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农历岁时的形成和发展与沁河下游所在的豫西北地区有着密切的关联。西周时期,人们明确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物候。春秋时期,人们在四大节气的基础上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构成八大节气。战国时期,人们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安排。至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与郭守敬等人共同研订《授时历》。此历已将一年推算为365.2425日,指导了其后三百多年的农业生产。所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包括沁河下游流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反映了农人对自然规律和农时的科学认识与适时把握,至今仍指导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沁河下游流域小麦从播种到收割的每个阶段均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得较为紧密。小麦播种期。第一,白露。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人开始播种小麦。第二,秋分。农人开始上粪犁地,准备小麦播种工作,正如民谚曰:“白露到秋分,犁地要认真”。第三,寒露。该地大部分区域开始播种小麦,“寒露至霜降,种麦莫商量”。可见此时种麦的紧迫性。第四,霜降。适宜播种的时间窗口即将关闭。此时进入小麦播种最紧张的时段。第五,立冬。农人们可抓紧最后的机会种晚茬麦。第六,小雪。该时节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所以小麦播种必须结束。小麦成长期。第一,大雪。小雪和大雪期间的降水对麦苗过冬至关重要。第二,冬至。小麦进入冬眠。若期间雨水较丰、气温较高、光照较多,会诱发小麦提前起秆,不利于过冬。第三,立春。万物复苏,麦苗开始返青。民谚有“立春三日晴,米麦好收成”之说。农人开始锄地施肥,为麦苗茁壮成长提供养分。第四,春分。麦苗生长加速,民谚有“麦过春分昼夜忙”的说法。第五,清明。麦苗已长高。民谚有“雨水无雨天要早,清明无雨多吃面”。第六,谷雨。小麦开始抽穗,一个多月后便可收割。民间亦有谚语:“一穗二穗,四十天上场。”小麦收获期。第一,立夏。小麦穗已出齐,农人们便开始做麦收的准备工作,比如碾场、平整打麦场等。第二,小满。麦粒渐趋饱满,麦穗开始泛黄,即将成熟,正谓“立夏麦穗齐,小满饱了粒”。第三,芒种。人们开始收割小麦,抢种玉米和谷子。此时是农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俗称“火麦连天”“收麦如救火”“龙口夺食”等。第四,夏至。麦垛堆起,颗粒归仓,麦收基本结束。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对小麦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逐渐显露,该地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均发生了变化;同时,春季和夏季的提前以及秋季和冬季的推迟反映了四季转换的时间变化;尤其是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四个节气所反映的物候和气温普遍有所提前,对农业生产的安排产生影响。相应的农事活动也需适时进行调整。因此,农人在参考二十四节气的同时,更多地参照本地物候的变化,以正确指导麦作生产。(摘编自代高峰《地方性知识耦合:沁河下游流域的小麦耕作与二十四节气》)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中国古代有发达的天文学观测,促进了古代气象学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某种程度上带有天文学的思想体系和特色。应该说,二十四节气既有气象意义,又有天文历法意义,这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气象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它属于龙山文化陶寺遗址,考古专家确定其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遗址。通过实地模拟观测,专家们确定,陶寺早期遗址的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四千多年历史的气象科学发展至今天,形成枝繁叶茂的学科群。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二十四番花信,就直接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各地花信有所差异,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应用其中科技知识及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发挥其现代价值。(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诞生于西周,战国时期开始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一起,人们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都是参考二十四节气来安排。B.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法宝,是人们总结的智慧结晶,对当代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仍有重要价值。C.二十四节气对于天气预报和公共服务研究有启示作用,如二十四节气的预报会对与二十四番花信有关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D.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若是发生变化,在指导麦作生产时就需要参照本地的物候情况,根据变化进行适时的农事调整。2.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朝代为序,证明了二十四节气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B.材料一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大量谚语,使得语言具有生活气息,并且有助于读者理解。