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重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方经济开发、民族交融。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预习新知】三国与西晋1.三国的建立2.西晋的兴亡(1)建立: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统一:280年,西晋灭昊,完成统一。(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建立:___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南朝:420年刘裕建宋,南方先后经历宋、____、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3.江南经济的发展(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实的劳动力资源。(2)表现(3)影响:加速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交融。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时期(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十六国”(2)北方的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

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4)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

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时间:世纪后期。②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______;改鲜卑姓为

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

高门士族通婚。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北方政权的更替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

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

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巩固训练】1.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令鲜卑人按样缝制,并亲自督促,制止违令的情况发生。次年六月,禁止百官尤其是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一从正音”。这些措施()A.违背了社会发展趋势 B.削弱了统治基础C.打击了门阀士族 D.促进了民族交融2.南朝时,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广州粮食交易“多万箱之咏”。这可用来说明,南朝()A.农业得到长足进步 B.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C.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D.经济中心南移的出现3.根据《魏书·李宝附承子韶传》记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待臣访以古事。韶对:‘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高祖称普。”据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A.削弱鲜卑贵族势力 B.顺应洛阳士族要求C.洛阳地区经济发达 D.追求政权的正统性4.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5.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中写道: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据此推测,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A.曹魏 B.蜀汉 C.孙吴 D.东晋6.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下列能促进我国民族交融的是()①郑和下西洋②人口大量南迁③马可·波罗来华④孝文帝改革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7.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在去世前指定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之臣,主持蜀汉大小政务,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益州牧,李严以尚书令兼中都护。这一官职任命体现了()A.行政效率提高 B.丞相地位上升 C.君主专制强化 D.权力制衡加强8.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表明()A.西晋时民族间融合趋势增强 B.内迁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C.少数民族内迁导致西晋灭亡 D.内迁民族深受儒家伦理影响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10.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时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 B.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C.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D.孝文帝进行大力改革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有利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故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所述措施对争取汉族官僚、地主支持北魏政权有利,排除B项。材料所述不涉及门阀士族,并且C项与孝文帝推行门阀制度不符,排除。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广州粮食交易‘多万箱之咏’”可知,南朝时南方农业和粮食生产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行为,不是说明“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南朝时南方农业和粮食生产得到发展,不是说明“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不能说明“经济中心南移的出现”,故D项错误。故选:A。3.答案:D解析:根据“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士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可得出迁都洛阳是因为洛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迁都于此,能够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士族的需求,排除B项。故选D项。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政治局势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选择B:据图片信息,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相对汉武帝时期明显呈现向东南扩展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通过主动对匈奴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导致部分农耕地区被游牧民族所占领。这体现了政治局势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排除A:材料中没有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无法反映南北经济不平衡。排除C:图片中南北朝时期北方部分农耕区出现了游牧化的现象,不能表明北方经济结构优化。排除D:材料中农牧分界线主要针对的是国内的问题,不涉及对外关系。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可知,哪个朝代能够定都洛阳,哪个朝代就被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曹魏定都洛阳,因此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曹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蜀汉定都成都,因此不符合材料“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故B选项错误;孙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也不符合材料“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故C选项错误;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也不是定都于洛阳,故D选项错误。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北民族间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②④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对外的,与民族交融无关。马可·波罗来华属于中外交流,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7.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诸葛亮已是丞相,但主持政务仍需兼任录尚书事,李严作为另一位重臣,其职务不是三公,而是尚书令,可见相权已从三公等外朝手中转入尚书省这样的内侍机构,这标志着相权下降,皇权上升,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诸葛亮等人的职务,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相权已经从外朝转移到内朝,说明丞相地位下降,排除B项;材料说明尚书等内侍机构掌握实权,无法体现权力制衡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A解析:材料中“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承认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A项符合题意;题干信息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认同,与“少数民族封建化”不对应,“已经完成”也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匈奴灭亡西晋,排除C项;题干信息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认同,未体现儒家伦理,排除D项。故选:A。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明显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动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