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法西南政法大学经济贸易法学院陈治attischen@163.com经济法西南政法大学经济贸易法学院
产品质量法研究一、产品质量法的总体框架及其特点总则(产品的含义、对生产者销售者的一般质量管理规定、政府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产品质量标准化制度、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与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国家干预;事前规制;证据意义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瑕疵担保责任(违约责任)与产品责任(因缺陷产品引发的民事侵权责任)
事后规制罚则(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机构,其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社会团体、中介机构,为生产销售违法提供便利或技术的运输、仓储、保管人等主体承担的行政、刑事责任)产品质量法研究一、产品质量法的总体框架及其特点1.利益平衡产品范围,归责原则,免责条款,时效限制,赔偿范围,责任保险等制度设计2.管理法与救济法平分秋色、功能互补、均待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与产品责任法律制度质量管理法产品责任法政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经营者经营者产品使用者1.利益平衡政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经营者经营者产品使用者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法》第49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能说明什么问题)《产品质量法》第13条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要求。(能说明什么)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说明以下问题:实施强制性标准是生产、销售者必须履行的产品质量保证义务的重要内容,不符合该标准要求的,将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承担民事责任。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能成为生产者免除其产品质量责任的理由当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相关标准缺位时,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保证义务并不免除,而仍然应当对由此产生的损失承担民事责任(瑕疵担保责任、产品责任)。说明以下问题:案例2005年1月9日发生在杭州的一起车祸中,一辆车牌号为沪D25627的广本雅阁被撞成两截,导致3死2伤。车主吴某由此对雅阁车身质量产生强烈质疑,认为广本雅阁存在质量或设计缺陷问题,并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为被告提起诉讼。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组织的专家组对事故车辆进行了检测鉴定,国家质检总局专家也介入该事件调查。3月25日,专家组出具的报告对该车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系统是否符合有关要求以及车身断裂原因等6项内容作了技术分析后得出结论:“转向系统未发现异常情况;制动系统未发现异常情况;安全气囊是在撞击水泥隔离墙端面时弹出,属正常弹出;车身断裂部位的结构、制造工艺符合图纸和有关标准要求。发生断裂的原因是车身右侧与狭窄的刚性隔离墙端面猛烈撞击所致,其碰撞力度超过了车身结构本身的设计强度。”据了解到事发为止,我国尚没有汽车侧撞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案例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产品质量法》第50条,“在产品总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能说明什么)以下问题值得重视:经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是生产、销售者应当承担的产品质量义务,违反规定,将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承担民事责任。产品质量检验合格并不排除生产、销售者承担民事责任的可能。产品质量检验制度——2001年原告的父母为原告购买了一辆广州市永华玩具厂生产的“小明星”牌儿童自行车,在原告骑车的过程中,手被童车卡住,发生右手拇指骨折,经医院治疗,最终在接指手术失败的情况下将原告右手拇指上端截去。2002年广东省消费者协会在省内各大报纸发出消费警示,指出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儿童单车链罩存在安全隐患,建议生产厂家将问题童车召回。原告父母向广东省消协投诉。广东省消协对永华玩具厂进行调查,永华玩具厂称自己的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是合格产品,不应对此事负责。原告父母决定起诉,要求永华玩具厂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法庭调查中,被告永华玩具厂出示了一份2001年由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受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进行的产品抽样检验,检验结论为“该样品经检验,所检项目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本次检验合格”。2001年原告的父母为原告购买了一辆广州市永华玩具厂生产的“总结:其他在强制性认证、对特定产品的监督抽查中,都体现了对产品质量的行政管理(在自愿性认证、实施推荐性标准等行为中,体现的是对产品质量的社会监督)。这种行政管理的主要及直接的意义,在于从市场管理者的角度确定生产、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和责任,其结果可以作为评判生产、销售者产品质量的尺度,但并非生产、销售者是否需向产品使用者承担民事责任的直接依据(直接依据:产品有无瑕疵∕产品有无缺陷,损失,因果关系)。总结:3.多重法律关系与多个法律主体,形成综合责任、责任连带、责任竞合主体: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机构,其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社会团体、中介机构,为生产销售违法提供便利或技术的运输、仓储、保管人等主体综合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责任连带:生产者、销售者(第43条),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第57条第3款),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第58条)责任竞合: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讨论)3.多重法律关系与多个法律主体,形成综合责任、责任连带、责二、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相关问题探讨(一)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现状1.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基本规定:《产品质量法》第12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两种形式:生产经营者自行检验(自主性,依法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结合相关条文):适用、资质与性质、限制、责任产品质量检验的特别规定——QS制度二、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相关问题探讨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由“质量安全”英文(QualitySafety)字头QS和“质量安全”中文字样组成。标志主色为蓝色,字母“Q”与“质量安全”四个中文字样为蓝色,字母“S”为白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首先必须按规定程序获取《食品生产许可证》,其次产品出厂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印(贴)食品市场准入标志。没有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自2001年开始,首先在米、面、油、酱油、醋五类食品中推行。2003年5月1日起,五类食品中凡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且未加印(贴)QS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2003年下半年,又扩大到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味精)、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等10类食品。2008年起所有食品须加贴QS标志。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课件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认证机构依据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和评定,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和技术要求的活动认证机构、认证对象、认证种类、认证后的管理(1)认证机构