C.材料二以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为例,是为了表明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很重视观测气象。D.材料二直接指出利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比利用气象预报更具有意义和价值。3.下列诗句中,能体现二十四节气关联农业生产的一项是()A.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B.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C.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D.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沁河下游流域的气温变化与小麦种植A.阳历11月20日前后,气温较低,不利于小麦发芽成苗,已不再适合小麦播种B.阳历12月20日之后,进入全年最冷季节,小麦基本停止生长,处于冬眠状态。C.次年日均气温逐渐回升,恢复到0℃以上,麦苗结束冬眠状态,返青并开始生长。D.沁河下游地区冬小麦全生长期为200天左右,把握气温变化是小麦生产的关键。5.假如你是一位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准备到农村去指导农民朋友科学种植小麦。结合材料相关内容,你会为农民朋友们的农业生产活动提出哪些指导性建议?〖答案〗1.A2.D3.C4.D5.①秋分时,提前挑选一些麦种,进行上粪、犁地等准备工作,在小雪之前要播种完毕。②冬至期间,若是雨水较多、气温较高、光照较多,要给小麦进行相应的避雨、降温和避光措施。③芒种时,要及时对小麦进行收割,过了收割最佳时期,可能会影响收成。④根据二十四节气和本地物候的变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适时调整农事活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二十四节气诞生于西周,战国时期开始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一起”错误。由材料“西周时期,人们明确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物候。春秋时期,人们在四大节气的基础上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构成八大节气。战国时期,人们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安排”可知,西周时期,人们明确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物候,并不是“二十四节气诞生于西周”;战国时期,人们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安排,而不是“战国时期开始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一起”。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更具有意义和价值”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可知,原文说的是“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并没有说“更具有意义和价值”。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出自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描写了儿童劳作的情景,展现出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画面,未涉及二十四节气。B.“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出自齐己的《城中晚夏思山》,写的是被酷热折磨的苦恼不已,但想起立秋到来的欣喜之情,没有体现农业生产。C.“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出自陆游的《时雨》,诗句中“芒种”“皆插秧”,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与农业活动中的插秧。D.“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出自张继的《闾门即事》,张继作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战后,本该富庶的苏杭,人烟稀疏,一片荒芜,农田尽是青草。虽是清明时节,但未体现农业生产关联二十四节气。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D.“200天左右”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小麦收获期。……第三,芒种。人们开始收割小麦”可知小麦收获一般在阳历6月初,结合图表可知,沁河下游地区冬小麦大多在9月初至10月底播种,第二年5月底至6月上旬收获,全生长期比较漫长,一般在240-260天左右。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小麦播种期。第一,白露。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人开始播种小麦。第二,秋分。农人开始上粪犁地。准备小麦播种工作。正如民谚曰:‘白露到秋分,犁地要认真’。……第六,小雪。该时节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所以小麦播种必须结束”可知,秋分时,提前挑选一些麦种,进行上粪、翻土等准备工作,在小雪之前要播种完毕。根据材料“小麦成长期。……第二,冬至。小麦进入冬眠。若期间雨水较丰、气温较高、光照较多,会诱发小麦提前起秆,不利于过冬”可知,冬至期间,若是雨水较多、气温较高、光照较多,要给小麦进行相应的避雨、降温和避光措施。根据材料“小麦收获期。……第三,芒种。人们开始收割小麦,抢种玉米和谷子。此时是农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俗称‘火麦连天’‘收麦如救火’‘龙口夺食’等”可知,芒种时,要及时对小麦进行收割,过了收割最佳时期,可能会影响收成。根据材料“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逐渐显露,该地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均发生了变化;同时,春季和夏季的提前以及秋季和冬季的推迟反映了四季转换的时间变化;尤其是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四个节气所反映的物候和气温普遍有所提前,对农业生产的安排产生影响。