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_第1页
慈溪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_第2页
慈溪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_第3页
慈溪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_第4页
慈溪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2——PAGE21—慈溪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十三五”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为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趋势性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浙江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市人口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各地各部门做好人口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一、规划背景(一)人口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宁波市人口发展的决策部署,全市人口呈现出健康、稳定发展态势。人口总量进入缓慢增长阶段,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分别为149.7万人、104.71万人、95.56万人,年均分别增长0.47%、0.16%、0.88%;同时,人口素质提升、结构优化、城市化水平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表1:“十二五”时期慈溪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数量年份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万人)流动人口(万人)2010146.24103.8891.472011146.47104.1595.772012146.68104.1997.612013147.14104.3699.312014149.70104.5994.232015149.70104.7195.561.人口素质结构持续优化,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根据回归分析,2000—2015年全市劳动投入增长1个单位带来经济产出0.784个单位的增长,劳动力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明显。劳动力素质提升促进生产率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1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6.7%;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4.93年,其中受过高中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90%;劳动生产率从2010年的6.54万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14.1万元/人,其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9.57万元/人。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五年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12.89:60.62:26.49调整到12.01:59.10:28.89,支撑了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人民生活水平随经济增长持续改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7万元,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2万元、2.73万元,平均增速均高于GDP增速,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显著拉动了消费红利的增长。2.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水平提升,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提高。户籍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8%,比201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户籍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8%、96%以上。教育现代化、均衡化水平持续提升,义务教育、高中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15%和56%,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市和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2.67张、2.18人、1.97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20.92下降到110.32;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保持在历史低水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养老机构总床位数达到5176万张,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2.19张,全市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实现100%集中供养。人口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09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上收入国家水平,部分指标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3.城市建设和生态治理全面推进,人口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大力构建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环境,全面实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森林慈溪”、落后产能淘汰、重污染行业整治等生态治理工程,单位GDP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降低,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近50%,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6%,创建成为省环保模范城市、省生态市、省园林城市、省森林城市和省“清三河”达标县(市)。城乡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要素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得到有效增强。(二)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口数量、结构、质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资源环境保护紧密相关。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看,我市人口发展中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与挑战。1.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与外来人口流入减缓等因素叠加,人口红利日益消减。2015年全市总和生育率为1.02,不仅远低于2.1的自然更替水平,也明显低于国际公认1.5的“低生育率陷阱”;户籍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的特点,老年人口比重已达到23.5%,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户籍人口总社会抚养比上升到了52.2%,已经走出了人口红利期。外来年轻人口的流入,减轻了常住人口的抚养比,但“十二五”时期流动人口导入明显趋缓,总量由2013年的99.31万人回落至2015年的95.56万人,预计常住人口到2020年左右也将接近人口红利期的边缘,将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图1:慈溪市户籍人口金字塔2.经济发展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人力资源供给总量趋减,201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规模82.4万人,比2011年末减少1.4万人;总人口中劳动年龄段人口比2010年减少1.2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68.82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3.1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比重下降了3.7个百分点。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单位普查数据,全市制造业从业人员中8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全市拥有技术技能的劳动力仅占劳动力总量的16.4%,且大部分以初级技能为主,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本地户籍的年轻人才流失较多,特别是大量的本地户籍大学毕业生在外地创业就业,产业发展中研发、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较大。3.人口城市化进程较慢影响了空间集聚效应的发挥。人口分布不尽合理,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有待提升,中心城区是吸纳外来人口特别是各类人才的重点区域,但目前中心城区人口集聚仍显不足,“十二五”期间5个街道户籍人口仅增加了0.88万人,占全市比重仅上升0.6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规模也与城市功能定位要求有较大差距。中心镇人口集聚能力尚显不足,“十二五”期间,周巷、观海卫、龙山三镇户籍人口减少了0.2万人,占全市比重减少了0.42%。产城融合度有待提高,重点产业平台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产业集聚,影响了产业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4.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发展需要的矛盾仍然存在。从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看,交通、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仍存在瓶颈,特别是对外交通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快速对接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在铁路交通体系中仍处于边缘地位。