诗歌跳动着二三千年前中国人的精神脉搏,其十五国风以螺旋式的地理结构,牵引着中国人文对中

心与边缘、历史与现实的结构性想象和安排。

作为另一个诗歌的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楚人多才,奇思妙想,产生了屈原的《离骚》《九

歌》这样的千古绝唱。他用楚国的语言、楚国的声韵、楚国的地名、楚国的名物,展开了富有神话色彩的

想象,与天地鬼神进行令人心弦颤动的对话。楚国疆域本是三苗迁移居住之地,这里的巫风祭祀歌舞,自

然会刺激长期被流放的屈原,孕育着他神异奇诡的想象力。对此,一千年后的流放文人刘禹锡身临其地,

犹有同感。《新唐书•刘禹锡传》说:“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

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伦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

乃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清人舒位亲临其地,也作《黔苗竹枝词》一卷

日“夫古者轩采风不遗于远,而刘梦得作《竹枝词》。武陵人歌之,传为绝调”。南楚夜郎之地,多民族聚

居,而巫风歌舞极盛,对于孕育疏野奇幻的歌诗的产生,长期存在着野性的活力。

因而《楚辞》旷世独步,与《诗经》双峰并峙,成为另一个独立的诗歌想象和语言表达的系统。中国

文学开头的时候就和地理空间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代表着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各具千秋的诗性智慧

的系统,这样,我们去采风,去发掘民间资源,发掘人文地理资源,以及展开我们的想象方式,就有了两

个源头。“诗学双源”是中国文学的根本性特点,单源容易枯羯,双源竞相涌流,“双源性”赋予中国诗

歌开放性的动力。这就是地理赋予文学生命现场和意义源泉,即地理造福于人文之所在。

(摘自杨义《“史干地支”的原生知识结构与诗学双源》)

材料二:

在区域文化类型的丰富性上,中国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形成了一块块色彩丰富的、具有独特的环

境板块、历史传承和群体行为方式的区域文化“七巧板”或“马赛克”。“区域文化类型的七巧板”使得

我们的思想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多姿多彩。

中国思想文化的源流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单线汲取、单源发展的,其底蕴深厚,流派迭出,式样多姿

多彩,跟区域文化的交替汇入、相互作用极有关系。……周公的后代封于鲁国,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唯有在鲁国保存周公礼乐最是完整。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孔子十二岁的时候,晋国上卿韩宣子出

使鲁国,”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音春秋》”,感叹说:“周礼尽在鲁矣。”各诸侯国往往到鲁

国学习周礼和古代文献,鲁国就以“礼仪之邦”驰名。所以,孔子在鲁国创立儒家学派,是得天独厚,以

周礼作为他思想的轴心。

但是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生子,鲁昭

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荣幸,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所以孔子与奉祀商朝的宋国,渊源

很深。鲁国民间的和官方的文化,加上周边的由杞国传下来的夏文化、由宋国传下来的商文化,使孔子的

儒学既能够在鲁的本土区域生根,又渊博丰厚而能传之久远,演变成为古代中国主流的思想文化体系。

(摘自杨义《文学地理学四大领域与区域类型的“七巧板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应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至项的一项是()

A.“以史为干,以地为支”的原生知识结构既能观风俗,也能施行圣王教化。如要推行王者的说教风化,

移风易俗,孔子认为“乐教”是很好的方式。

B.从民间的“诵”“咏”到“风雅颂”,经历了采诗之官、朝廷乐师、孔子、朝廷官员、王者共五重修整,

而王朝需要推行政治风化,则反向为之。

C.与十五国风截然不同的独立系统《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立足楚地风俗风物,展开浪漫想象,与天地

鬼神对话,成为长江文明的诗学源头。

D.儒学能在鲁国本土区域生根,源于鲁国保存周公礼乐最为完整,”周礼尽在鲁矣”,又融合了鲁国民间

文化及周边的夏、商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硕的一项是()

A.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制约较多,加之崇拜自然物象,形成原始信仰,人类携带着这份

信仰,习惯成自然地走向文明。

B.中国早期文献无“地理”独立分支,后人按照“言其地分”“条其风俗”的方式,从两大源头中,厘清

地理结构,寻味文学意蕴。

C.《诗经》十五国风的地理运转脉络是从地理的核心转到周边,最后又回归周朝开国的地方,形成了中心

到边缘、现实到历史的地理结构性安排。

D.清人舒位、唐人刘禹锡、战国屈原都感受楚地楚风的原始野性活力,借用楚地语言、声韵、地名、名物

创作或仿作,其神异奇诡的想象力造福后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作者“风俗地理观”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兰亭集序》(王羲之):“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D.《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4.请根据材料简要阐释如何以“风俗”为萃取剂确认“诗学双源”?