《产品质量法》第14条第2款规定,认证机构是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2)认证对象、认证种类
普通产品与列入统一产品目录的产品——自愿性认证与强制性认证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强制性认证(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简称3C认证制度)对象:列入统一产品目录的产品义务:应当经过认证并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机构:列入目录的产品,必须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
管理:统一产品目录,统一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标志,统一收费标准(3)认证后的管理产品质量持续性达到认证标准产品质量认证机构跟踪调查对违法使用认证标志者和未依法履行认证职责的认证机构作出处理规定强制性认证(ChinaCompulsoryCertifi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认证机构根据企业的申请,对企业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进行的综合性检查和评定,并对符合质量体系认证标准的企业颁发认证证书的活动质量体系是指实施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的整体。特点: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的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或其他公认的质量体系评价标准。如企业质量保证方针、编制质量体系手册、设计开展质量管理问题诊断的程序、培训员工质量行为规范的办法等);认证的结论是企业质量体系是否符合质量管理要求。个别监督——一般监督,源头控制,“治本”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1)特点本质上属于行政职权行为具有强制性(对职权机关而言,对行政相对人而言)具有统一性
(2)主要内容
检查形式(以抽查为主要形式)产品范围(注意:三类——可能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5.标准化管理制度根据制定的部门、单位以及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根据实施效力,分为强制标准与推荐标准强制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标准化实施条例》规定强制性标准中涉及产品的有:药品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兽药标准,产品生产、储运的安全、卫生标准。强制性标准以外的属于推荐性标准5.标准化管理制度(二)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分析材料1.奶制品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局限性现有检测方法(“查不出来”)排除违禁物质(“查不完”)免检制度(“不查”)→权力寻租;企业自律名牌评比(“以评代查”)监管困境(“谁来查”)2.对策制订新标准风险监测机制完善产业结构,从源头保障质量安全
(二)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分析材料思考:第一,标准化制度、抽查制度、检验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等制度设计的问题(产品免检)?制度运行的问题(障碍:技术的,经济的等)?关于免检制度的历史与现状: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确立产品免检)2000年3月14日发布《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产品免检条件)2000年修订《产品质量法》没有产品免检规定2008年9月18日《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废止关于免检制度的存废之争静态思维;负面影响的可能与现实;正面影响的夸大(免检标志信号功能)思考:第二,监管体制(监管机构、权责、地位、分工、协调等)独立性、专业性第三,行政问责制第四,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的关系,社团性中间层组织的角色(行业协会)第五,《食品安全法》立法;法治进步的推动力第二,监管体制(监管机构、权责、地位、分工、协调等)关于《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食品监管体制(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第四条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对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的监管)关于《食品安全法》第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第七条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第八条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组织者;程序(制定监测计划→组成委员会→实施评估→作出结论→采取措施)3.食品安全标准标准的强制性(第19条)标准的统一性(第22条)标准制定的专业性与民主性(第23条)4.食品生产经营(按不同主体)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生产许可;认证机构监督;内部安全管理;原材料采购;相关产品生产者;新食品原料与添加剂新品种使用:43-48条)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和摊贩食品销售者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5.食品召回制度(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第五十三条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6.食品进出口市场准入(产品符合标准并经检验、生产企业及代理商分别经注册和备案);安全评估与许可(无国家标准或新品种);风险预警;进口商的管理出口食品(抽检、备案)信誉记录
5.食品召回制度(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7.食品安全事故处理食品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及其实施8.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制度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一)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四)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9.法律责任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7.食品安全事故处理三、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相关问题探讨(一)产品责任法上的产品范围1.关于产品范围的不同立法例广义:包括了一切动产和不动产,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经过加工或未加工的,都是产品责任法上的“产品”。示例:《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公约》第2条:“产品包括天然产品和工业产品,不论是加工还是未加工过,是动产还是不动产
