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 语文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 语文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 语文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 语文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 语文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例如“郊寒岛瘦”中,何谓“寒”?何谓“瘦”?说这话的苏东坡本人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把自己对孟郊、贾岛这两位诗人的总体感受说了出来,其中的意味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但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诗歌(抒情诗)连故事、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予读者的就是语言。所以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析。如果从语言学角度给诗歌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书面语言,成为了特异的语言形式。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甲】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炼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乙】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汉语句子的组织常常靠意合而不靠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连词、介词往往省略。词和词,句和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意象的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的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像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种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对诗人风格的描述,只能是一种近似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很自然的。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诗的思维离哲学思维是很远的,但又是很近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材料二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丙】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像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这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者的困难。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天女散花般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丁】要善于寻找并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阐释了如何依据其特点欣赏中国古代诗歌。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如何欣赏诗歌,材料一认为分析语言最重要,材料二认为想像最重要。C.材料一认为欣赏中国古代诗歌,不需要细密分析,而应注重直观的感受,靠的是欣赏者的悟性。D.材料二认为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读者读诗时的想像活动。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屈原诗中的“木叶”到杜甫诗中的“落木”可以看到古诗中自然景物意象内涵的传承与丰富。B.诗歌语言含蓄,内容跳跃,有不少的留白,因此读者欣赏诗歌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C.风格是古代诗人最高追求,读者对某一诗人诗歌的总体感受不同,对其风格描述也就不同。D.要真正领悟诗中“三昧”,读者不仅需要丰富诗歌鉴赏知识,还需要提高哲学等领域的修养。3.下列诗句不能印证材料一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4.下面一段文字,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当读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A.甲B.乙C.丙D.丁5.请你以下面两句诗为例,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向同学们分享你对中国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特点的认识。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20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答案〗1.D2.C3.B4.D5.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之一,以颠倒词序的方式,取得了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中就是将“香稻”“碧梧”前置,突出稻米之香、梧桐之美,反映了昔日长安(唐朝)繁华丰盛的情景,为诗歌所表达的“昔盛今衰”的主旨蓄势。〖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都讨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错误,材料二只提到诗歌语言的含蓄特点,没有讨论。B.两个“最重要”错误,原文为“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首先就是诗歌语言”“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析”“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首先是”“第一步”“必要”,都不意味是“最重要”。选项曲解文意。C.