从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看,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仍难以较好满足发展需求,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养老等专业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千人医生数、百名老人养老床位数等指标远低于宁波平均水平;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资源城乡布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面向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三)人口发展面临的形势研判人口问题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构成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基础环境,人口变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内生关系。“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人口发展的深度转型也将更加明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呈现出新的挑战和要求。1.从区域发展环境看,慈溪城市能级定位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影响日益显现,对人口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提供更大可能。随着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长三角城市群进入一体化发展新时代,国家人口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推动城市群人口集聚的要求。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总体框架中,我市将是其中重要的中等城市;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上海将推进全球城市和大都市圈建设,我市将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共享交通、产业、社会事业等同城效应。城市能级定位的提升,对我市构建与中等城市规模相匹配、与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人口规模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市提升人口集聚能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2.从经济发展趋势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对人力资源供给提出新的要求,也提供更大动能。我市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窗口期,经济增长模式将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经济转型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我市将由人口数量红利期逐步进入人口质量红利期,只有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质量适宜、活力充沛的人力资源队伍,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知识素质、就业技能等提出新要求,由此对我市外来流动人口中低端劳动力形成挤压,对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扩张,从而为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提供更大动能。3.从城市承载能力看,生活品质提升对资源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城市建设和资源供给能力的提升也将为城市人口发展提供更大承载空间。人口发展必须与城市发展的速度相匹配,与城市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宜。随着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识日益强化,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推进、资源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变革,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资源要素共享水平的提升,我市资源要素的供给能力有望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容量也将得到拓展,从而为未来人口发展提供更大的承载空间。4.从人口发展阶段看,人口格局将进入深度转折期,我市人口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国将逐步进入人口总量性、结构性的重大转折期,长期以来以人口总量快速增长、劳动力比重快速提高为支撑的传统“人口红利”快速消减,迁移人口规模与地区经济规模日益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未来城市间的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人口政策、市场活力、产业布局、城市环境,都将成为决定城市人口集聚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市人口格局制约发展的影响将日益凸显,人口总量趋稳、劳动年龄段人口趋减等新情况,迫切要求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和人口发展战略;人口老龄化加剧、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等新形势,对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区域新格局和人口转型新特点,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着力推动人口发展向更加注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加注重发挥人力资本红利、更加注重促进人口城市化、更加注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转型,积极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二)战略导向——注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高度重视长期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内在萎缩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不利影响,推动人口发展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节总量、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并举转型,通过维持合理的生育率水平、更大力度导入外来素质型年轻人口,为长远发展提供转型动力和内需支撑。——注重发挥人力资本红利。将人力资本作为重要战略资源,更加重视投资于人的发展,推动劳动生产率、人口创新力和消费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由汲取人口红利向重视发挥人力资源红利的战略转型,塑造新形势下的人口比较优势。——注重促进人的城市化。积极顺应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普遍规律,加快非农人口市民化,实现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更加重视迁移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满足民生福利需求,实现城市包容性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面向老龄社会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治理体系,在优化完善保障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老年人在经济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产型经济体系向生产消费混合型经济社会体系平稳过渡。(三)基本原则——坚持开放包容。积极响应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上海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要求,实施更加主动的区域开放融合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紧密对接和协同发展,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互促共享。实施适度增长的人口政策和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积极构建新老市民共建共享共融格局,推进形成各类人才和劳动力都能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坚持集聚提升。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品质美丽城区建设,做大做优中心城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增强城区人口集聚度,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集聚创新创业人群的主平台。加快中心镇、小城市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特色城镇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人口集聚。完善城市功能体系、满足民生福利需求,探索深化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均衡协调。注重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综合施策缓解经济因素带来的生育率下降等人口发展问题;充分发挥人口能动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注重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健全人口发展综合决策和协调推进机制,使广大新老市民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持改革创新。