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与实践》结题报告_第1页
《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与实践》结题报告_第2页
《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与实践》结题报告_第3页
《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与实践》结题报告_第4页
《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与实践》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与实践》结题报告一、专题提出的背景在学校,很多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升,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反而在逐渐萎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深思,为什么我国中学生能在历届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等大赛上频频获金牌,却迄今为止仍与诺贝尔奖无缘?有专家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缺乏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差。一些西方国家的校长也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缺憾就是不会提问。由此看来:涵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与实践》这一专题的研究与实践来解决现实问题。二、专题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贵生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直接表现。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问题可以把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创新,课堂教学的创新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二)有利于实现新课程要求。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把问题作为思维的起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会学习,从而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过程中,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知识、见解和思想,交流彼此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这是教学的最佳状态。而且,学生提出了问题后,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精确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去主动探索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与假设,并通过各种方式来验证,直到找到合理的解释。这样,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查阅资料、处理信息、与人合作等能力又可以得到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最高追求。(三)有利于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当今社会正步入创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体现现实性: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习活动胶结在一起,贯穿于活动的经纬,每位学生都会体验到问题的存在,拥有自主提问和探究的时空,感悟问题的意义,都可能具有“问题的头脑”和“问题的眼光”。体现发展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增长、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开启和学生的能动思索。教学活动中这种开启与思索多以问题为起点,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则成为重要前提。三、专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创新教育理论。“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才会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要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问题意识也不一样。教学要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开发潜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老师应该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激发潜能,充分发挥个性优势。(四)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去解决问题。四、专题研究的方法(一)行动研究法:运用此法推进、优化实验过程,通过设计、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让师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二)经验总结法:依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更好指导研究活动。五、专题研究的初步成果1.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1)目标障碍。当今社会,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这个学校考试分数的高低、升学率的高低,同时分数、升学率也是考核教师的主要依据,许多学校都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教师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唯成绩论的影响,致使我们的教学紧盯考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问题,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答案,轻智力开发。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摒弃于教与学的过程之外。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纪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2)观念和方法障碍。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上课尽量讲清楚、讲透,生怕学生留有疑问。为了考一个高分,学生也理所当然地机械接受老师的灌、填,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惰性,有问题也懒得思考、懒得问。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事实恰恰相反,提出问题的主角总是教师。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严重的错位,这种错位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漠。导致师生错位主要有如下原因:从教师角度讲①是害怕学生提问题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影响教学成绩和其他的切身利益。②是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不好管理,随意性强,害怕有些学生借机扰乱课堂出现问题会导致教学失控,担不必要的责任。③是害怕自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损自己的形象与威望。这样心态导致我们不能有意识的、主动地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甚至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恶性循环,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漠。学生开始习惯于接受老师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问题的提出者,如果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自主支配的空间,在被动和服从的状态下,缺少主动思维的参与,也就淡化了问题意识,更不可能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3)信息和技能障碍。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也正是他母亲充分鼓励他不断提出一些古怪问题的结果。但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受信息和技能的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也不敢给老师、同学质疑,他们要么知识面不广,缺少相应的能力基础,提不出问题;要么是害羞,不愿意在大众面前表现自我,显得腼腆;要么自身存在自卑和恐惧心理;要么对教材过分迷信,教材就是权威等,这些势必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漠。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和方法。(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敢提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主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用温暖、冷静、鞭策性的话语与学生进行沟通,尊重、理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生平等交流。对于那些因性格、生理缺陷等因素而产生较强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努力使他们树立起提问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在敢问善学中不断进步。只有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打破人际间各种微妙的隔阂,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自由地呼吸,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参与,主动求知,有疑敢质,有问敢提。