相应的农事活动也需适时进行调整”可知,根据二十四节气和本地物候的变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适时调整农事活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冬天里的一道实味戴一怡在江南的寒冬,土地总还是含得住水分的,桥边、路旁到处流动着绿意,像翡翠的冷,幽碧寒凉。我的家乡温州算是温暖之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称为“温州”。一年中白天温度达到O°C左右顶多半个月,冬日的气温一般维持在6℃-10℃。若遇上天气晴好,太阳大放光辉的几天,那温度又“噌噌”一路攀升,突破15℃。走在街上风和日暖,墙头的绿植倾斜腾挪而出,岸边的杨柳枯黄犹带绿,垂于水面袅袅婷婷,周遭的一切都浸在细软的镜中。摩登的红男绿女们都还是大衣纱裙和衬衣西装的装束,不禁让人疑心进入到“小阳春”里去了。但你若以为温州的冬天始终是这样一派和煦的模样,那就大错特错了。它若动了冷的真格,真比冰霜还要冷上几分。它的冷是湿冷,因着多雨水、靠海的缘故,人像是泡在冰水里,侵入到骨子里去的。即使见识过风大若雷、白雪皑皑的北方人,也直呼受不了温州磨人的冬天。我在北方度过几次冬天,外面虽雪深几尺,寒风呼啸,但只要把自己从头到脚“武装”全备,“哒哒”走起来,绝没有想象中的冷。待进入室内,把门帘一挑,无论是商场酒店还是茶馆酒肆,里面都有集中供暖或置着炭盆暖炉,直叫人温暖如春。若恰逢飘雪,大可附庸风雅一番,倚窗品茗赏雪,屋外银装素裹,屋内俏丽若春。而在温州过冬,冷得虽彻骨,却鲜少遇到下雪天,与雪像是绝了缘。周边的邻居如台州、杭州都已下雪,唯有温州“按冰不动”,所以温州人对雪总有种爱而不得的奢望。今年倒是稀奇了一回,竟下了次小雪,虽然细得同米筛子里漏下来似的,也足够温州人民激动的了。①大人、小孩冲出楼道,跑向户外,叫着蹦着,宛如置身冰雪世界。虽然这雪连雪花都称不上,只能叫做雪粉,未落地已在空中消融,却满足了人们对雪的遐想。虽然下雪的日子实属凤毛麟角,但晨霜总是有的。你若肯起早,上近郊去走一走,那又是不一样的感受。清晨,天色微亮,太阳未现,寒风割面,空气倒是出奇的甘洌,深吸一口,酷爽十足。路旁的香樟、榕树和红豆杉依旧葱笼,只不过从新绿转成了老绿,暗了几个色度。田野里呢,放眼望去挨满了一垄垄的菜蔬,阳光还未照进,尽是一片碧阴阴。白霜降在枝头,覆在草叶间,笼在菜蔬上,白绿相间,真如一块冷玉。铺在菜蔬上的白霜粒粒晶莹,犹如蘸在粽子上的白糖,看着就心生欢喜。温州的冬天,在我眼里就像是经过霜冻的卷心菜,油碧翠绿,甜味倍增。我不善于烹饪,却得了小炒卷心菜的秘诀,加点盐和白醋,翻炒后是满口的鲜甜脆嫩。太阳逐渐爬高,金光照耀大地,慢慢从郊外踱回城内,全身热乎,阳光正浓。冬日兼具冷和阳光,加之温州靠山临海,物产富饶,山珍海味,样样俱全,正是家家户户晒制美食的最佳时节。屋前矮树上、门前木架上、阳台网镂上,到处挂满和铺满了下酒的鳗鱼干、油炸后酥脆可口的龙头鱼卷、水蒸后别有一番风味的鱿鱼卷,还有小朋友佐料炒年糕。美味到何程度?我台州的大学同学有一年年底来温州游玩,我端上蒸熟的酱油肉,香气浓郁,肥瘦肉相间,色泽油亮黄灿。只一口,她便直呼这味道惊为天人,继而苦着脸直抱怨台州离温州只有2小时路程,为何没有此物?待太阳升至穹顶最高处,便是一天中阳光最好的时候,晒太阳是天底下最惬意的享受。为了让嘴不那么空着,人们又纷纷拿出芙蓉糖、双炊糕、油枣等温州特色糕点。我最喜欢其中的冰糖炒米,清甜酥脆,上面还撒着金秋里的桂花,季节在食物里交融相遇。当然还有瓜子、果仁及自家晒制的番薯干,大家尽情咬着、嚼着、笑着、说着,身上、心里皆一片暖洋洋。口渴岂可无甘蔗,从一捆里抽出几根紫皮或绿皮甘蔗,“咔咔”几刀下去,可随心所欲地劈成几段。②我觉得吃甘蔗有种“绿林大盗”的豪爽,“嘶啦嘶啦”用牙齿撕下条条颇硬的外皮,露出里面白白的果肉,继而是“丝儿丝儿”声,那是嚼着甘蔗,甜汁入喉的回甘声。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吃甘蔗的场景最是带劲,大伙端出长条凳摆在大院里,坐着、站着或直接蹲在矮围墙上,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嘶啦”声,甘蔗皮纷纷而下,直接堆在地上,最后用扫帚一扫,还可烧火取暖,真是物尽所用。③一个小物件、一件小事情散落在生活的角落里毫不起眼,但用感情的线仔细串联起来就如一条珍珠项链般夺目,戴在“生活”这袭华美的衣裳上,让人心藏珍惜。随着日影西斜,夕阳下山,人们渐浮归家意。裹挟着外面的寒气和湿意踏入室内,进入家里,心里浮满暖意,因着冷,人们对暖更加眷恋。一室灯火,几张笑脸,幢幢声影,充满了人间烟火味。一家人围炉吃火锅,好驱散冬夜里的寒,不断“腾腾”上升的白热气,锅底翻滚着的全黄菌菇鸡汤,舀出来喝上一碗,真是妥帖至极。喝完头汤,大伙便开始放入梭子蟹、虾姑、鱼片和牛羊肉卷等,一锅的青、红、黄、绿,让人眼目和食欲得到极大的满足。饱足休憩片刻后,可喝茶、可泡脚,冬夜里人们总是对暖无限地靠近。而一通温暖的床铺更是冬夜里的灵魂,厚实的床垫,绵软的被子,让身有所暖,心有归属。④如果“生活”是位新郎,那我们都是他聘的新娘,注定一生要与他并肩而立,那我们就应该打心眼里仰慕他、信任他,始终怀着如新嫁娘般的美好,把日子过得精致。檐前有月,弯弯的,像孩子睡梦中噙在嘴角的笑。明天,该又是个大晴天吧?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将温州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进行对比,意在突出温州“湿冷”的特点,可见温州冬天的气温要比北方低得多。B.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行文,记叙了温州一天从清晨到夜晚的天气变化和温州人的生活情景,文脉清晰,内容丰富,情感真挚。C.第五段中先从正面描述了酱油肉色香味俱全,读来令人满口生津,然后再通过写台州同学的反应来表现酱油肉的美味程度。D.“如醮在粽子上的白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霜晶莹剔透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此景的喜爱之清。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冲”“跑”“叫着蹦着”等词表现了温州百姓见到雪后激动不已的心情,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雪的向往和喜爱。B.句子②描写了温州人吃甘蔗的场景,用“嘶啦嘶啦”“丝儿丝儿”这样的拟声词写出了温州人的乐观和豪迈。C.句子③中的“小物件”“小事情”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幸福往往藏在其中。当我们用心去感受时,或许能发现它们如珍珠般耀眼。D.