5.西汉的建立诞生了正史《三国志》,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三国演义》如何体

现文学地理学的“七巧板效应”?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凌波渡(节选)

孙频

入学第一个晚上卧聊,刘立林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年二十九岁。就这一句,其他三个男生便同时住了

嘴。他的第二句话是,我考这所大学考了整整十年,每年都考。他说,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

穷,供不起我上大学,我父母都不让我上学了,因为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催我快些出门打工,给家

里减少负担。我十八岁就离开家来到了北京打工,我从十九岁开始考大学,年年考这所大学,一直考到今

年才考上。

第二天早晨,也不知道是几点就被楼下的读英语声吵醒了。三个人揉着眼睛四下里一打量,床上床下

却只见到他们三人。那第四张床是空的,被子没叠,蜷成一团,像一只余温还没散尽的蝉蜕。三个人从床

上跳下来齐刷刷地蹦到了窗口前,从二楼的窗口俯视下去,一眼就看到了缭绕的晨雾中浮动的一顶白亮白

亮的头皮,明晃晃地照着人的眼睛。没问题,就是他,这头顶简直就是他的胎记,随便走到哪,只一眼就

把他从人堆里挑出来了。

刘立林只有两条可以换洗的内裤,花棉布被漂洗得太久了的缘故,纤维毕露,像鱼身上露出了嶙峋的

鱼骨。其中有一条还在正中间破了一个大洞,其实穿在身上基本上也就是个摆设了,实质上是衣不遮体的。

刘立林每次把内裤往出晾的时候,宿舍的三个哥们儿就在一旁急,好像人家不小心穿了他们的内裤。

①大哥,这内裤咱还是晾在屋里吧,干净,屋里干净。刘立林理都不理他们,根本没觉得他们是在说

话,晾好衣服便背起双肩包扬长而去。

刘立林每天晚上都是卡着点回宿舍的,决不早回,前脚进门后脚就熄灯。于是他便黑咕隆咚地爬到床

上,点个蜡烛头,借着昏暗的烛光接着看书。在不看书的时候,四个男生就在黑暗中躺着卧聊一会。

你们见过那种地下室吗?地下二三层的地下室,里面窄的就能放一张床,住在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

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墙壁上终年湿漉漉地长着青苔和蘑菇,被子和枕头潮湿得

一拧就能拧出水来。你要是几天不住,一翻开被子就能看到被子里发霉了,绿色的像草一样的霉,高高长

在被子里。所有的衣服都散发着霉味,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像从阴暗的坟墓里爬出来的。我在这样的地下

室里住了五年,住到后来浑身都起满了红色的小疙瘩,奇痒无比。背上够不着的地方我就在墙上蹭,最后

就会把一整块皮蹭掉,没有了皮的地方又会发炎起水泡。

②每晚熄灯之后,221宿舍就像一锅温开水一样反反复复地煮着刘立林的那点事,煮得只剩下骨头了,

还在煮。渐渐的刘立林发现没有人再邀请他说,大哥,给我们讲点什么吧。

开始的时候他有些落寞地却是屹然地等着,像个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红军,就不信没人来请他做报告。

但是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别人聊天的时候,他也插进来聊,却是说不了两句就拐到自己身上了,想起我

那时候……其他三个男生拼着命把话题又拉回来,刚说了没两句,又被刘立林拐走了。他像抚摸战甲和枪

伤一样抚摸着自己这点往事,就这么点贴身的东西怎么能被人剥夺走?简直是要把一尾鱼的鳞片刮走。他

们太残忍了。

除了学习、背单词之外,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大的官。他经常问别

人,你说我回去能做个官不?乡长总能做得了吧,不会连个乡长也做不了吧。别人就问他,大哥,你就是

想做个乡长么,那还用这么费劲八百地每天背那么多单词?做乡长又用不上的。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

