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_第1页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_第2页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_第3页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_第4页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知识与能力训练•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识要点170万;云南;元谋;70万-20万;周口店;打制;直立;3万;周口店;钻孔;磨制;审美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C 解析:考古研究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2.C 解析:该化石是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土的。3.B 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4.B 解析:大量灰烬的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5.B 解析:周口店遗址生活着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和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6.A 解析: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7.D 解析:最初的人是群居的,因为那时生产极不发达,单个人的力量太小。氏族是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8.D 解析: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9.C 解析:山顶洞人已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10.A 解析:有孔石珠和兽牙都是装饰品。11.B 解析:北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虽已比猿类增高,但低于现代人。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立方厘米,介于猿和现代人之间。他们的头盖骨比现代人约厚一倍。眉嵴粗壮,向前突出,左右互相连接。北京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12.A 解析: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13.A 解析: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使用打制石器。14.D 解析:早期人类没有文字记载和传说流传,主要依靠考古发掘。二、非选择题15.问题一北京人会制作不同类型的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会猎取动物和采集植物果实。问题二山顶洞人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他们已具有审美观念。16.问题一懂得使用火。问题二火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改变并增强了人类的体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拓展与探究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围绕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争论。周口店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的宝库。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知识要点6000;西安;粟;猪;半地穴;彩陶;7000;余姚;水稻;骨耜;干栏;稻;粟;耒耜;家畜;磨制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C 解析: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B 解析:半坡遗址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3.A 解析:半坡人最具特色的陶器为彩陶。4.B 解析:半坡人用渔叉、渔沟、渔网捕鱼,作为食物的补充。5.C 解析: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6.D 解析: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7.D 解析: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8.C 解析: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9.C 解析: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气候条件不同,因此种植作物有差异。10.B 解析:骨耜是翻土工具,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11.D 解析: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那时他们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农业逐渐产生。12.B 解析:由于农业和其他各项生产的发展,原始人开始过较长期的定居生活。13.C 解析: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都过上了原始的农耕生活。二、非选择题14.问题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问题二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干栏式的房屋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15.问题从彩绘图案中的鱼和鹿的形象可以推知,半坡原始居民还过着捕鱼打猎的生活,用作辅助食物。拓展与探究思考一屋背岭遗址、铁仔山古墓群遗址、南头古城遗址、大鹏古城遗址思考二深圳可以追溯的城市历史至少在1700多年前,而深圳有人类生活的历史则可以追溯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沙漠”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第3课 远古的传说知识要四五千;炎黄;华夏;开垦耕种;指南车;纺织;尧、舜、禹;禅让;疏导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B 解析:黄帝姓公孙,名轩辕。2.C 解析: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3.C 解析:炎黄部落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4.A 解析:炎黄部落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5.A 解析:人们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6.A 解析: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7.A 解析:略。8.C 解析: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9.B 解析:通过民主推举决定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叫禅让制。10.B 解析: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11.D 解析:传说大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12.C 解析:黄帝和尧舜时期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属于父系氏族阶段的后期。13.D 解析: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必须共同劳动,共同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劳动者之间必须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部落的人能够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并发展下去。14.D解析:略。15.B解析:在炎黄时代,氏族部落何其多,每个部落的图腾都不同。当各部落要逐渐形成一个华夏民族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新图腾。由此,我们的祖先把“陆、海、空”的动物综合起来,“集体创作”出这么一种奇妙无比的动物。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黄帝。