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一、单项选择题1.

N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标准状况下,2.24LH2O含有的分子数等于0.1NAB.常温下,100mL1(江南博哥)mol·L-1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0.1NAC.分子数为NA的CO、C2H4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质量为28gD.3.4gNH3中含N—H键数目为0.2NA正确答案:B[解析]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不能用标准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A错误;C项没有说明气体所处的环境,所以1mol气体体积不一定是22.4L,C项错误;3.4gNH3中含有N—H键数目为0.2NA×3=06NA,D项错误,故本题选B。

2.

LiAlH4是重要的还原剂与储氢材料,在120℃下的干燥空气中相对稳定,其合成方法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该反应可以在水溶液中进行

B.基态锂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1,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2种

C.LiAlH4中Al原子采用sp3杂化,离子的空间构型为正方形

D.上述所有物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与电负性最小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其电子式为Na+[:H]-正确答案:B[解析]A项,LiAlH4会与水反应,不可以在水溶液中进行,A错误;B项,基态锂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1,核外电子所占能级有两个,空间运动状态有2种,B正确;C项,中Al原子采用sp3杂化,离子的空间构型应为正四面体,C错误;D项,上述所有物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为Cl,电负性最小的元素为Na,形成的化合物为NaCl,其电子式为D错误。

3.

白色固体混合物A,含有KCl、CaCO3、Na2CO3、Na2siO3、CuSO4中的几种,常温常压下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______A.无色溶液B的pH≥7B.白色固体F的主要成分是H2SiO3C.混合物A中有Na2SiO3、CuSO4和CaCO3D.在无色溶液B中加HNO3酸化,无沉淀;再滴加AgNO3,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混合物A中有KCl正确答案:C[解析]A选项,无色溶液B成分复杂,若B中只含有KCl,则pH=7;若含有Na2CO3或硅酸钠或两者均有,则和硅酸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pH>7,故无色溶液pH≥7,A不符合题意;B选项,白色固体F难溶于硝酸,说明F为H2SiO3,B不符合题意;C选项,固体C加入硝酸得无色气体,该气体只能是CO2,可能是CaCO3与硝酸生成的,也可能是Na2CO3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的碱式碳酸铜再与硝酸反应生成的,因此,混合物A中不一定含有CaCO3,符合题意;D选项,检验Cl-可用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所以证明A含有KCl,证明Cl-即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4.

如图所示,a、b、c、d均为石墨电极,通电进行电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乙烧杯中d电极的反应式为

B.a、c两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

C.甲、乙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保持不变

D.乙烧杯中发生的反应为正确答案:D[解析]A选项中,d电极是阴极,应该是溶液中的阳离子H+放电,故A错。B选项中,a、c均为阳极,甲池中是OH-放电产生O2,乙池中是Cl-放电产生Cl2,故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相等,B错。C选项中,甲池电解硫酸铜溶液,溶液的pH减小,乙池电解氯化钠溶液,溶液的pH增大,C错。故选D。

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氟的含氧酸不可能存在,但是自1971年两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杰和阿佩里曼成功合成次氟酸后,这种观点强烈地动摇了。他们在0℃以下将氟气从细冰上面通过,得到了毫克量的次氟酸。已知次氟酸的分子组成与次氯酸的相似,且次氟酸与热水剧烈反应,生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的溶液。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A.次氟酸分子中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B.次氟酸分解会产生F2C.次氟酸与热水反应可能有H2O2生成D.次氟酸的酸性可能比次氯酸的强正确答案:B[解析]从“次氟酸的分子组成与次氯酸的相似”可推出分子式为HFO,次氟酸跟热水反应的反应式为进而就可判断出,次氟酸中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其中氟元素的化合价仍是-1价),由于氟的非金属性比氯的强,可判断出次氟酸的酸性可能比次氯酸的强。

6.

