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_第3页
《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_第4页
《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课题成果公告一、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1、基础研究:通过调查和文献学习,研究网络时代、社会变革和改革开放对青少年德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当前和未来社会对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需求,从而明确德育的形势和任务。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当前青少年时代,尤其是高中学生基础道德现状、触网倾向和心理活动特征,为开展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提供认识依据。同时通过文献和理论研究,进一步认识德育工作原理、规律及新时期德育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德育教育决策和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撑。2、行动研究(1)由德育管理人员与网络管理人员组成技术攻关组,共同探讨基础道德教育操作平台构建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技术合理性。建构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界面友好,符合青年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道德教育网络操作平台,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基于学校网站的“四名教育”操作平台;基于学校网站的行为规范教育操作平台;基于学校网站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平台,为基础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2)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四名教育”实践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开展学名言,读名著,听名曲,演名剧活动,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励志、修德。探索实现学生自励、自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3)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探索行为规范教育新途经,完善行为规范免检制度,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自律能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并结合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做文明社会人。(4)通过《网络道德简明教程》课程的实施及研究,探索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认识网络工具的双重性,兴利除弊。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正确筛选信息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文明上网,做文明网络人。(5)开展基于学校、家庭、社区网络教育平台的教育联动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联动机制,探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对学生基础道德形成的互补性和有效性,提升学生基础道德素质。3、管理与评价研究开展网络平台开发、管理与基础道德教育相关性研究,探索网络平台开发合理性和利用的有效性,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基础道德教育有效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和管理制度,提高网络环境下学生基础道德教育效果。开展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构建评价的目标体系,形成操作方案并加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基础道德发展。(二)研究方法此课题采取以实践研究为主的行动研究,辅以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总体流程如下:总体规划→分项分步实施→阶段回顾、方案调整→再次实践→检测、评估、总结二、结论与对策课题研究分为调查组、理论课题组、技术开发组和实践操作组,开始研究和探究实施工作。(一)厘清学生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难点的原因,为研究实施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调查组分三个子课题:《高中学生基础道德现状的调查分析》、《高中学生网上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和《高中学生网络心理的调查分析》。在我校高一和高二学生中展开三项调查,分别发放并收回问卷522份、372份和463份。其中《高中学生网上活动的调查分析》课题组还召开三次学生座谈会,参加116人次,走访并发放和收回家长问卷121份。三个课题的调查基本摸清了高中学生基础道德,网上活动情况和网上活动的心理特征,为开展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二)从理论上探究新世纪德育工作的特点,为实施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理论课题组分子课题:《网络时代德育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网络时代德育有效性研究》、《网络时代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原理研究》和《网络德育与常规德育的比较研究》展开。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查阅和分析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书籍,形成了关于认识网络时代社会特征、德育发展趋势、德育原理、内容、方法等相关的研究成果,为实践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论支撑。(三)建立具有我校德育特色平台和校本课程技术开发组由德育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组成。首先在课题组提供开发原则和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由德育管理人员提供平台开发的功能创意,由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具体开发。我们的指导原则是:三个平台(基于校园网站的“四名教育”平台,基于学校网站的“行为规范教育”平台和基于学校网站的学校、社区、家庭教育平台)和校本课程《网络道德简明教程》,即“三平一课”。(四)实践操作,积累经验,建立具有新世纪德育工作的评价体系1、运用实施具有我校德育特色的“四名学堂”和“行为规范”平台,积累特色德育工作经验;2、在高一年级实施《网络道德简明教程》校本课程,同时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德育。3、班主任注重平时的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形成工作机制。三、成果与影响(一)研究的成果1、认识成果: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专著理论研究,形成了具有参考和指导价值的认识和理论成果。(1)对德育现状、形势和任务的认识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网络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只有把网络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内容融合,才能实现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最大化。(2)对学生基础道德现状和群体特征的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城市的青少年,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表现欲望强烈,追求独立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求交往与理解,愿意与人沟通(3)对德育规律、原理的认识德育的过程,要以学生为认识与行为主体,教育者,客观环境和事物只能做为客体对主体施加影响。(4)对德育指导思想上的认识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如下的德育指导思想:a、统领性思想:b、主体性思想:c、疏导性思想:d、先进性思想:f、开放性思想:g、交互性思想:h、协调性思想:2、技术开发成果:在政教处德育管理人员与信息技术中心全体教师组成的技术开发组的一致努力下,形成三个平台一个课程(三平一课)。三个平台就是“基于校园网的‘四名教育’平台——四名学堂”,“基于校园网的行为规范教育平台”,“基于校园网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平台”。一课就是《网络道德简明教程》。3、实践成果(1)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四名教育”成果:(2)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成果:(3)基于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平台开展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成果:(4)《网络道德简明教程》实施的实践成果:(5)利用互联网,学校评课以主题班会、心理辅导、网上聊天、实践体验等形式开展基础道德教育,形成了系列成果《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网络环境下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实践札记选编》(附件1)。4、管理评价研究成果:按照课题研究和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实践需要,我们成立了《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运行管理,与《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子课题。