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二)(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二)(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二)(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二)(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二)(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解析版)

(九省联考新题型卷二)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

中“揖,攘也,从手,最声。一日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

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

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信》)。

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

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

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

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

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

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

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

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

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

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

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

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

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

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

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

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

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

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

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

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建国以后,

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

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

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

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

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

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

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

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

'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

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

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

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

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

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

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

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周代已有文献记载。

B.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

式。

C.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拱手、抱拳、肃拜等姿

势。

D.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

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

B.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自此逐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

C.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

D.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O(3分)

A.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措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

时的欣慰之情。

B.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

不能否认的。”

C.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

网友作揖拜年。

D.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

上改行作揖礼。

4.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逻辑,对下

表中的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3分)

虚拟本文论据本文分论点

论敌

A《唐语林》对宋代流行“祇揖”的记载;揖礼在古代也是民间乡里的日常礼仪

《吕氏乡约》对揖礼详细规范的记载

B明太祖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强化揖礼传统揖礼对尊卑贵贱的区分并不显著

C手部接触容易传染疾病;握手礼存在局限性;

韩少功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等优点揖礼相比之下有显著优势

D赵世瑜教授的言论礼乐文明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A.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B.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

C.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D.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

5.不同的情境中,有人作揖向“清芬”,有人相逢“尽”叉手,亦有先生授揖礼。请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

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6分)

[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

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阐释一:

材料二:22年6月,我省接待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印度等国的“诗画浙江”友好使者,在参观孔氏南

宗家庙时,使者们跟着身着汉服的老师认真学习作揖礼。

阐释二:

1、【答案】B【解析】“根据场合吉凶”错。士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都引自《周礼》,是后文“古

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的例证。故选B。

2、【答案】A【解析】“积极作用”以偏概全,根据第三自然段清代的例证可知揖拜之礼不乏消极意义。

故选Ao

3、【答案】D【解析】D项支撑了“通过政治家发挥率先垂范引领作用”观点。A项诗句说明揖让之礼

的民俗化有助社会稳定,B项言论佐证了拱手在医学上、卫生上的好处,C项行为体现的是揖礼国际传播的

成效。故选D。

4、【答案】B【解析】B项偏离驳论重点,虚拟论敌应为“传统揖礼是‘封建'的写照”。故选B。

5、【答案】阐释一: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

仪。(2分。写出“揖礼已成为民间日常礼仪”的意思即可得分)

阐释二:身着汉服的老师教海外使者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

与国际交流。(3分。”成为中国名片”和“助力文化传播、国际交流”,写出1个方面意思得2分,写出2

个方面意思得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7分)

战袍(节选)r注】

何骑鳌

乌云一早便沉沉地压在山顶,午时终于大雨倾盆。①山中五月干旱,难得来了这么一场暴雨。父亲头

戴斗笠身披蓑衣提了锄头冲出家门。

母亲说你们哥儿几个好好在家待着,一会儿雨停了我跟你爸要去抢施背包肥。雨还未停,母亲就打着

伞背着碳酸氢铁往山腰芭谷地去了。何小成猫了身,躲过哥哥们的目光蹿出后门,从一家又一家的屋檐下

溜出村子,去稻田缺口处逮鱼。

何小成出了村,才知雨实在太大,风又有些猛刮,躲在竹林边的岩石下不敢动弹,痴想那些缺口处冲

下来的鱼儿,②要乖乖地待水曲里,别跟着漫开的水去了稻田里哦!