人多看一眼,只对着窗外冷冷一笑。

期末考试的时候,刘立林在马哲、思修等多份考卷的主观题答题纸上答非所问地写下了同一份答案,

是他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这首长长的打油诗主要是对他十年间所经历过的磨难的血泪诉说,从十九岁一直

说到他二十九岁。他倒不是没看懂那题在问他什么,他是知道像他这样的学生是不多的,他觉得这样答题

一定能够感动了老师们,他期望着他们能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高分,可等到最后成绩下来,他那几门课也

就是个勉强及格,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高分。这件事打击了刘立林。③谁要是在背地里传诵他那首打油

诗被他听到了,他就会一言不发地扑上去,连挖对方祖坟的心都有。

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生不熟地堵回去了。他其

实不过是想借着说话凭吊一下过去的自己,他仍然疼惜着那些死在半路上死在往事里的自己,他们竟然不

给他机会?他们竟然这样残忍地对待一个九死一生过的人?他受了那么多苦,他们居然这样对待他?他们

敢?

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烛光的帐篷里看

书,绝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不管是什么话题,他绝不进去,他们也别想进来。④三个男生聊着聊着就睡着

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守着那团光秃秃的烛光,像打着一盏灯笼在旷野里踽踽独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一味地想通过诉苦的方式获得同情悲悯,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如同踏在水面之上,不会

心安,反映小说标题之义。

B.刘立林很能吃苦,在上大学后仍有种种表现,如背英语单词、卡着点回宿舍,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

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

C.小说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设置情节,十年只考一所大学,当乡长而苦读英语,荒诞而又真实,深得

卡夫卡《变形记》手法之妙。

D.小说从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夜晚写起,借助舍友的视角来展现刘立林经历的独特,将人物的躁动不安

以及自怜自伤等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干净”是反语,意思是说你的内裤又脏又丑,劝他不要晾到外面去。

B.句子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刘立林的讲述已了无新意,不能再引起舍友的兴趣。

C.句子③以动作、心理描摹,透露人物的敏感、冲动、过激,也表现其性格中脆弱的一面。

D.句子④借独守孤灯,形象地展现刘立林的孤独,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

8.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颇为相似,请写出相似点。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错位;乙组提出一个

关键词:迷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日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

是王寿梦看,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谒乃为约口:“李子贤便国及李子则是可以兴万匹弟相继

饮食必祝日:“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

使行,不在。庶兄僚日:“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目:“以吾父之意,

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

季子日:“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千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以其不杀为仁,

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学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①矣。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日:“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

对。鲍白令之对目:“天下官②,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

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日:“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目:“陛下行桀纣

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日:“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

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篦。妇女连

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弹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

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罢谋,无禅

意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注释】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与“私”相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季A子B贤C使D国E及F季G子H则I吴J可K以L兴M乃N兄。弟P相Q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的意思是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古代帝王或皇后之死则称“崩”。

B.“当”的意思是承担,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当”意思不相同。

C.“卒”的意思是最终,与《孔雀东南飞》中“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相同。

D.“捐”的意思是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的“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不得已继承王位,他每次饮食都虔诚祷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传位贤能的季札。

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时,他借出使逃避继位;光让位给他时,他逃到延陵。

C.鲍白令之认为是实行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取决于君王是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家。

D.鲍白令之以事实为依据批评秦始皇“行桀纣之道”,令秦始皇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

1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治国者怎样做才能达到“至公”的境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亚做的一项是()

A.词作以祈使句式领起,开篇即规劝人们别去采撷,就有一种难言苦衷和殊怨之情。

B.三、四句写夕阳、鸿雁,呼应题目,说明“休去”的原因;写鸿雁,触发怀人之情。

C.五、六句写无端之闲愁,饶有情趣,使无迹可寻的“愁”落在眉间,形迹可见。

D.结尾句中的“新月”遥遥升起,给人一种空灵剔透之感,纾解了词人的愁绪。

16.此词在揭示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的写法,十分讲究内在逻辑。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中,李白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写了蜀道之上险峻瑰丽的山川,其中的“,”