“材料一认为”错误,原文为“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说的是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把握的方式方法,不是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风格是古代诗人最高追求”错误,原文为“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选项曲解文意且于文无据。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诗的思维离哲学思维是很远的,但又是很近的”指诗句含有哲理意味。A.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借自然事物的交替暗示社会变迁的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B.读过的经典要一遍遍的再去诵读,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含义。单纯谈读书,不含哲理。C.观书和观水一样,都是有着源源不断的源头,以水比喻书,告诉我们要不断的补充新知识,不断的学习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哲理意味浓厚。D.千山万水环环绕绕,似乎挡住了前去的路;在深绿的树木和色彩鲜艳的花儿后面,又看到了一个小村庄。人生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句子意思是诗句的背面有深远的含义,要深入体会。对应材料二的观点。句中“意思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对应丁处后文“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句中“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对应丁处前面“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喻着什么”,故应放在丁处。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赏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材料一中有“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据此分析可知,诗句语言采用了“颠倒词序”的方法。“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写物产丰美。有深林佳木异鸟珍禽,香稻喂鹦鹉,啄之有余;碧树招凤凰,栖之安稳。一片开元盛世的太平景象。这联是倒装句法,千古名句,运用了“颠倒词序”的方法实乃“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语句新颖。杜甫这诗是写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所以这样造句。“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用的是描写句,把重点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意象华贵,辞彩典雅,对仗精工,巧妙而奇特,体现了“新、巧、奇、警的效果”。诗人借昔日长安(唐朝)繁华丰盛的情景,为诗歌所表达的“昔盛今衰”的主旨蓄势,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得意忘言”“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红旗下①(节选)老舍以我们家里说,全家的生活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维持着。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收入才将将使我们不至沦为乞丐。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是呀,以大姐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至于因此而引起纠纷,那,他就敢拿刀动杖,舍命不舍鸽子,吓得大姐浑身颤抖。是,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铃、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妇女们极讲规矩。是呀,看看大姐吧!她在长辈面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而且笑容始终不懈地摆在脸上。同时,她要眼观四路,看着每个茶碗,随时补充热茶;看着水烟袋与旱烟袋,及时地过去装烟,吹火纸捻儿。她的双手递送烟袋的姿态够多么美丽得体,她的嘴唇微动,一下儿便把火纸吹燃,有多么轻巧美观。这些,都得到老太太们(不包括她的婆婆)的赞叹,而谁也没注意她的腿经常浮肿着。在长辈面前,她不敢多说话,又不能老在那儿呆若木鸡地侍立。她须精心选择最简单而恰当的字眼,在最合适的间隙,像舞台上的锣鼓点儿似的那么准确,说那么一两小句,使老太太高兴,从而谈得更加活跃。在我降生的前后,我们的铁杆儿庄稼②虽然依然存在,可是逐渐有点歉收了,分量不足,成色不高。赊欠已成了一种制度。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都在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画上白道道,五道儿一组,颇象鸡爪子。我们先吃先用,钱粮到手,按照鸡爪子多少还钱。母亲是会过日子的人,她只许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在我们门外画白道道,而绝对不许和卖酥糖的,卖糖葫芦的等等发生鸡爪子关系。虽然我们的赊账范围并不很大,可是这已足逐渐形成寅吃卯粮的传统。这就是说:领到饷银,便去还债。还了债,所余无几,就再去赊。假若出了意外的开销,像获得作娶亲太太之类的荣誉,得了孙子或外孙子,还债的能力当然就减少,而亏空便越来越大。因此,即使关③下银子来,母亲也不能有喜无忧。姑母经常出门:去玩牌、逛护国寺、串亲戚、到招待女宾的曲艺与戏曲票房去听清唱或彩排,非常活跃。与姑母相反,母亲除了去参加婚丧大典,不大出门。她喜爱有条有理地在家里干活儿。她能洗能作,还会给孩子剃头,给小媳妇们铰脸——用丝线轻轻地勒去脸上的细毛儿。可是,有时赶巧了,父亲正去值班,而衙门放银子,母亲就须亲自去领取。我家离衙门并不很远,母亲可还是显出紧张,好像要到海南岛去似的。领了银子(越来分两越小),她就手儿在街上兑换了现钱。拿着现钱回到家,她开始发愁。二姐赶紧给她倒上一碗茶——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母亲喝了茶,脱了刚才上街穿的袍罩,盘腿坐在炕上。她抓些铜钱当算盘用,大点儿的代表一吊,小点的代表一百。她先核计该还多少债,口中念念有词,手里掂动着几个铜钱,而后摆在左方。左方摆好,一看右方(过日子的钱)太少,就又轻轻地从左方撤下几个钱,心想:对油盐店多说几句好话,也许可以少还几个。想着想着,她的手心上就出了汗,很快地又把撒下的钱补还原位。不,她不喜欢低三下四地向债主求情;还!还清!剩多剩少,就是一个不剩,也比叫掌柜的或大徒弟高声申斥好得多。左方的钱码比右方的多着许多!母亲的鬓角也有了汗珠。她坐着发楞,左右为难。最后,二姐搭讪着说了话:“奶奶!还钱吧,心里舒服!