句子④表明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昂扬积极的心态,协调好个人与生活的关系,发自内心地去热爱生活,把日子过得精致。8.请结合文本赏析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妙处。9.“民以食为天”,美食也可以是认识一座城市的起点。本文主要围绕温州的各种美食展开,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B8.①运用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温州冬日月夜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温州冬天的喜爱之情;②用问句结尾,暗含着对未来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使文章的韵味无穷,余韵悠长。9.①突出温州靠山临海、物产富饶的特点。鳗鱼干、龙头鱼卷、鱿鱼卷、腊鸡等山珍海味样样俱全,温州“到处挂满和铺满美食”。②表现了温州人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颇有生活情趣。温州人冬天家家户户都开始晒制美食;正午晒太阳时人们嘴巴也不闲着,尽情品尝各种特色糕点和坚果水果;冬日一家人围炉吃火锅,充满了人间烟火味。〖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温州冬天的气温要比北方低得多”错。文章第二段将温州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进行对比,只是为了突出温州“湿冷”的特点,并无迹象表明“温州冬天的气温要比北方低得多”,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的能力。B.“乐观和豪迈”错。拟声词表现的是温州人吃甘蔗时的开心、快乐、带劲。选项曲解了文意。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檐前有月,弯弯的,像孩子睡梦中噙在嘴角的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屋檐前弯弯的月亮比作孩子睡梦中微笑的嘴角,表现了温州冬日月夜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对眼前景象的欣慰,对温州冬天的喜爱。“明天,该又是个大晴天吧”,此处用问句结尾,作者希望明天是个大晴天,暗含着作者对未来的期盼,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以景结情,这种写法使文章韵味无穷,余韵悠长,引发人的思考和想象。【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温州靠山临海,物产富饶,山珍海味,样样俱全,正是家家户户晒制美食的最佳时节。屋前矮树上、门前木架上、阳台网镂上,到处挂满和铺满了下酒的鳗鱼干、油炸后酥脆可口的龙头鱼卷、水蒸后别有一番风味的鱿鱼卷,还有小朋友佐料炒年糕”,这样描述突出了温州靠山临海、物产富饶的特点。这里山珍海味,样样俱全。鳗鱼干、龙头鱼卷、鱿鱼卷、腊鸡等山珍海味样样俱全,温州到处都是美食。“冬日兼具冷和阳光,……正是家家户户晒制美食的最佳时节”“待太阳升至穹顶最高处,便是一天中阳光最好的时候,晒太阳是天底下最惬意的享受。为了让嘴不那么空着,人们又纷纷拿出芙蓉糖、双炊糕、油枣等温州特色糕点。我最喜欢其中的冰糖炒米,清甜酥脆,上面还撒着金秋里的桂花,季节在食物里交融相遇。当然还有瓜子、果仁及自家晒制的番薯干,大家尽情咬着、嚼着、笑着、说着,身上、心里皆一片暖洋洋”“一家人围炉吃火锅,好驱散冬夜里的寒,不断‘腾腾’上升的白热气,锅底翻滚着的全黄菌菇鸡汤,舀出来喝上一碗,真是妥帖至极”,温州人冬天家家户户都开始晒制美食;正午晒太阳时人们嘴巴也不闲着,尽情品尝各种特色糕点和坚果水果;冬日一家人围炉吃火锅,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凡此种种表现了温州人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颇有生活情调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甲】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①酒,渝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备注〗①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②渝(yuè):煮。【乙】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悟悟,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节选自《庄子·至乐》)10.【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闻[A]而赋之[B]且名[C]其台曰“超然”[D]以见余之[E]无所往[F]而不乐者[G]盖游[H]于物之外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意思是“往,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相同。B.登,指庄稼成熟、丰收,与成语“五谷丰登”中的“登”字意思相同。C.子由,苏辙的字。古人的名一般供长辈称呼和自称,字一般供平辈和晚辈相称。D.夭,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夭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钱塘、胶西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B.【甲】文作者修缮超然台时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C.【乙】文写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庄子对这种世俗所从之乐持否定态度。D.【乙】文中庄子认为,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之中而不死去,是非常痛苦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2)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14.【甲】文中,苏轼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能够体现出【乙】文中庄子的观点?〖答案〗10.BDG11.A12.C13.(1)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体貌比之前丰腴了(人比以前胖了),白了的头发,也一天天变黑了。