透过雨幕,山沟景色朦胧。禾苗与树木在风雨中吹淋的动态,越发显得对岸人家的房屋木讷,一动不

动地静穆而呆傻,像二公公坐在保管室的门槛上闲得没事就打瞌睡。往菜园下面的干田看,父亲正忙着刨

土捅沟,截住那些高处的水流去往田里,仿佛做着连环画上“三国归晋”一样的事情。头戴斗笠,身披蓑

衣,父亲做完收归流水的工作,双手撑着锄头,望望水流,望望一田中似乎立马便郁郁葱葱起来的稻苗,

又望望天。斗笠扇动,蓑衣做出鹰翅羽翼的状态,像战袍。何小成看得发呆,似乎连环画又被打开了、父

亲手中的锄头,可是那方天画戟?丈八长矛?青龙偃月刀?父亲就缺一匹怒马。如果这时候有一匹马在狂

风暴雨中哒哒而来,一骗腿,大喝一声“呀吠”,定能廛战个天昏地暗。

第二天早晨醒来,何小成爬到屋后的山坡上,仔细打量起自己的村庄:田垄里禾苗青葱,瓦房上炊烟

袅袅,鸡犬的啼唱伴着轻风蝉鸣,晨岚在山麓飘荡,朝霞在枝头的露珠里色彩斑斓,树重影,雾重光……

四面青山把一幅柔美的田园包裹在盆地里,像婴儿酣睡在母爱充盈的摇篮。东山大鹏巍峨矗立,犹如父亲

壮实的身板;南山关龙呈揽抱之势,像母亲的臂弯;西山猫儿清奇峻茂,婆婆说日落的方位是猫儿在日夜

守护村庄。最让人激动的是北山马龙,因为它神似一匹战马,又显见两峰如鞍,哪个少年不想跨上战马出

发?

何小成时常都在关注父亲的那件蓑衣。蓑衣太像连环画上的战袍了。但“战袍”在秋收过后漏水了,

何小成比父母还暗暗着急。

秋气已至,半夜,突然狂风骤雨,自留地下面的干田里码着二哥与三哥利用星期天放假制成的土砖,大

约已经有两三千坯了。

制土砖的木匣子是父亲闲在家时做的。做好砖匣子后父亲再没有空,天天早出晚归去给十里八乡的人

家修建新房打造家具。那些人家一俟田地到户都硬起腰杆来了,争先恐后上马建筑工程,气势仿佛要修一

座地主庄园似的。他们又都说父亲的手艺精湛得很,候着轮子都要等到何家户的掌墨师去,自家要造新房

的计划便在实施的迟滞中一再搁置。大哥上高中,二哥上初三,三哥上初一,一个个笋子探了头一样,一

蹿就长成了竹竿。一家八口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老屋,楼上还劈了半间给婆婆住。二哥三哥不知怎么商

量起来的,硬要母亲答应他们负责制土砖,秋后就能用麦草烧一窑青砖出来。于是周末一放了假,两人就

扛了锄头挑着水桶,劈整一番干田挖泥泡水,又牵了水牛来踩泥,何小成一伙还在上村小的小伙伴也踊跃

得很,跟在水牛屁股后兜兜转转地赤着小脚板踩泥。砖泥发酵好了,归拢后盖上薄膜密封保存,下一个周

日,砖匣子便被正式摆上了战场。牛犊儿有的是蛮力,把一团泥举过头顶“嘿”一声摔,“叭!”拉三两下

钢丝切割线,“啸!”砖匣的木楔子一打开,两块土砖坯便成型了。③听二哥三哥数数,头一个周日两人就

制出了八百坯亮油油的土砖。

狂风骤雨好像是在第四个周日的夜半三更下的,二哥三哥累了一天像两头长了膘的肥猪酣睡不醒。父

亲嚷要下大雨了赶快去盖砖。天空电闪雷鸣,屋内鼾声如雷。跟着父亲跑出屋来的只有母亲和何小成。母

亲边跑边把一件剪成雨衣的尿素口袋往身上套,又忙着拿麻绳拴在腰上。何小成翻起身滚下床就忙抓了一

顶草帽在手跟着跑,知道风大戴不住,懒得扣到头上,只是望着一身蓑衣飞扬大步流星的父亲,莽起劲追

撵。

砖坯才盖了一半,雨便像谁站在高空往下倒水似的来了。都说“风是雨的脚,风住雨就落”,这次它俩

却不守信用了,齐上阵,各忙各。一道道薄膜铺展,一捆捆稻草搭成屋檐,一块块石头土块压顶压脚……

庆幸只有少数砖坯“伤亡”,通力合作似乎是战胜一切来犯之敌的法宝。但是“敌军”又一次反扑,偷袭来

临的时候蓑衣扇起翅膀,父亲一边去按住那些想飞上天的薄膜,一边果断发令为那些遭雨打的砖块加固阵

脚。又是好一番廛战,阵线似乎固若金汤了。

“快,快去竹林里躲雨!”父亲大手一挥,不由分说把母亲与何小成赶进竹林里。父亲站在田坎上还要

盯防一番。风吹起蓑衣的翅膀,像一只硕大的夜鸟在并不太暗的夜色田园上低回飞翔。

回到家里时风雨都已经停了,但雷声没停,在老屋的床上山响。

父亲对母亲说,蓑衣漏水厉害了,空了想办法补一下。

蓑衣是棕树皮串扎麻线做成的,整个村庄就只有明娃子家地边长有一棵棕树,还长得特别慢,边长边

蜕皮。母亲从明娃子家回来,说等两天去圈地山岩上割点儿蓑草来代替。蓑草也是可以做蓑衣的,但不耐

用,与棕树皮比较起来那是天壤之别。④蓑草怎么可以补在棕树皮做的蓑衣上呢?那不行!

