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历史时空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9年王莽篡汉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即位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新东汉西汉文景之治公元87年汉昭帝即位汉武盛世西汉疆域图长安洛阳东汉疆域图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治国思想:奉行“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1)原因:①长期战乱使汉初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政局不稳;

②吸取秦朝速亡教训。(2)措施:①减轻刑罚。②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稳定生产,重农抑商。③削减军队,用和亲暂时避免战争。④承袭秦制,郡国并行。(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一、西汉初: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名词解释】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无为不等于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积极无为思想。无为=不妄为=顺天而为,与民休息,提倡仁义和德政。【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初“与民休息”的原因?萧规曹随:汉初萧何任丞相,治事省约宽缓,“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其继任者曹参仍照章实行。吕后女主称制后国策不变。时段措施汉高祖“兵皆罢归家”,商人不得拥有土地,“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汉景帝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田租三十税一”汉初郡国并行制形势图(刘邦)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

——陈苏镇汉承秦制,有所损益:①汉承秦制: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②有所损益: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推行原因:①根本原因:巩固统治②汉初百废俱兴,没有实力对全国实行有效管理。③吸取秦朝孤立之败的教训。④允许东方分封,因俗而治,强化了地方对汉王朝文化认同。结果:出现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一、西汉初: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汉兴之初,海内皆定,同姓寡少,以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食货志》汉初郡国并行制形势图王国:42郡中央:15郡①建国之初大封异姓王。②基本铲除异姓诸侯。③规定只能分封同姓诸侯。文帝“以亲制疏”,采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法削藩。①景帝采用晁错建议,进一步削藩,激化矛盾,引发七国之乱。②叛乱平息后乘机“抑损诸侯”。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一、西汉初: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知识拓展】“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秦朝汉朝治国思想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官员选拔与管理选拔考核监察法律制度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赋税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家思想治国,编纂秦律分类登记制度;乡里制度,什伍组织三公九卿制西汉设立中朝东汉设尚书台郡国并行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察举制《九章律》,以经注律“编户齐民”,丞相主管,定期调查;乡里制度,什伍组织田赋税率极高,人头税(口赋)极重;徭役(更卒、正卒、戍卒)田赋税率较低,人头税(口赋、算赋)、财产税;徭役(更卒、正卒、戍卒)上计制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地方)御史大夫(中央);刺史(地方)秦汉时期赐高龄老人鸠杖;汉朝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法家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时“尊崇儒术”【知识点拨】①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②“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一、西汉初: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材料一: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乃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又有海盐之饶,不赋于民,而国用足。——《史记·吴王濞列传》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可守。

——《汉书》材料三:(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晁错《论贵粟疏》材料四: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材料五: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

——《史记·匈奴列传》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汉书·食货志》【思考】结合以下材料,如何正确评价汉初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积极: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基础。消极:出现诸侯势大、丞相权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富商大贾把持经济、

思想混乱、匈奴犯边等一系列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汉武帝为解决困境分别采取什么措施?二、汉武帝:积极有为,巩固一统汉武帝像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

《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的高度集中。【思考】:“大一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思想大一统政治大一统民族大一统疆域大一统经济大一统【知识回顾】:汉武帝在以下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国家的大一统格局?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思想大一统疆域大一统“推恩令”、设立中朝、察举选官、刺史监察、任用酷吏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北击匈奴设四郡,开疆拓土;设西域都护(汉宣帝)二、汉武帝:积极有为,巩固一统推恩令政治方面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推恩令

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1.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阳谋!无法拒绝的推恩。配套措施:“左官律”;“附益法”;

“酎金夺爵”;“私出界罪”。左官律: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官吏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受政治歧视,诸侯犯罪左官依《左官律》连作,旨在孤立诸侯王。附益法:严禁朝廷大臣交结诸侯,帮助其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贿,为附益,重者至于弃市。酎金夺爵:酎金是春节祭祖时诸侯要献的贡金。武帝时以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削夺106位列侯爵位和封地,基本解决了离心诸侯。二、汉武帝:积极有为,巩固一统【知识拓展】汉武帝后历朝历代仍实行皇子封王,但只得“衣食租税”,成为专制政治下皇帝身份的象征。(2019·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典例研析】推恩令政治方面设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中外朝制度有何特点?①中朝官员位低权重。②相权一分为二。(决策vs执行)二、汉武帝:积极有为,巩固一统任用布衣,起用平民儒生为相,降低丞相威信。频繁罢相,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任用13位丞相

,其中仅3人善终,其余不是被免职,就是畏罪自杀或被下狱处死1.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政治方面作用: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察举选官弊: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被察举者名不副实。方式:地方推举