两句写出了水流湍急、瀑布飞泻的气势。

(2)《种树郭橐驼传》中,有的种植者“,”,作者柳宗元对这种用近乎破坏的方式来检验

树木生存状态的做法,予以批评。

(3)荷花,也称芙蓉、莲花,历来为文人所青睐,或用以描绘优美风光,或用以象征高洁品格,或用以比

喻美好理想,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火爆全网。它的成功并非①,而是源于以深度学

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积累。ChatGPT不仅能够写诗、写代码、写文案,甚至能独立完成一篇学

术论文……其出色的表现,既让人赞叹,也不禁让人担心机器将会取代人工。

其实,()□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不过很多人工智

能客服机械重复的话语、“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给人的感受实在是一言难尽。相较而言,ChatGPT

能更聪明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面对各式各样的要求,ChatGPT并未表现出②的窘态,反而

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hatGPT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但它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③。有人忧心忡忡,认为人

工智能迟早会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但这恰恰说明,(),而是材料的堆砌。随着机器自身素

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因此,(),不如聚

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如果缺乏创新,一味

跟风模仿,文化产品就会同质化、低端化、很可能败下阵来。文化从业者应该意识到,创新引领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才能让自己的创作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8.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请以“文化产品”为开头将上面画线句重组,句中使用设问并体现因果关系。可适当增删词语,但句子

要保持连贯。(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忙走至当地,笑道:“既行令,还叫②姐姐来行更好。”众人都知④所行之令必得②提着,故听了

这话,都说很是。①便拉了②过来。王夫人笑道:“既在令内,没有站着的理。”回头命小丫头子:“端

一张椅子,放在你二位奶奶的席上。”②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也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

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②未开口,③便下了席,摆手道:“别这样

捉弄人家,我家去了。”众人都笑道:“这却使不得。”②喝令小丫头子们:“拉上席去!”小丫头子们

也笑着,果然拉入席中。③只叫饶了我罢!②道:“再多言的罚一壶。”③方住了声。②道:“如今我说

骨牌副儿,从④起,顺领说下去,至③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

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二句,都要叶韵(或日押韵)。

错了的罚一杯。”众人笑道:“这个令好,就说出来。”②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④道:

“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②道:“当中是个‘五与六'。”④道:“六桥梅花香彻骨。”②道:

“剩得一张‘六与幺‘。"④道:“一轮红日出云霄。”②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④道:“这

鬼抱住钟旭腿。”说完,大家笑说:“极妙。”④饮了一杯。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

21.根据上文对“牙牌令”玩法介绍,请运用《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中的诗句,补写出下列

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蓬头鬼落花红满地

选自四库全书《宣和牌谱》

例:“右边人牌俩个‘四'”一一“弟走从军阿姨死。

(1)“中间'四二'真好看。”——“。”

(2)“凑成'落花红满地'。"一一"

22.选段标序号的空缺处是红楼梦中的几位重要人物。下列最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①凤姐;②鸳鸯;③刘姥姥;④贾母。

B.①黛玉;②宝钗;③湘云;④宝玉。

C.①晴雯;②袭人;③刘姥姥;④宝玉。

D.①黛玉;②宝钗;③湘云;④探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泛娱乐化时代,网络文艺蓬勃发展,各种APP层出,短视频成为热门,网红达人比比皆是,玄幻、修

仙、甜宠等网剧、网游占据了多数青少年的视野,网综吸引了很多世人的眼球。如何让网络文艺起到立德

树人的作用,习近平主席提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八字方针。生活中,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需每

一位公民身体力行。

结合上述材料,请以“守护网络文艺,护航青年前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

(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人凭着经验和智慧,发现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的山川水土的差异,影响了生物存在和器物制造

的品质,又体验到山川水土上氤藏着一种"气”,与人类呼吸相通,生命相依。地理环境以独特的地形、

水文、植被、禽兽种类,影响了人们的宇宙认知、审美想象和风俗信仰,赋予不同山川水土上人们不同的

禀性。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制约较多,又以为“万物皆灵”,崇拜自然物象,特殊地域

的万有物象就在冥冥中嵌入其心灵深处,形成原始信仰,并携带原始信仰这份文化行李,习惯成自然地走

向文明。

在中国,“地理”向来是经史子集四部中“史部”的分支,这种“以史为干、以地为支”的原生知识

结构,使“中国地理学”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言其地分”“条其风俗”,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思路,并