”英国《消费者保护法》“任何天然或人工加工的物质,不论是呈固态、液态、气态或蒸汽状态,并包括构成其他商品或与其他商品混合的物质”,此外专门提到“电”三、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相关问题探讨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具有真正价值的,为进入市场而生产、能够作为组装整件或作为部件、零件交付的物品,但人体组织、器官、血液组成成分除外。”此外,通过判例方式在司法实践中倾向于更加宽松、灵活的定义
狭义:对产品作限制性解释(排除初级农产品、不动产)示例:德国《产品责任法》“本法所称产品,是指任何动产,即使已被装配(组合)在另一动产或不动产之内。产品还包括电。但未经初步加工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养蜂业、渔业产品在内的农业产品(初级农产品)除外,狩猎产品亦然。”我国《产品质量法》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不包括建设工程产品和军工产品,但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产品的范围。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具有真正价值的,为进入市场而生2.分歧(1)是否限于加工的物品工业品(经过工业加工形成):普遍纳入调整天然品(未经过任何人工加工形成):大部分国家纳入农产品(介于二者之间):大部分国家有条件排除(初级农产品),纳入专门立法(2)是否限于动产动产:普遍纳入调整不动产:大部分国家没有纳入(3)是否限于有形产品有形产品:普遍承认无形产品:立法未明示,存在分歧2.分歧3.是否包括几种特殊商品智力产品血液制品、人体组织服务4.立法选择的标准立法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特定产品生产的发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在各国的比较利益(责任主体的责任原则)立法技术上的限制
其他法律的功能3.是否包括几种特殊商品5.我国《产品质量法》上产品的范围“经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属于产品范围,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的,适用本法规定
未经加工、制作的天然物品以及初级农产品不是产品质量法上的产品
虽经加工制作,但不用于销售的产品不属于产品质量法上规定的产品
(不应当局限于有偿交换)军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赔偿责任另行规定5.我国《产品质量法》上产品的范围(二)产品责任及其赔偿范围1.产品责任:又称产品侵权责任,是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或中间商因产品造成他人人身、该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而承担的一种民事责任。2.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据以确定承担产品责任的基本准则,经历了以下变迁:(1)“无合同无责任”(早期产品责任被纳入合同责任)(2)疏忽责任原则(过错责任)思考:重要意义与局限性(3)违反担保责任(同样放松对合同形式的要求,并不考虑故意、过失或疏忽的问题)思考:重要意义与局限性(4)严格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思考:重要意义从合同领域发展到侵权领域,从过错责任发展到严格责任从有利于生产者发展到有利于消费者(二)产品责任及其赔偿范围我国《产品质量法》从一开始确立了产品责任归属于侵权责任,并对生产者与销售者分别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推定)原则的立法模式。3.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基本条文——《产品质量法》第41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42条:“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产品存在缺陷
或者侵权人存在过错(对于销售者而言)缺陷产品致人伤害或财产损害产品缺陷与损害结果之间应有因果关系我国《产品质量法》从一开始确立了产品责任归属于侵权责任,并对第一,“缺陷”的基本含义:“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1)设计上的缺陷往往导致产品存在潜在危险的根本因素,如配方、处方的错误,原理的错误,结构的错误;但不容易认定,影响大(2)制造上的缺陷制造缺陷可产生于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容易认定,影响相对小(3)指示缺陷产品指示缺陷主要是在产品的信息传递中出现问题使得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认定需要综合多种因素:指示的时间,指示的内容
,指示的充分性,指示的方式。第一,“缺陷”的基本含义:“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消费者期待标准:判断产品是否具有不合理危险,是建立在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合理期待上,产品是否超过了购买该商品的普通使用者的能够预见的危险范围或程度。这种标准是将关注点放在产品而不是生产者的行为上,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判断标准,尤其是法官个人的判断。成本收益分析标准:B<PL(B代表预防损害的成本,P代表损失发生的几率,L代表损失)这是一种借助定量的经济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进而判断生产者是否承担责任)的方法。它遵循市场效益的原则,认为支付较大的成本以避免较小的损失和拒绝支付较小的成本去避免较大的损失,都意味着资源的浪费,不符合法律追求的效率目标。但该方法具体操作较复杂。消费者期待标准:两者综合考虑:生产者在不降低产品使用性、又不提高价格的情况下,减少产品不安全性的能力生产者通过产品价格或责任保险分散损失的能力使用者在具体使用产品时尽到注意义务以避免危险的能力,预见产品固有危险的能力符合同样需要且安全的替代品是否容易获得的能力两者综合考虑:第二,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或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供货者的,推定销售者存在过错——针对销售者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受害人享有选择权(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3条,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其次,若选择向销售者索赔,则在过错的证明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事实自证,推定过错→销售者举证证明产品缺陷的原因)最后,产品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其内部按过错分担具体责任。(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第二,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或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第三,缺陷产品致人伤害或财产损害这里的“财产”是缺陷产品之外的其他财产。立法原因:避免法律调整的重复。单纯缺陷产品本身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买卖合同中的瑕疵担保责任已经能使缺陷产品的买受人得到有效的保护。对于并未造成人身或缺陷产品之外的其他财产损失的,并不构成产品责任,但须按有关产品瑕疵担保的规定承担修理、更换、重做、退货、赔偿损失的责任。第四,产品缺陷与损害结果之间应有因果关系第三,缺陷产品致人伤害或财产损害4.产品责任的免除产品责任的免责事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的产品责任中的加害人得以减轻或免除责任的抗辩理由。意味着产品责任实行严格责任原则但并非绝对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
如何理解“投入流通”(方式、动机、意愿)(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对于流通领域中形成的缺陷,生产者免责(三)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
