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1页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2页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3页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4页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级别,依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和地球无关的是河外星系。2.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绕地运行的“天宫一号”、北斗导航系统的系列卫星、马斯克星链卫星等,均属于人造卫星,隶属于“地月系”。3.太阳是恒星,其发光发热的放射能量是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晴天越多,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能特性有可再生、较廉价、无污染。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由太阳辐射转化而成,污染较重,因碳排放量大,引发全球变暖问题4.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三大运动特征。5.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水、金、地、火属于类地行星(体积质量小密度大),木、土属于巨行星(体积质量大密度小),天、海属于远日行星。小行星带位置在火星和木星之间6.太阳活动有:光球层(肉眼看到光亮)的黑子、色球层(玫瑰色)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层的太阳风。其中,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标志。太阳活动平均周期是11年。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干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产生极光;(在极地夜晚可见;旅游景观)、天气与气候异常(产生旱涝灾害)。8.地球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安全的宇宙环境;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有适宜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有液态水。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大陆地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莫霍面;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古登堡面。2.莫霍面到地表为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由岩石组成。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青藏高原是地球地壳最厚的地方,厚度达70千米以上;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壳很薄的地方。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3.地幔范围自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上地幔上部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皆由岩石组成,统称为岩石圈。4.地核范围是古登堡面到地心,外核的物质接近液态(横波消失),内核可能是固态物质。5.大气圈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大气调节地球的温度,拦截飞向地球的流星体,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保护地球生命,是地表自然环境和生命物质的保护层。6.水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各类水体能调节气候、净化大气、塑造地貌、孕育生物。7.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大部分生物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200米的核心层,称为“生物膜”。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地质学家通过研究世界各地的地层和地层中古生物化石,得出地球演化的地质年代。2.地球演化史的划分3.太古代:出现原始陆壳、原始水圈、原始大气圈,氧气逐渐增多。4.元古代:出现原始大陆、原始生物出现的时代、海生藻类时代、形成臭氧层、铁矿。5.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珊瑚、笔石),水生菌藻类植物。晚期蕨类植物,鱼类、两栖类,联合古陆(泛大陆),煤炭。6.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恐龙),煤炭,石油,环太平洋造山运动。7.新时代:古近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被子植物,哺乳动物,石油。第四纪:冰期,灵长类、人类。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河流上游:流经山地、高原时,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峡谷和瀑布,峡谷地貌特征是河谷深切而狭窄。水流流出山口处的地貌是冲积扇,其形成过程是水流出山谷时,因高差骤减,流速减缓,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沉积形成。2.河流中游:因流水侧蚀作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曲流;流水侧向侵蚀、沉积与河流的下切交替进行,形成河流阶梯。3.河流下游:因河床平缓,水流缓慢,流水堆积,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4.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流水溶蚀作用,分布于石灰岩地区,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西部;云贵高原)最典型。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孤峰、溶蚀盆地、落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洞内有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沉积地貌,多地下河、地下湖。著名旅游景点:云南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浙江桐庐溶洞、重庆武隆天坑。5.风成地貌,又称风沙地貌,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区。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和风蚀城堡等属于风蚀地貌,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沙漠(沙丘)、黄土堆积区等属于风积地貌,是在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如果没有植被等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移动,则成为流动沙丘。流动沙丘会毁坏草地、阻塞交通,甚至掩埋建筑物。因此,植树种草,防风固沙,是治理沙漠的重要手段。6.黄土地貌最为典型的地区是黄土高原,成因是发生在黄土堆积区的流水侵蚀作用,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典型的小地形有塬、墚、峁。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1.