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所以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问题二因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联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问题三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17.问题一天下就是大家所共有的,应该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问题二禅让制。拓展与探究思考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社会财富有了快速增长,随葬品数量显著增多。思考二说明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社会内部贫富分化。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要点公元前2070;禹;启;世袭;夏历;二里头遗址;桀;公元前1600;汤;亳;殷;纣;1046;牧野;镐京;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血缘;宗亲;功臣;周厉王;周幽王;771;犬戎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C 解析:见课本第18页。2.B 解析:见课本第18页。3.B 解析:见课本第18页。4.B 解析:见课本第18页。5.D 解析:见课本第19页。6.B 解析:见课本第20页。7.A 解析:见课本第20页。8.C 解析:见课本第20页。9.B 解析:见课本第21页。10.D 解析:见课本第22页。11.C 解析:夏、商、西周三代是由于暴政而覆亡。12.D 解析:齐鲁、晋、楚都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13.D 解析:A项、B项、C项都是传说,不属于史实。14.B 解析:历史年代的计算,跨公元元年的,等于二者的和再减一。2070+2016-1=4085年。15.C 解析:见课本第22页。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荒淫奢侈,统治残暴,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问题二要勤于政事,爱惜民力,缓和刑法,大力发展生产。广泛选拔人才,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问题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17.问题一宗亲和功臣;巩固周朝的统治。问题二没有。诸侯相互征伐,王权衰落。问题三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拓展与探究思考一标志性成果《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确定了夏商周的起止年代。思考二没有得到最终结论。因为,夏商周的断代问题,没有确切文献记录,现在的研究成果是根据已有资料得出的,随着新史料发现,这一结论有可能被修订。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要点原始社会;司母戊鼎;龟甲;兽骨;商朝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D 解析:见课本第23页。2.C 解析:见课本第23页。3.B 解析:见课本第24页。4.B 解析:见课本第23页。5.A 解析:见课本第24页。6.C 解析:见课本第24页。7.B 解析:见课本第24页。8.A 解析:见课本第24页。9.D 解析:见课本第24页。10.C 解析:见课本第24页。11.C 解析: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12.B 解析:甲骨文是象形字,即用线条把物体的外形勾画出来。13.A 解析:商代有比较成熟的文字的记载。14.A 解析:见课本第25页。二、非选择题15.问题一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问题二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问题三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地区广泛。大量用于祭祀。16.略。拓展与探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社会发展水平看,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繁荣,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从奴隶处境看,奴隶们处境悲惨,社会黑暗。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要点铁制农具;牛耕;青铜;冶炼;纺织;市场;县;郡;尊王攘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越;戎、狄、蛮、夷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D 解析:见课本第27页。2.C 解析:见课本第27页。3.A 解析:见课本第27页。4.D 解析:见课本第27页。5.A 解析:见课本第27页。6.B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祭品”“畎亩”,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7.D 解析:A项、B项、C项是具体表现,不是原因。8.B 解析:见课本第28页。9.A 解析:见课本第28页。10.A 解析:见课本第29页。11.D 解析:见课本第30页。12.C 解析: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逐步统一。13.C 解析:材料说明这一时期处于社会动荡时期,战争连绵不断。14.B 解析:见课本第30页。二、非选择题15.问题一2;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1;齐;秦;楚;燕。问题二齐桓公。原因:任用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正确策略。问题三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16.问题一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春秋时期开始)。问题二周王受到少数民族侵扰;周王地位衰落,诸侯国之间发展更加不平衡,强国吞并弱国,强大诸侯国称霸。问题三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灾难,人们生活动荡,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但大国兼并小国,蕴藏着国家统一的趋势。拓展与探究这种说法不正确,片面夸大了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的战败,以至于赵国灭亡,是秦国实力超过赵国的必然结果。当然,赵括个人的错误,在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赵括个人的错误,不能成为秦赵两国战争胜败的关键。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要点韩;赵;魏;田氏;齐;楚;燕;韩;赵;魏;秦;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秦国;铁制工具;牛耕;356;商鞅;县;井田;军功;李冰;都江堰;天府之国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B 解析:见课本第31页。2.B 解析:见课本第32页。3.B 解析:见课本第31页。4.C 解析:见课本第31页。5.A 解析:见课本第31页。6.B 解析:见课本第31页。7.C 解析:商鞅变法使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8.C 解析:课本第33页。9.A 解析:从材料中信息“作战有功获得爵位,勤于耕作免除徭役,派往小县为吏”可知。10.C 解析:历史发展有其规律,符合规律则成功,不符合则失败。11.D 解析: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战国时期。12.A 解析:抓住关键词“成都”“天府之国”。13.C 解析:旧贵族特权因没有军功而被废除,因此旧贵族会产生怨恨情绪。14.A 解析:“深淘滩,低作堰”的经营理念来自都江堰。二、非选择题15.问题一商鞅。他主持的改革直接促使秦国强大;推动中国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法家学说。问题二嬴政。秦灭其他六国,统一全中国。问题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灭其他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6.问题一大禹和李冰;都江堰。问题二中国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问题三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水利兴修。拓展与探究略。第8课 百家争鸣知识要点道家;道德经;顺应自然;对立面;转化的;无为而治;儒家;论语;仁者爱人;以德治国;私学;有教无类;墨子;兼爱;非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治;庄子;以法治国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见课本第38页。2.D解析:见课本第37页。3.A解析:见课本第38页。4.B解析:见课本第36页。