(2)高贵的人(地位高的人),昼夜不停地思索考虑(自己的权位和厚禄)是否还好,那样对待身体也太疏忽了吧!14.甲文中,作者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这正体现了乙文中庄子认为的超脱世俗,游于物外,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为“超然”,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闻而赋之”中“而”是连词,表顺承,连接“闻”和“赋”两个动词,所以在B处断开。“且名其台曰‘超然’”中“名”是动词,作谓语;“其台曰‘超然’”作宾语,所以在D处断开。“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中“以”是连词,表目的;“见”是动词,作谓语;“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作宾语,“者”表判断,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往,到。/出嫁。句意: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B.正确。句意:农业连年歉收。/年成好,粮食丰收。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庄子对这种世俗所从之乐持否定态度”错误。由原文文末“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可知庄子对这种浅薄的世俗之乐到底是不是真的“乐”存疑。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一定,必然;“期年”,一年;“发之白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白之发者”。(2)“贵者”,高贵的人,地位高的人;“为形”,对待身体;“疏”,疏忽,忽略。【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由原文“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可知,甲文中作者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这正体现了乙文中庄子认为的超脱世俗,游于物外,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参考译文:【甲】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得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农业连年歉收,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庐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濉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边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为“超然”,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乙】天下有极致的快乐还是没有呢?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品味到美味佳肴、外形不能穿着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做法实在是太愚蠢啊!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劳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能保全权位和厚禄,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还是果真不是快乐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算山①陆龟蒙②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馀骑骋龙媒③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④门临万国开。〖备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②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③龙媒:骏马。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回顾三国时期的孙权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史实,B.颔联叙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清宵定”与“白昼灰”对举,表现了曹军覆灭之快。C.颈联承接上联,写东吴政权从三千骑起家、延续五十八年的历史,为结尾抒发感慨作铺垫。D.尾联卒章显志,通过对唐王朝藩镇割据“家天下”的讽喻,委婉地表达了对动荡时局的忧思。16.本诗与李白《蜀道难》都有对山川险固的描写,请分析这两首诗相关描写的意图有何不同?〖答案〗15.D16.陆诗的描写意在引出并衬托历史上在此盘踞的孙吴政权。李诗的意图有三:一是写山川之险以突出蜀道艰险难行,表达对奇险自然的赞叹;二是警醒当朝统治者提防有野心的军阀割据作乱之意;三是提醒友人早日还乡。〖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没有“讽喻”和“忧思”,应是期盼唐王朝再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繁荣局面。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陆诗写“水绕苍山固护来”,也写出算山的险固,表明此地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军事意义,“当时盘踞实雄才”引出历史上曾经盘踞此地的孙吴政权;颔联“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叙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可见描写险固山川,意在引出并衬托历史上在此盘踞的孙吴政权。李白“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到蜀中要塞剑阁,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还写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既强调了蜀地的险要,又意在提醒统治者加强统治,提防有野心的军阀割据作乱。