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教学设计_第1页
风景谈教学设计_第2页
风景谈教学设计_第3页
风景谈教学设计_第4页
风景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课程名称语文第一册授课章节名称风景谈授课课时2课时数4授课形式讲授讨论诵读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能把握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2.了解课文结构安排和景物描写的特点。3.理解作者对“风景”的独到看法。教学重点1.《风景谈》谈的内容(政治意义、美学意义);2.谈的方法(对照、烘托的手法;写景和写人相结合,递进式精辟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写法)教学难点1.本文的构思,作者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2.从美学意义方面理解文章描写的几幅“风景”。课外作业教学后记板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过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板书)。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白杨礼赞》相同,哪位同学能说说它的背景是怎样的?二、概括文章描绘的六幅风景,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一)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谈了哪几幅风景?试给每幅风景各拟一个小标题。第1幅“沙漠驼铃”第2幅“高原归耕”第3幅“延河夕照”第4幅“石洞雨景”第5幅“桃林小憩”第6幅“北国晨号”(二)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风景谈》谈的是什么?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明确: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借景抒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的内容。1.第1幅“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说明人类比自然更伟大。2.第2、3幅“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3.第4、5幅“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4.第6幅“北国晨号”——写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2)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它的政治意义。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方面,大家想想是什么呢?明确:《风景谈》这篇课文向我们揭示的一个真谛: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于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所蕴含的意思。这是《风景谈》谈出的第二个方面——它的美学意义。课文中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那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是静穆的自然和充满活力的人组成,“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是风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落笔于绘景,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构思十分巧妙。三、探究式讨论:1.本文的六幅风景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明确: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一些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2.五段议论性文字在文章的思想表达和结构组织上起了什么作用?明确:五处议论,连缀了六幅内容不同的风景画,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了一幅历史长卷。五处议论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是统帅全文思想内容的“神”。五处议论,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增强了音乐美。四、分析写作特点:1.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而且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要写?明确:上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再想想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么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另外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2.既然说到文眼,那么请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呢?明确:“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象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3.启发思考:文眼是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五处议论,那么文章在写作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运用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如沙漠中“纯然一色”烘托“猩红大旗”;沙漠中形、声、色与驼队出现的形、声、色的对比;石洞中的一对与公园里一对儿的对照;静穆的大自然与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的对照……把事物表现得鲜明醒目,强化了主题。五、解决难点:(1)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在讨论前,有条件的话,可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塞上风云》的电影剪辑.)明确:《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作者在延安时期观看后,深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就交代了写作的缘起,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2)“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指谁的手?明确:茅盾同志在病危之际,曾嘱托他的儿子韦韬说明:“(调朱弄粉的手儿)应指鲁艺的一些做文艺工作的女同志。”(3)“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句中,“天下最难走的路”是指什么路?明确:A.他们年纪虽轻,但在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B.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阻止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重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的、人为的许多困难。(4)第六幅画面写小号兵时,为什么又加入了白天所见到的一张照片这个材料?[]明确:这是因为山岗上的小号兵离得远,只能做粗线条的勾勒,照片上的号兵就在眼前,可以做细致的刻画,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使两者形象结合在一起,就使山岗上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清晰了。六、结语《白杨礼赞》先写白杨树(实写),描绘和赞美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铺垫后升华,篇末点明主题,赞美了北方农民,赞美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立意比《风景谈》更明确,全文用了象征手法;《风景谈》在语言上比《白杨礼赞》更富有打上时代烙印的含蓄性。学生回忆作答,教师补充。速读课文,找出六幅风景画,然后对它们作粗略分析,形成初步印象精读第一幅风景画,重点解剖,对画面描写作条分缕析式的精细分析,然后以点带面,抓住每幅风景画后边的点题性议论归纳文章脉络深入挖掘作者欲说还休、又无不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学生讨论分析每幅画面后面的议论语言幻灯片浏览模式演示两组照片:一组是纯风景,另一组是在此风景的背景上加上一些人的活动,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哪组照片更好,更有意义?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三散”的特点分析写作特点(对照和烘托)解决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