(有删改)

【注】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启动了第三次土地改革一分田到户,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暴雨降临,何父迫不及待冲出家门,何母前去施肥,何小成溜去稻田缺口处逮鱼,三个人

物一出场就显现了各自的特点。

B.小说写何小成逮鱼贪玩、雨中漫想,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写“小儿”“最喜小儿亡赖,溪头

卧剥莲蓬”,在用意上异曲同工。

C.村庄环境自然和谐、恬淡优美,地势上位于盆地,四面环山,其中东山巍峨,南山慈祥,西山清峻,

北山最让何小成激动倾心。

D.小说插叙何小成两个哥哥决定自己制土砖的缘由,展现了在田地到户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村民们积极

生产,追求幸福生活的时代风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中干旱时节雨水稀缺,句子①中“难得”一词蕴含着暴雨到来之后人们的喜悦之情,与前文副词“终

于”所表达的情感一致。

B.句子②是对何小成的心理描写,是何小成对鱼儿的痴想,叠词“乖乖地”和句末语气“哦”的使用符

合儿童天真可爱的口吻。

C.句子③用哥哥们的视角进行叙述,两位哥哥制砖干劲儿十足,一天便制成八百坯砖,与前文“大约已

经有两三千坯了”相照应。

D.句子④自问自答反映人物心理,反问句本无需回答,作者却用感叹句来回答,表现出何小成对棕树皮

做的蓑衣的珍视。

8.第四段中,对雨中对岸房屋及父亲的描写富于童趣,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5分)

9.同为描绘团结紧张、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文中冒雨救砖的场面与《插秧歌》所使用的手法高度类似,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鳌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前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参考答案】

6.(3分)B【解析】“在用意上异曲同工”理解有误。小说写何小成,是要表现生活的磨炼以及少年的

逐渐成长;《清平乐•村居》写小儿顽皮可爱,是词人要借以表现乡间生活的祥和美好。

7.(3分)C【解析】“用哥哥们的视角进行叙述”错误,本句依然是从何小成的视角来叙述的。

8.①用语天真活泼,颇有童趣。“二公公”“连环画”,是儿童的视角和口吻。②想象力丰富,有趣味

性。把雨中静态的房屋想象为“木讷”“静穆而呆傻”“打瞌睡”的二公公,赋予房屋情感和神态;把雨中

劳作的父亲想象成连环画中披着战袍拿着武器的英雄。(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聚焦动作描写。骤雨即将来临,父亲边“嚷”边“跑”,母亲“跑”“套”“拿”“拴”,何小成“滚”

“抓”“跑”“追撵”,写出了救砖的危急情势;《插秧歌》中“抛”“接”“拔”“插”,写出了一家人紧张忙

碌的插秧场面。②妙用比喻。文中用“‘敌军’又一次反扑”“阵线似乎固若金汤”来形容雨势和盖砖结果,

和《插秧歌》中“笠是兜黎蓑是甲”的比喻具有相似性。③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何父“快,快去竹

林里躲雨!”这一语句简洁有力,可见其慈爱形象;《插秧歌》农人夫妇对答,可见其勤事生产的农家形象。

(每点3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且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坐,曰:“此晋国之所以强

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

侯忿然日:“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

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

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

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而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

城,城非不高也,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

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对上面文字,宋代鲍彪作过原注,元代吴师道作过补正,原注和补正内容如下:

[原注]起传有,小异。[补正]起传与《说苑》文同,末云:“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君若不修德,

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史迁日:“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

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节选自

《钦定四库全书。战国策校注卷七》)

材料二: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日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

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

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蜷蚁得意

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

“善。”乃辍城薛。(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0.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靖郭君将城A薛B客多C以谏D靖郭君E谓F谒者曰G无为H客通。