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1.干洁空气中比重最大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都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它们比重上升会导致全球变暖。2.在近地面大气中,水汽来自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低纬海洋水汽含量大,同一地区夏季水汽含量较大。3.水汽和微小颗粒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过多的微小颗粒(PM10/PM2.5)(雾霾)会加重大气污染,降低大气能见度,阻碍交通,危害人体健康。4.自地面到大气层顶,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5.对流层:密度最大;对流层顶部高度低纬比高纬高、夏季比冬季高。因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多阴晴雨雪等天气现象。对流层一定高度范围内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在逆温层中,因大气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导致大气污染。6.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高空飞行。7.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8.热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有极光。9.散逸层:气温随高度增加略有升高。10.电离层:其范围跨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可将无线电波反射到地面更远处,影响到通信、广播和全球导航,也会被太阳活动干扰。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大气的反射、吸收和散射。2.多云的白天气温偏低,是因为云层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3.蓝天、朝霞、晚霞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彩虹是水汽对太阳辐射的折射和反射4.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5.地表颜色越浅,对太阳辐射反射越大。6.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7.多云的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的原因是云层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9.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常见有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10.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热低压),等压面向下弯曲、等压线图是低压中心,风吹入。气温低,则气压高(冷高压),等压面向上弯曲、等压线图是高压中心,风吹出。高空:和近地面相反11.海陆风:白天海风、夜间陆风。12.山谷风:白天谷风、夜间山风。13.山地区多夜雨,是因为山地的夜晚,山顶降温快,气温低,气压较高,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在谷底促使暖空气抬升,形成夜雨。(此为“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术语)14.城市风: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高空相反。无昼夜变化。城市规模越大、越到冬季,城市风越明显。15.风向:风向指风的来向。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风的直接动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与等压线斜交。16.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适合发展风电。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体更新周期由短到长的依次是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海洋。2.三类水循环中,长江参与海陆间循环,新疆的塔里木河、青海省的青海湖参与陆地内循环,未登陆的台风参与海上内循环。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⑦蒸发⑧植物蒸腾3.海陆间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4.城市因不透水地面比重增加,城市地表蒸发和蒸腾量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量显著增多(引发内涝)。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四大圈层“纽带”、水热“调节器”、地形“雕塑家”、物质“传送带”。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密度(“三度”)三个角度描述。2.海水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全球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温度呈不均匀递减趋势。1000米以上递减快,以下保持低温。3.人类利用海水的温差能发电。海域水温的异常变化,可引发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4.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入海径流、海区封闭程度、结冰期。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地表径流注入、海区封闭、处于融冰期,盐度偏低。5.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高纬和低纬递减;盐度最高的海域出现在红海,盐度最低出现在波罗的海。6.人类从海水中获取海盐,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提取淡水,以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利用海水盐度差能发电,要防治咸潮入侵、海水倒灌引发的灾害。7.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表层海水的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海水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呈不均匀的递增趋势(1000米以上递增快)。盐度越大,海水密度越大。8.海水密度越大,船只吃水深度越小。9.波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10.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能量越大,波浪能发电。利用波浪开展冲浪运动。波浪塑造海岸地貌。采用修建防护堤、种植防护林等方式减少波浪对海岸堤坝、港口建筑等的破坏。波浪过大,影响海洋捕捞、海洋运输。11.白天海水涨落称潮,夜晚海水涨落称汐,合称潮汐。从低潮到高潮,水位逐渐上升,叫涨潮;反之,叫落潮。利用潮汐景观发展旅游,利用潮汐能发电,船只利用涨潮时的高水位进出港口。12.按水温高于或低于所经海区,把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洋流影响沿岸的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寒暖流交汇处以及有上升流流经的地区往往饵料丰富,吸引鱼群,形成大型渔场,如日本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西欧北海渔场、秘鲁渔场等;在航海中,顺洋流航行速度快,省时省力。