将之与圣人的学统联系起来,有所谓“凡民含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

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言圣王在上,统

理人伦,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剔除其间的圣王教化说教,可

以看出其在知地理中强调“观风俗”,形成非常深厚的“风俗地理观”。

早期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而蕴含则是以“风俗”作为萃取剂的。众所周知,中国诗歌

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诗经》的收集,《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六艺略》,提

出了“采诗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

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里也隐含着一个“风俗地理观”。

如此采诗,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泥土的声音。那么,朝廷乐师又是如何对之结构和编撰,最终经孔子

删定的呢?《诗经》分为三体:十五国风,大小雅,以及颂。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

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而这一切是以地理作为基础的。

十五国风开始于“周南”和“召南”,就周公、召公在汉水、汝水、长江流域这一带,推行其政治教化,

从现实的政治升平而开始,然后再回到地理的方国。先回到卫国,卫、邺、鄢,这是过去殷商王朝的核心

地带,然后回到洛水流域,它先从中国要害地方商、周两朝最核心的地方开始十五国风,然后扩散到周围

扩散到郑、齐、魏、唐,唐就是晋,现在的太原一带;还有秦、陈,陈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安徽亳州一

带。从地理的核心转到周边,最后回归幽(今陕西彬县),幽在歧山之北,是周人的祖先公刘崛起之地,所

谓“笃公刘,于幽斯馆”“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是周朝开国的地方。《诗经》的

十五国风,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地理意识,由中心到边缘,由现实到历史,以漩涡式的地理运转脉络,总揽

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年之间中原诸国民间的吟唱,颇多“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人间声音。《诗

经》的诗歌跳动着二三千年前中国人的精神脉搏,其十五国风以螺旋式的地理结构,牵引着中国人文对中

心与边缘、历史与现实的结构性想象和安排。

作为另一个诗歌的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楚人多才,奇思妙想,产生了屈原的《离骚》《九

歌》这样的千古绝唱。他用楚国的语言、楚国的声韵、楚国的地名、楚国的名物,展开了富有神话色彩的

想象,与天地鬼神进行令人心弦颤动的对话。楚国疆域本是三苗迁移居住之地,这里的巫风祭祀歌舞,自

然会刺激长期被流放的屈原,孕育着他神异奇诡的想象力。对此,一千年后的流放文人刘禹锡身临其地,

犹有同感。《新唐书•刘禹锡传》说:“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

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伦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

乃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清人舒位亲临其地,也作《黔苗竹枝词》一卷

日“夫古者轩采风不遗于远,而刘梦得作《竹枝词》。武陵人歌之,传为绝调”。南楚夜郎之地,多民族聚

居,而巫风歌舞极盛,对于孕育疏野奇幻的歌诗的产生,长期存在着野性的活力。

因而《楚辞》旷世独步,与《诗经》双峰并峙,成为另一个独立的诗歌想象和语言表达的系统。中国

文学开头的时候就和地理空间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代表着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各具千秋的诗性智慧

的系统,这样,我们去采风,去发掘民间资源,发掘人文地理资源,以及展开我们的想象方式,就有了两

个源头。“诗学双源”是中国文学的根本性特点,单源容易枯羯,双源竞相涌流,“双源性”赋予中国诗

歌开放性的动力。这就是地理赋予文学生命现场和意义源泉,即地理造福于人文之所在。

(摘自杨义《“史干地支”的原生知识结构与诗学双源》)

材料二:

在区域文化类型的丰富性上,中国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形成了一块块色彩丰富的、具有独特的环

境板块、历史传承和群体行为方式的区域文化“七巧板”或“马赛克”。“区域文化类型的七巧板”使得

我们的思想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多姿多彩。

中国思想文化的源流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单线汲取、单源发展的,其底蕴深厚,流派迭出,式样多姿

多彩,跟区域文化的交替汇入、相互作用极有关系。……周公的后代封于鲁国,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唯有在鲁国保存周公礼乐最是完整。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孔子十二岁的时候,晋国上卿韩宣子出

使鲁国,”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音春秋》”,感叹说:“周礼尽在鲁矣。”各诸侯国往往到鲁