H.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带,这里指环绕,与成语“一衣带水”中的“带”词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B.从,使……跟随,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从”用法相同。

C.废,指废弃,与《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中的“废”词义相同。

D.阴,此指庇护,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阚氏归汉”中的“阴”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臣王钟在魏武侯旁边陪坐,当听到魏武侯自赞河山险峻坚固时,就附和魏武侯的看法,认为好好地

修整这样的河山,那么就可以成就霸业了。

B.吴起用三苗、夏、殷纣破亡的史实及“胜降城”的事实说服了魏武侯,魏武侯认识到吴起之言乃圣人

之言,决定把西河的政事托付给吴起。

C.齐国门客把“海大鱼”比作薛地,把海中的水比作齐国,认为鱼失去了水,那么蜷蚁都能随意地摆弄

它,他用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服了靖郭君。

D.魏武侯和靖郭君都认为险要的地理形势对他们而言特别重要,吴起和齐国门客却不赞同他们的观点,

认为拥有险要的地理形势不如实行德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4分)

(2)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4分)

14.材料一中吴起的观点是什么?吴师道是如何评价吴起的?(3分)

【答案】

10.BDG(原文标点: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客通J)

11.B(文中的“从”是使动用法,“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从”是动词的一般用法)

12.D(曲解文意。“认为拥有险要的地理形势不如实行德政”不正确,齐国门客没有涉及到有关实行德

政之内容)

13.(1)吴起的德政言论好啊!假如吴起常常像他说的那样行军征战,那么司马迁凭什么会把不好的

评论放在他身上呢?(得分点:主谓倒装、“使”、“何以”、“加诸”各1分,共4分)

(2)您失去了齐国,即使让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还是没有用。(得分点:“虽”、“隆”、“犹”、

“益”各1分,共4分)

14.(1)吴起的观点:治政为善(以德治政),可有霸业。(1分)

(2)吴师道的评价:①认为吴起言行不一致(认为司马迁与扬雄指责吴起是恰当的);②不因人废言。

(2分)

【译文】

材料一:

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上游玩,魏武侯赞叹道:“河山这样险峻,边防难道不也确实坚固吗!”

大臣王钟在旁陪坐,说:“这正是晋国强盛的原因。如果好好地修整,那么称霸天下的功业就具备了。”

吴起回答说:“我们君王的话,是危害国家的言论;可是你又来附和君王,这就更加危险。”武侯气愤地

说:“你这话有何理由可说吗?”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峻,确实是不够用来保障的;这称霸天下的功

业,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从前,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居南面,衡山处北面。虽

然依仗这些天险,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

天溪河的北边,庐山和睾山在它的北部,伊水和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

结果被商汤攻破了。殷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溢水,前有黄河环绕,后有太行山将其遮

蔽。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打胜了、攻陷了

多少城邑,那些城墙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够吞并他们,就是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由此看来,

凭借地形险峻,怎么能足够地成就霸业呢!”武侯说:“好。我今天才听到贤明之人的话!西河的政事治

理,就全把它托付给你。”

对上面文字,宋代鲍彪作过原注,元代吴师道作过补正,原注和补正内容如下:

[原注]《史记•吴起列传》有记载,内容略有不同。[吴师道补正]《史记•吴起列传》与《说苑》

内容相同,文章最后说:“由此观之,成就霸业在德而不在河山险固,如果您不行德义,舟中的人都会成

为敌对的人。”司马迁说:“吴起劝说魏武侯时认为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对人民施行德政,可是他在

楚国的治政行为,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扬雄说:“吴起的德政言论好啊!常

常像他说的那样,那么司马迁凭什么会把不好的评论放在他身上呢?”司马迁、扬雄两人对吴起的评价很

是恰当。可我们对吴起的言论不可以因为他的行为缺点而加以废弃(否定)。

材料二: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不少门客对此事加以谏阻。靖郭君对主管通报的侍吏说:“不要

替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请求谒见靖郭君的齐国人说:“我只请求说三个字就行,多一个字,我愿意领

受烹杀之刑。”靖郭君于是接见他。门客小步快走来到靖郭君跟前进言说:“海大鱼。”于是转身就走。

靖郭君赶忙说:“这位门客有话可留下来说!”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靖郭君说:“没有