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土壤的成分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气(“矿机生气水”)组成。2.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有机质。3.土壤性质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粗细、砂黏状况)角度描述。4.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土壤因含有较多的氧化铁而呈红色;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壤因富含腐殖质而呈暗黑色。5.根据土壤质地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砂土与黏土的蓄水性、通气性和保肥性相反,壤土居中。6.理想状态下土壤剖面有五个土壤层: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7.影响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因素包括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8.一般来说,高温多雨地区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岩石风化速度相对较快,土壤较厚,且多呈酸性;寒冷干旱地区岩石风化速度相对较慢,土壤往往比较薄,多呈碱性。9.地形坡度越大,气候越干旱或寒冷、植被越少、时间越短、土壤越薄,土壤分层越不明显。10.水稻土是人类干扰强度大导致的。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1.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大的山地植被多样性显著。12.砂土中的矿物质颗粒较大,土壤结构疏松,多生长深根系植物。马尾松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碱蓬适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13.森林、草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作用。14.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耐阴、喜湿、喜高温;雨林结构层次复杂,大体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植物种类最丰富;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等地区。15.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风气候,森林有季相变化,旱季多数树种落叶;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16.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17.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叶子坚硬,叶片表面有蜡层、茸毛,具有旱生特征。丛林的结构简单,主要分布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18.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季枯黄、冬季落叶,有比较明显的季相变化。19.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是以耐寒的松、柏类针叶树种为主的植被类型。20.热带稀树草原: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树木稀疏,树干粗(储水),草长得很高;景观季节变化明显:干季时树木落叶,到处枯黄;湿季郁郁葱葱。是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栖息的理想场所,被称为“动物的王国”。21.温带草原: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由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群落结构简单。22.荒漠:热带沙漠气候、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荒漠植物种类十分贫乏,主要是极度旱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叶多呈刺,根系发达。23.苔原:寒带苔原气候,以苔藓、地衣、小灌木为主,植物种类、数量都很少,生长期短,多呈匍匐状。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常见的气象灾害1.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洪涝、干旱、高温、雷暴、冰雹、暴雨(雪)、龙卷风、冻雨等。2.我国气象灾害特征有发生频率高、种类多、灾害损失大。3.台风: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主要在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登陆时伴随着强风、暴雨等天气现象,造成严重危害。海面强风会引发风暴潮。登陆后的暴雨会引发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减轻台风危害的措施有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台风监测手段和预报内容利用气象卫星资料,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及时发布台风警报。台风应急措施有加固堤防、船只进港避风、疏散居民等。4.洪水:我国东部地区夏秋季节降水量大,沿海地区常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洪水,山地、丘陵和高原等地区常暴发山洪。北方的一些河流因冰凌融化而引发洪水。西部非季风区的一些高山地区,由于夏季气温升高,会发生融雪洪水。洪水的技术对策有:通过气象卫星及时提供遥感影像,实时监测雨情。同时,用遥感技术进行灾情监测。洪水的应急措施有加固堤防、疏散居民等。5.城市内涝(雨涝):城市内涝的原因是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城镇的不透水地面增大,阻碍了下渗,导致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增大;管理不善,容易发生雨涝灾害。防治对策综合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增加排涝设施、铺设透水路面等工程措施;建立防灾政策与法规、工程管理机制、内涝风险评估机制等非工程措施进行防御。常见的海洋灾害1.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赤潮、灾害性海浪、海啸。2.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海湾呈喇叭口状、海底地势平缓的地区,通常是风暴潮的多发区。3.防御风暴潮的对策有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人员疏散、物资转移;加固海堤。4.海啸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塌陷和滑坡等原因引起。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海啸主要发生在太平洋海域,日本和印度尼西亚是发生海啸次数较多,受害较重的国家。防御对策有建设海啸监测、预报系统;制定防灾减灾的预案,提前人员疏散、物资转移。5.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主要人为原因是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污水汇入海洋、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污染。我国的赤潮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8月。