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0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0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0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0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0一、单项选择题1.

过春节时贴年画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竖直墙壁上贴长方形年画时,可利用重垂线来检查年画是否贴正。如图所示的年画长边与重垂线不平行,为了把年画贴正,则下(江南博哥)列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换用质量大的重锤B.上下移动年画的位置C.调整年画,使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平行D.调整重垂线,使重垂线与年画的长边平行正确答案:C[解析]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如果画框和中垂线是平行的,则画框是竖直的,否则画框不竖直。所以为了把年画贴正,应调整年画,使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平行。

2.

如图所示,均匀带正电的绝缘圆环a与金属圆环b同心共面放置,当a绕O点在其所在平面内旋转时,b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且具有收缩趋势,由此可知,圆环a______。

A.顺时针加速旋转B.顺时针减速旋转C.逆时针加速旋转D.逆时针减速旋转正确答案:B[解析]由楞次定律,要使b中产生顺时针电流,则a环内磁场应向里减弱或向外增强,a环的旋转情况应该是顺时针减速旋转或逆时针加速旋转,由于b环又有收缩趋势,则a、b环电流方向一致,故本题选B。

3.

透明材料做成一长方体形的光学器材,要求从上表面射入的光线可能从右侧面射出,那么所选的材料的折射率应满足______。

A.折射率必须大于

B.折射率必须小于

C.折射率可取大于1的任意值

D.无论折射率是多大都不可能正确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使上表面射入的光线经两次折射后从右侧面射出,θ1和θ2都必须小于临界角C,即θ1<C,θ2<C,而θ1+θ2=90°,故C>45°,。

4.

如图所示,圆形区域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个带电粒子以速度v从A点沿直径AOB方向射入磁场,经过Δt时间从C点射出磁场,OC与OB成60°角。现将带电粒子的速度变为,仍从A点沿原方向射入磁场,不计重力,则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为______。

A.

B.2Δt

C.

D.3Δt正确答案:B[解析]设有界圆磁场的半径为R,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OC与OB成60°角,所以∠AO1C=60°。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从C点穿出,画出轨迹,找到圆心O1,其中,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飞行时间,T的大小与入射速度无关,现将带电粒子的速度变为,则带电粒子的运动半径,设带电粒子的圆心角为α,则,故α=120°,运动时间,所以B项正确。

5.

如图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①当F<2μ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②当时,A的加速度为。③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④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中,正确的选项为______。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④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B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因此要使B能够相对地面滑动,A对B所施加的摩擦力至少为,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ABm=2μmg。A与B相对静止需满足A的加速度小于等于B的加速度,即,因此,当时,A、B将一起向右加速滑动;当F>3μmg时,A、B将以不同的加速度向右滑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2μmg=2maA,,解得:;当时,,故本题选C。

6.

水平地面上方有一木箱从某一高度处做自由落体运动。木箱内有一弹射装置,某时刻沿竖直方向向上弹射一质量为m的小球,设小球刚发射时相对于木箱的初速度为v0。假设小球对木箱的反冲忽略不计,木箱足够高,且在下列情形中一直未落地。关于小球运动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小球与木箱底面的最大距离为

B.小球与木箱组成的系统在发射前后动量守恒

C.小球相对于木箱始终以v0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D.经过的时间,小球再次落回木箱底面正确答案:C[解析]选取地面为参考系,设t=0时刻,小球被弹射。此时木箱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v1。则木箱的v-t关系为v木=-v1-gt;小球的v-t关系为v球=v0-v1-gt。联立两式,得到小球相对于木箱始终以v0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C项正确。在木箱落地之前,小球与木箱之间的距离一直增大,且不会落回木箱底面,A、D两项错误。小球与木箱组成的系统受重力作用,动量不守恒,B项错误。故本题选C。

7.