深入研究世界级城市群中心区域的中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积极转变人口发展理念和方法,统筹研究完善人口与产业、住房、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政策,在改革创新中调整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结构失衡、提高人口素质、完善人口布局,为建设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智能制造基地、创业创新高地和转型升级先行区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三)主要目标围绕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战略目标,着眼我市人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完善人口发展相关政策,创新人口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形成总量适度增长、活力有效增强、素质显著提升、分布合理集聚的人口发展格局,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口总量适度增长。适度增长的人口规模既符合未来城市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与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积极鼓励按政策生育,引导生育水平适度提升;研究完善吸引外来人口迁移落户的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宽松的人口发展环境。到“十三五”末,实现全市常住人口总量155万左右,户籍人口总量106万左右的人口规模目标。——人口活力有效增强。在保持经济活力的同时营造适宜创业、就业和生活的城市环境,增强对非户籍人口,特别是素质型年轻人口的吸引力,保持人力资源总量的合理增速,有效增强人口活力。到2020年常住人口中从业人员达到80—85万人左右。考虑到劳动年龄人口中15—19岁组、45岁及以上组的劳动参与率较低,则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低于68%。——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积极推进健康慈溪建设,实现人口健康素质明显提升。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引进大量高技能人才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人力资源素质与产业升级要求相匹配。到2020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低于14.6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低于22%,从业人员中各类人才规模超过26.7万人,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25.4%。——人口分布更趋合理。遵循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的经验,将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相结合,从调整城市人口空间布局入手,合理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使人口分布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相一致,以产生正向的集聚效应、提高集聚效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4%,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以上。——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赡养的局面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明显提高。表2:慈溪市“十三五”人口发展主要目标分类指标名称单位2015年2020年指标属性人口规模常住总人口万人149.7155预期性户籍总人口万人104.71106预期性常住人口总和生育率%1.021.6预期性人口结构常住劳动年龄人口占比%—68预期性人口分布常住人口城市化率%6874预期性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万人—50预期性人口素质人均期望寿命岁81.0982预期性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18.6724预期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658预期性年13.914.6预期性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16.722预期性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万人21.126.7预期性公共服务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94.297预期性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100预期性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182.65预期性每百名老人养老床位数人2.194预期性三、主要任务(一)实施适度增长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人口生育政策,稳步提升生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推进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组织开展居民家庭生育两孩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加强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及政策研究。研究成立人口发展促进基金,探索建立促进出生人口增长的政策导向机制,制定实施鼓励按政策生育两孩的政策措施,促进生育率适度提升。做好生育政策调整与相关政策的衔接、优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制度、家庭发展支持政策,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民生服务政策体系。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和人口均衡发展。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推广优生优育健康检查,提高产前筛查服务覆盖率和产前诊断水平,确保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5‰以下。完善促进人口有序导入的政策措施,适度增加人口总量。着眼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人口总量的适度增长,保证劳动力供给的适度增长。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公共服务投入、评价和考核体系,深化流动人口户籍、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等公共政策的改革创新,既增强对外来中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力,也提高对外来普通劳动者的服务保障水平。研究制定新型居住证制度的配套政策,科学设置居住证申领条件,研究制定流动人口综合积分指标体系及实施细则,鼓励一部分长期在慈溪发展、有稳定工作的外来人口落户。深化流动人口精细化、系统化、社会化服务管理,切实提升流动人口权益维护和服务保障水平。(二)实施人力资本发展战略,逐步实现从汲取人口红利向发挥人力资本红利的转型以产业转型带动人口结构转变。把握长三角新一轮产业调整的契机,积极实施接轨上海战略,主动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及张江、松江等高科技园区的战略合作,争取设立上海自贸区战略合作区,规划建设上海制造业转移承接区,推动产业、技术合作与人力资源交流。聚焦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优势制造中高端发展,构建智能家电、高端机械基础件、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三大优势产业生态圈,培育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实现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和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构建形成与制造业发展相融合的服务经济体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劳动力结构调整融合互促。加大人力资源引进开发力度。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平台,高水平建设环杭州湾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科教园区,建成投用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建设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学院,积极引进大学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积极打造特色众创空间。建立完善人才和人力资源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系列政策,实施“上林英才”、“上林工匠”、“上林创客”、“上林储备”、“上林雁归”等专项人才工程,大力引进管理技术高层次人才,培育发展工匠型人才,强化本地大学生回慈、非本地户籍高校教师和学生留慈、年轻创客来慈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加大人力资本开发投入力度,加快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发展需求、社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队伍。到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新增在慈就业创业大学生15000名。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培训。大力构建“本科+专科+中职”的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体系,发展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为主的高等教育,做优做强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和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支持校企合作建设大师工作室、创新实验室、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健全城乡终身职业培育体系,扶持推进形式多样的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强流动人口基本素质和技能素质培训,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三)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实现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口再分布实施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衔接的人口发展功能区战略。