5.D解析:见课本第36页。6.B 解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是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这是老子的理论。7.B 解析:见课本第38页。8.C 解析:见课本第38页。9.B 解析:见课本第39页。10.D 解析:见课本第39页。11.B 解析:材料体现了墨子提倡节约的思想。12.D 解析:材料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关爱。13.B 解析:材料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14.C 解析: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精神。15.B 解析:材料中“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图1,道家思想;图2,法家思想;图3,儒家思想。问题二本题以下三种答案均可。答案一—认同道家思想。道家学派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均有对立的方面,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答案二—认同法家思想。法家学派提倡法治,主张改革,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答案三—认同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强调“仁”和“礼”,主张仁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问题三百家争鸣。社会生产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7.《教育观察》栏目主持人应该是孔子。孔子是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成就、教育思想影响后世。《法制园地》栏目主持人应该是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他主张法治。《军事天地》栏目主持人为孙武。孙武是兵家学派的代表,著有《孙子兵法》,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他指挥作战的经验丰富。《自然与环境》栏目主持人应该是孟子。孟子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拓展与探究思考一这一观点有一定局限性。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不是儒家思想的全部。后世许多思想家丰富和完善了儒家学说。(本题也可以回答同意这一观点。孔子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后世儒家思想家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挥。)思考二孔子是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孔子毕竟生活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今天,时代变了,孔子的思想难免存在局限性。今天,我们不能否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对他代表的儒家思想要批判地继承、发展。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知识要点嬴政;221;咸阳;多民族;封建;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小篆;灵渠;东海;陇西;长城一带;南海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A 解析: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不是秦朝统一完成的标志。2.D 解析:公元前3世纪是公元前299年至前200年之间。3.D 解析:全部选项都是秦朝统一中国的条件。4.C 解析:在中央设立三公,地方实行郡县制,是秦朝的行政系统。5.B 解析:秦朝三公之一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称为“百官之长”。6.A 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指的是在权力上的集中和专制,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手中。7.D 解析: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钱币属于经济的范畴。8.D 解析:秦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成为后世货币的范例。9.D 解析:秦统一了度量衡,因此缴税的“斗”应该容量相同10.D 解析: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11.B 解析:修筑长城的直接目的是抵御北方的匈奴。12.D 解析:“虽死犹存”是指秦朝为后世开辟了新的政治制度,是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A、B不是政治方面的措施。13.C 解析: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14.D 解析:材料中的“六合”“皇帝”“臣”等关键词表示这是与国家统一相关的,秦始皇与此内容相关的事迹是统一六国。15.A 解析:商鞅变法是秦孝公时期,所以不是秦始皇的功绩。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问题二郡县制;咸阳;丞相(太尉或御史大夫)。问题三经济上:圆形方孔钱;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国防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等。17.问题一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国家税收;货币兑换繁琐,不利于人民生活的便利;不利于国家统一。问题二国家的统一;全国各地经济交流的加强。拓展与探究因为使用方言作口语的人口占绝大多数,而需要使用文字和通用口语作为语言交流的人口是少数。随着经济发展和各地人口流动性加大,教育的发展,方言会逐步消失。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知识要点三分之二;骊山;阿房;长城;300;209;大泽乡;陈胜;吴广;巨鹿;咸阳;垓下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C 解析:等级森严是封建社会一个共有的特征,不属于秦朝的暴政。2.A 解析:童谣指阿房宫征发了大量民夫,致使民怨沸腾,成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3.D 解析:秦朝灭亡于农民战争。A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B是西周灭商的战役。C出现在秦朝灭亡以后。4.A 解析:秦朝徭役、赋税繁重,农民还要被征发去服兵役。5.C 解析:秦朝法律残酷而且名目繁多,受法家思想影响较大。6.C 解析: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烧毁民间所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题目中的书籍。7.B 解析: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灭亡于公元前207年,存在14年。8.C 解析:陈胜、吴广为了号召大家反抗秦国残暴的统治,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9.C 解析: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没有推翻秦的统治10.C 解析:“破釜沉舟”的故事出自巨鹿之战。11.C 解析:刘邦最先攻入咸阳,并与咸阳居民“约法三章”,推翻了秦朝统治。12.C 解析:刘邦封“汉王”,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楚河汉界”来自楚汉之争。13.A 解析:刘邦进入关中,立即“约法三章”,争取了民心。14.C 解析:成语来自楚汉之争的“鸿门宴”当中。15.C 解析:大泽乡起义、在陈建立政权与陈胜、吴广有关。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秦的暴政——赋税沉重,徭役与兵役沉重,刑法严酷。问题二陈胜、吴广起义。问题三秦朝暴政直接导致陈胜、吴广起义。17.问题一项羽、刘邦在用人方面的不同。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收揽民心,知能善任。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取得胜利。问题二认识别人的长处;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己;学会用集体力量推进事业发展。拓展与探究自己查找资料,搜集不同的观点,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要点202;刘邦;长安;暴政;休养生息;赋税;徭役及兵役;以德化民;清明;发展;安定;增强;充盈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C 解析: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定都长安。