“发展风险理论”:社会共同分担发展风险;法律对发展风险进行有效控制4.产品责任的免除5.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1)法定赔偿范围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4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应当另外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所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应当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缺陷产品之外的其他财产损失)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5.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2)值得探讨的三个问题:具有精神抚慰作用的赔偿金(《民法通则》的扩展)是否设立惩罚性赔偿“其他重大损失”的理解(2)值得探讨的三个问题:第一,产品责任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我国《产品质量法》:以死亡赔偿金或残疾赔偿金的形式确立最高法院关于《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确定“自然人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结合“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考虑确定赔偿金额。“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第一,产品责任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其他产品责任法更为发达的国家:不仅容许对“精神上的痛苦”请求赔偿,还将精神损害赔偿扩张至“情绪上的损害”,这部分往往超过受害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及其他实际开支,也就是对弥补受害人的“主观损害”的赔偿额占赔偿总额的大部分。如牛排损害案。其他产品责任法更为发达的国家:不仅容许对“精神上的痛苦”请求第二,产品责任法上的“惩罚性赔偿”高于实际损失的赔偿金,起到的法律效果美国《统一产品责任法范本》规定:“原告通过明显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由于销售者对产品使用者、消费者或可能受到产品损害的其他人员的安全采取轻率漠视的态度,致使原告遭受损害,原告可以得到惩罚性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的具体数额由法院根据被告的过失或财力决定。如美国儿童睡衣案。一名儿童因穿一件容易着火的睡衣而被严重烧伤,儿童的父母起诉睡衣制造商侵权。法院认为,该厂商知道该种睡衣容易着火,又知道降低这种危险的方法,而且技术改进的费用与该厂的资产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法院除判给受害人75万美元的补偿性损害赔偿外,还判给10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总体来看,惩罚性赔偿在美国适用的频率相当高。但须注意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第二,产品责任法上的“惩罚性赔偿”多种因素:如对行为后果的认识程度;不当行为的持续时间和是否有隐瞒行为;不当行为被发现后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以及不当行为是否已经停止;行为人的经济条件和财务状况等。我国目前仅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处理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就交易行为的欺诈设定了惩罚性赔偿(但其实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毒奶粉”事件与我国产品责任赔偿制度的完善多种因素:如对行为后果的认识程度;不当行为的持续时间和是否有第三,其他重大损失可否理解为“纯经济损失”案例:某甲购买了某乙生产的汽车,雇佣某丙作出租营运,某丙在行驶途中将行人丁撞伤,车受损严重。经查是轮胎爆裂属汽车制造缺陷。问题:某甲受到的损失?纯经济损失:车本身的价值贬损;减少的营运收入;对丁的损害赔偿责任——都非产品责任法定赔偿范围中的“财产损失”一般的纯经济损失包括:商品本身价值的损失(包括为修缮商品支出的费用);可期待利益;第三人损害赔偿责任。这些损失在大多数国家的立法与判例中均未被列入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中。第三,其他重大损失可否理解为“纯经济损失”理由:产品责任在性质上是侵权责任,是因产品存在缺陷侵害消费者或第三人的人身或财产权时,由生产者或销售者承担的一种民事责任。商品本身因缺陷不能使用、毁损、灭失,价值贬损或者支出修理费、不能营业,或者须对第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属于纯经济损失。对此,主要通过合同法予以救济。比较法上的考察:美国——1965年Seelyv.WhiteMotorCo.案确定基本原则。原告购买被告制造的卡车,刹车失灵导致卡车翻覆。原告的诉讼请求包括:修理费用,购车支付的价金,以及丧失的营业利益。法院以该损失属于纯粹经济损失、产品责任是保护消费者人身或所有权不受侵害为由驳回诉讼请求。在另外一起案件中,原告承租由被告制造的4艘超级油轮,因涡轮机发生故障导致原告支出修缮费用及营业损失达300多万美元,诉请法院要求被告赔偿。理由:产品责任在性质上是侵权责任,是因产品存在缺陷侵害消费者在该案中,法官不仅采纳了Seely一案的原则,而且指出了原告寻求救济的办法:依合同法。因为确保产品的价值及品质属于合同明示或默示担保责任的规范目的,产品不具有预期功能,违背担保责任,消费者就可以寻求违约损害赔偿,合同法正是用来规范买卖双方的经济上的利益关系。而产品责任(侵权法)是用来保护身体及其他财产不受侵害,不能要求制造者对消费者的预期使用利益负责。欧洲经济共同体产品责任纲领——规定的损害赔偿范围包括:因死亡及身体受侵害而产生的损害;缺陷产品之外的物的毁损灭失。德国产品责任法——产品本身受到损失,属于纯粹经济损失,不包括在赔偿范围之内。日本制造物责任法——制造业者就制造物侵害他人的生命、身体及财产所生的损害,应负赔偿责任,但此项损害仅发生于该制造物时,不在此限。在该案中,法官不仅采纳了Seely一案的原则,而且指出了原告四、产品召回制度相关问题探讨(一)产品召回的法律含义与作用产品召回是指由产品的经营者选择更换、赔偿等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消除其产品可能引起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缺陷的过程。一种特殊的消费者保护制度(避免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一种平衡经营者与消费者利益的制度(就发展风险的分担而言)(二)产品召回法律关系(主体、客体、权利与义务)1.主体产品召回的监管者(统一与分立问题)产品召回实施者(制造商与进出口贸易中的进口商)产品召回的协助者(销售商、租赁商等中间环节的主体以及其他参与者,如媒体、消费者团体、鉴定机构等)四、产品召回制度相关问题探讨2.客体——能引起危害的缺陷产品这里涉及到产品召回的适用条件问题第一,存在“缺陷”的产品。产品召回制度上的产品“缺陷”与一般产品责任法上的“缺陷”并不完全相同,系统性缺陷与个别缺陷,设计缺陷可能导致系统性缺陷。第二,产品存在危害。影响公众利益,需要综合考察多种因素。3.权利与义务消费者权利(知悉权、产品召回请求权、举报与投诉权)——知悉产品真实质量状况;请求对存在缺陷的产品实施召回,如厂商不主动召回,可以请求指令召回(向政府部门)或判令召回(向法院);有权向行政部门反映举报厂商的违法行为并要求实施产品检验、抽查;有权向消费者团体投诉。2.客体——能引起危害的缺陷产品厂商的产品召回义务——停止缺陷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义务、产品缺陷报告义务、制定召回计划义务、产品缺陷警示和公布召回信息义务、进行修理更换退货的义务等
政府在产品召回监管中的权责——对整个召回过程进行监督(产品缺陷报告的登记和备案、厂商召回计划审查、配合公布召回信息、各种具体补救措施的监管、审查召回总结报告并对召回效果进行评估),尤其是当厂商不主动实施产品召回时,政府依据消费者的投诉、质量检验部门的检验结果,在确定产品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指令厂商实施召回,并依法对厂商进行处罚
厂商的产品召回义务——停止缺陷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义务、产品缺陷(三)产品召回的程序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
厂商报告产品缺陷→政府评估产品危害→厂商制定召回计划→产品缺陷警示和公布召回信息→实施修理、更换、退货→厂商召回总结主动召回的程序与指令召回程序(视为两种召回的方式)(四)产品召回制度的构建《产品质量法》(尚无规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填补召回制度的立法空白)(三)产品召回的程序值得注意的几点内容明确了“缺陷”的具体含义:即因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在某一批次、型号和类别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明确了“产品存在危害”的具体情形:经检验机构检验,安全性能存在不符合有关汽车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以“标准”作为判断依据)因缺陷已经给车主或他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以“损害”作为判断依据)虽未造成车主或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但经检验和论证,在特定条件下缺陷仍可能引发人身和财产损害的。