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布局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人口分布格局。中心城区和中部城镇等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吸引高素质、技能型人口集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引导区域内人口流动集聚。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开发区域,要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人口与产业联动发展。北部绿色农业区等适度开发区域,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开发,引导人口、经济要素向城镇适度集聚。南部生态林业区等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要加快推进人口向其他区域有序转移。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人口集聚力提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按照有利于城市空间拓展、有利于城市建设管理、有利于居民生产生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将城区周边的部分乡镇纳入中心城区范围,为强化城区产业和人口集聚提供更加有效的空间载体。积极推进品质城区建设,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加快城市重点板块开发建设,建设完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综合体、智慧商圈、夜市街区,着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宜业宜居度。加大与杭州湾新区融合发展力度,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和人口吸引力。推进小城市建设和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周巷镇、观海卫镇、龙山镇小城市建设,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发展优势产业,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镇功能,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保障进城镇落户农民权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市建设与产业园区融合发展,建设提升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周巷、观海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在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功能要素、产业要素、生活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的融合发展。(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加快构建适应人口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现代教育强市建设。适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协同发展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构建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网络,完善以普惠型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适应人口流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小班化教育需求,制定实施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推进多样化学校共同体建设,实现全市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提高到88%。推动普高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基本实现优质普通高中全覆盖。提升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大力引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建设健康慈溪。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推进医疗服务的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医师多点执业机制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同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社区婴幼儿照护体系,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大型综合医院以及儿童、妇产科、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特色专科医院。优化体育设施功能布局,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城区自行车慢行系统,拓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扶持发展健康体育产业。到2020年,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执业护士数分别达到4.44张,2.65人、2.65人,人均公共体育用地达到2平方米,登山健身步道总长度达到100公里以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投用大剧院、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科博中心等文化设施,推进以文化礼堂为重点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村文化礼堂覆盖面达到60%以上;启动数字图书、文化馆、博物馆和公共体育服务APP系统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组织百场文艺展演、千场电影下乡、万册图书下乡,开展艺术节、青瓷文化节、全民读书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提高全民文明素养,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推进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改革,基本建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本市户籍人员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社保卡持卡人数占常住人口的92%。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政策。统筹提升城乡住房保障水平。注重保障住房需求和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相结合,通过消化剩余保障房源、市场化收购房源和货币补贴等方式,为本市住房困难家庭和优秀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引进人才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保障。实施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工程,提高城乡住房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提升城市承载力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谋划推进高铁、高速公路等跨境路网建设,全力争取沪嘉甬跨海铁路经停慈溪并启动建设,争取纳入长三角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为充分发挥上海都市区同城效应、实现人力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创造条件。加快城市水资源供给能力建设,完善供水保障体系,争取纳入宁波市统筹供水网络体系,增加水资源稳定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大气治理、水环境治理、绿化提升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五)积极推进包容共享发展,切实提高新形势下人口统筹发展能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健全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定点供养和经济困难、高龄、失能等老年人服务补贴等制度,全市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每百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张以上。加强社区为老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满足老年生活照料、老年护理和精神慰藉需求,建成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0家以上,覆盖全市2/3的村(社区)。建立健全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建立老年人才和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网络,引导老年人和已退休的准老年人以各种方式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扶持发展面向老年群体的休闲、养生、文化等服务经济。积极发挥慈孝文化传统,打造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强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政策导向,营造多元包容的社会人文环境,促进新老市民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继续开展优秀新市民评选表彰等活动,深化融合性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在覆盖流动人口、促进社会参与中的作用,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新老市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强化村、社区服务功能,拓展流动人口参与村、社区建设的渠道,丰富流动人口文化生活,搭建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互动融合的平台。增强流动人口聚集社区的工作网络和资金支持,为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促进各类群体共同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和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健全源头促进和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