赤潮的危害是导致鱼类等大量死亡,进而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减产,危害人类健康。6.防范赤潮的对策有加强监测和预报,采取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治理赤潮,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切实控制沿海废水、废弃物入海,科学合理海水养殖。常见的地质灾害1.对我国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是地震、滑坡、泥石流。2.在震中区,人们先觉察到纵波,上下颠簸,接着是横波到达左右、前后摇晃。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4.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距离地下断裂带越近、地面建筑抗震能力越差,受影响地区的烈度越大。5.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界地带,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6.地震不仅会造成地面、建筑物、山体等的直接破坏,还常常引发火灾、洪涝灾害、海啸、瘟疫等次生灾害。7.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有加强公众避震和应急行动等知识的普及,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重视地震监测预警。8.科学避震的方法:9.引起滑坡的自然原因有地势起伏大(陡坡),岩体破碎,植被覆盖差;人为原因有工程建设、乱采滥伐。滑坡具有发生突然、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快的特点。10.防御滑坡的对策:加强监测和预报;当遭遇滑坡时,沿着垂直于滑坡体下滑的方向向高处逃。11.泥石流多发生在山高沟深的区域,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引发的。泥石流具有突发、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破坏力极大的特点。12.防御泥石流的对策:雨季加强监测和预报;遇到泥石流时,迅速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加强管理,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禁止滥伐乱垦,提高植被覆盖率;禁止不合理的采矿和施工。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利用遥感(RS)技术获得航空影像图、卫星影像图,为灾害和环境的监测、地质矿产勘探、大型工程选址和城市遥感图等提供决策依据。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导航卫星系统,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位置报告等功能。3.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将代表不同主题的地图图层进行叠加,形成符合特定需要的数字地图,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灾害评估、城乡规划、市场分析、区域管理和军事活动等。4.地理信息技术以宏观、快速、准确的特点,在救灾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高纬度的严寒地带,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口较多。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原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优势,人口较为密集;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成为人口聚居地(如:沙漠中的绿洲地区)。土壤:多通过影响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矿产资源: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如:攀枝花—煤、铁,克拉玛依—石油,鹤岗—煤炭)人文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活动方式:农业社会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市聚集;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历史因素: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政治、文化、军事等。5.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极不平衡;东南部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原、山地地区人口少;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地区人口少。6.我国人口密度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云南省腾冲”一线,“胡焕庸线”。7.人口迁入区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生活条件更好,吸引人口迁入,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8.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的异常、异地搬迁扶贫、三峡移民等引发的人口迁移,属于生态移民。9.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开放程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人均消费水平与承载力呈负相关。10.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容纳的最大人口)大于区域的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商业用地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都是离城市中心越远、单位土地利用效益越低,其中下降速度最快的是商业用地。2.大的城镇功能分区有商业区、商务区、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生态保育区。3.城镇的商业区和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区,在大城市的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是具有最高等级的商业商务功能,如上海陆家嘴、外滩和北外滩区域,就是上海的CBD。4.城镇的生态保育区的作用有保育生态系统、净化自然环境和调节城市气候、游憩、健身和教育等社会生活综合效益,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承载空间,分布于城镇各地。5.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宜居家园。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东北黑土文化(黑/吉/辽;汉/满):泥草房/泥瓦房(火坑/火墙)。华北平原文化(冀/京/津/鲁/豫;汉):四合院式方整院落。黄土高原文化(陕/晋;汉回):窑洞内蒙古草原文化(内蒙古):蒙古包新疆荒漠—绿洲文化(新/甘/青;维/哈):开敞式平顶房;哈萨克族毡房;清真寺;坎儿井青藏高原文化(青/藏/川西;藏):平顶方整石砌碉房;喇嘛寺庙四川盆地文化(川/渝):吊脚楼云贵高原文化(滇/黔;傣/侗):傣族竹楼;侗族鼓楼江南水乡文化(苏/浙/沪/赣/鄂/湘等;汉):白墙黑檐华南沿海文化(闽/粤/桂/琼/台;汉/壮/黎/高山):福建土楼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1.衡量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是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城镇化过程划分起步发展(初期)城镇化率约为10%~30%、快速发展(中期)城镇化率约为30%~70%。