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实践策略_第1页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实践策略_第2页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实践策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典范。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重视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礎上,指导学生从多种路径阅读、鉴赏古诗词,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情趣与意象,产生对诗人所描绘的意境的向往之情。一、在诵读中融入创作故事古诗词具有韵律美,最适合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学生喜欢读故事,古诗词篇幅短小,故事性不强,教师可以挖掘古诗词背后的创作故事,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如教学《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写庐山风光的一首著名的哲理诗,对于小学生来说,哲理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他们对此缺乏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学生学习这首名诗的多重障碍,就得从诗的创作故事出发。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搞清楚苏轼创作此诗的时间与背景——苏轼受“乌台诗案”影响,被贬到黄州,元丰七年改迁汝州,赴汝州时路过九江,与友人一同游览庐山。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能够搜集到诗歌的创作背景,想不想听苏轼在诗歌创作中的故事呢?”学生都表示想听故事。原来,苏轼与友人游庐山,一时兴起,正要吟诗助兴,突然想起“乌台诗案”所受的伤害,决心不再写诗。可是,庐山的景色实在不同寻常,诗人情动于中,诗兴大发,不知不觉竟然作了八首诗,其中的诗句“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就是最好的说明。有了这样的创作故事,学生再读《题西林壁》,就不会觉得诗中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哲理过于玄妙。二、在体验中理清情感脉络古诗词在表达上具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特点,或者采用寓志于物、托物言志的方法。诗人常常选取相关的景物,配上相关的典故,附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带给人独特的美的感受。小学生学习这样的古诗词,自然面临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消除与诗人情感上的距离,与诗人产生共鸣,体验诗人的情感脉动。如教学《凉州词》,诗人王翰在诗中呈现了比较大的思维跨度,给小学生学习带来了难度。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写的是美酒,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迅速过渡到跃马扬鞭奔赴战场的场面,第三句“醉卧沙场君莫笑”转移到戍边将士的豪迈之情,第四句“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的是戍边军人的悲壮情怀。学生读这样的诗句,能够从字面上感受到当时发生的事情:战前,戍边将士饮酒壮行,但是,诗人寄寓在景物之中的情感,却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寄寓在诗句中的情感。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古代将士戍边生活的场景中,美酒、战马、琵琶等意象,都是寄托戍边军人情感的载体。接着,教师通过反复诵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理清诗人寄寓在诗句中的思想感情——既有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又有长期戍边者的思乡情深。有了这样的感情体验,学生才会觉得这首诗越读越有味道。三、在感悟中进入人物内心古诗词尽管篇幅短小,诗人还是在有限的篇幅中描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表达诗人对社会生活及自身遭遇的不同理解。学习这样的古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适宜的路径,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诗作描写的人物特点,感悟诗人的情感。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最动人的形象是诗人自己,尽管诗句所描写的只是一些场景的集合,却处处都能体现出诗人在获得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快感。首先是获知消息的瞬间——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外在形象是一个哭得过于伤心的人,对于此刻的杜甫来说,哭得这么凶的原因,更多的是突然来临的幸福感,又夹杂着辛酸与悲痛,还充满了希望:诗人等这一刻等得太久啦!诗人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把诗人“初闻”胜利消息的内心变化和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下来,诗人时时处处沉浸在这种喜不自胜的感觉之中:妻子儿女都登场了,他们的脸上也一扫往日的愁云。实际上,诗人写这些人物的表现,都是一种陪衬,毕竟这些人物从外到内的变化都打上了诗人的目光印记,诗人在无比欣喜之中,看什么都是一片欣喜之情。所以,诗人明显感觉到从“初闻”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变了,尤其是在多年来的漂泊生活中,这个家难得有笑逐颜开、喜气洋洋的场景,就连他们帮忙收拾诗书的动作都充满喜悦之情,仿佛每一本中都写满了回家的字样……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在比较中赏析表达技巧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篇篇都是经典,都值得学生反复赏析。随着年级递增,学生赏析的角度和收获也不一样。小学生受理解和感受水平的限制,在古诗词赏析中适合运用比较的方法。送别诗是小学古诗词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生年龄小,对送别诗中的感情体会不深,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群诗阅读的方法,将比较接近的送别古诗词放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就能够有效地解决理解上的困难。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送别名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话别,小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难以理解这个名句。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赠汪伦》,体会其中的送别方式——“忽闻岸上踏歌声”,以踏歌而唱的形式送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再让学生读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目送孤帆淡出视野,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积累了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