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八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南衡阳八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南衡阳八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南衡阳八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南衡阳八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衡阳八中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1937年至1941年国家资本、民营资本工矿企业新设立的厂家的数量(单位:家)。据表可知,这一时期A.近代中国工矿业呈发展趋势B.民营工矿企业发展优于国营企业C.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D.国际局势制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2.时空是历史的“舞台”。下列两幅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创建的根据地,促使其空间发生转化的因素有①国民大革命失败②日本法西斯侵华③红军被迫战略转移④"三大战役"胜利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秦代政制实践了韩非主张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一政制实践A.吸取了诸侯争霸的历史教训 B.增强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性C.消除了分封制构建的文化心理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4.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表中年平均生产增长率的变化促使各国时期美国英国法国1963年~1973年1.9%3.8%4.6%1974年~1979年-0.1%0.8%2.7%A.加大力度干预经济 B.扩大工业生产以减少失业C.极力稳定商品价格 D.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5.2009年元旦,是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刚七天”,中美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以下事件按发展排序正确的是①官方接触②民间交往③事实建交④正式建交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6.明太祖时,邢部侍郎茹太素上奏折,长达1.7万字,从开头到第6千字时,还未谈及正题,被太祖狠揍一顿。太祖继续阅读奏折,发现其在结尾提出五条建议,采纳合理的四条,并由此命令制定文书规范,“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这主要体现出明朝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工作作风极其简单粗暴C.八股取士扼杀思想 D.注重简约文书提高效率7.1919年,某学者指出:“现在的时代是解放的时代,现代的文明是解放的文明。人民对于国家要求解放,殖民地对于本国要求解放,地方对于中央要求解放,农夫对于地主要求解放,个人对于资本家要求解放……现代政治或社会里边所起的运动,都是解放的运动!”这反映出当时A.民主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知识阶层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C.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新道路8.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③④9.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A.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 B.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C.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D.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10.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洋务运动虽以“求强求富”为口号,但始终侧于以“求强”为核心的军事工业进行近代化建设和经营;而日本明治维新在“殖产兴业”口号指导下,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大力兴办民用工业,这一观点认为两国早期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原因是A.是否统筹好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B.是否处理好国企和民企关系C.是否统筹好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D.是否对社会进行了广泛动员11.据统计,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共派出从军记者114名,还有15名画师、摄影师连篇累牍地报道战争的进展状况、战斗经过、双方死伤人数、俘获战利品、俘虏处置及战地情形等,战争爆发后仅一个月,有17名西方记者获得了随日军采访的许可。而清政府则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拒绝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这一差异突出反映了A.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B.中日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C.日本借机宣扬军国主义 D.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12.中国的某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即提醒他们中国已经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对此,陈毅元帅也说:“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这一科技成果是A.中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C.“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13.下图是明朝汀州(今龙岩)人的蓝靛(一种植物,可作染料)种植基地转移图。据此,以下推论合理的是A.东南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B.闽浙省际交通十分便利C.市场导向促进产业调整 D.移民加速经济重心南移14.1919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宣称:“…我们在此集会有两个目的:一是就解决此次战争引起的问题,提出若干当前必要解决的措施;另一是通过当前的这些措施…,以保证持久和平。我认为,成立国际联盟对于上述两个目的都是必需的。”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集会”是指巴黎和会 B.“我”代表美国政府C.“此次战争”是指“一战” D.“措施”包含加入“国联”15.下表列举了甲午战争前中国三类新式企业的资本构成(单位:万元),由此可知,下列企业属于表中丙类的是类别国家资本外债资本买办、官僚的资本一般商人资本甲931140——乙1088587526526丙——280560A.开平煤矿 B.发昌机器厂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16.“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这段话中强调的治国思想是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无为而治 D.三纲五常17.1720—1721年,英国颁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进口印花棉布,并限制私人出售印花棉布。议会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使用羊毛裹尸布。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这说明A.工业革命初见成效 B.国王真正统而不治C.国内外市场刺激纺织业变革 D.新技术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18.图中所示交通工具,出现在中国大致在什么时期(有轨电车)A.19世纪5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初D.20世纪30年代19.下列关于启蒙运动的叙述,较为恰当的是A.阐明基督教义,促使欧洲人重新领会神的启示B.宣传自由与理性,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C.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开始探索东方未知世界D.宣传新教思想,战胜封建专制与天主教会的愚昧20.如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A.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 B.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C.号召群众积极参加工业化建设 D.反映了作者认同土地改革运动21.有人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A.垄断组织的大量出现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D.德意志统一的最终完成22.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泥淖中备受折磨。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当年“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这种“探寻”在美国新政中得到一定程度体现的是A.实行“混合经济” B.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C.推行福利国家制度 D.实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23.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没有“一战”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发生 B.俄国所有革命的必备条件是“有战争”C.“一战”激化俄国内矛盾推动革命发生 D.参与“一战”是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24.如图是195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A.反映了国民经济正在迅速恢复 B.描绘了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C.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D.表明女性在建设中贡献突出25.下图是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A.霸权主义依然盛行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D.区域集团化受到挑战26.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基于这一认识,他进行的努力是A.寻求共产国际帮助 B.发动护法运动C.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创立黄埔军校27.孙中山说:“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我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而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为此他提出了A.民族平等B.节制资本C.创立民国D.废除私有制28.下列一组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A.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29.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B.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D.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30.如图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结论合理的是A.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B.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C.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D.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与俄国达成外交谅解的可能性一直诱惑着巴黎的官员们,因为自一战爆发后在一场战争中由两线齐头并进对抗德国的情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恢复战前的法俄联盟的障碍甚至比阻碍法意修好的因素更可怕:站在法国立场上,一直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站在俄国立场上,它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这就为法俄两国在20年代奉行互相抵触的对外政策埋下了伏笔。作为1919年和平解决的主要受益方,法国通过对东欧国家予以财政支持和政治保护,有力地维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而那些东欧国家也从同盟国的失败中捞取了很大利益。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体制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摘编自(美)科勒著《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法俄两国恢复一战前联盟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对30年代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材料二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33.材料张伯行,清初理学名臣,生长于黄河下游的仪封县。他从小耳闻目睹黄河水患带来的灾害,萌发了治理黄河的念头。考中进士后,他继续系统学习历代治河著作,关注黄河堤防建设,康熙三十八年,黄河决堤,张伯行组织仪封县城百姓采用沙土袋填筑决口,保住了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随后在督修黄河南岸二百余里长堤和多处河务工程时,他提出《治河议十条》,其中有“黄水本强,宜分其势而使其弱”、“黄河两岸之遥堤宜出坚筑”、“运河之下流宜疏”等建议,康熙四十五年,他在任山东济宁道期间。采用蓄水放船之法,解决漕运运行的难题,并结合实地考察结果,著述《运河备议》一书,康照六十年,黄河又发生险情,张伯行主张在沁、黄两河交汇处修建一座河闸,以避免两河河水汇集,导致水势增大,引发水灾;还创造性地提出“引沁河之水,以济山东之漕运”,从而“成万事之利”。——摘编自王珂《张伯行治河方略述论》等(1)根据材料,概括张伯行在治河方面的成就。(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张伯行取得治河成就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材料表明1937年至1941年国家资本、民营资本工矿企业新设立的厂家的数量大幅增加,说明近代中国工矿业呈发展趋势,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数量多于国营企,不能得出民营工矿企业发展优于国营企业,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并且1937年至1941年是抗日战争时期,环境恶劣,故C错误;材料表明1937年至1941年国家资本、民营资本工矿企业新设立的厂家的数量大幅增加,反映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制约”,排除D。2、D【解析】