实验室通过称量MgSO4·xH2O样品受热脱水前后的质量来测定x值,下列情况会导致测定值偏低的是______A.实验前试样未经干燥B.试样中含有少量碳酸氢铵C.试样中含有少量氯化钠D.加热过程中有试样进溅出来正确答案:C[解析]实验前试样未经干燥,则试样中可能含有水分,会使得加热分解产生的水偏多,导致测定值偏高,A不符合题意;若试样中含有NH4HCO3,NH4HCO3不稳定,加热分解,会使得试样减少的质量偏大,而试样减少的质量为水的质量,导致测定值偏高,B不符合题意;试样中含有NaCl,NaCl的存在使得MgSO4·xH2O的质量偏小,会使得加热分解产生的水偏小,导致测定值偏小,C符合题意;加热过程中有试样进溅出来,会使得试样减小的质量偏大,导致测定值偏高,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7.

如下图装置中,U型管内为红墨水,a、b试管内分别盛有食盐水和氯化铵溶液,各加入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______

A.生铁块中的碳是原电池的正极

B.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C.两试管中相同的电极反应式是:

D.a试管中发生了吸氧腐蚀,b试管中发生了析氢腐蚀正确答案:B[解析]生铁中含有杂质,因此投入到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可判断,a中发生吸氧腐蚀,b中溶液显酸性,发生析氢腐蚀,所以a试管中压强减小,b试管中压强增大,因此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高右低,答案选B。

8.

如下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且X、Y、Z、R和W为主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XYZR

W

A.五种元素一定都是非金属元素B.五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都大于2C.X的氢化物的沸点一定比Z的氢化物的沸点高D.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是强酸正确答案:B[解析]Y可能是ⅢA族或ⅣA族元素,当Y位于ⅢA族时,Y只能是Al元素,X、Z是ⅣA族的C、Si,R是VA族的P,W为Se元素;当Y位于ⅣA族时,Y为Si元素,X为N元素,Z为P元素,R为S元素,W为Br元素。当Y位于ⅢA族时,只能是Al元素,是金属元素,故A错误;Y可能是ⅢA族或ⅣA族元素,则五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都大于2,故B正确;当Y位于ⅢA族时,X、Z是ⅣA族的C、Si,R是VA族的P,CH4的沸点比SiH4的低,故C错误;当Y位于ⅢA族时,X、Z是ⅣA族的C、Si,R是VA族的P,H2PO4是中强酸,故D错误。故选B。

9.

在一定温度下的某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化学平衡:能确定上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B.v正(CO2)=v逆(H2O)C.生成nmolCO2的同时生成2nmolH2D.1mol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molH—O键正确答案:D[解析]A项,因为容器是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因此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不能确定达到平衡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B项,不同物质的量的反应速率表示反应达到平衡,要求反应速率不同方向,且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2v正(CO2)=v逆(H2O),故B不符合题意;C项,生成nmolCO2的同时生成2nmolH2,反应都是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C不符合题意;D项,H2O的结构式为H—O—H,H2的结构式为H—H,1mol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molH—O键,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符合题意。

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纯碱和烧碱熔化时克服的化学键类型相同B.加热蒸发氯化钾水溶液的过程中有分子间作用力的破坏C.CO2溶于水和干冰升华都只有分子间作用力改变D.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既有共价键的断裂和生成,也有分子间作用力的破坏正确答案:C[解析]烧碱和纯碱均属于离子化合物,熔化时须克服离子键,A不符合题意;加热蒸发氯化钾水溶液,液态水变为气态水,水分子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被破坏,B不符合题意;CO2溶于水发生反应:这里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C符合题意;石墨属于层状结构晶体,每层石墨原子间为共价键,层与层之间为分子间作用力,金刚石只含有共价键,因而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既有共价键的断裂和生成,也有分子间作用力的破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1.

下列不属于导入新课技能的构成程序的是______A.集中注意B.拓展思维C.明确目的D.进入课题正确答案:B[解析]导入新课技能的构成程序是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明确目的、进入课题。

12.