国学习周礼和古代文献,鲁国就以“礼仪之邦”驰名。所以,孔子在鲁国创立儒家学派,是得天独厚,以

周礼作为他思想的轴心。

但是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生子,鲁昭

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荣幸,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所以孔子与奉祀商朝的宋国,渊源

很深。鲁国民间的和官方的文化,加上周边的由杞国传下来的夏文化、由宋国传下来的商文化,使孔子的

儒学既能够在鲁的本土区域生根,又渊博丰厚而能传之久远,演变成为古代中国主流的思想文化体系。

(摘自杨义《文学地理学四大领域与区域类型的“七巧板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应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至项的一项是()

A.“以史为干,以地为支”的原生知识结构既能观风俗,也能施行圣王教化。如要推行王者的说教风化,

移风易俗,孔子认为“乐教”是很好的方式。

B.从民间的“诵”“咏”到“风雅颂”,经历了采诗之官、朝廷乐师、孔子、朝廷官员、王者共五重修整,

而王朝需要推行政治风化,则反向为之。

C.与十五国风截然不同的独立系统《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立足楚地风俗风物,展开浪漫想象,与天地

鬼神对话,成为长江文明的诗学源头。

D.儒学能在鲁国本土区域生根,源于鲁国保存周公礼乐最为完整,”周礼尽在鲁矣”,又融合了鲁国民间

文化及周边的夏、商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硕的一项是()

A.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制约较多,加之崇拜自然物象,形成原始信仰,人类携带着这份

信仰,习惯成自然地走向文明。

B.中国早期文献无“地理”独立分支,后人按照“言其地分”“条其风俗”的方式,从两大源头中,厘清

地理结构,寻味文学意蕴。

C.《诗经》十五国风的地理运转脉络是从地理的核心转到周边,最后又回归周朝开国的地方,形成了中心

到边缘、现实到历史的地理结构性安排。

D.清人舒位、唐人刘禹锡、战国屈原都感受楚地楚风的原始野性活力,借用楚地语言、声韵、地名、名物

创作或仿作,其神异奇诡的想象力造福后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作者“风俗地理观”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兰亭集序》(王羲之):“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D.《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4.请根据材料简要阐释如何以“风俗”为萃取剂确认“诗学双源”?

5.西汉的建立诞生了正史《三国志》,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三国演义》如何体

现文学地理学的“七巧板效应”?

【答案】

1B2.C3.D

4.①《诗经》的十五国风,乃采诗之官发掘的民间资源,“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具有强烈的现实

主义色彩。

②《楚辞》用楚地语言,借鉴楚地的巫风祭祀歌舞,有强烈的疏野奇幻之风格,成为浪漫主义源头。

5.①环境板块:北方曹魏,巴蜀刘汉,江南东吴,三足鼎立的地理格局,流派迭出。

②历史传承:基于《三国志》等历史事实,结合民间故事,建构精彩历史故事。

③群体行为:正统儒学思想的指引下,民众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寓于故事人物的褒贬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共五重修整”曲解文意,而且“推行政治风化,则反向为之”于原文无依据。从材料中“如此采诗,

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泥土的声音。那么,朝廷乐师又是如何对之结构和编撰,最终经孔子删定的

呢?”“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

野、朝政、天国三界”可以得知,根据“采诗说”采诗官收集民间声音,经过朝廷乐师的结构和编撰,经

孔子的删定,再到朝廷。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形成了中心到边缘、现实到历史的地理结构性安排”曲解文意,作者表述是“隐藏着”“潜在的”“牵

引着……结构性想象和安排”这样的词语,并非“形成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根据作者对“文学地理学”的解读,先看其地理因素,再看是否有“风俗”行为,然后品味

其文学意蕴。

A.“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体现了地理风俗特点。

B.“登高”“遍插茱萸”体现了地理风俗特点。

C.“修禊事也”体现了地理风俗特点。

D.“多感慨悲歌之士”是韩愈对燕赵之地的个人认识,其中并未体现风俗的相关内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诗经》的收集,《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六艺略》,提出了'采诗说'”“这个顺序就是

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

而这一切是以地理作为基础的”“《诗经》的十五国风,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地理意识,由中心到边缘,由