(2)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运用语言、姿势、神态、动作等来感染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变填鸭式为启发式或讨论式。创造性地整合课内与课外的资源,把寓言、诗歌、音乐、漫画、故事、小品、重大时政、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融入到教学之中,克服书本理论知识枯燥和抽象,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拓宽知识面,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发现。让学生有时间思考,使学生有问题问。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益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生兴趣不高(特别是理科班),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被动和服从的状态下,缺少主动思维的参与,也就淡化了问题意识,更不可能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此专题组刘春艳老师2008年12月在理科班做了一次尝试,课题是《世界多极化》,结果可喜。课后,老师们对理科班学生进行了跟踪问卷调查,统计结果95%以上的学生都喜欢现在的政治课,盼着上这样的政治课。从课堂表现来看老师们也发现理科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而且很多学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论。我们相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政治课一定会更加精彩。(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一旦伴随着情感投入,学习就成为学生主观所需,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创设情境,使教学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使教学切合学生的经验和情感需要。在形象的教学中,学生感受到生活而忘记了是在课堂,才有真切的感受,才有可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就必须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探索欲望的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与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为此专题组刘春艳和吕春红老师分别2009、4、1和10、22在高三做了《文化和文化的力量》《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市级研究课,使我们的专题研究得到深化。这两节课都通过提供材料,把文本资源与社会热点结合,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提炼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帮助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的教学。学生则会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4)发挥综合探究课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一理念,每一单元下面都有一个"综合探究"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综合探究课不是新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纯的复习课,而是对一个单元知识的总结和升华,是课程学习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理解和应用。它给学生设置了更多的思考研究的空间,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探究课堂中不再是教师支配学生的单向信息输入,而是呈现出师生参与、合作、探究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互动交流的激情。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自然、轻松的对话中,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学生的思考、创造和探究的欲望得到充分的引发和唤起。专题组宋连影老师于2009、10、22在高一做了《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的市级研究课。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在讨论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查阅、整理背景材料,为挖掘发现和提出问题提供相关条件,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已理解的问题上演绎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讨论和分析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从丰富的背景材料中攫取问题,获得存疑、质疑的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当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原理、结论与社会现实、自己的认识相比较,当已知的科学理论与所发现的问题之间产生矛盾的冲突时,就成了触发“问题意识”的最佳切入点。(5)通过尝试网络教学,拓展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所必要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贫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加强双基训练。而政治课传统授课方法的不足,便是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网络教学成了可能。我们可以突破书本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和扩充教学知识量,开阔思路,接触百家思想,实现对事物多层面了解,网格环境下的高中政治课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另外,网络多媒体教学所特有的人机交互、双边互动,也能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对不同难度的内容和问题进行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各有所学,各有所得,这既扩大了学生视野,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问题意识。咸一中陈英老师做了区级研究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本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相关网站,围绕课题,精心设计了两大教学板块。第一板块,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对时政热点进行综合扫描;第二板块,以分组方式,选择重大时政热点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多向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和设计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鼠标自由点击,在“自主探究”、“网上习题”、“高考链接”、趣味案例故事”、“时事热点”等不同的网页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如通过自测题中自动反馈程序,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知识欠缺,随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巩固了新知识,使学生可以更加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6)通过发挥命题的导向作用引领教师增强问题教学的意识,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造有力的条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教学意识。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否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因此,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们在试题的命制上进行了一次尝试,通过考试的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日常教师问题教学的意识日益增强。3.专题组成员其他主要研究成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奖项1刘春艳《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研究课09、10市级奖2.李岩《思路一变海阔天空》教学设计08、5市级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研究课10、4国家级3吕春红《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政治复习》论文09、9国家级论文奖《文化的力量》研究课09、4市级奖4.宋连影《怎样让学生喜欢政治课》论文08、3市级论文奖《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研究课09、10市级奖5陈英《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政治创新能力》论文09、3市级论文奖《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研究课09、5区级奖6.刘秀兰《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政治课堂教学效益》论文09、3市级论文奖《“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效的政治课刍议》论文09、4区级论文奖7路金奎《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探究活动的策略》论文09、3市二等奖《让思维在教育智慧中跳跃灵动》论文09、4国家级论文奖《尊重生命因材施教--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考》论文08、11国家级论文奖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与研究不但需要教师的智慧,更需要智慧的教师。教师要成为智慧的研究者,就必须立足区情、校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