化学教师讲述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时,让学生回忆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该过程采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______A.归纳B.假说C.类比D.演绎正确答案:C[解析]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提出它们在其他属性方面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思维方法。

1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但是高中化学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的______,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A.主体性B.多样性C.基础性D.差异性正确答案:A[解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故选A。

14.

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精髓是______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情意类知识C.化学理论性知识D.化学技能性知识正确答案:C[解析]化学理论性知识是指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较强的逻辑性与严密性等知识特点,既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精髓,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所在。

15.

在进行化学课程设计时,对任务、活动和情境三者应______A.各自孤立地设计B.先孤立设计,再整合C.整体设计、整体优化D.突出“任务”、整体设计正确答案:C

16.

教师给学生选择和编制练习题应注意______

①练习题要多

②习题类型力求多样化

③习题考查的内容要全面

④充分考虑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A.①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正确答案:C[解析]练习题不能很多,不能搞题海战术。但练习题要精,考查的内容要全面,习题类型要多样,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17.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下列______不是教学语言应具有的特点。A.科学性B.逻辑性C.启发性D.人文性正确答案:D[解析]教学语言的特点包括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教育性、趣味性。

18.

“非金属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______A.重合关系B.从属关系C.对立关系D.交叉关系正确答案:D[解析]有些非金属氧化物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它们不是酸性氧化物,如NO、CO等。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2、SO3等,故两者属于交叉关系。

19.

提出问题是化学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可分为______

①导向性问题

②形成性问题

③评价性问题

④诊断性问题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正确答案:C[解析]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可分为导向性问题、形成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

20.

关于高中化学课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化学1、化学2和化学与生活是高中化学的必修模块B.“过程与方法”指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C.高中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为知识、技能和能力D.高中化学课程中专门设置“实验化学”模块正确答案:D[解析]高中化学分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其中必修模块有必修1和必修2,A项错误;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引导学生研究材料、进行探究、形成认识、领悟方法、习得能力和体验情感的活动载体,是实现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的主要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主题和关键,B、C项错误。

二、简答题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针对“微粒的运动——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变红”,某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下述实验。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溶液是无色的。

向烧杯B中加入10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上图)。几分钟后,同学们观察到烧杯A中的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问题:1.

对上述实验现象,提出两种合理假设。正确答案:①A烧杯中滴入酚酞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溶液变色与烧杯B无关;②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进入烧杯A的溶液中,使溶液变成红色。

2.

利用上述试剂设计实验探究方案,验证“使酚酞试剂变红的物质”。正确答案:实验方案:①在洁净的烧杯C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②另取两只烧杯,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另一只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和2~3滴酚酞试剂。观察现象。③取少量浓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嗅到什么气味?④把烧杯B中的浓氨水滴入烧杯C中,观察现象。

通过以上实验,可验证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

列举两种生活实例证明微粒的运动。正确答案:①闻到花香。②湿衣服晾干。③打开醋瓶,闻到很浓的醋味。

高中化学《萃取》的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粘了油渍,常常用汽油擦洗,你知道为什么吗?

【引入新课】这是利用了萃取原理,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时,我们用分液漏斗。

环节二:讲授新课

【展示讲解】分液漏斗的构造与使用原理。

【演示讲解】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操作时的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使用前要验漏;②振荡时要及时放气;③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流下。

【提出问题】请尝试归纳什么是萃取、什么是分液?

【得出结论】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环节三:巩固提升

【实验探究】给出药品:苯、溴水、蒸馏水、酒精,请学生分组进行萃取溴单质的实验,并汇报现象和结论,讨论萃取剂的选取标准。

【得出结论】选取萃取剂的标准为:萃取剂与原溶液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萃取剂与原溶液无反应。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作业】请尝试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解释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了萃取原理?