这个月,头绳、锭儿粉、梳头油,咱们都不用买!咱们娘儿俩多给灶王爷磕几个头,告诉他老人家:以后只给他上一炷香,省点香火!”母亲叹了口气:“唉!叫灶王爷受委屈,于心不忍哪!”“咱们也苦着点,灶王爷不是就不会挑眼了吗?”二姐提出具体的意见:“咱们多端点豆汁儿,少吃点硬的;多吃点小葱拌豆腐,少吃点炒菜,不就能省下不少吗?”“二妞,你是个明白孩子!”母亲在愁苦之中得到一点儿安慰。“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你去,还是我去?”“您歇歇吧,我去!”二姐走后,母亲呆呆地看着炕上那一小堆儿钱,不知道怎么花用,才能对付过这一个月去以她的洗作本领和不怕劳苦的习惯,她常常想去向便宜坊老王掌柜那样的老朋友们说说,给她一点活计,得些收入,就不必一定非喝豆汁儿不可了。在关饷发愁之际,母亲若是已经知道,东家的姑娘过两天出阁,西家的老姨娶儿媳妇,她就不知须喝多少沙壶热茶。她不饿,只觉得口中发燥。除了对姑母说话,她的脸上整天没个笑容!可怜的母亲!(节选自《老舍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备注〗①节选自《正红旗下》第二章,有删改。《正红旗下》是老舍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清代的八旗之一。②铁杆儿庄稼:清代男性旗人无论是否当差,都可以享受朝廷给的俸禄。因为这些钱粮旱涝保收,因此被誉为“铁杆庄稼”。③关:发放或领取。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历史尘垢”“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等语言点出旗人家境没落和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B.大姐的丈夫好养鸽子蛐蛐,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追求贪图享乐而没有担当,是晚清没落旗人的代表。C.小说中“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那些“颇象鸡爪子”的“白道道”,照应了前文“没钱的穷讲究”。D.母亲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委屈灶王爷,是希望灶王爷能帮助全家摆脱困境,过上姑母那样衣食无忧的生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晚清时普通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大姐侍奉长辈时的场景描写,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一个卑微媳妇的形象。C.小说语言沉静克制,但不时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使表达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那段时光里的温情与轻松。D.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故事性也不强,但作者善于在场景中刻画人物,出场的人物众多,但都形象鲜明。8.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述母亲对铜钱的计算、发愁、呆滞的神情等细节,展现了母亲节俭、勤劳且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②揭示社会背景:母亲的困境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生活的艰辛。③渲染氛围:通过母亲沉重、压抑的心情,反映整个社会的沉重和不安。④深化主题:通过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描写,小说深化了对于晚清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主题。9.①比喻和夸张,生动地描绘了旗人社会长期以来的弊端。②反语和讽刺,如“真讲究”和“穷讲究”使用了反语的手法。③细节描写和生动比喻,如“喝多少沙壶热茶”生动的细节,夸张了母亲喝茶的数量。“沙壶热茶”这个比喻也增添了幽默感。〖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旗人家境没落和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错误。小说的开篇虽然提到了“历史尘垢”和“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但这些句子更多地是在描述旗人家庭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社会氛围,而非直接指出旗人家境没落和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小说主要是通过描写旗人家庭的生活细节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的困境。B.“是晚清没落旗人的代表”错误。节选的部分主要描述的是“我”的家庭生活状况,并没有涉及大姐的丈夫及其行为特征。D.“是希望灶王爷能帮助全家摆脱困境,过上姑母那样衣食无忧的生活”错误。在小说中,母亲对灶王爷的尊重和供奉更多地是一种传统的信仰和习俗,而非期望灶王爷能帮助全家摆脱困境。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写出了那段时光里的温情与轻松”错误。小说描述了旗人家庭在晚清时期的困顿生活,其中没有表达出“温情与轻松”的情感。相反,文中更多地是表现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氛围。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述母亲对铜钱的计算、发愁、呆滞的神情等细节,展现了母亲节俭、勤劳且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她为了全家的生计而努力,但又因收入有限而倍感焦虑。揭示社会背景:母亲的困境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生活的艰辛。小说通过母亲还钱的场景,展现了晚清时期旗人家庭的生活现状,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窘迫。渲染氛围:通过母亲在关饷发愁之际对东家、西家婚丧嫁娶消息的敏感反应,以及她口中发燥、整天无笑容的状态,渲染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反映了母亲内心的焦虑,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沉重和不安。深化主题:通过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描写,小说深化了对于晚清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主题。这种艰难不仅体现在物质上,也体现在精神上,如母亲的焦虑和压抑。