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课题的成果《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运行与管理模式研究》课题报告和《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课题报告。报告从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上对基础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评价研究方面,我们以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进行了认真研究论证,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二)研究的收获1、认识上的变化:在此课题实施之前,尽管我校德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但在教师中还是存在一些认识问题。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功利思想:认为德育是难以考核的指标,而升学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是家长、社会评价学校的尺度;存在无所作为的为难思想:认为当前德育工作太难做了,学生的基础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不良,德育的环境没有从前好,教师的一番苦口婆心教育被社会上的一种不良事件一下就抹杀掉了;重经验,轻研究的懈怠思想,许多同志认为,德育工作历来都不过如此,都是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说教,形成不研究新形势和新情况的推脱、懈怠;重传统,轻创新的守旧思想:对青少年身上体现出的新动向不敏感,不善于研究新问题,没有新的手段,德育缺乏技术含量和新元素,结果使教育落伍于时代。通过课题的实施,经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成果交流、讨论,全体德育工作人员和教师在认识上有很大转变:大家从对青少年终身发展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的前途负责的高度,认识到了德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新时期青少年特点研究分析,网络时代社会特征和改革开放对青少年的影响,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认识到德育创新和德育研究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2、观念上的变化:以往德育工作中,教师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容器,采用德育灌输的方式,重灌输,轻互动,重管理,轻思想,重集中,少民主,习惯采用至上而下的管理命令式,导致治标不治本,甚至标本不治。课题的实施,改变了这种局面。现在教育工作中,平等、民主的多了,关心爱护学生、感动校园的事迹多了,方法上简单粗暴的现象少了;利用谈话、日记、网上聊天的互动多了,单向灌输的少了。在研究和实践中,老师们逐渐确立了全面发展、德育领先的观念;以身作则,以德育德的观念;学校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持之以恒,长效常抓的观念和协调一致,共同影响的观念。观念的转变是为校园德育新面貌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全校教师集体创作形成了《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师德四字歌》,在《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师德四字歌》的引领下,学校师德水平和表率作用明显提升。3、行动上的变化:受上述观念和认识上的变化影响,现在教师中学习德育理论专著的多了,固步自封的少了;运用教育理论,搞研究的多了,凭经验办事的少了;抓紧时间学习现代技术的多了,凭传统方法吃老本的少了;积极主动和学生、家长、社区沟通的多了,纸上谈兵、想当然的少了。几年来,我校涌现出一大批深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标兵和德育工作者,社区工作先进志愿者,家访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我校参加上海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组织的计算机中级等级技能考试,有一百多名教师取得了合格证书。在课题实施阶段,学校组织的平台使用培训,教师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4、手段上的变化:在德育手段和技术方面,我们按课题规划不仅创立了《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网站》并建立了基于学校网站的三平一课。同时广大教师还积极在互联网上捕获德育信息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网上交流、主题班会、班务日记、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使教育手段丰富化。5、德育内容上的变化:基于学校网站的三平一课的建成,不仅有效地整合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和德育内容,使网络道德教育、“四名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更富有时代特色。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站和常规手段相结合,开展了富有时代特点的教育活动,如学生的爱心助老实践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艺术与审美、诚信教育、生态教育、经济伦理教育等等,使教育内容紧扣时代的脉搏,突出时代性。同时教育的内容始终紧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新体系。6、德育方法、机制上的变化: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新时期青少年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意识浓、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拥有信息量大以及不满足于教师的说教和灌输,更强调自由、民主和平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我们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使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我们经常采用的比较有效的形式有:主题认知法,民主管理法,关心感动法,角色体验法,实践感悟法,网上互动法,自我反思法,伙伴互动法,环境陶冶法和榜样感染法等等。在德育教育机制上,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任务驱动、魅力吸引、网络健全、活动体验、民主参与、评价激励、目标引领、交流互动等新的教育机制。实践证明,只要认识了学生的特点和德育规律,德育创新不仅有新空间,而且德育教育还会取得更好的效果。7、学生精神风貌的变化:“四名教育”兼有民族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名言、名著、名剧、名曲是没有国界的,它既使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树大根深,同时也体验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美。学生能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化判断力,同时提升对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结集出版了四集学生自创的名言警句录,学生电脑制作的四名小报400余期。每年的校园艺术节学生的名剧表演都是突出的亮点,喝彩声不断。正因为如此,我校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和艺术表现力明显提升,参加市区各类演讲和艺术表演屡屡获奖。网上评议、行规免检使行为规范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行规教育顺利完成学生行为的由他律向自律转化。进入校园首先感受到学生的彬彬有礼和环境的整洁舒适,自行车排放整齐划一,班级内务井然有序,课间操赏心悦目,这些都是行规教育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先后涌现自修纪律、教室内务、课间操等三个项目十四个免检班级,涌现出标兵个人54名,标兵班级10个,标兵年级2个。《网络道德简明课程》的实施强有力地促进学生网络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网络行为的规范。调查显示,现在我校学生上网玩游戏的少了,上网查资料、学习科学知识的多了;网上发牢骚、发泄不满情绪的少了,网上谈人生、谈理想、谈班级建设的人多了。结合我校的社会实践和爱心助老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意识在不断提升。8、学校德育面貌的变化: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整合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德育内容与德育资源,使“四名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礼仪教育”、“爱心助老活动”等德育特色更加鲜明而有实效。全员德育,以德育德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只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影响力强的德育骨干队伍已经形成,一个个篷勃向上的班级集体和优秀学生群体已经形成。仅2007年一年,就有6名同学光荣入党,高二(9)班获2005年上海市金爱心集体称号。学校教育决策更加民主,德育决策更加科学,一个校领导关心教师,教师关爱学生,和谐互动的德育氛围已经形成。2006年,我校面向全市召开的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几年来,学校分别被授予“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标兵校”、“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上海市杨浦区办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我校通过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总结评审,现已正式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