【板书设计】萃取1.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步骤:装液→振荡→静置→分液。2.分液: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3.萃取剂的选择标准:(1)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不反应;(2)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3)溶质不与萃取剂发生反应。

根据上述教学设计回答:4.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正确答案: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萃取的操作方法。本课教师先通过直观展示分液漏斗,对分液漏斗的组成进行系统介绍,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对于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如分液的方法等加以重点强调,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实验表格的填写,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萃取以及分液的概念。在系统完整的操作理论指导下,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药品及仪器设计实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再次进行巡视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萃取的操作方法。

5.

碘和四氯化碳能用分液漏斗分离吗?正确答案: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原理是两种不能互溶的溶液在一起后分层,密度大的在下方,密度小的在上方,下方液体可以从下口流出,待流尽后,上方液体从上口倒出,达到分液的目的,而碘能溶于四氯化碳中,故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

三、诊断题【试题】

把aL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bmol烧碱并加热,刚好把NH3全部赶出。另一份需消耗cmolBaCl2,沉淀反应刚好完全,原溶液中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A.

B.

C.

D.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会错选A项。

回答下列问题:1.

分析学生出现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正确答案:解题过程中容易忽略离子反应是在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以后进行的,用关系式求出的物质的量误认为这就是原溶液中的物质的量,造成错选A。

2.

本题正确答案为______,解题思路为______。正确答案:D。

对于混合溶液,首先分析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再分别求出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利用电荷守恒法求解。离子反应有:

由题意可知,aL混合液分成两等份:

则aL混合液中,有有在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有:

四、案例分析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某教师按着如下教学设计组织学生研究“利用杂化轨道理论认识乙烯的结构”: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乙烷能否使溴水褪色?乙烯呢?演示实验:乙烯通入溴水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到乙烯能使溴水褪色通过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宏观的现象,建立深刻印象交流研讨一:(1)画出乙烯和乙烷的结构式,对比结构的不同。(2)C2H4分子中的2个共价键是否一样?(3)写出C原子的价电子轨道表达式,利用杂化轨道理论讨论:C2H4分子是如何形成的?(教师提供碳原子2p轨道示意图)画图表述,全组交流学生初步运用符号表征乙烯的双键结构学生再次运用符号表征乙烯分子中C原子的杂化情况、C2H4分子成键情况和发生加成反应时化学键的断裂情况,促进学生对结构知识的深层理解交流研讨二:根据乙烯分子中成键情况,分析:乙烯发生加成反应时,断裂的是σ键还是π键?组织应用:其他的烯烃能发生加成反应吗?从物质结构角度给予说明讨论:学生讨论、解释,将所学的微观结构知识充分利用,与宏观事实相结合将宏观现象和微观解释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结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问题:1.

乙烯具有哪些化学性质?能写出化学方程式的写出化学方程式。正确答案:①加成反应

乙烯能跟溴水、氢气、卤化物及水等在适宜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

(常温下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褪色)

②氧化反应

a.可燃性:易燃,并放出热量,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产生黑烟(乙烯燃烧不完全)。

b.常温下容易被氧化剂氧化,如将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的紫色很快褪去。

③加聚反应

2.

试说明教学内容是否一定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为什么?正确答案: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但并不是每一个主题、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要把科学探究纳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乙烯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之前,并没有接触到很多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老师采用了对比教学、实验演示、讨论交流问答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合理地组织和呈现了教材内容。

3.

结合该教学案例,谈谈《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正确答案:《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从教学内容看属于概念原理内容。教学的主旨在于通过学习物质结构的有关概念,发展学生的认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原有认识,教师活动的设计和学生活动没计也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将宏观现象与微观解释及符号表征相结合,从不同视角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现象和微观构成以及化学符号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设计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

“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

氨硝酸硫酸

材料三

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的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境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①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②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略。

【问题情境2】

①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②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境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①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②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③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略。

【问题情境4】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1.

试确定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