、稳定发展(后期)三个阶段城镇化率约为70%以上。3.城镇化的好处有集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带动乡村发展。4.城镇化促进着乡村振兴的表现有:城镇化过程大量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乡村人均资源占有水平;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城市和城市群的人口越来越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提升乡村的价值;促使城乡一体化形成,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小镇和乡村的振兴。5.城镇化带来的城市问题有住房困难、职住分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治安恶化。6.城镇化带来的乡村问题有人群老弱化、村庄空废化、水土污损化。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需求、政策、农业科技、交通运输、劳动力。2.气候条件: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的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四川盆地的中性或弱碱性土壤适合水稻生长。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农业生产中可采用休耕、轮作等方式。4.农业科技包括:农业机械,温室栽培、喷灌滴灌、培育优良品种、冷藏保鲜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等。5.市场需求引导着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布局。对需要保鲜的乳畜业、园艺业来说,农产品基地一般布局在距离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较近的地方,以便将农产品及时运达市场。6.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能源、土地、环境、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政策等。随着科技进步,原料、能源、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力下降,市场、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力增强。7.上海高科技园区的区位分析:上海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有高速公路相连接,交通快捷;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对高科技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大;有政府政策的支持。8.服务业有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三类。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科技、信息、商务、物流服务等,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产业关联性强。为生产商务等活动提供服务。生活性服务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产中介和咨询、文化娱乐,服务对象家庭和居民。公共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大众。9.金融业区位因素有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商业贸易、专门人才、技术与信息优势、政策与制度。上海金融业的区位分析:上海地理位置优;经济基础雄厚,商业贸易发达,金融业市场需求大;有众多高等院校,科技水平高,金融专门人才多;通信技术发达;地铁、高速公路、海洋运、航空运输等交通便利;有政府政策支持。10.传统商业(实体店)的区位因素有交通、人口、集聚、地价。电子商业(网店)的基础是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11.上海徐家汇商业中心的区位分析:有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人均收入高,购买力强;众多商家,集聚效应好,利于商业发展。地处城区,地价较高。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修建交通线的意义:提高运量,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扩大人们的活动空间、扩大城市辐射范围,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例题:上海长江大桥-崇启大桥建成的意义)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建成的意义:促进产业发展,形成城市群;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沟通,缩小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例长三角3小时交通圈建成的意义)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1.长江经济带的地理背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国内、国外交通便利,开放程度高;科技水平高,人口、城市密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农业、工业、商贸发达,经济基础好,政策支持。2.长江运输价值大,被称为“黄金水道”,其成因:长江流域面积大,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无结冰期,通航里程长。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3.长江经济带内部关联互补表现是下游地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下游地区向中上游转移。4.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问题有生态环境压力大、体制滞后、基础设施不够、产业同质化。对策: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大力植树造林,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合理规划交通布局;内部各城市产业合理分工。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1.海洋权益主要包括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上安全权益、海洋科学权益。2.海洋的政治地理空间可划分为内水、领海(12海里)、毗连区、专属经济区(200海里)、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几部分。4.我国在战略决策上,由传统大陆国家向陆海兼备国家转型。5.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意义主要有: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缓解土地压力、能源和粮食的危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有利于海洋产业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科学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海洋权益。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南海诸岛和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1.