2.D 解析:公元前3世纪是公元前299年至前200年之间,公元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3.B 解析:“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是指继续使用皇帝称号和制度。4.D 解析:汉初经济萧条,社会财富不可能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5.D 解析:A、B、C都是客观原因,D是主观原因。6.B 解析: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发展生产。7.A 解析:汉文帝没有参加楚汉战争,汉文帝以节俭著称,秦朝亡于秦二世。8.B 解析:文景时期提倡以德化民。9.D 解析:“文景之治”在思想文化上没有实行高压政策。10.B 解析:汉文帝注重节俭,秦始皇奢侈浪费,大建陵墓等,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11.A 解析:④“约法三章”是楚汉之争时期刘邦的政策。12.D 解析:文帝注重节俭,没有依照阿房宫建造宫室。13.D 解析:“文景之治”时期废除了一些严苛的刑罚,没有严刑峻法。14.C 解析:汉初时期的治世是“文景之治”。15.D 解析:“文景之治”的出现是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成就,与汉武帝无关。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材料一说明秦始皇生活奢侈,材料二说明汉文帝生活节俭。问题二秦的暴政,导致秦的灭亡;汉文帝厉行节俭,是“文景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问题三统治者的作风关系到国家兴衰。17.问题一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主要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问题二文帝、景帝都很重视农业发展。做法:①文帝、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等。②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问题三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文帝、景帝的做法是务本;我们今天应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生活,为国家的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拓展与探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黄老政治的详细情况和治国成效,知道黄老政治对“文景之治”的作用和影响。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要点主父偃;推恩令;中央集权;刺史;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太学;铸币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C 解析: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2.A 解析:依据材料“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描述的是汉武帝采取的推恩令。3.D 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维护君主的权力;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4.D 解析:略。5.A 解析: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维护其统治。6.D 解析: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7.B 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经过改造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占据正统地位。8.B 解析:给汉武帝建议的是主父偃。9.B 解析: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10.B 解析:开创皇帝制度的是秦始皇;分封诸侯的是刘邦。11.B 解析:“百家”指的是除儒家以外的其他诸子学说。12.A 解析:太学的主要教材是儒家经典。13.D 解析: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的功绩。14.B 解析:汉朝在政治上实现大一统后,在思想文化上用儒家思想进行统一。15.C 解析:我国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汉时期。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焚书坑儒。问题二国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使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延续了两千多年。问题三主要原因:①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②都采用创新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③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到推动作用;④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17.问题一诸侯王。问题二负面影响:导致诸侯叛乱,影响国家统一;措施:削藩问题三措施名称:推恩令措施内容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作用解除了诸侯对中央的威胁。拓展与探究略。第13课 东汉的兴亡知识要点25;刘秀;洛阳;内迁;民族矛盾;外戚;东汉的统治;衰亡;张角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D 解析: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2.C 解析:光武中兴是在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的治世。3.C 解析:公元纪年法运算跨越公元前后的年代时,两者相加再减去1年。202+9-1=210年。4.C 解析:王莽建立新朝,灭亡了西汉。5.C 解析:刘秀建立东汉,在位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6.C 解析:光武帝在位时期,合并郡县,裁减官员。7.A 解析:查阅年代尺可知。8.D 解析:东汉的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的东边,故称为东汉。9.D 解析:光武帝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10.D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11.D 解析:梁冀被称为“跋扈将军”。12.C 解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13.D 解析:张角创立了太平道。14.C 解析: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15.A 解析: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光武帝刘秀;释放奴婢。问题二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17.问题一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问题二使东汉中后期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拓展与探究略。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要点玉门关;阳关;大月氏;张骞;敦煌;大秦;亚欧;经济、文化;东南沿海港口;中南;马六甲;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西域都护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B 解析:B是西域地区的范围。2.B 解析: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很多国家,带来了西域各国使臣,汉朝和西域交往日趋频繁。3.C 解析:水稻是中国原产。4.B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5.A 解析:A是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6.D 解析:D是丝绸之路的意义。A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安。B汉代还有海上丝绸之路。C丝绸之路的商品还有漆器、陶瓷、珠宝、香料等。7.C 解析:图中西域都护府管理今新疆地区。8.C 解析: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才开辟。9.C 解析:西域都护府设置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10.B 解析:成语源自班超经营西域时在鄯善斩杀匈奴使者。