左图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右图为抗日根据地,结合所学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从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通过长征到达陕北,随着日本侵华加剧,中共在华北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②③正确,故选D;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①不符合题意,排除;解放战争取得"三大战役"胜利,④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④错误,故排除ABC。3、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秦朝时期官员选拔于民间,说明秦朝的官僚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正确;秦朝吸收诸侯争霸的教训主要是在地方废分封,行郡县,A排除;郡县制下地方的自主性较小,B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4、D【解析】

相比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变得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促使各国采取减少干预、重视市场调节的政策,D项正确;19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的滞胀表明,扩大工业生产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AB两项错误;单纯稳定商品价格并不能解决滞胀问题,C项错误。5、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交往”指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官方接触”指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事实建交”指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正式建交”指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②①③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6、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时制定文书规范有利于避免奏折陈述内容的冗长繁杂,有利于提高处理奏折的效率,故D项正确;清代雍正时军机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对明太祖措施以简单粗暴的评价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科举选官向八股取士的蜕变,排除C项。故选D。7、D【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关注到工农的力量,向俄国寻找救国救民的新道路,故选D;A、B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题目中反映的是部分知识分子的探索,C选项排除。故选D。8、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新中国的伟大诞生”,我们知道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问题,是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同时由于全国人大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这次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答案为A。9、B【解析】

根据材料“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可知,这些内容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可见蔡元培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选项B正确;北大当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服务政府,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只体现了蔡元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部分的支持,并不能得出其以儒学为主兼容其它思想的主张,选项D过度解读材料,排除。10、C【解析】

题意中主要反映了中日两国经济建设和军事工业近代化的关系,即是否统筹好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而不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更没有体现是否处理好国企和民企的关系,故排除A、B项,故选C项;题意主要反映了中日两国的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没有体现对社会的动员,故排除D项。11、B【解析】

甲午战争中,中日政府在随军记者采访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双方对战争信息掌控和媒体作用的认识不同,体现了两国在近代化程度上的巨大差距,B项正确;是否允许记者随军报道、观点,与战争有无准备无关,A项错误;记者特别是西方记者对中日战争进程的报到,不能说明日本在宣扬军国主义,C项错误;舆论宣传不能左右战争进程,D项错误。12、B【解析】