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相同的治理对策是世界各国相互协作,担负起共同而又有差别的责任。2.人类在大范围破坏森林,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多、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导致全球变暖。3.全球变暖影响不同纬度地区的农业生产,具体是:①在较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可能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②在低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可能缩短植物的生长期,使农作物产量降低;③在中低纬度内陆地区,温度升高往往伴随干旱的加重,使农作物产量降低。4.全球变暖使得地球上的冰川大量消融,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淹没低地,改变海岸线,加剧沿海地区海洋灾害发生。5.全球变暖增加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导致洪涝、干旱、高温、飓风等自然灾害增多,加剧水资源供应的不稳定性。6.缓解全球变暖的对策有:①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7.普通民众低碳(绿色)生活,为缓解全球变暖作贡献的方式有:①低碳出行。多乘坐公交车,使用共享单车等。②不过度消费,提倡节俭生活。如节约水、电、煤、纸张等。③积极参与绿化活动。8.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9.荒漠化的危害有粮食和牧草减产;湿地面积缩小,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引发沙尘暴,造成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10.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有提供食物、医药;环境价值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改善地方气候。1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环境的突发灾难,人类掠夺式开发,污染环境,生态环境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相关的制度尚不健全等。12.按环境要素将环境污染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13.按污染物形态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14.垃圾分类是将固体废物分类后,部分回收再利用,以提供资源利用率、减轻固体废物污染。附:2024年地理等级考考点分析2024年上海地理等级考中,共有31道题目,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选择题有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都是双选题目。其中有21道题目涉及自然地理,其中必修1占11道,选必一10道。涉及人文地理10道题目,其中必修二3道,选必二5道,选必三2道题目。主要考察点依旧是自然地理为主,现整理出来,供复习参考。未考查的知识点,明年可能会考查,在高三复习的时候依然要重视。地理必修一课程内容要求总共12点。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的核心素养有: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2024年等级考涉及必修一模块的题目有11道:主要考点涉及课标8.10.11。2.利用街景系统来观察树,可以看出树的哪些属性________。(不定项选择题3分)A.树的科属B.树的蒸腾量C.树的根深D.树干的直径3.探究叶片叶绿素的多少和叶片的大小,然后测定植物旁的干洁空气成分,可以说明道旁林的哪个功能________。(单选2分)A.固碳释氧B.调节气候C.美观大方D.净化空气5.新奥尔良种植枝叶茂密的树种是为了防止________。(单选2分)A.美化环境B.飓风影响C.城市内涝D.热岛效应9.分析清平镇2010年泥石流成因,需要使用的资料有()(单选2分)①气象资料②地质地貌③居民点位置④野生动物栖息地位置⑤灾前灾后遥感影像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③④D.①②④15.柴达木盆地本是湿润的陆地地理环境,下列哪些化石可以提供证据________。(不定项选择3分)A.珊瑚B.常绿阔叶林C.大象和犀牛D.沙葱24.据图2,水位高时,长江口水体盐度________(单选:A.高B.低),水位低时长江口水体盐度________(单选:A.高B.低)。(2分)25.甲监测站出现0.5%—2%的盐度原因是________。(2分)A.北支咸水入侵B.南支咸水入侵C.北港咸水入侵D.南港咸水入侵27.水位最低时________,从甲监测站到乙监测站盐度变化________。(2分)29.高潮的时候流速________(单选:A.加快B.减慢),低潮的时候流速________(单选:A.加快B.减慢);根据图2判断次日首次低潮应在________时间。甲乙两地相比,泥沙颗粒较大的为________(单选:A.甲地B.乙地)。(4分)30.根据图3,T1主要发生于________(单选:A.夏季B.冬季),此时河水与海水________(单选:A.充分融合B.部分融合),T2发生在________(单选:A.洪水期B.枯水期),此时河口处河水垂直盐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4分)31.伏旱和台风影响青草沙水库“蓄淡避咸”,从河海相互的角度,说明其影响过程。地理必修二课程内容要求总共11点。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2.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的核心素养有: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人地协调观:能够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2024年等级考涉及必修二模块的题目有3道:7.影响清平镇小镇分布的自然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22.格陵兰岛西部村落(城镇)明显多于东部,阐述村落(城镇)主要在西海岸的原因。(4分)23.格陵兰岛的冰盖有约10万年的历史,当地的一家公司将冰块运往几千千米外的迪拜,遭到了人们的反对,从生态和资源的角度解释人们反对的原因。(6分)地理选必一课程内容要求总共9点。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8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体现的核心素养有: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2024年等级考涉及选必一模块的题目有10道:1.从新奥尔良到芝加哥,再到魁北克,反映了________分异规律。由纽约到芝加哥,再到林肯,反映了________分异规律。(2分)4.下列哪个城市群行道树可选择林种类最多________。(单选2分)A.欧洲西北部城市群B.北美五大湖城市群C.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群D.大西洋沿岸城市群14.柴达木盐地年降水不足100毫米,造成其气候干旱的原因________。(不定项选择3分)A.沙漠广布B.地处中纬C.高山环抱D.身居内陆16.石油储存在________(单选:A岩浆岩B变质岩C沉积岩)岩石里面,右图中大型的油田应该存储在________(单选:A.甲B.乙C.丙)区域,该地油气生成在________(单选:A.泥岩B.砂岩)。(3分)17.右图区域中上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的白垩纪地层缺少,请分析其地质过程________。(2分)19.格陵兰岛北部的盛行风向为________(A.东北B.西南C.东南)南部吹________风(A.东北B.西南C.东南),导致了格陵兰岛南部降雨大于北部降雨量。(2分)20.关于格陵兰冰盖融化速度快慢的描述,正确的是(不定项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