现实到历史,以漩涡式的地理运转脉络……颇多’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人间声音”可以归纳出:《诗

经》的十五国风,乃采诗之官发掘的民间资源,“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结合原文”作为另一个诗歌的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他用楚国的语言、楚国的声韵、楚国的

地名、楚国的名物,展开了富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与天地鬼神进行令人心弦颤动的对话”“楚国疆域本是

三苗迁移居住之地,这里的巫风祭祀歌舞,自然会刺激长期被流放的屈原,孕育着他神异奇诡的想象力”

可以归纳出:《楚辞》用楚地语言,借鉴楚地的巫风祭祀歌舞,有强烈的疏野奇幻之风格,成为浪漫主义源

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原文“在区域文化类型的丰富性上,中国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形成了一块块色彩丰富的、

具有独特的环境板块、历史传承和群体行为方式的区域文化'七巧板'或‘马赛克'”可以看出,我们想

要探寻《三国演义》的“七巧板效应”,就可以从环境板块、历史传承和群体行为方式等角度展开分析。

结合材料一“中国文学开头的时候就和地理空间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代表着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各

具千秋的诗性智慧的系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单源,而是在双源引领下,呈现出丰富

多彩的面貌。而在地理环境方面,三国时期北方曹魏,巴蜀刘汉,江南东吴,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

权,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地理格局,这就使三国故事并不仅仅只能产出正史,而也可以形成《三国演义》这

样的故事。

从文学的发展来看,先有官方编修的正史《三国志》,而结合材料一”如此采诗,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

泥土的声音”可知,我国历史上一直不乏从民间吸取文学灵感源泉的传统。由此可知,《三国演义》基于《三

国志》等历史事实,结合民间故事,建构精彩历史故事。

民间关于三国的故事很多,不同的人也会对三国人物有不同的情感倾向。而结合《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

可知,其中“拥刘反曹”的情感特征非常明显,这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也或许是民间采风的结果,因此

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寓于故事人物的褒贬中。这一方面是受到正统儒学思想的指引,另一方面也是

受到所选取的故事中大部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凌波渡(节选)

孙频

入学第一个晚上卧聊,刘立林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年二十九岁。就这一句,其他三个男生便同时住了

嘴。他的第二句话是,我考这所大学考了整整十年,每年都考。他说,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

穷,供不起我上大学,我父母都不让我上学了,因为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催我快些出门打工,给家

里减少负担。我十八岁就离开家来到了北京打工,我从十九岁开始考大学,年年考这所大学,一直考到今

年才考上。

第二天早晨,也不知道是几点就被楼下的读英语声吵醒了。三个人揉着眼睛四下里一打量,床上床下

却只见到他们三人。那第四张床是空的,被子没叠,蜷成一团,像一只余温还没散尽的蝉蜕。三个人从床

上跳下来齐刷刷地蹦到了窗口前,从二楼的窗口俯视下去,一眼就看到了缭绕的晨雾中浮动的一顶白亮白

亮的头皮,明晃晃地照着人的眼睛。没问题,就是他,这头顶简直就是他的胎记,随便走到哪,只一眼就

把他从人堆里挑出来了。

刘立林只有两条可以换洗的内裤,花棉布被漂洗得太久了的缘故,纤维毕露,像鱼身上露出了嶙峋的

鱼骨。其中有一条还在正中间破了一个大洞,其实穿在身上基本上也就是个摆设了,实质上是衣不遮体的。

刘立林每次把内裤往出晾的时候,宿舍的三个哥们儿就在一旁急,好像人家不小心穿了他们的内裤。

①大哥,这内裤咱还是晾在屋里吧,干净,屋里干净。刘立林理都不理他们,根本没觉得他们是在说

话,晾好衣服便背起双肩包扬长而去。

刘立林每天晚上都是卡着点回宿舍的,决不早回,前脚进门后脚就熄灯。于是他便黑咕隆咚地爬到床

上,点个蜡烛头,借着昏暗的烛光接着看书。在不看书的时候,四个男生就在黑暗中躺着卧聊一会。

你们见过那种地下室吗?地下二三层的地下室,里面窄的就能放一张床,住在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