11.D 解析:③是班超经营西域的作用。12.B 解析:B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由广东沿海到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岛。13.A 解析:④发生在秦朝,①发生在汉武帝时期,③发生在公元前60年,②发生在东汉时期。14.B解析:计算跨公元的年限,由于没有公元零年,要两个纪年相加再减去1年。本题的算法就是138+73-1=210年。15.C解析: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送给东汉皇帝象牙、犀角等礼物。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2014-166=1848年,因此距今有1800多年了。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第一次。西汉想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几乎互相隔绝。问题二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直接条件:汉朝派军队给匈奴沉重打击。问题三了解了西域地理环境和人文状况,扩大西汉的影响;了解西域人民要求与中原人民交往的愿望,为丝绸之路开辟创造条件。17.问题一长安(今西安);古罗马。问题二促进了汉代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西汉影响,增强了沿线人民友谊。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中西方交流的情况。问题三说明西汉确实存在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说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拓展与探究略。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要点蔡伦;伤寒杂病论;医圣;麻沸散;五禽戏;司马迁;纪传体通史;东汉末年;释迦牟尼(或“乔达摩•悉达多”);西汉末年(或“张骞通西域后”)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A 解析:略。2.A 解析:蔡伦把麻头、树皮、破布、鱼网等原料加工成纸,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3.C 解析:略。4.B 解析:略。5.B 解析:略。6.D 解析:略。7.B 解析:西汉时期,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8.C 解析:略。9.C 解析: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10.A 解析:《史记》记述的内容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其中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11.A 解析:华佗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12.A 解析:略。13.D 解析:张仲景所写的《伤寒杂病论》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14.C 解析: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二、非选择题15.问题一西汉早期。问题二蔡伦用植物纤维造纸。问题三自然资源有限,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使用“再生纸”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16.问题一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问题二著作:《史记》;体例:纪传体;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问题三启发:为了自己的理想,要敢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拓展与探究略。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要点屯田;200;曹操;208;曹操;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三国鼎立;220;曹丕;洛阳;刘备;成都;222;卫温;夷洲;诸葛亮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腐败,因此会有诗中所描写的景象。2.B解析: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的一次战争,项羽大败秦军;B项“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项“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D长平之战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战后东方六国再不能与秦国抗衡。故选B。3.B解析:该题考查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携关羽,张飞先后三顾茅庐。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4.C解析:《龟虽寿》写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此时官渡之战已经结束,统一北方已经没有什么悬念,因此此时的曹操志在统一中国。因此选C。5.C解析:图中的江水指的长江,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地图中涉及的地名与赤壁之战相关联。6.D 解析:D选项是偶然因素,非必然,不科学。7.B 解析:A项“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B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正确;C项《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打败司马懿,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机;D项“水淹七军”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8.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222年孙权称王,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显然在此之前,故选D。9.A 解析:见课本第77页第二段。10.D 解析: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四个选项中,A选项对象不正确,不是为了改变东汉经济;B和C选项是三个政权为了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不是动机;D项满足军事需要符合战胜对方的动机。11.A解析:官渡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战确定了曹操的北方霸主地位。其后的赤壁之战也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但是,胜利者为刘备和孙权,失败者为曹操。此战役重重挫伤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气焰,并且,刘孙俩人则借此机会储备自己与曹操三方对峙的实力,确立三国鼎立的地位。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④的表述不准确,故选A。12.A 解析: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大一统的局面彻底被打破。三国时期,三个政权并存,实现了局部统一,因此统一依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趋势。13.C 解析:A选项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B选项是三国鼎立初步形成的原因;C选项三国的发展形成相对均势,都难以灭掉任何一方,是鼎立局面得以持续的原因,正确;D选项是西晋能够建立的原因。14.D 解析:此题是将一个具体年份换成世纪,一般的方法是公元或公元前不变,年数除以一百取整数加上一就是世纪数。15.A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既考查学生辨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A选项魏国的建立者不是曹操,而是曹丕。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官渡之战。联孙抗曹。问题二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和曹操的军队。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问题三启示:一个人取得一次成功比较容易,难的是保持常胜;克服狂妄自大、骄傲自满心理,是取得成功的关键。17.问题一B。问题二221年;洛阳;孙权。问题三进步。三国时期,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相比,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拓展与探究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可以在尽量多地掌握事实基础上,多角度思考,开展百家争鸣。