(以科学的推断作为判断依据)两种召回方式和程序(主动召回与指令召回)值得注意的几点内容《食品召回管理规定》(2007年7月)值得注意的内容1.食品召回的监管者、实施者的职责要求——质量安全的组织保障(专家委员会)与信息化建设(质量安全档案)2.食品安全危害调查、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程序环节)调查、评估内容——食品安全危害调查:
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或标准的安全要求;
是否含有非食品用原辅料、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
食品的主要消费人群的构成及比例;
可能存在安全危害的食品数量、批次或类别及其流通区域和范围。食品安全危害评估包括:
该食品引发的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或引发上述危害的可能性;
不安全食品对主要消费人群的危害影响;
危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
危害发生的短期和长期后果。《食品召回管理规定》(2007年7月)值得注意的内容调查、评估主体——食品生产者自行调查评估,省级质检部门组织调查评估,二者结果不一致时以听证等方式处理并作出结果认定。调查、评估结论——经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确认属于生产原因造成的不安全食品的,应当确定召回级别,实施召回
3.实施召回(1)主动召回停止生产、销售公布食品召回信息,报告提交食品召回计划提交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2)指令召回(责令召回)国家质检总局调查、评估主体——食品生产者自行调查评估,省级质检部门组织调4.召回评估与监督保存召回记录提交召回总结报告召回总结报告的审查与召回效果的评估召回产品的后续处理5.法律责任食品生产者在实施食品召回的同时,不免除依法承担的其他法律责任,主动实施召回的,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未履行法律规定的召回义务,承担法律责任。《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召回作出规定)
4.召回评估与监督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经济法西南政法大学经济贸易法学院陈治attischen@163.com经济法西南政法大学经济贸易法学院
产品质量法研究一、产品质量法的总体框架及其特点总则(产品的含义、对生产者销售者的一般质量管理规定、政府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产品质量标准化制度、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与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国家干预;事前规制;证据意义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瑕疵担保责任(违约责任)与产品责任(因缺陷产品引发的民事侵权责任)
事后规制罚则(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机构,其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社会团体、中介机构,为生产销售违法提供便利或技术的运输、仓储、保管人等主体承担的行政、刑事责任)产品质量法研究一、产品质量法的总体框架及其特点1.利益平衡产品范围,归责原则,免责条款,时效限制,赔偿范围,责任保险等制度设计2.管理法与救济法平分秋色、功能互补、均待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与产品责任法律制度质量管理法产品责任法政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经营者经营者产品使用者1.利益平衡政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经营者经营者产品使用者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法》第49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能说明什么问题)《产品质量法》第13条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要求。(能说明什么)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说明以下问题:实施强制性标准是生产、销售者必须履行的产品质量保证义务的重要内容,不符合该标准要求的,将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承担民事责任。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能成为生产者免除其产品质量责任的理由当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相关标准缺位时,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保证义务并不免除,而仍然应当对由此产生的损失承担民事责任(瑕疵担保责任、产品责任)。说明以下问题:案例2005年1月9日发生在杭州的一起车祸中,一辆车牌号为沪D25627的广本雅阁被撞成两截,导致3死2伤。车主吴某由此对雅阁车身质量产生强烈质疑,认为广本雅阁存在质量或设计缺陷问题,并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为被告提起诉讼。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组织的专家组对事故车辆进行了检测鉴定,国家质检总局专家也介入该事件调查。3月25日,专家组出具的报告对该车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系统是否符合有关要求以及车身断裂原因等6项内容作了技术分析后得出结论:“转向系统未发现异常情况;制动系统未发现异常情况;安全气囊是在撞击水泥隔离墙端面时弹出,属正常弹出;车身断裂部位的结构、制造工艺符合图纸和有关标准要求。发生断裂的原因是车身右侧与狭窄的刚性隔离墙端面猛烈撞击所致,其碰撞力度超过了车身结构本身的设计强度。”据了解到事发为止,我国尚没有汽车侧撞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案例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产品质量法》第50条,“在产品总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能说明什么)以下问题值得重视:经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是生产、销售者应当承担的产品质量义务,违反规定,将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承担民事责任。产品质量检验合格并不排除生产、销售者承担民事责任的可能。产品质量检验制度——2001年原告的父母为原告购买了一辆广州市永华玩具厂生产的“小明星”牌儿童自行车,在原告骑车的过程中,手被童车卡住,发生右手拇指骨折,经医院治疗,最终在接指手术失败的情况下将原告右手拇指上端截去。2002年广东省消费者协会在省内各大报纸发出消费警示,指出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儿童单车链罩存在安全隐患,建议生产厂家将问题童车召回。原告父母向广东省消协投诉。广东省消协对永华玩具厂进行调查,永华玩具厂称自己的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是合格产品,不应对此事负责。原告父母决定起诉,要求永华玩具厂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法庭调查中,被告永华玩具厂出示了一份2001年由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受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进行的产品抽样检验,检验结论为“该样品经检验,所检项目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本次检验合格”。2001年原告的父母为原告购买了一辆广州市永华玩具厂生产的“总结:其他在强制性认证、对特定产品的监督抽查中,都体现了对产品质量的行政管理(在自愿性认证、实施推荐性标准等行为中,体现的是对产品质量的社会监督)。这种行政管理的主要及直接的意义,在于从市场管理者的角度确定生产、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和责任,其结果可以作为评判生产、销售者产品质量的尺度,但并非生产、销售者是否需向产品使用者承担民事责任的直接依据(直接依据:产品有无瑕疵∕产品有无缺陷,损失,因果关系)。总结:3.