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A类重点高中2024年春期高二历史下学期六校联考试题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A类重点高中2024年春期高二历史下学期六校联考试题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A类重点高中2024年春期高二历史下学期六校联考试题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A类重点高中2024年春期高二历史下学期六校联考试题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A类重点高中2024年春期高二历史下学期六校联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7河南省南阳市A类重点中学2024年春期高二历史下学期六校联考试题考生留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史。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商代设有特地的宗教事务官,如巫、卜等,与其他官员并列,是商代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西周时期,宗教事务被纳入行政系统,宗教事务官的地位降低,不再成为单独的一类官员。由此可见,西周A.抛弃了君权神授的观念B.治国思想较商代更理性C.以宗法分封为制度基础D.对外服的限制趋于强化2.据记载,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询问缘由,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此事例说明A.儒家思想具有家族本位的倾向B.孔子的国家意识较为淡薄C.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局面D.春秋时期孝的内涵发生改变3.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很多将领因立军功而受赐大量田宅,从而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阶层的产生A.利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体现了土地兼并现象C.加速了秦国的社会转型D.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4.西汉初年的丞相府规模宏大,府中设有百官朝会殿,可供朝廷举办各种大型政治活动,并采纳“四出门”,与皇家宫室、宗庙陵园的形制相像。这从侧面反映出汉初A.君相冲突尖锐B.外朝遭到架空C.社会等级失序D.丞相位高权重5.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明丽松软,多以爱情为主题;北方民歌苍劲浑厚,多反映斗争、英雄及民间疾苦。南北民歌的差异A.说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B.源自南北政治制度的差异C.体现了显明的时代特征D.反映了思想领域的多样性6.唐代,很多寒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他们显达后喜爱奖拔后进,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这说明科举制A.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淌C.专为社会下层而设计D.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允7.北宋时期,商人购买专卖盐、茶等可以按比例以银代钱;南宋时期,凡交通不便的地区,纳税时也可以以银代钱。这些现象A.说明白银成为宋代主要流通货币B.源自外贸顺差之下的白银内流C.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渐渐废弛D.利于宋代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8.《梦溪笔谈》中有关于某独创的具体记述:“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这一独创A.最早出现在唐代咸通年间B.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技术革新C.重视直观试验和逻辑推理D.有利于文化普及和科举改革9.元代行省的主要长官都是由朝廷大臣兼衔的,不轻易实授,事实上主持省务的是平章事,而平章事与行省长官是二人并列,不分高下。这一设计意在A.解决冗官问题B.加强中心集权C.扩大统治基础D.提高行政效率10.明代来华的外国贡使,除了向皇帝进献正贡外,还可以携带附来物品,这些物品可以由贡使在市舶司或京师自行销售。这反映出明代A.朝贡贸易具有多重功能B.海禁政策已经名存实亡C.对外贸易居于优势地位D.对外交往主要考量政治11.“花雅之争”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重要一页。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即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花部戏曲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卑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然而到了清代中叶,花部的京剧却战胜了雅部的昆曲,从而成为主要剧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世俗文化起先兴起B.戏曲艺术渐渐衰落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D.出现早期思想启蒙12.明代宦官组织干脆归皇帝统辖,机构极为浩大,共设有二十四衙门。清初,将二十四衙门并为十三衙门。康熙时期,又将宦官划归内务府管辖,内务府的慎刑司对不法宦官有先拿后奏之权。清代这些举措A.杜绝了宦官对政治的影响B.标记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说明传统制度已趋于僵化D.反映了专制制度的自我完善13来英国学者在评论鸦片斗争时说道,1840-1812年,那场与中国的斗争并非一场鸦片斗争,而只是区区一些地方性的小摩擦。英国坚决抗拒那腐朽透顶,却高高在上而又傲慢无知的中国,坚决维护英王的尊严。”该评论A.意在论证清政府的腐朽无知B.指出了鸦片斗争对中国的影响C.掩盖了英国侵华的真实意图D.揭示了鸦片斗争爆发的根源14.鸦片斗争后,以产棉为大宗的江苏南道“稻则不足供一邑之食”,只好仰仗他乡输入粮食;原本就缺粮的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省也因为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而不得不从江南东北输入粮食。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经济重心发生重大改变C.传统自然经济失去主导地位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降低15.1898年,梁启超发表《倡设女学堂启》,文中他重新界定了“贤”“良”的内涵,把相夫教子、宜家善种作为新女性的标准提了出来。后来在《变法通议·兴女学》中,梁启超进一步强调:“妇学是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梁启超的这些主见A.摆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B.利于唤醒女性主体意识C.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D.推动了男女同等的实现16.武昌起义前,孙中山策划和领导了十次革命起义,这十次起义的主要力气为当地旧式会党、被买通的清政府官兵和新兵。这反映出当时A.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巨大B.革命派忽视革命宣扬C.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D.民族意识尚未觉醒17.