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判断_第1页
文言文句式判断_第2页
文言文句式判断_第3页
文言文句式判断_第4页
文言文句式判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句式判断文言文句式判断

判断句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者,……也。"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亚父者,范增也。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⑤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⑧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者,……"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④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也”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④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5、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主谓直接表判断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荀卿,赵人。

③此亡秦之续耳。

二、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一)、用“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皆为龙虎。

(二)、用“是”表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词》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看作判断词。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用副词辅助完成判断。

(一)、用副词“乃”表示肯定判断。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副词“则"表示肯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三)、用副词“即”表示肯定判断。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四)、用副词“皆"本”表示肯定判断。

①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②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臣本布衣。《出师表》

(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小结

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2、用“为”、“是"表示判断。

3、用副词“乃”、“则"、“即”、“皆"、“本”“非"表示判断。

4、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

被动句

如果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那主语就是被动的。这样的句子就叫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面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十于"的形式。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在动词前面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报任安书》

如果需要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吾属今为之虏矣。

5、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构成“为…所…"式或“…为所…式”。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不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2、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受)……于……”表被动。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无被动标志,意念上表被动。

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1、承前省: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孟子》

二、省略谓语:

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庶追之。《列子·歧路亡羊》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略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2、省略介词宾语:

①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四、省略介词:(于、以)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③试之(以)鸡:《促织》

省略句小结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动词。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不然,籍何以至此?要不然,我凭借什么(生气)到这种地步呢

/句式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了。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恶、安、焉、奚"等。恶在其为民父母也”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忌不自信。

②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之”,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主语+否定词+宾语+动词)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何罪之有?

3、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要责备你吧。)

4、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5、唯余马首是瞻。

规律三:

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规律四:代词“自"相”“见"作宾语,常常前置。

一、秦人不暇自哀。《六国论》

二、“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翻译时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2.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译文:老虎渐渐走出来接近它(驴),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驴)是什么东西。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三、“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翻译时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译文: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世了)。翻译下面的句子:

5.府吏见丁宁。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6.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译文:您既然记着我,希望你不久就回来。

规律五: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2.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押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2.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四是代词“自”、“相"、“见”作宾语,常常前置。

五是方位名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常常前置。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⑤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1、用“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

2、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中心词+之十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③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3、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4、中心词+而+定语+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