“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川之险,风光变幻,险象丛生,还为了突出蜀道艰险难行,表达对奇险自然的赞叹,提醒友人早日还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一些老师和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长,反而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干扰,这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日夜操劳,去而复返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相似。(2)《离骚》中,屈原通过早晚采摘香草来表达自己志向高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一句直接写山峰高耸,离天不到一尺,“___________”一句侧面衬托山峰,高得无法逾越。〖答案〗(1)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3)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A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①当我们总是B,难以全心全意地去专注某事,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②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过于分散,导致C,结果什么也没干好。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D,成就更好的自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音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的。(李渔《巧团圆·解纷》)B.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红楼梦》)C.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鲁迅《药》)D.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20.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B三心二意C顾此失彼D脱颖而出(或“出类拔萃”)19.D20.C〖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描述了手机一响,就无法控制自己去刷信息的情景,所以可填“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B处,根据后文“难以全心全意地去专注某事,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可知,前面要写的是我们总是不能全心全意地去专注某事,总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的情况,可用成语“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C处,描述了当我们试图同时完成多件事时,由于精力过于分散,导致即使花费了很多时间,最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可填“顾此失彼”。顾此失彼:是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D处,描述的是通过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最终能够在某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所以可填“脱颖而出”或“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本领全部显现出来。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选文中的“结果”是指人事的最后结局,是名词用法。A.指成就、成果,是名词用法。B.指料理丧葬事项,是动词用法。C.指杀死,是动词用法。D.指人事的最后结局,是名词用法,与选文中加点的“结果”意思和用法相同。故选D【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与其分散精力去做很多事情,不如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情。这与③处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两者都在强调专注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文中首先描述了人们常常因为难以专注而分散精力,导致花费大量时间却收获甚微(即①处)。接着,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指出一个领域的高手通常是那些非常专注并持续磨炼技能的人(即②处)。在这之后,提到要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以做好每件事(即③处)。此时,引入这句话,直接支持了专注于一个领域并深入钻研的观点,强调与其在多个方面浅尝辄止,不如在一个方面深入钻研,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最后,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表示通过打磨专注力,我们也能成为高手(即④处)。因此,放在③处最恰当。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血栓病发病率高,隐匿性强,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包括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毛细血管血栓等。那么,血栓究竟是怎么来的?A,就像流水在河道里流淌。河道有泥沙,血液有血细胞;河道有大坝拦截,血液有瓣膜控制开关。如果水流缓慢,极易导致泥沙沉积,河床堵塞,就会使河水泛滥成灾。同理,血液中若是血脂稠、凝血因子多,血细胞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