下表为1913~1916年初英国、德国、日本、俄国来华船只货运统计表(单位:万吨)。据此推断,“丁”最有可能为A.英国B.俄国C.德国D.日本18.1919年2月,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指出:“我们中国今日的状况,虽然与当年的俄罗斯大不相同,可是我们青年应当到农村里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农村宣扬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这是万不容缓的。”这说明当时李大钊A.主动谋划五四运动B.指明白中国革命方向C.接受了马克思主义D.尚未认清中国的国情19.据《日本华北方而军作战记录》记载:“这次奇袭完全出乎我军意料,损失甚大,须要相当的时日和巨额经费才能复原。”“这次奇袭”最有可能指的是A.太原会战B.台儿庄大捷C.百团大战D.平型关战役20.下图所示是丰子恺创作于1948年12月的漫画《圈圈圈上天》。“圈圈圈上天”出自当时的一首词:“人人竞说金圆券,‘金圆’两字何曾见。……莫再似当年,圈圈圈上天。”该漫画反映的现象A.导致国共战略决战的爆发B.加速了民族工业走向崩溃C.源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D.迫使国民党进行币制改革21.1952年6月20日,仅仅用了75天,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就宣告竣工。1954年,而对长江的一场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为保卫荆江大堤、保卫武汉市做出了重大贡献。这表明当时中国A.国家治理实力提升B.三大改造顺当进行C.国民经济基本复原D.“一五”安排成就显著22.1958年,中共中心、国务院发布《关于教化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对中心和地方教化管理权做出第一次明确划分。其中规定:中心主要精力是贯彻执行党中心的教化方针与政策,平衡全国教化事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写通用教材。这一规定旨在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确保党对教化的领导C.促使扫盲教化的完成D.适应经济调整的须要23.20世纪70年头,中国在外交观念、外交战略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转变,由提倡“世界革命”转向“联美抗苏”,由孤立于国际社会转向主动参与国际组织,由人民外交转向国家外交。促成这些转变的主要缘由是A.不结盟政策的实施B.中美建交的推动C.国内外形势的改变D.美苏争霸的影响24.2001年年底至2002年年初,《羊城晚报》先后刊登了一系列专题文章,如《“与狼共舞”的银行更贴近百姓》《降税车拍马直取百姓钱袋》《“英语经济”应运而生》等。这些文章的刊登主要是基于我国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反思C.民主法制进一步完善D.胜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汉代的经济作物在北方地区已经被广泛种植,一些豪强地主的庄园往往经营大规模的园圃,梁孝王的东苑更是“奇果异树毕备”。当时的经济作物种类主要包括枣、桃、李、杏等水果,以及韭、葱、姜、芥等蔬菜。每种作物往往又培育出若干品种,有的水果品种达数十种之多。棉花在这一时期已经传入中国,但是种植仅限于边地,范围不广。——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火》材料二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已经遍及大江南北,除传统的作物外,棉、烟、茶、甘蔗等作物的种植也极为广泛,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的棉纺织技术出现重要突破,到了明代,棉花的种植已遍及全国。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业产棉区,如松江地区“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甘蔗主要在南方种植,又以广东为最多。茶叶种植遍及全国而又各具特色,安徽霍山茶、云南普洱茶都著名全国。烟草自明代中叶传入中国后,快速传遍全国。其中,山东济宁烟、山西青烟远近著名。——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的差异。(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明清经济作物种植广泛的缘由。(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十三经”是古代儒家遵奉的经典,经过一千多年的时间而渐渐形成,其形成的过程折射出了儒家的发展历程。下表所示为“十三经”的形成过程。——摘编自范云飞《“十三经”的形成过程》提取表格中至少两条信息,围绕“儒家经典的变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学问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实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楚。)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09年,清政府颁布《自治探讨所章程》,责令各省城及各府厅州县设立自治探讨所,为地方自治做好人员和思想的打算。次年,清政府又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及其选举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议水会议员选举章程》,使自治政策更趋完善。清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制定,使地方自治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摘编自高旺《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及共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材料二在整个民国时期,省政府和中心政府通过自治领地置地方官僚于限制之下,断断续续地企图改进地方行政。可是地方仍顽固地坚持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村形式。与之相对比,在抗日斗争期间,华北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地方军事化结构……它的各级精英被新的组织技术和一整套新的共同政治倾向凝合在一起。——摘编自孔飞力《传统国家是如何崩溃的》(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兴起的背景。(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民国时期地方自治运动的特点并简要评价。(8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有经济也快速进入了创建阶段。当时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继承解放区公营经济和征用外资企业和政府创办新企业等途径,初步建立起了能够限制国计民生的国有经济。由于国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中被确定为经济中的主导力气,它不仅担当着复原国民经济的重任,而且还担当着在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因此,优先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要任务之一。——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探讨所编《国企70年》材料二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增加企业的活力,特殊是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