多重法律关系与多个法律主体,形成综合责任、责任连带、责任竞合主体: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机构,其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社会团体、中介机构,为生产销售违法提供便利或技术的运输、仓储、保管人等主体综合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责任连带:生产者、销售者(第43条),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第57条第3款),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第58条)责任竞合: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讨论)3.多重法律关系与多个法律主体,形成综合责任、责任连带、责二、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相关问题探讨(一)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现状1.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基本规定:《产品质量法》第12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两种形式:生产经营者自行检验(自主性,依法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结合相关条文):适用、资质与性质、限制、责任产品质量检验的特别规定——QS制度二、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相关问题探讨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由“质量安全”英文(QualitySafety)字头QS和“质量安全”中文字样组成。标志主色为蓝色,字母“Q”与“质量安全”四个中文字样为蓝色,字母“S”为白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首先必须按规定程序获取《食品生产许可证》,其次产品出厂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印(贴)食品市场准入标志。没有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自2001年开始,首先在米、面、油、酱油、醋五类食品中推行。2003年5月1日起,五类食品中凡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且未加印(贴)QS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2003年下半年,又扩大到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味精)、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等10类食品。2008年起所有食品须加贴QS标志。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课件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认证机构依据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和评定,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和技术要求的活动认证机构、认证对象、认证种类、认证后的管理(1)认证机构
《产品质量法》第14条第2款规定,认证机构是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2)认证对象、认证种类
普通产品与列入统一产品目录的产品——自愿性认证与强制性认证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强制性认证(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简称3C认证制度)对象:列入统一产品目录的产品义务:应当经过认证并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机构:列入目录的产品,必须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
管理:统一产品目录,统一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标志,统一收费标准(3)认证后的管理产品质量持续性达到认证标准产品质量认证机构跟踪调查对违法使用认证标志者和未依法履行认证职责的认证机构作出处理规定强制性认证(ChinaCompulsoryCertifi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认证机构根据企业的申请,对企业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进行的综合性检查和评定,并对符合质量体系认证标准的企业颁发认证证书的活动质量体系是指实施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的整体。特点: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的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或其他公认的质量体系评价标准。如企业质量保证方针、编制质量体系手册、设计开展质量管理问题诊断的程序、培训员工质量行为规范的办法等);认证的结论是企业质量体系是否符合质量管理要求。个别监督——一般监督,源头控制,“治本”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1)特点本质上属于行政职权行为具有强制性(对职权机关而言,对行政相对人而言)具有统一性
(2)主要内容
检查形式(以抽查为主要形式)产品范围(注意:三类——可能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5.标准化管理制度根据制定的部门、单位以及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根据实施效力,分为强制标准与推荐标准强制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标准化实施条例》规定强制性标准中涉及产品的有:药品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兽药标准,产品生产、储运的安全、卫生标准。强制性标准以外的属于推荐性标准5.标准化管理制度(二)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分析材料1.奶制品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局限性现有检测方法(“查不出来”)排除违禁物质(“查不完”)免检制度(“不查”)→权力寻租;企业自律名牌评比(“以评代查”)监管困境(“谁来查”)2.对策制订新标准风险监测机制完善产业结构,从源头保障质量安全
(二)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分析材料思考:第一,标准化制度、抽查制度、检验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等制度设计的问题(产品免检)?制度运行的问题(障碍:技术的,经济的等)?关于免检制度的历史与现状: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确立产品免检)2000年3月14日发布《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产品免检条件)2000年修订《产品质量法》没有产品免检规定2008年9月18日《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废止关于免检制度的存废之争静态思维;负面影响的可能与现实;正面影响的夸大(免检标志信号功能)思考:第二,监管体制(监管机构、权责、地位、分工、协调等)独立性、专业性第三,行政问责制第四,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的关系,社团性中间层组织的角色(行业协会)第五,《食品安全法》立法;法治进步的推动力第二,监管体制(监管机构、权责、地位、分工、协调等)关于《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食品监管体制(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第四条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对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的监管)关于《食品安全法》第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第七条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第八条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组织者;程序(制定监测计划→组成委员会→实施评估→作出结论→采取措施)3.食品安全标准标准的强制性(第19条)标准的统一性(第22条)标准制定的专业性与民主性(第23条)4.食品生产经营(按不同主体)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生产许可;认证机构监督;内部安全管理;原材料采购;相关产品生产者;新食品原料与添加剂新品种使用:43-48条)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和摊贩食品销售者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5.食品召回制度(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第五十三条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6.食品进出口市场准入(产品符合标准并经检验、生产企业及代理商分别经注册和备案);安全评估与许可(无国家标准或新品种);风险预警;进口商的管理出口食品(抽检、备案)信誉记录