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规定向里的方向为正,磁感强度B随时间t变化规律如图(a)所示,在磁场中有一细金属圆环,圆环平面位于纸面内如图(b)所示,令I1、I2、I3分别表示oa、ab、bc段的感应电流,f1、f2、f3分别表示金属环对应感应电流时其中很小段受到的安培力。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I1沿逆时针方向,I2沿顺时针方向B.I2沿顺时针方向,I3沿顺时针方向C.f1方向指向圆心,f2方向指向圆心D.f2方向背离圆心向外,f3方向指向圆心正确答案:C[解析]由图(a)可知,oa段,磁场垂直于纸面向里且磁通量增加,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I1的方向为沿逆时针,ab段磁场向里且磁通量减少,同理可得感应电流I2沿顺时针方向,A项正确。在bc段,磁场向外且磁通量增加,同理可得感应电流I3沿顺时针方向,B项正确。根据左手定则可知,oa段安培力f1方向指向圆心,ab段安培力f2方向背离圆心向外,bc段安培力f3方向指向圆心,C项错误,D项正确。故本题选C。

8.

如图所示,金属导轨上的导体棒ab在匀强磁场中沿导轨做下列哪种运动时,铜质线圈c中将有感应电流产生且被螺线管吸引?______

①向右做匀速运动

②向左做匀速运动

③向右做减速运动

④向左做减速运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正确答案:C[解析]导体棒ab做匀速运动时,ab中产生的感应电流不变,螺线管产生的磁场是稳定的,穿过c的磁通量不变,c中没有感应电流,①×②错误;导体棒ab做减速运动时,根据右手定则判断得到,感应电流减小,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减弱,穿过c的磁通量减小,根据楞次定律知,c中产生感应电流,且具有向右运动的趋势,③④正确。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结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简述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正确答案:物理探究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过程。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后面的探究内容与过程。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可以用“浇不灭的烛焰”等魔术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测“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物距与像距”都有什么关系。

(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在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测量的可操作性、变量的可控制性等。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物体大小、物距等变量的控制。在选择器材方面,根据本实验的具体内容,选用的主器材是平面镜还是平面玻璃等。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在确定实验方案后,应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实验数据并不等于实验结论,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

(6)评估

评估是对探究行为和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从是否严密的角度重新审视的过程,是对探究进行反思的过程。

(7)交流与合作

2.

结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三维课程目标,简述物理学史上一个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见解的史实。正确答案: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超越自己的历史。每一个划时代观点的萌芽甚至被人们所接受都是在同顽固势力以及自己狭隘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以下是历史上著名的不迷信传统理论、挑战权威的例子——哥白尼的“日心说”。

在古代,“坚实的大地是不动”的这一观点是符合人们经验常识的,另一方面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可以很好地和当时的观测数据相吻合,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包括普通民众和学者大都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但为了与更多的天文观测数据相吻合,地心说增加本轮的方法就显得异常繁琐。哥白尼经过详细的观察和分析,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虽然以现代的观点来看,“日心说”同样是不完善的理论,但在当时,则是非常大胆、被权威所不容的。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50分)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

下面是某位同学对一道习题的解答。

问题:1.

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正确答案:知识点:相互作用力、平衡力及其应用。

2.

指出该生解题中的错误之处,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正确解法。正确答案:该生的错误是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出现偏差。B项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正确的假象,但仔细分析书静止时受力平衡,静摩擦力必然等于推力,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于二力平衡掌握不到位。对于初中学生静摩擦力是个难点,静摩擦力有最大值,在实际物理情景中静摩擦力的大小可能是不断变化的。

正确解法: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A项错误。B项中“用力推书”而“书未动”表明此时物体受到水平方向的静摩擦力,在物体被推动之前,静摩擦力与水平推力保持一致,两者大小相等,B项错误。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书本保持静止状态,其合外力一定为零,C项错误。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都在书上,因此两者是一对平衡力,D项正确。故本题选D。

3.

请给出一个教学思路或者教学片段,帮助该生正确解答此类问题。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师:在解答此题之前咱们先回顾一下相互作用力、平衡力和二力平衡这三个概念。

生:相互作用力指的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平衡力指的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且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师:那么二力平衡是什么意思呢?

生: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简称二力平衡。

师:B项中,书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呢?

生: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因而,书受到的静摩擦力和推力属于二力平衡,两者大小相等。B项错误。

师:不错。我们用力推书,书未动,这是由于推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我们要抓住相近概念之间区别,以便更快地解题。

案例:

王老师在进行初中“密度”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不同大小木块和不同大小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师:同学们,你们在刚刚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生:所有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也是如此。

师:对,非常好!这就是物质的一种本质属性,在物理学上我们把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用ρ表示,那大家能不能自己把密度的表达式写出来呢?

