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05课《<老子>四章》第二单元激趣导入在中国轴心时代有这样一个人,他说:“无为而无不为。”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是谁?老子。在百家争鸣时代,他总是语出惊人,时至今日仔细研读,他的话仍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与这样一个独特的灵魂来一场精神碰撞。第一章文化常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了解老子老子名言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了解老子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司马迁:“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胡适:“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尼采:“老子的思想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托尔思泰:“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老子降生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和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老子轶事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老子轶事了解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哲学上,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修身上,主张纯朴、无私、虚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三个层面构成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进,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了解《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共81章,5000余字,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章,讲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之道;下篇德经44章,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了解《老子》了解《老子》道德经的来由:老子弃世出关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云游,又觉得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第二章诵读感悟明确字音。毂(gǔ)埏埴(shānzhí)户牖(yǒu)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泮(pàn)累土(léi)几成而败之(jī)第三章文本探究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当:正是,正因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门窗“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汇集,集合以之为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深入研读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思考1】怎样理解“有”和“无”?这两者是何关系?你还能想到哪些“有”“无”的例子?“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器物实体的“有”,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是“有”发挥作用的关键。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和“无”相辅相成,在中国的艺术哲学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音乐中有停顿,绘画中有留白,诗歌中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园林中不仅强调实景,更强调风声雨声,月影花影的虚景。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哲学最高的一对范畴。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深入研读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思考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老子举车轮、器皿、房屋等生活实例,并以此作比,证明“有”和“无”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同时还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深入研读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彰显自我夸耀长久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馀食,剩饭;赘形,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行,同“形”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见,同“现”人们常常厌恶他们为,做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深入研读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思考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思考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反面运用比喻论证和排比的修辞,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阐述“有道者遵循自然规律”(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深入研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勤勉而行的人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即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寿:名作动,长寿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深入研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合理定位,合理规划自我,从而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②“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谷时不垂头丧气,能够直面压力与挫折。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深入研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③“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满足,就容易成为精神的负担,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知足的人多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就浓郁了。④“强行者有志”: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需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深入研读【思考3】概括这一章的论证特点。运用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思考2】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加强自我修养。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深入研读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动手去做的有所把持的状语后置状后宾前,以是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同“判”,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一筐土。累,同“蔂”,土筐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深入研读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接近成功不加以干预取消独立性想望人所不想望的。欲①:以…为欲稀罕,以…为贵学习人所不学习的弥补、补救深入研读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深入研读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安---没二心(及时打消)——容易相处未兆---没开始(及时扼杀)——容易解决脆---不稳固(及时打击)——容易分化微---不强大(及时消灭)——容易击败为--作为治---打击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防范坏事)善于把握先兆【思考1】尝试将本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所蕴含的道理。深入研读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种树---从小到大筑台---从少到多远行---从近到远用三个比方,说明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注重积累。③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为-努力去做(不该做的事)-导致失败执-执着去争取(不该得到的)-最终失去无为-不去做不做的事-所以不会失败无执-不去争取不该得到的东西-所以没有失去要顺应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思考1】尝试将本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所蕴含的道理。④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⑤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半途而废,功败垂成认真到底,善始善终欲不欲-追求(别人)不想追求的(东西)意思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俗人并不知道学不学-学习(别人)不想学习的(技能)意思是知道自己该往哪方面发展,而俗人并不明白
要超越规律,超凡脱俗深入研读【思考1】尝试将本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所蕴含的道理。深入研读【思考2】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本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同时,要始终保持慎重,依靠自然规律,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去完成某件事情。从而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思考3】概括这一章的论证特点。使用比喻论证和排比、对偶的修辞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思考1】《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结论不同。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合作探究【思考2】《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是常态,你又怎么看?①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②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③“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合作探究第四章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②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③语言凝练精妙,句句精警,显出独特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自是者不彰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自言本是京城女唯利是图一词多义(动词,认为正确)(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文言知识聚族而谋之曰士大夫之族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庖月更刀(名词,家族,同姓亲属)(名词,种类)[(筋骨)交错聚结的](动词,灭族)(形容词,一般的,众多)族玄之又玄: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有无相生: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功成不居: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老子》一书中的成语积累拓展积累【思考】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
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政治学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签约医生课件教学课件
- 汽车尾气检测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汽车美容》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毛虫》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中国文明史(中国传统天文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有关液压课件教学课件
- 南京工业大学《药剂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数学类专业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深度学习》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MOOC 管理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 六年级语文总复习课《修改病句》修改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
- 餐厅食品安全保障
- 药品经营与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
- 怀孕的hcg验血报告单
- 应力的概念讲解
- JF-2023-合同中小学校校外供餐合同示范文本
- 入团答辩-演讲模板
- 聂树斌案-演讲模板
-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岗位竞聘述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