5.食品召回制度(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7.食品安全事故处理食品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及其实施8.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制度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一)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四)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9.法律责任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7.食品安全事故处理三、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相关问题探讨(一)产品责任法上的产品范围1.关于产品范围的不同立法例广义:包括了一切动产和不动产,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经过加工或未加工的,都是产品责任法上的“产品”。示例:《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公约》第2条:“产品包括天然产品和工业产品,不论是加工还是未加工过,是动产还是不动产
”英国《消费者保护法》“任何天然或人工加工的物质,不论是呈固态、液态、气态或蒸汽状态,并包括构成其他商品或与其他商品混合的物质”,此外专门提到“电”三、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相关问题探讨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具有真正价值的,为进入市场而生产、能够作为组装整件或作为部件、零件交付的物品,但人体组织、器官、血液组成成分除外。”此外,通过判例方式在司法实践中倾向于更加宽松、灵活的定义
狭义:对产品作限制性解释(排除初级农产品、不动产)示例:德国《产品责任法》“本法所称产品,是指任何动产,即使已被装配(组合)在另一动产或不动产之内。产品还包括电。但未经初步加工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养蜂业、渔业产品在内的农业产品(初级农产品)除外,狩猎产品亦然。”我国《产品质量法》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不包括建设工程产品和军工产品,但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产品的范围。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具有真正价值的,为进入市场而生2.分歧(1)是否限于加工的物品工业品(经过工业加工形成):普遍纳入调整天然品(未经过任何人工加工形成):大部分国家纳入农产品(介于二者之间):大部分国家有条件排除(初级农产品),纳入专门立法(2)是否限于动产动产:普遍纳入调整不动产:大部分国家没有纳入(3)是否限于有形产品有形产品:普遍承认无形产品:立法未明示,存在分歧2.分歧3.是否包括几种特殊商品智力产品血液制品、人体组织服务4.立法选择的标准立法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特定产品生产的发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在各国的比较利益(责任主体的责任原则)立法技术上的限制
其他法律的功能3.是否包括几种特殊商品5.我国《产品质量法》上产品的范围“经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属于产品范围,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的,适用本法规定
未经加工、制作的天然物品以及初级农产品不是产品质量法上的产品
虽经加工制作,但不用于销售的产品不属于产品质量法上规定的产品
(不应当局限于有偿交换)军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赔偿责任另行规定5.我国《产品质量法》上产品的范围(二)产品责任及其赔偿范围1.产品责任:又称产品侵权责任,是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或中间商因产品造成他人人身、该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而承担的一种民事责任。2.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据以确定承担产品责任的基本准则,经历了以下变迁:(1)“无合同无责任”(早期产品责任被纳入合同责任)(2)疏忽责任原则(过错责任)思考:重要意义与局限性(3)违反担保责任(同样放松对合同形式的要求,并不考虑故意、过失或疏忽的问题)思考:重要意义与局限性(4)严格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思考:重要意义从合同领域发展到侵权领域,从过错责任发展到严格责任从有利于生产者发展到有利于消费者(二)产品责任及其赔偿范围我国《产品质量法》从一开始确立了产品责任归属于侵权责任,并对生产者与销售者分别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推定)原则的立法模式。3.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基本条文——《产品质量法》第41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42条:“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产品存在缺陷
或者侵权人存在过错(对于销售者而言)缺陷产品致人伤害或财产损害产品缺陷与损害结果之间应有因果关系我国《产品质量法》从一开始确立了产品责任归属于侵权责任,并对第一,“缺陷”的基本含义:“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1)设计上的缺陷往往导致产品存在潜在危险的根本因素,如配方、处方的错误,原理的错误,结构的错误;但不容易认定,影响大(2)制造上的缺陷制造缺陷可产生于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容易认定,影响相对小(3)指示缺陷产品指示缺陷主要是在产品的信息传递中出现问题使得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认定需要综合多种因素:指示的时间,指示的内容
,指示的充分性,指示的方式。第一,“缺陷”的基本含义:“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消费者期待标准:判断产品是否具有不合理危险,是建立在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合理期待上,产品是否超过了购买该商品的普通使用者的能够预见的危险范围或程度。这种标准是将关注点放在产品而不是生产者的行为上,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判断标准,尤其是法官个人的判断。成本收益分析标准:B<PL(B代表预防损害的成本,P代表损失发生的几率,L代表损失)这是一种借助定量的经济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进而判断生产者是否承担责任)的方法。它遵循市场效益的原则,认为支付较大的成本以避免较小的损失和拒绝支付较小的成本去避免较大的损失,都意味着资源的浪费,不符合法律追求的效率目标。但该方法具体操作较复杂。消费者期待标准:两者综合考虑:生产者在不降低产品使用性、又不提高价格的情况下,减少产品不安全性的能力生产者通过产品价格或责任保险分散损失的能力使用者在具体使用产品时尽到注意义务以避免危险的能力,预见产品固有危险的能力符合同样需要且安全的替代品是否容易获得的能力两者综合考虑:第二,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或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供货者的,推定销售者存在过错——针对销售者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受害人享有选择权(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3条,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其次,若选择向销售者索赔,则在过错的证明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事实自证,推定过错→销售者举证证明产品缺陷的原因)最后,产品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其内部按过错分担具体责任。