材料中提到“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提醒”可知,这时苏联当政的领导人应是勃列日涅夫,其执政时间为1964—1982年;材料“中国已经决心通过她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是说这项科技成果是中国人自行研究的结果;从“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可知这项成果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B符合题意;新中国第一辆汽车是在1956年生产,A排除;“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是在1997年,C排除;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主要是航天领域的成就,国际影响不如原子弹大,D排除。故选B。13、C【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蓝靛从龙岩一带向北转移到浙江一带,主要是为了满足浙江一带染布专业的工商业市镇发展的需求,故体现出市场导向对产业调整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地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闽浙省际之间属于山区,交通并不便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蓝靛种植的转移而不是人口转移,排除D项。14、D【解析】

依据题干“1919年1月”和材料内容可知,“集会”指巴黎和会;“我”代表美国政府;“此次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错误”的,所以ABC不选;美国没有加入国联,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5、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甲企业以国家资本为主,不允许买办和一般商人投资,联系所学可知为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用工业;乙虽是国家资本为主,但是允许买办官僚等投资,说明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丙企业没有国家资本和外债资本,只有买办官僚和一般商人的资本,说明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选B;AC属于乙类,排除;D属于甲类,排除。16、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伦理关系,强调的是以礼治国思想,B正确;材料未涉及德政,A排除;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与材料无关,C排除;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B。17、C【解析】

据材料“1720—1721年”“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等信息可知,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使生产者加快速度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促进了纺织业技术的变革,故C选项正确;这时期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王统而不治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新技术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18、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6年6月第一条公交线路白牌环城有轨电车开通运营,天津成为中国第一个建设和运营有轨电车的城市,因此有轨电车大致出现在20世纪初,故C项正确;电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排除;19世纪80年代,有轨电车还没有传入中国,故B项排除;D项晚于C项,排除。19、B【解析】

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宣传自由与理性,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故B正确,AD错误;新航路开辟在1500年前后,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故C错误。20、B【解析】

1953年用“看鸭船”比喻小农经济的不堪一击,用来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B项正确;1953年土改已经完成,揭露“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工业化建设的目标,C项错误;小农经济向“看鸭船”一样一碰就翻,分析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建立起来的小农经济的弊端,D项错误。21、D【解析】

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使德国“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D正确;A是巨变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2、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优点,对经济进行干预,实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内容,排除;B选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排除;C选项也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内容,排除。故选D。23、C【解析】

材料中列宁的意思是因为一战促使了俄国革命的条件成熟,缩短了革命形势发展准备时间。根据所学,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促使了革命条件的加快成熟,故C项正确;战争只是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促进因素,排除AB;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的爆发,不是说.参与“一战”是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排除D。故选C。24、B【解析】

宣传画中的人物象征着群众代表,群众表态“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这说明我国人民建设工业化国家的热情高涨,B正确;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就已经完成,A排除;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人物是群众的代表,并非单指女性,D排除。故选B。25、C【解析】

漫画反映了美国将制造业迁回本国,英国脱离欧盟,这是逆全球化现象,C正确;英国的行为与霸权主义无关,排除A;多极化趋势指的是多个政治经济实体的崛起,显然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B;美国的行为不属于挑战区域集团化,排除D。26、C【解析】

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可知,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之后,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共产党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正确;A说法违背史实;据材料“……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可知,护法运动就是其失败的教训之一,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可知,创办黄埔军校不是“唤起民众”,D错误。2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所叙述的是孙中山先生对他的革命思想理论的阐述,根据材料所描述的内容,是对民生主义的进一步阐述,“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更加直接体现了他希望节制资本,使人民生活达到近似平均。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C选项不属于民生主义的范围;D项不符合史实。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与三民主义·民生主义28、D【解析】

雅典戏剧及神庙这些的出现都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故D正确。29、D【解析】

对传统文化应当辩证看待,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不能说明日趋理性,排除A;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主导这一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排除D。30、D【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因此气候是促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深层原因,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选项正确;中央集权的强化是不断上升的趋势,与图片中气候的变迁的曲线图不一致,故A选项错误;寒冷期也不是南北大分裂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明清两朝的兴衰是政治、经济、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属于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方法一般是:区分时空范围和阶段、提取各个阶段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归纳,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结论和规律,例如,两宋时期的气候寒冷的数据密集,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即可判断。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法国: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的巨额债务。苏俄:法国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法国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2)影响:使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助长了绥靖政策的泛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解析】

(1)因素:从法俄两国分别解答。法国方面:根据材料“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可知,导致法国不愿和俄国和解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一战期间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其二是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的巨额债务。苏俄方面:根据材料“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可知,苏俄对法国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身怀怨恨,而且法国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2)影响:根据材料“为法俄两国在20年代奉行互相抵触的对外政策埋下了伏笔”并结合所学可知,法俄两国的敌视使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根据材料“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体制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可知,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根据所学可知,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导致英法两国试图祸水东引,助长了绥靖政策的泛滥;从二战背景看,两国的做法加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