生:

师:很好,同学们,我们刚刚说到密度是物质的本质属性,那它和其他物理量有关系吗?

生甲:有关系,根据我们得到的密度公式可以知道,密度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

生乙:不对,没有关系。密度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所以它和其他物理量没有关系。

师:对,乙同学说得非常好,密度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它和其他物理量没有关系,它不会随着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甲同学要认真听老师讲课。

问题:4.

请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正确答案:进行完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实验结论,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学生行为评价方面,当甲同学出现错误的物理思维时,教师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正,没有针对学生的疑问给出反馈信息从而帮助该同学学习到正确的知识,而是打击了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积极性,违背了教学评价的反馈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

5.

针对存在的问题,请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正确答案:教学思路:

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错误理解来源于物理公式,把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混为一谈,并没有真正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甲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应当从甲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启发性质的问题,从而让他理解比值定义法。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①大木块和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比值相同吗?

②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相同吗?

③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与物体的大小、质量有关系吗?

④为什么密度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设计题(本题共4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下面是“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的实验。

任务:1.

简述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正确答案: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且费距离。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正确答案:针对图12.2-3,请学生观察,看两种方法提升钩码时有哪些不同?在比较轴是否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

思考:我们知道力有三要素,就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是否能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能否改变力的大小?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①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什么?

②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吗?

③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

总结: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①使用动滑轮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吗?

②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吗?

③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

总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凸透镜”的内容要求为:“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凸透镜”一节,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演示实验如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比如,我们可以注意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图5.3-1)。

图5.3-1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内容。

任务:3.

简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正确答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正确答案: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②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并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学生活动一: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同学们都能看到放大的字,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然后让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老师,学生会观察到老师倒立、缩小的像,引发他们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索,为什么透过同一凸透镜却看到不同的情景?进而引入新课学生活动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并排放置,同时观察课本文字,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看到的像的特点,提出猜想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受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续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家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凸透镜。它们都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但成像情况各不相同。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丰富多彩的像,对此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2.做出猜想启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猜想:前面的学生在活动一中,凸透镜离书上的字较近,成正立、放大的像;老师离凸透镜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大,成倒立缩小的像;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小,成倒立、放大的像。看来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有关。通过学生活动二,可以看出凸透镜的焦距也会影响到所成的像。因此,物距和焦距可能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大小、正倒和虚实。3.设计实验要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必须进行实验。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与物距和焦距有怎样的关系?实验时,可以在凸透镜焦距不变时,不断改变物距,观察所成像的特点。还要研究在物距不变时,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是否改变。思考: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怎样观察实像和虚像?4.进行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思考:(1)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2)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谁在中间?(凸透镜)(3)为使像成在光屏,实验中烛焰、凸透镜和光屏还应满足怎样的位置关系?(在同一高度)(4)怎样固定蜡烛?怎样利用光具座上的刻度确定物距、像距?(利用蜡烛燃烧滴下的蜡油固定蜡烛:利用物体、像与凸透镜所在刻度的差确定物距、像距)(5)怎样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将光屏向左右两个方向移动一点点,像都比原来模糊,则原来那个位置的像就是最清晰的像,这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才是像距)(6)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可观察到虚像,与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学生思考回答: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与物体的上下位置相比较是否颠倒。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使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问题,怎样去研究这些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了顺利进行实验,这些问题必须弄清楚学生进行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记入表格续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学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按课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在测得了几组成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数据以后,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得到等大的像?理论和实验指出,当物距是焦距的二倍时,像和物等大。通过实验做一做,并观察此时的像距是多少?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拿走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此时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5.总结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既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既能成正立的像,也能成倒立的像。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进一步总结升华:老师:通过实验我们能发现,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是成像的两个重要分界点,分别是成什么像的分界点?老师:实验并思考:当物体从一倍焦距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像距和像的大小怎样变化?从一倍焦距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像的大小又怎样变化?(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也可用计算机模拟整个过程。直接观看凸透镜成像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老师:很好,为了帮助大家记忆,老师编了一个口诀:一焦分虚实(即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