(超过三个字就受烹刑的事),再说下去。”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不能捕获它,钓

钩不能钩住它,如果摇荡而离开了水,那么蜷蚁也能随意摆弄它而感到得意。现今的齐国就如同您的‘水'。

您长久拥有齐国的庇护,要坚固的薛城有什么用呢?您失去了齐国,即使让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

还是没有用。”靖郭君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①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②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

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15.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在词中借用窦宪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自己也能在戍边生涯中有所建树的的志向。

B.《渔家傲》词中,范仲淹借雁归衡阳与自己依旧戌守边城形成对比,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

C.范词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马啸等,四处边声起,暗示双方正在激烈厮杀。

D.两首诗词中,都运用“孤城”这一意象来表达了边境外敌势力之盛大,守御战争形势之严峻。

16.请简要概括两首诗词中描写的边塞生活及情感内容有何异同。(6分)

【答案】15.C

【详解】(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

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

辨析。C项,正在激烈厮杀有误,当是战士还营后所闻。

16.相同点:都对边塞战争生活的辛劳艰苦进行了描写,都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不同点:《从军行》流露出对战争必胜的自信与豪迈情怀;《渔家傲》则表达了长年离家万里的愁怀以及

都故乡家人的殷切思念。(若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并

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写互相望着月亮可是却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思念之

人的两句是“,

(3)在《将进酒》中,李白以曹植为例,表面上在谈喝酒,实际上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

的愤懑之情的两句是“,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弘”“逐”“恣”“谑”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题。

人生有两极。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既为底线,自然不

容侵犯,事关原则。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若仅仅止于底线,那随着

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往往也是①。

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将目光放在远方的极限,也不能②。倘若一个人眼里只有远方与理想,一

味高歌猛进,容易流于肤浅,失之于功利。因为眼里只有前方的人,前方也就成了一面筛子。筛去不利于

远行的,或无益于前进的,哪怕其中不乏情比金坚的可贵;留下了于己有用的,就算抹去初心,委曲求全,

也照样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

往后,是底线;往前,是极限。不同的方向,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底线,对应的是一个人的过往。

极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人有两极,前行不忘后顾,这便是了③。

18、请在横线上填上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B.“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

C.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

D.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给予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物质奖励,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20.插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句话是()(3分)

A、极限永远在远方

B、这是人生的另一个极点

C、着眼极限的人不在少数

D、底线容易突破

18、【答案】①每况愈下②高枕无忧③善始善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①语境中意思是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越来越差,可用“每况愈下

②语境根据后文“倘若一个人眼里只有远方与理想,一味高歌猛进,容易流于肤浅,失之于功利”,可用

“高枕无忧”。

③语境根据前文“人有两极,前行不忘后顾”,可用“善始善终”。

19、【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指示代词意义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的自己表示泛指,指任何人。

A泛指,指代任何人。B特指,指代与班主任对话的对方。C特指,指代句子中“他二D特指

故选A。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将句子衔接和复位的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再看括号前的句子“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可见“底线”

和“极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因此“极限”是“人生的另一个极点”最恰当。故选B。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古代关于雪的诗歌数不胜数,在古人眼里,。一则,雪代表着圣洁,象征着一尘不染的灵

魂。二则,雪是庄稼的“护身符”,不仅可杀死一些在表层越冬的害虫,而且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高,融化

后能增加土壤的水分,供作物生长。三则,雪能吸收灰尘,净化空气,有利于身体健康。,能消

炎、消肿、止痛、止痒。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四则,清纯的雪水还是一种天然饮料,

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将枝头新雪扫下煮沸沏茶。

大雪时节,寒风瑟瑟,雪花飘飘,气温骤降,容易感冒。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

易受寒邪的侵袭^o

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来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季进补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

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季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

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俗话说:“三九补二冬,来年无病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21、【答案】①雪是吉祥的征兆②雪水亦是一味良药③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第一空,结合后文“一则,雪代表着圣洁”“二则,雪是庄稼的‘护身符”‘可知,在古人眼里雪代表着圣洁、“护

身符”,可见雪是吉祥的征兆,所以此处可填写“雪是吉祥的征兆”。

②第二空,结合下句“能消炎、消肿、止痛、止痒。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可知,雪水可以

治疗疾病,说明雪水是一味良药,所以此处可填写“雪水亦是一味良药”。

③第三空,结合上文“大雪时节,寒风瑟瑟,雪花飘飘,气温骤降,容易感冒。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