中央考核推选标准:品行(主要)、才学(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先考察而后推举)察举制设中朝二、汉武帝:积极有为,巩固一统1.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设中朝政治方面设刺史监察察举选官特点:①位卑权重,大小相制,内外相维;②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没有固定治所;用酷吏二、汉武帝:积极有为,巩固一统发展: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武帝将地方豪强强制迁移关中;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地方豪强游侠势力。进一步严密封建法律。武帝命张汤等制作新的律令。律令合计达359章,死刑法令409条1882事,死罪判例13472件,汉律令规模至此达到顶峰。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1.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均输平准改革币制经济方面抑制工商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巩固国家大一统汉武帝下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供应,规定只许用三官五铢钱,严禁民间私铸。地方铸币→中央铸币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政府统一征收、运输、买卖;平准: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价格。算缗:对商人、手工业者等征收重税。告缗:凡有人告发商人隐匿资产不报或报告不实者,即奖赏所没收资产的一半。五铢钱二、汉武帝:积极有为,巩固一统盐铁官营1.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尊崇儒术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设立五经博士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董仲舒“新儒学”【思考】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专制皇权。主要内容:①“大一统”“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缓和社会矛盾④“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设太学地方官学特点:外儒内法二、汉武帝:积极有为,巩固一统1.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补充:选必1】汉朝法律实践的特点:“春秋决狱”/“引经决狱”“春秋决狱”由董仲舒提出,指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1.区别(1)汉代新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2)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的新儒学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先秦儒学虽提供统治方法,但带有较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不占统治地位;汉代新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成为主流思想。2.联系:汉代新儒学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礼”、“仁”、“仁政”、“民本”【知识拓展】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2.

对外:反击匈奴,经略边疆,派张骞出使西域二、汉武帝:积极有为,巩固一统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四大发明冶铁技术金、银、漆器、丝绸、茶叶、药材宗教、音乐舞蹈胡桃、胡萝卜、胡椒、胡瓜、石榴、骏马意义:①加强了边疆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地区开发,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②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的交流,扩大了汉朝的影响。1.政治: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经济: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3.对外:有利于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4.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知识拓展】多角度认识丝绸之路的影响(2021·山东高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典例研析】【解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其出发点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三、东汉的兴衰1.西汉灭亡:(1)原因:

①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

②经济——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③社会——沦为奴婢,社会动荡(2)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概念解说】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主要是皇后娘家的父亲、兄弟。2.王莽改制(1)政治:模仿《周礼》对官制、地名、行政区划等进行大幅度仿古改革。(2)经济:废除土地私有,行土地国有的“王田制”;废除奴隶制度;发行多种货币。3.新朝灭亡(9-23年)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改革措施不切实际,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爆发农民起义。(一)王莽改制(新朝:9-23年)三、东汉的兴衰(二)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实现了全国统一。光武帝刘秀“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措施作用政治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文化重视儒学“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加强皇权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继承汉朝尊崇儒学传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治世重现,史称“光武中兴”三、东汉的兴衰(三)东汉衰亡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权旁落,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外戚、宦官专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2.”清议““党锢之祸”

——政治腐朽黑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知识链接】“清议”与“党锢之祸”

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三、东汉的兴衰(三)东汉衰亡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田庄经济兴起

——形成地方割据,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4.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184年,黄巾起义东汉庄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赋,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豪强地主庄园豪强地主: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28员大将,成为朝廷新贵,权倾朝野并逐渐形成“累世公卿”集团,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的庄园。184年,张角率“黄巾军”历时9个月,以失败告终。1.概念: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2.形成原因:

①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②生产力较低;③中央集权弱,地方势力强大。3.特点:

①规模大、自给自足,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低;②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强;③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

④武装性,拥有家兵、筑有坞堡。4.影响:(1)积极: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动乱时期,农民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开发。(2)消极:

①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②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拓展】汉代田庄经济——大地主土地所有制(2023·全国新课标.真题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解析】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典例研析】(2021·辽宁卷,2)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解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撰家谱会涉及道德修养,但不是这一做法的实质,排除A项;辨别大宗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典例研析】(一)农业耦犁二牛抬杠耧车1.生产工具:耦犁(西汉)、播种工具—耧车(西汉);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精耕细作(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3.水利灌溉: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4.生产组织:小农经济、东汉出现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代田法四、两汉的经济灌溉翻车四、两汉的经济(二)手工业水

排冶金业高炉炼铁、炒钢技术(西汉);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杜诗)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使用纺车纺纱;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为主导;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基本特点: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四、两汉的经济(三)商业1.商业中心: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2.对外贸易:开辟了中外贸易的通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3.商业政策: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海上丝路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最远到印度南部作用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西汉正式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先秦东西方之间的通道已经存在。国家统一强盛,对外开放,丝绸之路进一步繁荣;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北方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低谷。宋代北方战乱,宋室南迁,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丝绸之路崛起。明清郑和下西洋。海路达到顶峰。新航路开辟、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传统的丝绸之路走向衰落。【知识拓展】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历程类别成就史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医药《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周髀算经》造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天文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农学农书方面出现了《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宗教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五、两汉的科技与文化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统局面之下,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政治:汉承秦制,在保留秦制的同时,通过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和察举征辟制等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外戚宦官交替执政,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初步发展;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基本国策,从汉初到汉武帝,重农和抑商各有侧重;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汉光武帝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两汉时期土地兼并问题严重。3.文化:从汉初的“黄老之学”到汉武帝“尊崇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儒家思想不仅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两汉科技发展领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