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个文言虚词巧记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予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加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不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则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则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画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假如"‘'假如"。
锲则舍之,朽木不折;锲画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跋画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赂秦耐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绳立远视,加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地待将军。(《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或主语
通“尔”,用作代词,其次人称,译为“你的”;间或也作主语,译为“你”。
某所,则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用作“而已”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画弓。(《师说》)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
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缘由”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回操?(《鸿门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作定语
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
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
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阿甸甸。(《孔雀东南飞并序》)
三、乎
(一)介词
相当于“于”,译为“在”“对”“对于”或“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二)用作助词
1.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表揣测或商议语气
相当于“吧二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表示感叹或赞美
相当于“啊”或“呀”。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4.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5.用在形容词词尾
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四、乃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你(们),你(们)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2.指示代词
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二)副词
1.就、便、即
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2.才,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竟然,却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表推断,相当于“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于是,就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五、其
(一)用作代词
又分几种状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基土,义不赂秦。(《六国论》)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基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其次人称
译为“我(自己)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失基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不嫁义郎体,基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并序》)
5.指示代词
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虽曰爱之,基实害之。(《种树郭橐驼传》)
6.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基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
相当于“可”“还是”。
以乱易整,不武。吾墓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
相当于“唯恐”“或许”“也许”“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基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
相当于“莫非”“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基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
相当于“是……还是……”。
天之苍苍,基正色邪?甚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2.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假如”。
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四)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再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并列关系
可译为“而且”“并且”“又”。
①示赵弱耳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耳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2.递进关系
可译为“况且”“再说”“而且”“还”。
耳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
可译为“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耳从师而问焉。(《师说》)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若属皆耳为所虏。(《鸿门宴》)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耳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
2.暂且,姑且
①存者耳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争论,可译为“况且”“再说”。
耳本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嵯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七、若
(一)代词
1.表示其次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表近指
相当于“这”“这样的”“如此”。
以荐所为,求荐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假如”“假如”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三)助词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桑之未落,其叶沃惹。(《氓》)
(四)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另提一事
看本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八、所
(一)名词
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折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状况”等。
①道之折存,师之折存也。(《师说》)
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望。(《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出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置人折臂鱼腹中。(《陈涉世家》)
3.“所”与介词“为”结合,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师者,加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缘由
相当于“……的缘由(原因)”。
加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可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敏捷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过秦论》)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推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并序》)
(二)介词
1.表被动
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缘由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3.给,替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
(三)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力?(《鸿门宴》)
十、焉
(一)代词
1.表第三人称
他,他们;它,它们。
犹且从师而问卷。(《师说》)
2.表疑问
哪里,什么,怎么。
裁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二)助词
1.句末助词
表示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译为“了”“啊”“呀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蜀。(《齐桓晋文之事》)
2.助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
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盘盘售,困困售,峰房水涡。(《阿房宫赋》)
(三)兼词
相当于“于此”“于之”等。
积土成山,风雨兴厚。(《劝学》)
H-一、也
助词。
1.语气助词,常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确定语气。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生。(《劝学》)
②表示疑问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世?(《阿房宫赋》)
③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电!(《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推断句的标记
①用于句末,表示推断。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世。(《烛之武退秦师》)
②用于句中,表推断。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③……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④……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电。(《鸿门宴》)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
译为“拿”“用”“靠着”“依据”“依据”等。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2.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3.表示缘由
译为''因为”“由于"。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4.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且硕茂,早实以蕃。(《种树郭橐驼传》)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缘由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三)助词
1.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2.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并序》)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任命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十三、因
(一)动词
1.依顺,顺着
批大郤,导大霰,国其当然。(《庖丁解牛》)
2.遵循,沿袭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囚遗策。(《过秦论》)
(二)名词,缘由、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并序》)
(三)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缘由
相当于“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用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2.依照,依据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3.趁着,趁
国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4.凭借,依靠
国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5.经由,通过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四)副词
1.副词,趁机
国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2.表示顺接上文
可译为“于是”“就”。
项王即日国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五)连词,接着,继而
加之以师旅,国之以饥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十四、于
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可译为“在”“到”“从”等。
①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
可译为“由于”“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对”“向”“和”等。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②而耻学于师。(《师说》)
4.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一般可译为“比”。
①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5.放在动词之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十五、与
(一)动词
1.赐予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等待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4.赞同
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句末语气词,通“欤”
可译为“吗”“吧”“啊”等。此时读“y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三)介词
相当于“和”“同”“跟”等。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四)连词
相当于“和”“同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则”假如出现在前一个分句中,译为“假如”;假如出现在后一个分句中,译为“那
么”“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像
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
可译为“虽然”“但是”。
欲苟顺私情,则告知不许。(《陈情表》)
5.表示选择关系
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
(二)副词
用在推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七、者
助词。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相当于“……的(人、事)”。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春彰。(《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分类考核试卷
- 水平衡运输与货物集送考核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实验小学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电力安全工器具的使用考核试卷
- 建筑装饰施工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盐矿开采过程中的地下水动态及调控考核试卷
- 供应链安全应急预案制定与模拟演练方案设计考核试卷
- 家用纺织品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考核试卷
- 面神经课件教学课件
- 雷雨前课件教学课件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考试 数学 含答案
- 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 嵌入式课程设计实训
- 第三单元综合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 土方开挖和回填专项施工方案
- 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建设方案
- 中型直升机交易协议(2024年)版
- 专题08 向量的运算(上海中考特色题型)30题(解析版)
- 2024市场营销知识竞赛题库(试题及答案169题)
- 四级劳动关系协调员题库+答案
- 2024年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4.1 第1课时 单项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