【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比喻和夸张:在描述全家经济状况时,老舍写道:“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这里的“历史尘垢”既是对旗人长久以来形成的惰性和不思进取的比喻,又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尘垢”积累的时间拉长到“二百多年”,生动地描绘了旗人社会长期以来的弊端。反语和讽刺:在描述旗人的生活方式时,老舍说:“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这里的“真讲究”和“穷讲究”使用了反语的手法,表面上是在赞扬旗人讲究生活的态度,实际上却是在讽刺他们无论贫富都过于注重表面形式,忽略了实际的努力和进步。细节描写和生动比喻:在描写母亲因为担忧家庭经济而焦虑时,老舍写道:“在关饷发愁之际,母亲若是已经知道,东家的姑娘过两天出阁,西家的老姨娶儿媳妇,她就不知须喝多少沙壶热茶。”这里的“喝多少沙壶热茶”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通过夸张母亲喝茶的数量,生动地展现了母亲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同时,“沙壶热茶”这个比喻也增添了幽默感,使得原本沉重的氛围变得稍微轻松一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天下之诸侯,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材料二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弱肉而强食者,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而彼不用,可慨也夫。”(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六国皆欲A为B秦之所为C而秦独D为之E而遂F焉者G所谓得H天助云尔。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私下,与《谏逐客书》中“窃以为过矣”的“窃”字含义相同。B.当,抵挡,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含义相同。C.罪,怪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则某知罪矣”的“罪”字含义不同。D.厚,看重,与《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厚”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六国的谋臣若能考虑长远,不贪小利,认清当时的形势,或许六国能自求安定。B.苏辙强调韩魏两国的重要性,秦国攻打燕赵而无后顾之忧,是因为韩魏已经归附了秦国。C.李桢不认同苏洵和苏辙的观点,认为六国灭亡、秦灭六国而速亡的原因,都是出于天意。D.在李桢看来,如果能够施行孟子以仁义治国的理念,六国不仅能够自保,甚至可以称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14.在李桢看来,六国与秦国灭亡原因相同,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材料概括。〖答案〗10.CEG11.B12.A13.(1)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2)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14.六国互相争斗,尔虞我诈,和秦一样,都是不行仁政,自取灭亡。〖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主谓宾结构,“秦之所为”作谓语“欲为”宾语,其后C处断开;“秦独之”,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E处断开;“而遂焉者”,“者”此处为句末停顿,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私下对全天下的诸侯感到奇怪。/(我)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B.错误。“当”,抵挡。/主持,掌握。句意: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君主掌握帝王的重权。C.正确。怪罪。/有罪。句意:不可专一指责秦国。/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D.正确。看重。/雄厚。句意:为什么偏重六国。/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或许六国能自求安定”错误,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塞”,阻碍;“冲”,要道;“蔽”,掩护。(2)“所以”,……的原因;“恶”,痛恨;“岂非……邪”,难道不是……吗?【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诸侯之六国,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弱肉而强食者,视秦无异也”“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而彼不用,可慨也夫”可知,李桢认为六国互相争斗,尔虞我诈,不行仁政,一如秦称帝后的恶贯满盈,都是自取灭亡。【参考译文】材料一: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天下的诸侯不如加强与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寻找合适的时机去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痛心吗?材料二: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专一指责秦国。在当时,山东诸侯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天时”的帮助(顺应形势),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①南金络头②。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③不解愁。〖备注〗①戏马台:项羽所筑,宋武帝刘裕北征,九月九日在此会僚属,赋诗为乐。②络头:指马笼头。③簪花:唐宋时期,男性头上戴花是一种风俗和时尚。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对比鲜明,诸将论说封侯之事,侃侃而谈,而词人却独自倚楼,和笛长歌。B.“万事”一句叹世事荣辱淹没于历史长河,与“千古兴亡多少事”有异曲同工之妙。C.项羽刘裕等英雄已成为历史,词人举杯劝酒,希望在座各位及时建功立业莫要迟疑。D.全词用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叠词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也让情感的抒发更为强烈。16.“白发簪花不解愁”一句,有人将“解”字释为“消除”,也有人释为“明白”,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C16.