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要点263;司马懿;司马炎;280;同姓诸王;内迁民族;晋惠帝;匈奴;鲜卑;羯;氐;羌;15;成汉;王猛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B 解析:见课本第78页第二段。2.D 解析:见课本第78页第一、二段。3.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西晋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B选项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不是司马昭。4.C 解析:C选项与题干无关5.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几个重大事件的时间排序,这里西晋建立显然是最后出现的事件,故选C。6.B 解析:见课本第79页第三段。7.B 解析:此题备选项是对八王之乱后的时局进行了分析,四个选项都符合史实。8.D 解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后不可避免要与汉族接触,并相互影响,D选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9.D 解析: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里没有山越。10.D 解析:见课本第79页最后一段。11.A 解析: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主要方向都是好向南。12.D 解析:见课本第81页最后一段。13.C 解析: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古代边疆各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向往,这一规律要记住。14.B 解析:匈奴、鲜卑族、氐族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羌族存在,现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5.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西晋结束分裂统一全国,而且短暂;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也很短暂,因此最相似的是秦朝。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材料一揭示的是西晋统治集团(或大贵族)统治腐朽,生活奢华、骄奢淫逸。材料三揭示的是西晋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尖锐。问题二八王之乱。影响:对社会造成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问题三启示:重视民生,提倡节俭,搞好民族关系,注意民族团结等等(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17.问题一江南地区。原因:躲避北方战乱.问题二人口南迁,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拙。拓展与探究思考: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或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资料。通过资料整理编制,客家人五次大迁徙主要原因是战乱,瘟疫等因素造成的。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要点匈奴;317;建康;王导;王与马,共天下;淝水之战;420;宋;齐;梁;陈;萧衍;西晋末年;社会比较安定;优越;水利;犁耕;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商业;建康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A 解析:见课本第82页第一段。2.C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东晋初期基础知识,C选项东晋初期曾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不是以北。3.C 解析:三国时吴国、东晋、南朝都在南京建都,因此在南京建都的时间最长。4.D 解析:见课本第82页。5.B 解析:见课本第83页。6.B 解析:见课本第85页。7.A 解析:见课本第84页。8.A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9.B 解析:三国前南方尚未开发,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识记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因此本题选B。11.D 解析:此题考查江南开发的表现,D选项的广东和福建也在江南地区的范围内。12.B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差距缩小,其原因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但此时南方尚未超过北方,因此只有B表述准确。13.B 解析:该诗句核心意思是,三川地区的安禄山的叛军造成四海之内人民南渡躲避战乱,有如西晋时的“永嘉之乱”。14.A 解析:水稻本来就是南方最早种植的,玉米在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传入中国,白菜是本土蔬菜,只有小麦属于北方农作物,随着北人南迁带到南方种植。因此选A。15.D 解析:图来源于课本第84页,青瓷是南朝时最著名的陶瓷,也是南方得到开发的表现之一。二、非选择题16.问题一从西汉到南朝,江南地区从比较落后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全国经济中地位日益重要。问题二江南地区相对和平安定;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农耕技术和充足劳动力;南方自然环境更适应于农业发展。问题三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同时,文化重心也呈现南移趋势。17.问题一淝水之战;齐、梁、陈问题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拓展与探究思考一气候变化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冲突。思考二气候变迁只是影响了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能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变化。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要点383;东晋以少胜多;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鲜卑;洛阳;汉语;联姻;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定居;农业生产;君主专制;汉;乐器;交融;隋唐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D 解析:“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等成语故事,源自淝水之战。与淝水之战有关的人物应是前秦皇帝苻坚。2.C解析: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北方混乱,东晋解除了北方威胁。南北朝对峙从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开始,可见淝水之战后还有一个过程,因此③是错误的。3.A解析:此题属于归类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具有以少胜多的特点,发生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长平战争不具备这一特征。4.B 解析:A政权是北魏政权,而北魏政权是由鲜卑族建立的,故选B。5.C 解析:此题用商鞅变法来对比孝文帝改革的特点,A和B都是商鞅的相关内容,D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故选C。6.C 解析: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是西晋的司马炎。7.D 解析:当时,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迁都更有利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8.D 解析: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规定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要求鲜卑人也讲汉语,那么汉族人讲鲜卑语更不会满街都是,故D项表述错误。9.B 解析:A项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C项改革也促进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