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墙壁上终年湿漉漉地长着青苔和蘑菇,被子和枕头潮湿得

一拧就能拧出水来。你要是几天不住,一翻开被子就能看到被子里发霉了,绿色的像草一样的霉,高高长

在被子里。所有的衣服都散发着霉味,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像从阴暗的坟墓里爬出来的。我在这样的地下

室里住了五年,住到后来浑身都起满了红色的小疙瘩,奇痒无比。背上够不着的地方我就在墙上蹭,最后

就会把一整块皮蹭掉,没有了皮的地方又会发炎起水泡。

②每晚熄灯之后,221宿舍就像一锅温开水一样反反复复地煮着刘立林的那点事,煮得只剩下骨头了,

还在煮。渐渐的刘立林发现没有人再邀请他说,大哥,给我们讲点什么吧。

开始的时候他有些落寞地却是屹然地等着,像个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红军,就不信没人来请他做报告。

但是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别人聊天的时候,他也插进来聊,却是说不了两句就拐到自己身上了,想起我

那时候……其他三个男生拼着命把话题又拉回来,刚说了没两句,又被刘立林拐走了。他像抚摸战甲和枪

伤一样抚摸着自己这点往事,就这么点贴身的东西怎么能被人剥夺走?简直是要把一尾鱼的鳞片刮走。他

们太残忍了。

除了学习、背单词之外,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大的官。他经常问别

人,你说我回去能做个官不?乡长总能做得了吧,不会连个乡长也做不了吧。别人就问他,大哥,你就是

想做个乡长么,那还用这么费劲八百地每天背那么多单词?做乡长又用不上的。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

人多看一眼,只对着窗外冷冷一笑。

期末考试的时候,刘立林在马哲、思修等多份考卷的主观题答题纸上答非所问地写下了同一份答案,

是他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这首长长的打油诗主要是对他十年间所经历过的磨难的血泪诉说,从十九岁一直

说到他二十九岁。他倒不是没看懂那题在问他什么,他是知道像他这样的学生是不多的,他觉得这样答题

一定能够感动了老师们,他期望着他们能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高分,可等到最后成绩下来,他那几门课也

就是个勉强及格,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高分。这件事打击了刘立林。③谁要是在背地里传诵他那首打油

诗被他听到了,他就会一言不发地扑上去,连挖对方祖坟的心都有。

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生不熟地堵回去了。他其

实不过是想借着说话凭吊一下过去的自己,他仍然疼惜着那些死在半路上死在往事里的自己,他们竟然不

给他机会?他们竟然这样残忍地对待一个九死一生过的人?他受了那么多苦,他们居然这样对待他?他们

敢?

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烛光的帐篷里看

书,绝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不管是什么话题,他绝不进去,他们也别想进来。④三个男生聊着聊着就睡着

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守着那团光秃秃的烛光,像打着一盏灯笼在旷野里踽踽独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一味地想通过诉苦的方式获得同情悲悯,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如同踏在水面之上,不会

心安,反映小说标题之义。

B.刘立林很能吃苦,在上大学后仍有种种表现,如背英语单词、卡着点回宿舍,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

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

C.小说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设置情节,十年只考一所大学,当乡长而苦读英语,荒诞而又真实,深得

卡夫卡《变形记》手法之妙。

D.小说从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夜晚写起,借助舍友的视角来展现刘立林经历的独特,将人物的躁动不安

以及自怜自伤等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干净”是反语,意思是说你的内裤又脏又丑,劝他不要晾到外面去。

B.句子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刘立林的讲述已了无新意,不能再引起舍友的兴趣。

C.句子③以动作、心理描摹,透露人物的敏感、冲动、过激,也表现其性格中脆弱的一面。

D.句子④借独守孤灯,形象地展现刘立林的孤独,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

8.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颇为相似,请写出相似点。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错位;乙组提出一个

关键词:迷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

6.B7.D

8.①故事内容都是悲剧性的。刘立林讲自己奋斗考大学时的艰难困苦,祥林嫂讲自己失去亲人的悲惨遭遇。

②讲故事的心情是相似的。刘立林心情低落,自恋自伤,祥林嫂内心悲伤。

③讲故事的方式是相似的。都是反复讲,直到别人厌烦。

9.参考示例:

①主人公刘立林也许是怪异的,他比同学大很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