示例一:应释为“消除”。因为北宋新旧党争的缘故,黄庭坚一生仕途不顺、境遇坎坷。而词中“白发簪花”,说明词人此时年老体衰,光阴已逝,白发簪花只是强颜欢笑罢了。示例二:应释为“明白”。词人以酒解愁,苦中作乐,尽显旷达情怀,而白发簪花更是他兴致勃发、簪花自娱的体现,解释为“明白”可以体现他的乐观精神。〖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希望在座各位及时建功立业莫要迟疑”说法有误。词人并非劝宾客们及时建功立业,而是认为过去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义,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义的多样化解读。对此,要注意充分结合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加以分析。只要能建立起有机联系,自圆其说即可。“白发簪花不解愁”的“解”字,若是解释为“消除”,则句子意思是即使白发簪花,也不能消解我的忧愁,体现的是消极悲观的精神。对此,我们可结合黄庭坚的人生经历加以分析。北宋中后期王安石变法之后,新旧党争不断,而黄庭坚作为苏轼好友兼门生,自然也被视为旧党一员。因此,在新党当政期间,他屡遭贬谪。比如绍圣初,被贬涪州别驾,后左迁至戎州,安置黔州等地。宋崇宁二年,因幸灾谤国之罪羁管宜州(并于崇宁四年,病逝于宜州南楼)。一生困苦,即使偶尔强颜欢笑,也终究难以消解愁苦之情。因此,解释为“消除”,也符合黄庭坚的生平遭际与情感基底。若是解释为“明白”,则句子意思是我白发簪花,不明白忧愁为何物。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说词人上片虽通过重阳登高饮酒时的见闻抒发万事皆休的深深感慨,但词人并没有一味消沉下去,而是以酒解愁,认为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因此,此处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在这里,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即君王要赏罚得当。(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来突出秦始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他夸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阿房宫中的栏杆“”。(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的两句是“,”。〖答案〗(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则思无因怒而滥刑(2)多于周身之帛缕多于九土之城郭(3)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得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林黛玉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18.选段中画线的两处“负荆请罪”,由于标点符号不同,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也不相同。请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你对这两处“负荆请罪”的理解。19.下列对选段中加点的“辣辣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辣辣的”运用通感的手法,让人从味觉的“辣”想象出宝黛钗言语交锋的激烈场景。B.“辣辣的”明说生姜的“辣”,暗指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话里句句都带有讽刺意味。C.“辣辣的”是凤姐对宝玉和黛玉的挖苦和讽刺,体现出了王熙凤尖刻泼辣的语言特点。D.“辣辣的”形象地描述了凤姐对宝黛钗的挑逗,刻画出了“凤辣子”八面玲珑的形象。〖答案〗18.第一处“负荆请罪”用的书名号,指《负荆请罪》的戏曲,这是宝玉以为宝钗真不知道说给她听的,引出后文宝钗对宝黛二人的奚落。第二处用引号,表示强调,字面上是说宝玉知道那出李逵骂宋江的戏名叫《负荆请罪》;深层的含意是说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知道向对方负荆请罪。一语双关,明暗一体,表现出薛宝钗的聪慧与智巧。19.D〖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及词语含义的能力。第一处“负荆请罪”用的书名号,指《负荆请罪》的戏曲,讲述的是战国时代赵国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这里宝钗故意说错戏名,让宝玉以为宝钗真不知道而自己说出来,引出后文宝钗对宝黛二人的讽刺。第二处用引号,表示强调,字面上是说宝钗不知道“负荆请罪”的故事,宝玉和林黛玉知道“负荆请罪”——那出李逵骂宋江的戏名叫《负荆请罪》。深层的含意是说林黛玉和贾宝玉先前有了争执,现在彼此和解互相间知道向对方请罪道歉,等同于戏里面的“负荆请罪”;言外之意是我不知道你们说的《负荆请罪》,但我知道你俩间的“负荆请罪”。使用了双关修辞,具有潜台词效果,话里有话言外有言,一语双关,明暗一体,表现出薛宝钗的聪明睿智,善辩技巧。【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凤姐此处说“辣辣的”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化解了宝黛钗的矛盾冲突;同时又讥讽宝、黛、钗三人的微妙关系,形容钗、黛二人的语言和宝、黛二人的心情的尴尬。足见凤姐的老于世故、性格泼辣、能说会道的特点。D项理解最准确。A.“激烈场景”言过其实,没有过于激烈,而是含蓄而意味深长。B.“句句都带有讽刺意味”错误,“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即无讥讽。选项扩大了范围。C.“对宝玉和黛玉的挖苦和讽刺”错误,凤姐并不明晓具体曲折,只是针对尴尬场景的调侃。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一项调查显示,②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③这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的修辞,④不能表达内心准确的感受,⑤以及基本不会创作诗句,更不用说引用诗句。①?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数量,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来说,网络语言等的出现已使语言极大丰富。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网络时代,看似语言贫乏了,实际上,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创造了网络语言,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②。语言的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