(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第二,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或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第三,缺陷产品致人伤害或财产损害这里的“财产”是缺陷产品之外的其他财产。立法原因:避免法律调整的重复。单纯缺陷产品本身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买卖合同中的瑕疵担保责任已经能使缺陷产品的买受人得到有效的保护。对于并未造成人身或缺陷产品之外的其他财产损失的,并不构成产品责任,但须按有关产品瑕疵担保的规定承担修理、更换、重做、退货、赔偿损失的责任。第四,产品缺陷与损害结果之间应有因果关系第三,缺陷产品致人伤害或财产损害4.产品责任的免除产品责任的免责事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的产品责任中的加害人得以减轻或免除责任的抗辩理由。意味着产品责任实行严格责任原则但并非绝对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
如何理解“投入流通”(方式、动机、意愿)(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对于流通领域中形成的缺陷,生产者免责(三)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
“发展风险理论”:社会共同分担发展风险;法律对发展风险进行有效控制4.产品责任的免除5.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1)法定赔偿范围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4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应当另外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所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应当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缺陷产品之外的其他财产损失)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5.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2)值得探讨的三个问题:具有精神抚慰作用的赔偿金(《民法通则》的扩展)是否设立惩罚性赔偿“其他重大损失”的理解(2)值得探讨的三个问题:第一,产品责任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我国《产品质量法》:以死亡赔偿金或残疾赔偿金的形式确立最高法院关于《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确定“自然人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结合“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考虑确定赔偿金额。“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第一,产品责任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其他产品责任法更为发达的国家:不仅容许对“精神上的痛苦”请求赔偿,还将精神损害赔偿扩张至“情绪上的损害”,这部分往往超过受害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及其他实际开支,也就是对弥补受害人的“主观损害”的赔偿额占赔偿总额的大部分。如牛排损害案。其他产品责任法更为发达的国家:不仅容许对“精神上的痛苦”请求第二,产品责任法上的“惩罚性赔偿”高于实际损失的赔偿金,起到的法律效果美国《统一产品责任法范本》规定:“原告通过明显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由于销售者对产品使用者、消费者或可能受到产品损害的其他人员的安全采取轻率漠视的态度,致使原告遭受损害,原告可以得到惩罚性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的具体数额由法院根据被告的过失或财力决定。如美国儿童睡衣案。一名儿童因穿一件容易着火的睡衣而被严重烧伤,儿童的父母起诉睡衣制造商侵权。法院认为,该厂商知道该种睡衣容易着火,又知道降低这种危险的方法,而且技术改进的费用与该厂的资产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法院除判给受害人75万美元的补偿性损害赔偿外,还判给10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总体来看,惩罚性赔偿在美国适用的频率相当高。但须注意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第二,产品责任法上的“惩罚性赔偿”多种因素:如对行为后果的认识程度;不当行为的持续时间和是否有隐瞒行为;不当行为被发现后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以及不当行为是否已经停止;行为人的经济条件和财务状况等。我国目前仅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处理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就交易行为的欺诈设定了惩罚性赔偿(但其实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毒奶粉”事件与我国产品责任赔偿制度的完善多种因素:如对行为后果的认识程度;不当行为的持续时间和是否有第三,其他重大损失可否理解为“纯经济损失”案例:某甲购买了某乙生产的汽车,雇佣某丙作出租营运,某丙在行驶途中将行人丁撞伤,车受损严重。经查是轮胎爆裂属汽车制造缺陷。问题:某甲受到的损失?纯经济损失:车本身的价值贬损;减少的营运收入;对丁的损害赔偿责任——都非产品责任法定赔偿范围中的“财产损失”一般的纯经济损失包括:商品本身价值的损失(包括为修缮商品支出的费用);可期待利益;第三人损害赔偿责任。这些损失在大多数国家的立法与判例中均未被列入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中。第三,其他重大损失可否理解为“纯经济损失”理由:产品责任在性质上是侵权责任,是因产品存在缺陷侵害消费者或第三人的人身或财产权时,由生产者或销售者承担的一种民事责任。商品本身因缺陷不能使用、毁损、灭失,价值贬损或者支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温州理工学院《居住建筑设计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化工原理实验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儿重发育保健护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数字媒体后期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现代学院《宝石合成与优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建筑风格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音乐学院《ED器件与应用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幼儿心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有限元分析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体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考历史试卷
- GB/T 43700-2024滑雪场所的运行和管理规范
- 鲁迅《社戏》原文+赏析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 幼儿教师之《幼儿游戏与指导》考试题库(通用版)
- 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模式发展问题研究
-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 我们身边的法律故事课件
- 执行律师服务方案
- GB 24544-2023坠落防护速差自控器
- 2023年1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公开招考3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 煤矿违章行为及预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